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位在立陶宛留学的朋友知道我很喜欢军事模型.趁回国探亲之际顺便带了几盒从当地购买的模型给我。这位老兄对模型是一窍不通,只知道我喜欢二战的装甲车辆.于是便挑了几个长的比较像坦克的就买了回来。为了答谢人家的一番好意.我便许诺从中选一个做好了送给他。朋友听了非常高兴.于是便指定了要我做这个样子怪怪的“坦克”,而他所说的这个样子怪怪的“坦克”其实就是大名鼎鼎的SU-100坦克歼击车。  相似文献   

2.
陈悦 《美食》2007,(4):68-68
对于印度人来说,咖喱不仅是一种食物。还是可以带到他乡的“信物”。我有一位印度朋友在上海做生意,他每次来中国前,都要采购大量咖喱粉和咖喱食品。我对此很不解,便问他:“超市什么都有,你还带这些东西干什么?”“当然有必要了.我们印度人可以不吃饭。但不可以不吃咖喱。”他不假思索地说出了“空运”咖喱的理由。  相似文献   

3.
朋友讲了一个笑话给我听,说是从前有一个善人做了极多好事.很多人对他说来世做牛做马报答他.却有一个人说来世为了报答他要做他的妈妈。朋友说到这儿已经笑做一团了,我只是淡淡一笑.说.如果是我.我也会这么讲,朋友一愣.我告诉她.如果她已经成了母亲,就会明白了。  相似文献   

4.
有朋友得知我有5岁小儿,便问:“你让他学什么?”“没学什么。”我知道他问的是所谓艺术,便如实招来。朋友急了,“怎么可以不让他学呢?我儿子5岁时早就学钢琴了,每星期两次去老师家里;还到少年宫学画画、讲故事,一三五、二四六、都排满的,我都陪着去……”他很不满地  相似文献   

5.
贺晓生 《饮食科学》2009,(11):17-17
一天上午,我在门诊接诊.有一位30出头的男性患者引起了我的注意。患者因为近期经常头晕、恶心、嗜睡.并且思维迟缓来我院就诊。问诊中我才知道,患者入夏后经常在夜市吃烧烤.并且酷爱火辣的辣鸭脖和辣得“变态”的辣鸡翅。患者是颇有名气的大企业经销商.生意做得红火.朋友也多,聚餐多.每次聚餐他都要点这些超辣食物。综合以上情况.我认为他的病因与他常吃“特辣”食物有关系。  相似文献   

6.
何昕 《饮食科学》2007,(4):52-52
齐鲁之乡向来重礼仪,我的家乡便有一种礼节:那就是来了客人一定要泡茶,不管来的是亲戚、朋友,还是左邻右舍、乡里乡亲,不管是上午、下午、晚上,只要客人坐下,主人一定要泡上一壶茶.即使茶叶只有几元钱一斤,即使主人不喜欢喝茶,也要殷勤地给客人一次坎的添茶.否则,就是很大的失礼。而父亲在这种情况下会格外热情,因为他喜欢喝茶,喜欢喝着茶闲聊,客人的来访于他是一次“偷得浮生半日闲”的享受,特别是他的好朋友来的时候。冒着热气的茶水倒在杯子里,父亲总忘不了问问那时还只有桌子高的我:“你喝不喝?”而我也总是毫不客气地端一杯,一来二去,竟喜欢上了茶苦冽的味道。一直到现在,茶已经成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内容。惦记着父亲烟酒不沾,只嗜好茶.逢年过节回家.总要给父亲带上一包茶叶.比父亲自己买的要好一些.劝他换换口味.父亲却不认账,一直坚持说我买的还不如他自己喝惯的好。于是.我便会想起父亲多年淡泊如茶的生活。  相似文献   

