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坪底供水工程是一项以城镇生活和工业供水为主的供水工程。介绍了坪底水库工程的建设必要性。通过对工程等别和标准以及水库枢纽工程总体布置情况的分析,确定了坝址、坝轴线及坝型的施工方案,论证了大坝泄洪方式及泄洪建筑物布置,并确定采用“溢流坝段6孔溢流表孔+1孔泄流底孔”方案,为工程建设提供施工基础和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2.
本文就和林县太平夭枢纽工程的位置选择、方案比较与选定枢纽布置,作了简要介绍;以求对今后类似工程的方案确定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根据柏叶口水库龙门渠供水工程取水枢纽的地形地貌及地质条件,结合浸没产生的条件,对工程区浸没范围进行了计算,并对浸没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龙门供水工程是柏叶口水库向交城县供水的配套工程,通过对工程取水口、输水线路进行方案比选,确定龙门口为水库的水源工程取水口,并比选出前段、中段、后段的最佳输水线路设计施工方案,进一步介绍了水源工程和输水工程的具体布置。 相似文献
5.
6.
原平市崞阳集中供水工程自建成以来对解决周边地区饮水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用水量的增加和水质标准要求的提高,必须对原有工程进行系统改造,通过比较两种供水方案,最后优选出最终方案,该方案不但可提高系统运行的可靠性,而且可降低工程的总体造价和运行管理费用。 相似文献
7.
8.
龙门供水工程是向交城县供水的配套工程,分析了工程施工导流方式的选择、导流建筑物和排水工程的设计,论述了取水枢纽、输水箱涵、输水隧洞、输水倒虹吸水管线及附属建筑物的设计和施工要点,优良的导流方案为供水工程的顺利施工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针对乾县城乡供水工程,结合工程区条件,研究了两条供水可行的线路。在两条线路的基础上,按照工程简易可行,经济可行,运行安全可靠的思路进行了三个工程布局方案的研究比选,综合论证,初步比选出较优的工程布置方案。工程布置方案的研究思路可供同类工程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0.
结合中国山区沟道流量水位变化大,含沙量较大的特点,分析了水库移民安置点小型供水工程取水枢纽——底格栏栅坝和埋藏式渗渠(管)的特点及其适用性。诸多埋藏式渗渠(管)的工程实例表明,该取水方式不仅适合南方山区,而且在西藏、青海等地区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1.
玄庙观水库工程在原设计重力坝型、并已开挖坝基和浇筑河床部位基础混凝土情况下,修改设计,充分利用原有条件,进行坝型和枢纽布置比选,采用抛物线型全断面碾压混凝土薄拱坝和微坍落度混凝土新技术,加快了施工进度,节约了投资,具有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鹅颈水库至茜坑水库供水工程进水口方案的合理性,采用CFD数值分析法从流态、流速、水头损失等3个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进水口流线较顺畅,流速分布均匀;库区平均流速小于0.2 m/s,不会发生冲刷,拦污栅断面平均流速0.34 m/s;水头损失亦满足相关规范要求,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3.
柏叶口水库的坝型方案设计初选有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和碾压混凝土重力坝两种方案,从地形、地质条件、建筑材料、施工条件、工程量及投资等方面对两种坝型做了详细比较,最后优选出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方案。 相似文献
14.
1 问题的提出通肯河发源于通北六棵松 ,流经海伦、拜泉、明水、望奎、青岗、呼兰县汇入呼兰河。通肯河是海、拜两县界河 ,流经边界长度 40km ,年降水量 5 0 0mm左右 ,多年平均径流量为 4 96 9万m3,正常流量 5~ 10m3/s ,而枯水期流量只有 1~ 2m3/s。通肯河沿岸是拜泉县降雨比较集中的地区 ,由于河床狭窄弯曲 ,一遇暴雨和上游集中降雨 ,峰高流急 ,加之呼兰河水位顶托 ,所以洪水持续时间比较长。1976年在通肯河上建一处拦河闸 ,并修一座九龙口平原水库 ,每年春季下闸蓄水 ,把水引入九龙口水库 ,拜泉县水源只剩石泉镇———灌区拦河… 相似文献
15.
16.
石头河水库总库容1.47亿m~3,有效库容1.2亿m~3,年调节水量2.7亿m~3。水库控制流域面积673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4.48亿m~3。库水主要来源于太白融雪和山涧清泉,清澈见底,多年平均输沙量仅为0.1637千克/ 相似文献
17.
18.
结合托里县那仁苏供水工程两处取水点位置选择5种供水总布置方案进行比选,从河道生态环境要求、供水水量、工程投资、施工工期、施工难度及运行管理等方面考虑,方案五(下游取水点首部加压方案)具有管线总长度短、隧洞段短、施工难度小、工程一次性投资小,满足生态和远期需水要求,后期运行管理方便等优势。 相似文献
19.
1 工程概况东深供水工程是向香港、深圳以及工程沿线东莞市城镇提供饮用水源的跨流域大型调水工程。工程始建于 1964年 ,后经过三期工程扩建。工程取水口位于东江下游的东莞市桥头镇 ,经过六级泵站的提水 ,将东江水沿人工渠、石马河天然河道引入深圳水库。 80年代后 ,由于石马河两岸经济发展 ,人口剧增 ,各类点、面污染源迅速增加 ,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流入供水河道 ,供水水质严重下降且日趋严重。为保证东深供水水质 ,有关部门决定建设专用输水管道 ,将之与天然河道分离 ,并将这一工程命名为“东深供水改造工程”。东深供水改造工程东…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