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三年困难时期,我在洪泽湖西岸的半城中学读初中。有一次,一个同学向我讲述起半城这地名的来历。这是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古时候,湖畔有一户人家,嫂子是仙女下凡,与小姑相处得很好。这儿本没有城,一次,嫂子笑着对小姑说:“我能在一夜之间,在这儿造起一圈城墙来。”小姑不相信,与嫂子打起了赌:“你要是能办到,我能叫太阳从西边出!”姑嫂俩较起了真。晚饭后,嫂子升起在半空中,用围裙兜土造城。她那围  相似文献   

2.
忆王孙     
正~~  相似文献   

3.
4.
踏水忆     
我读高中,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那时放暑假,是要回生产队参加劳动的。假期里,我最乐意干的农活是踏水。 “踏水”所用的是一种不知发明于何时的老式“水车”,在我的老家称其为龙骨水车.它由龙头、龙尾、龙架三部分组成.所用材均为结木.如樟木、苦楝木等。龙头即“大轴”;龙尾为“小轴”;龙身为数米长的木匣龙头、龙尾由一些四方木片拼制而成。  相似文献   

5.
父母亲都是老治淮了。50年代初,父亲从拂晓报社、母亲从宿县女子教会中学,双双投身于当时千百万民众参加的治淮事业。40年过去,风雨历程,他们把自己最宝贵的青春,最充沛的精力全部奉献给了治淮伟业。如今,父亲带着未竟的治淮遗愿早已长逝;母亲也年事垂暮,耄耄老矣。然而,平日闲谈中,只要提起治淮,母亲便显得激动不已,兴致勃勃,谈起当年参加治淮往事,人顿时也变得年轻了。母亲十分动情地  相似文献   

6.
小城之忆     
2001年5-12月,我在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挂职任副县长,对这座江南小城留下深刻印象。特作此文以述思念。  相似文献   

7.
50年前,在“雄纠纠,气昂昂……”的军威国威声中,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与美帝国主义侵略者展开了浴血奋战,一直到 1956年把这只“纸老虎”彻底打服。这就是载入史册的伟大的中国人民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斗争。当年 19岁的周昂就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中的一员。朝鲜战争结束后,他随部队回到祖国, 1976年转业到地方一直从事水利工作, 1991年离开工作岗位安度晚年。今年 10月 25日是抗美援朝 50周年纪念日。为了纪念这个有意义的日子,本刊编辑部特邀省水利厅工会原主席周昂写了这篇短文《忆战友张孝萃》。   ——编者  相似文献   

8.
小浪底记忆     
正我是小浪底村人小浪底位于小浪底镇的最北端。东、西、南三面环山,北临黄河,由东坡、西坡、上坡,下街、坡跟、天瑶、大西沟、小西沟等自然村组成;发源于孟津横水镇的小清河(横水),自南向北注入黄河,将村子分成东西两个部分;村北滔滔流过的黄河水,每年水涨水落,将村子北边的土地多数变成了沙滩地,能种的庄稼有限,收成也低;山地很多,但多石子且凹凸不平,不能自主灌溉,纯粹靠天吃饭。尽管村子里果树遍地,但山路崎岖  相似文献   

9.
万众瞩目忆官厅程德润官厅水库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修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库。它地处首都上游,形势十分险要,所以受到中共中央、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高度重视和关怀。在全国人民的心目中官厅水库是新中国繁荣昌盛的象征,是祖国日益强大的象征。水库在建设过程中,以及建成4...  相似文献   

10.
河海工科大学的缘起近代实业家张謇,他是清朝末年导淮的倡议者和积极推行者。中华民国建立以后,他任农商总长,意图对淮河和大运河进行整治,以减轻苏皖水患,发展水利事业。1913年在北京成立导淮局,1914年改为全国水利局,他担任总裁兼导淮督办,后又任江苏运河督办。为了导淮,他提出“三分入海,七分入江”的建议,并组织过南通师范学校附设的测量专修科毕业生测量淮河水道。他在实行导淮水利工作过程中,感到人才缺乏,于是他和大运河沿线的  相似文献   