7.
去年.我和几位朋友到西安郊县,登门拜访一位在当地颇有点名气的书画家。见面寒喧一番之后,一起观赏他的书画作品和一些藏品。在大家七嘴八舌的品评中,他见我还有几分眼力.与我说话又很投缘,越谈我们的兴致越高,不仅谈古论今.而且交流相互间收藏的体会和乐趣。当得知我喜欢字画和奇石,并和他同年而生.都是属鸡的,十分高兴.立即挥毫泼墨,为我特意作了一幅“大吉图”,送我作品的同时,又顺手从画案上养花的盆中抓了几块小鹅卵石.  相似文献   

8.
八月中旬,几位南方朋友请我在顺峰酒家吃海鲜.不期与一住欧洲业界朋友相遇.他在热情寒暄之中流露出了超常的惊喜——我曾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因而“销声匿迹”了一段时间.关心我的人们不免有过各色传言:旧友重逢,见我身体及心态均安然无恙,难免有一番“惊喜”,对此,我已习以为常。然而,这次面对的是一位外籍朋友,由于多年来遵从外事纪律的习惯.  相似文献   

9.
阿飞 《四川烹饪》2009,(9):40-41
我研制“鱼肉素鸡”这道菜的灵感.其实最早是来自朋友店里的两道热卖菜。上个月.我去朋友老张的酒楼“取经”时.品尝了他们店里的两道旺菜——“葱拌素鸡”和“酱汁焖秋刀鱼”。当这两道菜端上桌时,我便被它们的样子给“雷”住了。  相似文献   

10.
吾友一食家     
朋友中有一位真正的美食家,不但精于吃,且能道出个中真谛,尤令我佩服的,他还是位烹调高手。交往多年,我虽从他也稍解饮食之道,但永远学不到他的烹调艺术。现年八十四岁的“老成都”车辐,五十多年前我就跟着他吃了。那时大家都很穷,但是,穷也有穷的吃法,吃不起大馆子,便多在小店和摊头觅食。由于他精于食道,又是成都“老土地”,小店摊头也能觅得佳味。偶进大饭店,只要有车辐在,必可贱价得美食。他不只善点菜,也不只是和饭店从老板到厨师到跑堂的立师(川语,即茶房)都熟识,他还常常能说出一个道道儿,他叫的菜多是可以回锅…  相似文献   

11.
春日的一天,踏着被百花簇拥着的芬芳小路,我从滇西洱源县三营街“庄稼会”上归来。友人问我:“庄稼会上,除了各种农具之外,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我答道:“感受最深的、最难忘怀的要数那道被称为‘会莱’的美食──‘毛驴场锅’。”记得那天,我一到洱源县城。就碰上了县委宣传部的小杜同志。还未和他侃上几句,小伙子便约我去赶三营街一年一度的“庄稼会”。一路上,我向小杜问起这庄稼会的由来。他说,相传在公元1252年,元世祖忽必烈率军灭大理国路经三营时.发现这个地方不仅土地肥沃一物产丰富,而且还与吐着相邻.地理位置十分…  相似文献   

12.
面面俱到     
一个做饭技术不高的朋友透露:老公是个疯狂面条追随者。只要是面.不管怎么做。只要能熟.都能吃个精光。“只有难吃的面.没有吃不完的面”是他的至理名言。有人会觉得夸张,根据证实.这完全是真的。而我.除了叹息外,一睢一能做的就是帮朋友为老公有更多面的选择了……  相似文献   

13.
《美食》2005,(1):19-19
不久前.去拜访一位朋友。他既是一位资深编辑,又是一位诗人,促膝长谈后,他挽留我共进午餐,说是请吃面条,我想普通家庭中午吃的无非是肉丝面之类,便一笑坐下。当朋友夫人将面条端上来时,我一看,面条细细的,中间夹着茭白丝和肉丝,色香俱佳,其他还有一些黑色的细条.不知为何物?  相似文献   

