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设计并试验验证了一种基于SiC二极管的隔离型移相全桥DC/DC变换器。该变换器变压器采用交错并联结构以提高功率等级,降低电流电压应力;采用移相全桥电路实现软开关,降低开关损耗,便于提高开关频率以减小磁性元件体积、增加功率密度;此外,二次侧不控整流电路使用SiC二极管,消除了传统不控整流反向恢复的问题。通过分析移相全桥的工作原理,提出了一种基于SiC二极管整流的移相全桥DC/DC电路设计方法,并研制了1台额定600V输入、300V输出的3.6kW样机,试验结果验证了设计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详细分析了基于移相全桥的同步整流DC/DC变换器工作原理,结合软开关的实现对其中主要元器件进行了设计和选型,采用Matlab建模对变换器仿真研究,最后通过采用TMS320F28335芯片对变换器驱动信号和控制程序进行了软件设计。样机实验结果表明,成功实现了软开关和同步整流,减少了变换器的开关损耗和开通损耗,符合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3.
目前地铁车辆的辅助供电系统采用集中式供电方式,供电网电压等级提高至1 500 V,由于目前全碳化硅(SiC)器件电压电流等级限制,所以采用输入串联输出并联(ISOP)的移相全桥(PSFB)拓扑来减小器件的电压应力,提高系统功率等级,但是SiC器件对于电路参数非常敏感,非常容易产生振荡,影响系统运行稳定性。分析了整流振荡产生的机理,对常规振荡抑制方法以及ISOP系统均压均流方法进行了阐述,并对此方法进行了仿真和实验验证,发现初级二极管箝位方法和次级RCD吸收方法都可以对整流振荡产生抑制,但是会严重影响效率。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一种新型的高频DC/DC开关功率变换器,采用单电压环移相PWM控制,在比较低的变压器匝比条件与较大的负载范围内实现了开关器件的零电压软开关(ZVS)。最后给出了实验结果和几个主要波形,并做出了详细的说明。  相似文献   

5.
林磊  邹云屏  张杰  王展 《电源学报》2003,1(4):540-544
本文提出了一种针对移相全桥PWM DC-DC ZVS变换器的变PI参数控制与智能积分相结合的混合控制策略,以满足大功率低压大电流DC-DC 变换器输出的动态性和稳态性的要求,并利用TMS320F240作为控制芯片。实验结果证明了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储能的发展对双向DC/DC变换器的传输效率有较高的要求,为此提出一种基于最大传输功率的双向全桥DC/DC变换器扩展移相控制策略,并采用奇异摄动法建立了扩展移相控制下变换器的小信号模型。最后,基于MATLAB/Simulink搭建仿真模型,仿真实验结果验证了该策略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8.
由于数字控制的独特优势,DC-DC变换器的数字控制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与非隔离的相比,隔离DC-DC变换器还需要解决数字控制系统原边和副边的隔离。本文提出了几种方法,以ALTERA公司 CycloneⅡ系列FPGA为数字控制器,通过调制解调的方式实现了原边与副边之间PWM波的可靠传递,并在220V交流输入和12V直流输出的隔离半桥上主电路上得以验证。  相似文献   

9.
针对传统全桥移相式零电压零电流开关(ZVZCS)PWM DC/DC变换器在实现滞后桥臂开关管零电流开关(ZCS)过程中,存在着辅助谐振电路附加损耗较大,软开关实现方式复杂,功率开关管电压应力和电流应力高等缺点,介绍了一种通过输出耦合电感实现软开关的全桥ZVZCS PWM DC/DC变换器。分析了该变换器实现软开关的原理,并采用LPC2214型ARM芯片作为控制器,设计了变换器数字控制系统。通过一台1kW,50kHz样机验证了这种软开关变换器相关理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0.
降低隔离型双向直流变换器的回流功率以提高变换效率,对拓展隔离型双向直流变换器在直流配电网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阐述双移相控制的工作原理和变换器回流功率产生的原理,建立传输功率和电源侧、负载侧回流功率的数学模型,分析减小回流功率对减小电流应力、提高效率所起的作用。其次,提出一种最小回流功率移相控制方法。在传输相同功率的条件下,相比双移相控制方法,该方法控制的功率运行点可实现回流功率最小。最后,在所搭建的2k W实验平台上进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所提控制方法在不同工况下均能实现最小回流功率运行,从而有效地减小了电流应力及功率损耗,提高了效率。  相似文献   

11.
基于全桥移相(PSFB)控制技术,提出一种可实现交流输入与直流输出隔离的三相四线AC/DC变换器.对基本结构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理论和实验表明该变换器有效提高功率因数,明显改善滞后臂的软开关.  相似文献   

