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本文根据夹层地质特点和曲线响应,对测井曲线进行了优化选择和标准化校正,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合理的夹层参数测井解释方法。通过研究认识到:物性夹层孔、渗、饱参数测井解释方法能够应用于新测井系列夹层参数解释,能够为三维地质建模提供夹层参数,能够定量解释夹层的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等参数,解释结果符合岩心分析结果。该方法填补了储层内部夹层测井解释方面的技术空白。 相似文献
3.
吐哈WXS油藏经过24年注水开发,已经进入高含水阶段,注入水对储层的长期冲刷和浸泡导致储层敏感性发生变化。通过X射线衍射、全岩定量分析、高压压汞实验、扫描电镜等方法,在分析目标储层长期注水前后岩石矿物成分和黏土组成、渗透率和孔隙结构等变化的基础上,针对水淹层岩心和油层岩心分别进行储层敏感性评价实验。结果表明,长期注水冲刷容易造成目标储层黏土矿物含量下降,增强储层的非均质性,进而导致储层在长期水驱后敏感性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其变化幅度与敏感类型及储层所属层位的不同而出现差异。在后期注水及储层改造中应针对不同部位储层的敏感性进行相应的调整,以改善油田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永乐油田为例,提出了一种适合泥质砂岩储层的有效孔隙度参数解释方法。 相似文献
5.
6.
利用储层沉积学参数预测砂岩孔隙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大量岩心资料,通过地质多元统计分析,将影响砂岩储层的地质因素,包括沉积相,骨架颗粒成分,成岩作用及埋藏史等量化为沉积学参数,并研究这些参数与孔隙度的关系,从而建立了砂岩储层孔隙度预测公式,用该公式对辽东湾及埕岛地区深部地层孔隙度进行了预测,误差一般小于2%。 相似文献
7.
8.
聚合物驱后储层物性参数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8,他引:2
通过室内实验,对聚合物驱后储层岩心孔渗参数、孔隙结构以及渗流特征进行了研究,总结了储层物性参数变化特征及对渗流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长期实施聚合物驱后,聚合物在岩心孔隙空间中的吸附和滞留作用对渗透率的影响要大于聚合物溶液对孔隙的冲刷所产生的影响。地层多孔介质中受聚合物对岩石的冲刷作用影响最大的是少数较大孔隙,聚合物对地层的影响作用是非均质的。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变化显示了聚合物的选择作用,聚合物吸附对水相相对渗透率的影响要大于对油相相对渗透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为得到中高渗油藏长期水驱后储层特征变化规律,同时了解水驱效率变化原因,综合利用岩心实验资料和解释数据,对南堡凹陷H油田储层物性、孔隙结构、黏土矿物含量、储层润湿性及相渗变化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储层参数变化机理。结果表明:南堡凹陷H油田黏土矿物以高岭石为主,经过水驱开发后,高岭石相对含量减少,伊蒙混层相对含量增多;储层孔隙结构趋于复杂,最大孔喉半径和平均孔喉半径均增大,喉道分选程度降低;储层物性整体变好,但呈“两极分化”趋势,孔渗高低两端占比增大;受储层高渗条带影响,长期水驱开发导致吸水厚度下降,水驱波及体积降低。研究成果可为油田注水开发、扩大水驱波及系数、优化开发调整方案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疏松砂岩油藏在水驱过程中,储层渗透率和孔隙度会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对油藏开发具有重要的影响.基于符合疏松砂岩储层典型特征的网络模型,综合考虑储层孔喉内微粒的脱落、捕集、运移等微观变化机理,建立了储层参数变化三维网络模拟方法,并模拟研究了不同条件下孔隙度和渗透率等物性参数的变化规律.模拟结果表明:在长期注水驱替过程中,由于孔喉内微粒会发生脱落,且部分微粒随注入流体流出储层,导致孔喉半径分布范围发生小幅变化,孔喉半径总体呈增大趋势,储层连通性增强;渗透率和孔隙度逐渐增大,且增大的幅度逐渐减小;注水强度和粘土胶结程度通过影响微粒的脱落速率,进而影响储层渗透率和孔隙度的变化幅度. 相似文献
11.