14.
瓦罐     
城里新近开了一家饭店,叫“井水饭庄”,打出了广告“柴火煮饭,瓦罐煲汤”,生意居然出奇的好。朋友约我去吃了几次,菜倒也平常,那汤却果然有特色.清香四溢,爽而不腻,让人回味无穷.吃着那罐子炖的美味,我竟有了一种久违的感觉,便想起居住在乡下的一些日月来. 那时节,我还小,母亲天天要出工,祖母在家带着我。每天日上三杆时,她便颠着小脚忙开了.她把一个小巧的瓦罐洗净后,放进一把米,淘洗得干干净净,再加小半勺井水,然后放到木炭上慢慢地炖煮,到我喊肚子饿时,罐子的清香也就溢满了房间。我香甜地吃着这种罐子饭,慢慢…  相似文献   

15.
说起吃鱼,我这个太湖畔的“鱼米之乡”人颇自以为是,每每足可从鱼的品种到鱼肴的烹制,着着实实地吹上半天。有回遇上一位人称“湖北佬”的荆门朋友,他则不买我的“鱼帐”,说道:“石头鱼你吃过吗?此物唯独荆门有,走遍天下无二家!” 终于有机会到得湖北荆门,那石头鱼果然教我大唤稀奇。用石头鱼做成的炒鱼块上席了,一  相似文献   

16.
朱法飞 《美食》2003,(3):31-31
“舍得”是彝语,是云南省邱北县一个地处高寒山区的彝乡,腊肉是舍得人接待贵客的最好的一道菜,您到了舍得的每个山寨作客,是少不得有腊肉吃的彝山腊肉的那种香美,回忆起来常常令人心醉从前,我的老家在舍得的大山脊上.父亲是县城里的技术干部,小时侯只要山寨里有人请父亲去筹划生产方面的事,我便会跟着去作客,混上  相似文献   

17.
杨同宝 《烹调知识》2009,(12):47-47
小的时候,每每到了年节时光,我都非常期待妈妈亲手做的“膘鸡”。在妈妈备料的时候,我也会常常“帮忙”。每当这时,妈妈都会笑着说:“你是个捣蛋鬼”。因为我常常把妈妈准备好的原料弄得到处都是,那时的我虽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却非常享受那段时光里和家人一起忙活年夜饭的情景。现如今的我,在外求学已有三年,可依然忘却不了它的味道。每当这时我都会在我的朋友面前,情不自禁的诉说着它的由来、做法和味道。  相似文献   

18.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与一个地处南昌方某城市的经销商朋友聊天,感觉到他对一些中小制造商的做法颇有些意见,这个经销商在几年前经销的是一个大品牌,随着市场的变化.它现在又同时代理几个中小品牌。他对我说,有一个牌子他己经不准备再做下去了,看法相距太远。  相似文献   

19.
魏博 《四川烹饪》2001,(5):22-23
每当我带着女儿来到比萨饼店,看着女儿津津有味地吃着比萨饼时,我的好友法鲁克的音容笑貌就会出现在我的脑海里……那是几年前的一个春天,在德国不来梅的中国餐馆“皇宫烤鸭店”里,来了一位中年男子。只见他身材魁梧,目光深邃,一头浓密而卷曲的头发。他坐下以后,要了一份我做的“宫保鸡丁”,然后一边喝着“贝克”啤酒,一边吃着菜。这位客人眉头紧锁,似乎在思考着什么。这就是法鲁克。经朋友介绍,我和他认识了,于是彼此用英语交谈起来。从谈话中得知,他是阿富汗人,16岁便定居德国,就在我们餐馆附近那家专营意大利比萨饼和土耳…  相似文献   

20.
林莉 《烹调知识》2014,(10):70-71
女儿总难以置信,平凡的我们——她大咧咧的老爸、傻乎乎的老妈,也会有爱情。听完我的讲述,女儿已是乐不可支:“原来,你们是舌尖上的爱情!” 当初,经人介绍相识。他约我出去走走,出于少女的羞涩和矜持,我却不应:“彼此不了解,万一不成,给人看到不好!”他便说:“总得和我交流,才能了解啊。比如一起吃个饭,你会了解,我这人大方还是小气,节俭还是浪费。”哼!小子,我才不愿吃人嘴短。何况,你都知道了,我还怎么考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