12.
李媛  李希元  曹子恒  曲妍  郎斌 《电测与仪表》2020,57(17):106-115
在当前重要的中低压直流配电系统中,均采用两套独立的直流系统对设备进行供电,而直流环网故障则会导致两套系统发生一定的电气连接,严重危害了直流系统中的运行设备。针对直流环网故障,提出了一种基于隔离型DC/DC变换器的主动保护方案,即将变换器自身的结构优势应用在了直流系统的保护技术上,实现了对环网故障一系列的主动处理。文中阐述了环网故障的形成原因与危害,详细说明了主动保护的实现原理,分析了并联式变换器模块的控制策略,并且给出了环网故障的主动检测方案,最后通过仿真验证了该主动保护方案拥有良好的供电可靠性和故障隔离功能,最大程度保证了直流系统的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DC/DC变换器均为非隔离型能量单向流动,通过对无无功环流双向隔离型DC/DC变换器的研究发现电路中含有谐振电流且电压波形不稳定,针对这一问题,在无无功环流的双向隔离型DC/DC变换器的电路拓扑中增加了 CLLC来进行改进,提出了一种CLLC无无功环流的双向隔离型DC/DC变换器,通过MATLAB/Simulin...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DC/DC变换器向小型化、模块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数字化的变换器控制设计成为了研究热点。针对移相全桥DC/DC变换器的小信号动态模型,阐述了其数字控制器的设计方法。基于Matlab/Simulink,搭建了数字控制器的仿真模型,对控制器的设计方法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5.
基于UC3875控制的移相全桥PWMDC—DC变换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传统的全桥移相式零电压零电流开关(FB—PS—ZVZCS)PWMDC—DC变换器在实现滞后桥臂开关管零电流开关(ZCS)的过程中,存在着辅助谐振电路附加损耗较大、软开关实现方式复杂以及功率开关管电压和电流应力高等缺点,提出了一种通过辅助无源钳位网络来实现软开关的全桥ZVZCSPWMDC—DC变换器。采用UC3875作为控制芯片,设计了变换器控制系统。通过一台1kW,25kHz的样机验证了这种软开关变换器相关理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6.
大功率软开关移相全桥变换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决移相全桥变换器的占空比丢失严重和开关管电压应力增大的问题,提出适用于大功率移相全桥变换器的主电路拓扑,进行了原理分析,完成了1000A大功率直流稳压电源的设计。  相似文献   

17.
平均电流模式控制软开关移相全桥DC/DC变换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制了一种24V输入,300V输出的DC DC变换器,该变换器采用了带辅助谐振网络的全桥变换器拓扑结构,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变换器中的超前桥臂和滞后桥臂在较宽的负载条件下都可实现零电压开关(ZVS)条件,降低了变换器的开关损耗。另外,也可以明显降低变压器副边的占空比丢失,提高了变换器的效率和输出电压的调节范围。本文还采用了平均电流模式的控制方式,实现了输出电压和输出电流的双闭环控制,所设计的移相全桥DC DC变换器具有较好的动态性能和控制精度。  相似文献   

18.
唐建军  梁冠安 《电气自动化》2005,27(2):27-28,35
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TI的TMS320LF2407 DSP作为数字控制器来设计数字控制移相全桥变换器移相PWM电路的方法,实验结果证实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陈梦星  高峰  蒋涛 《电源学报》2017,15(4):156-161
提出了一种电源-电容串联型直流变换器,这种拓扑结构可以同时为两路直流电源升压,并且有效降低了半导体器件的电压与电流应力。与双路Boost型直流变换器相比,该电源-电容串联型直流变换器在不增加功率器件数量的前提下,显著降低了半导体器件的电压与电流应力,适用于分布式光伏并网逆变器的直流变换级。主要涉及该直流变换器的运行方式、电压与电流应力分析、效率对比,并通过实验验证了该直流变换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针对微电网储能应用中各储能装置以及直流母线存在的电压波动对变换器工作造成的不利影响、电路环流带来的损耗问题,在原边全桥-副边升压半桥隔离型双向DC/DC拓扑的基础上,提出了PWM配合双重移相的控制方法,分析了该方法在变换器端口电压波动情况下对变换器的各种工作特性带来的改善。针对单侧H桥双重移相控制仅在端口电压匹配时才能够在整个移相范围内消除功率环流的局限性,阐述了引入PWM控制后在消除功率环流上的改进,提高了端口电压在宽变化范围下系统的工作效率。建立了PWM配合双重移相控制变换器的数学模型,并与传统移相控制变换器特性做出定量的对比。设计了所提方法应用在微电网储能系统中的控制策略,并搭建了仿真模型,对控制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