裂缝性砂岩油藏周期注水实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数值模拟、室内实验为依据 ,论证了对裂缝性砂岩油藏实施周期注水的可行性。同时 ,结合扶余油田西区矿场实例对周期注水的注水方式、周期、注水量及效果进行了探讨。对裂缝性砂岩油藏实施周期注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利用物理模拟实验,开展了特低渗透油藏水驱后氮气驱油的效果及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氮气驱可在水驱波及区内提高原油采收率3.4%左右,见气前与低气液比阶段是油井的主要采油期,后续注气压力梯度为注水压力梯度的1/4 ~ 1/3;多个油层合注合采时,氮气驱波及程度低,低渗透层不具备吸气能力,气体完全进入高渗透层;气窜在高渗透层形成后,剩余油主要分布于低渗透层.选用SCT-1复合凝胶体系对已形成气窜的高渗透层进行封堵,调节高渗透层与低渗透层的吸气能力,封堵后的高渗透层吸气能力变弱,低渗透层剩余油被有效开发.注气封堵结合可有效抑制气窜,提高氮气驱波及程度. 相似文献
13.
致密油藏活性水采油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注活性水相较于注水有诸多优势,在特低渗、超低渗油藏的实际开发中效果较好,因此可以借鉴到致密油藏的开发上。针对鄂尔多斯盆地X区块致密油储层,选取不同渗透率的岩心进行注水和注活性水驱油物理模拟实验,结合核磁共振技术,分析致密油岩心的微观孔隙结构、可动流体饱和度以及不同渗透率等级岩心的采出程度、残余油分布等。研究表明:大部分致密油油藏的孔隙为亚微米、微纳米孔,可动流体主要赋存于大于1μm的孔隙中;注活性水效果好于常规水驱,注活性水能够有效地动用微纳米孔中的原油;渗透率越低注活性水的驱油效果越明显,对于渗透率低于0.6×10~(-3)μm的致密油藏,建议采用注活性水开发。 相似文献
14.
多层砂岩油田水驱开发的合理注水压力 总被引:9,自引:9,他引:9
基于系统、信息与管制的观点,认为对于水驱多层砂岩油田系统来说,注水是系统主要控制因素,并且具有不可间断的连续性(周期注水是以注水量的平衡保证连续注入的效果)。由于注水压力的高低、注水量的多少所引起的地层中孔隙水压的大小与套管安危是密切相关的,于是人们注意并致力于合理注水压力的研究,寻求对油田系统的最佳控制。然而,由于人对水驱多层砂岩油田合理注水压力要领的理解与定义上的差别,实践表明其控制效果差别也很大。重新定义了油田合理注水压力,强调保证油田生产设备(套管)的安全是确定合理注水压力的重前提。同时根据对大庆油田驱开发过程中注水压力、原始地层压力与套管损坏速度关系研究。认为油田合理注水压力应保持在原始地层压力水平,低于原始地层压力不利于获得最大产液量,高于原始地层压力容易导致套管损坏,从长远观点看更不于利于系统获得最大产液量。 相似文献
15.
聚合物驱产出水回注驱油效果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收集大庆油田北一区断西聚合物驱工业试验区中的两口井的产出水,利用它在非均质人造油层物理模型上进行产出水驱油效果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产出水回洲提高原油采收率是可行的,为聚合物产出水的再利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6.