11.
沈晋(陕西省人大副主任,陕西机械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 李仪祉先生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水利先驱、科学家,是我国第一个主张综合治水的人。他在黄河治本计划中,不仅重下游,有河防段河槽计划、开阔减河计划、整理河口计划,而且重上中游,有防沙计划、造林计划、干支各河水利计划,主张把水土保持工作和黄河中游水土流失地区的农、林、牧生产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这与我们当前治黄方针是一致的。李先生热爱祖国,立志振兴中华。他严谨治学,科学治水,终身奋斗,丰功伟绩将永存人间。黄绪森(李仪祉学生,省水利学校前校长): 1936年至1939年,我曾在李仪祉先生创办的  相似文献   

12.
卅九年前一后生,新兵负笈偏关行。千寻岩下居窑洞,五月河边结友情。断面测流精选定,高空缆索细权衡。当年建站文图集,跨世工程始显荣。  相似文献   

13.
饮水漫忆     
张引 《水利天地》2004,(5):43-43
有这样一个幽默故事:一家新潮茶馆推出一种新的饮料,名字叫“心痛的感觉”,有一个人思来想去也弄不明白它的含义,便怀着好奇心花一百元买了一杯尝尝,果然有心痛的感觉——原来是一杯白开水。一百元一杯水,确实有点离谱。不过花钱买水喝却是现在的事实。过去可不是这个样子。  相似文献   

14.
桃林口忆事     
上世纪90年代.笔参与桃林口水库建设。现离开桃林口10年有余.每每想起那段时光.工地上热火朝天的景象顿时浮现.令人留恋不已。现将当年拙作两首.奉献读。  相似文献   

15.
水城之忆     
浦江,小城也.去岁夏初,余奉职于此.至初冬离任,凡百八十余日.其间,余以目察,以心悟,感触良多也.余观夫小城,北邻西施浣纱之故里诸暨,南接商贾云集之名城义乌.地处浙中,山青水秀,厚文重义,人杰地灵.好雨洽知时节,人物皆受滋润,民生聪慧勤劳,待人真情友善.此小城,善书画而兴工贸,衣食足则民风淳.县富民殷,层楼栉比,私营经济,星罗棋布.每逢墟日,俊男俏女摩肩接踵,吴侬软语玲琅盈耳,水晶制品①晶莹剔透,特色小吃目不暇接,实为江南一绝处佳地也.  相似文献   

16.
勘探队小忆     
  相似文献   

17.
忆打渔冲     
在我的玻璃板下,长期压有一帧﹁长虹﹂小照。她时时勾起我的记忆|佛子岭那沸腾的喧嚣。黄岩的渡口,梁家滩的商业小道,虽都留有我的足迹但总还是印象寥寥。只有打渔冲的小竹林,却常使我魂牵梦绕。有人说这里是﹁小桥流水﹂,有人说这里是田园风貌。每当东山月照,窗外就偶有猿啼虎啸。尽管山风料峭,窗内也灯火通宵。 有谁知那一幅幅连拱坝蓝图, 就在这竹篱茅舍中脱稿。 这是水利战士的奉献, 她在伟大的治淮史册上 留下不显眼的一角。 注:打渔冲,为当时佛子岭工程指挥部所在地。也是师司令部所在地。忆打渔冲@夏汇~~  相似文献   

18.
<正>开封,八朝古都,始于夏都老丘、春秋启封,历经战国烽烟,至北宋达到极盛,人口上百万,富丽甲天下。此后王朝更迭,水患不断,黄河泥沙埋尽古都铅华,只留下一个传说:开封城,城摞城,城下还有几座城。百年来,多少考古学家跃跃欲试,但由于埋藏太深和地下水位高的缘故,始终没有发现,造成开封考古界“有古难觅”,直到一次偶然的潘家湖清淤,经久流传的“城摞城”地下奇观才得以重见天日。  相似文献   

19.
在都江堰市久居的人们都知道,早在本世纪四十至五十年代,经常看见一位手拿雨伞,身穿布衣,脚登草鞋,行走匆忙,年约六十岁的人,特别在春耕用水,夏秋防洪,冬季岁修三大季节,哪里用水紧张,或者工程出现险情,都能看见这位老人奔忙在现场,他就是当代治水行家——徐松涛。  相似文献   

20.
井的杂忆     
邢阔 《陕西水利》2009,(4):149-149
农村长大的孩子,对井是再熟悉不过了.现在城市里的孩子,用惯了自来水,对井的概念模糊,问:"水从哪里来?"答:"水龙头呗."看到他们疑惑的神情,反而后悔起自己提出这样弱智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