聚合物驱油之后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26,自引:5,他引:26
聚合物驱是一种有效的提高采收率方法,大庆油田所用的聚合物是聚丙烯酰胺.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主要是靠增加注入水粘度,改善驱替液和被驱替液的流度比,进而扩大波及体积.聚合物驱通常可以提高采收率约10%,它之后仍然有的50%的原油残留地下,还需要采用其它方法,以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本文利用核磁成像技术、现代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方法,在具有大庆油层地质特征的物理模型和地质模型上对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对于韵律油层,从纵向上看剩余油主要分布在中低渗透层,从平面上看主要分布在主流线两翼,这些认识对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方法选择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禹影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17,36(4)
聚驱后油层剩余油分布高度零散,空间上中低水洗部位与优势渗流通道交互分布,开采难度大,经济效益差。如何识别和治理优势渗流通道是目前聚驱后油层开发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以大庆油田萨南开发区一类油层某区块为例,通过定义有效渗透率、含油饱和度界限,结合动态资料识别并验证优势渗流通道,描述其动态特征,与大庆长垣油田其他开发区聚驱后油层优势渗流通道发育特征基本一致。根据优势渗流通道的发育及动态特征的差异性,明确调整方向,采取黏度优化、分层、堵水、调剖等治理方法,取得了较好现场应用效果,为聚驱后油层优势渗流通道的识别与治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氮气辅助蒸汽驱中各注采参数对开发效果的影响,并优选最佳注采方案。以JY油田J2区块的11-12井组为例,采用CMG数值模拟软件的STAR热采模块,通过模拟各种氮气辅助蒸汽驱方案,分别评价了注气量、采注比、蒸汽干度、注汽(气)速度及油藏特征参数对最终采收率的影响,并结合正交试验方法对注采参数进行了优化研究,获得了最佳注采方案。结果表明:氮气辅助蒸汽驱过程中氮气注入段塞的体积应小于0.6HCPV,采注比以1.4左右为宜,氮气段塞注入前,蒸汽干度越高越好,而氮气段塞注入后,蒸汽干度控制在50%以上,提高注汽(气)速度以提高采油速度。最优注采参数组合为氮气注入体积0.2HCPV,注入速度为140 m3/d,采注比为1.6。试验井组开展氮气辅助蒸汽驱后单井平均产油量从1.8 m3/d提高至5.9 m3/d,单井平均含水率由97.2%下降至67.8,降水增油效果显著。研究成果为重质油藏开展氮气辅助蒸汽驱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柳北中低渗油藏岩性以砂砾岩为主,非均质性强、水敏性强、水驱含水上升快、水驱效果差。为了进一步认识CO_2驱提高采收率技术可行性,基于地质及储层流体特征,运用可视化注气增溶膨胀相态配伍性实验、长细管驱替实验、多功能长岩心驱替实验和高压微观可视化驱替实验等多种方法,分析了注CO_2增溶膨胀和溶解抽提的相态配伍性和近混相驱程度;对比分析了注水、注CO_2等不同驱替方式的驱油效率以及微观驱油效果。评价结果表明:注CO_2有利于增溶膨胀和萃取抽提驱油;相态配伍性分析显示在原始地层压力条件下主要形成近混相驱;微观可视化实验显示,砂砾岩CO_2近混相驱过程具有较好的微观驱油效果,油流主要沿连通性较好的大孔道被驱替,也能驱替中小孔道的原油,驱替具有不连续性,呈现为一波一波的流动状态,可进一步通过提高驱替压差来增强驱替效率,使部分封闭的微观剩余油恢复流动;长岩心驱替表明原始压力下CO_2驱和衰竭至目前地层压力下CO_2驱的驱油效率均大于同等条件下水驱驱油效率,砂砾岩储层注入增黏水增加水的黏度有利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但仍低于CO_2驱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前对储层参数时变特性的研究仅局限在对时变机理的定性分析以及储层参数变化的统计方法描述(并引入到数值模拟计算中)上.针对上述问题,在深入剖析油藏注水开发储层参数时变机理的基础上,根据连续损伤力学观点,首先对孔隙度、渗透率时变进行了数学建模,建立了孔隙度、渗透率与时变参数之间的定量关系.基于此定量关系,建立了力学模型,首次从力学角度给出了储层参数时变的根本原因和力学基础,给出了细致的数学推导过程,并对最终结果进行了实验验证.研究结果指出储层渗透率随冲刷倍数的增大而增大,渗透率的变化倍数与冲刷倍数的2/3次方呈线性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