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碳纤维的研究开发工业化的历程当前碳纤维商业性工业化产品是聚丙烯腈(PAN)基和沥青基两种。 1 965年~ 1 967年美国的UCC公司曾以纤维素纤维 (粘胶纤维 )为原料研究开发了粘胶纤维基碳纤维 ,但未推广。1 961年日本大阪工业研究所进藤博士用美国聚丙烯腈纤维奥纶为原料研究开发成功PAN基碳纤维 ,日本群马大学大谷教授在 1 963年利用煤焦、石油炼制的副产品沥青研究开发成功沥青基碳纤维。1 971年至 1 983年日本东丽公司、东邦人造丝公司、三菱人造丝公司利用以上研究成果建厂 ,进行了碳纤维的工业化生产 ,其后又与美国、德国、…  相似文献   

2.
<正>在日本,碳纤维一般是采用聚丙烯腈及煤或石油沥青纤维通过碳化而制成的,其中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应用更广泛,主要是以先进的复合材料形式制作运动器材和飞机零件等。目前日本只有四个聚丙烯腈基碳纤维生产厂,而沥青基碳纤维厂较多(表1)。  相似文献   

3.
碳纤维根据原丝种类的不同,分为沥青基、聚丙烯腈基(PAN)和粘胶基三种。碳纤维在物理性能上具有强度大、模量高、密度低的特点,轻于铝而强力高于钢,它的比重是铁的四分之一,强力是铁的10倍。碳纤维主要是由碳元素组成,因此它不燃烧,除了有高超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聚丙烯腈基和沥青基碳纤维的制造工艺及其特性,分析了这两种碳纤维的技术开发动向,预测了这两种碳纤维的供需状况。  相似文献   

5.
碳纤维是一种最常见的高性能纤维,是将各种母体纤维(最典型的是聚丙烯腈PAN和沥青),置于隋性气体中,在施以张力的条件下碳化,即可制成碳纤维.在诸多种碳纤维中,以PAN为母体纤维的碳纤维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6.
对碳纤维领域的国外在华专利技术进行深入分析并进行风险预警尤为重要碳纤维是一种以聚丙烯腈(PAN)、沥青、粘胶纤维等为原料,经预氧化、碳化、石墨化工艺而制得含碳量在90%以上的高强度高模量纤维,具有低密度、膨胀系数小、耐高温、抗摩擦、导电、导热、减震及耐腐蚀等特性。目前,全球碳纤维工业化产品以PAN基碳纤维为代表,其力学性能最高,应用领域最广泛。数据显示,在全球使用的高强型和超高强型碳纤维中,约75%为PAN基碳纤维,技术主要集中在日本的东丽株式会社、帝人株式会社、三菱丽阳株式会社,美国的卓尔泰克公司、氰特工业公司和赫氏公司等手中,其中日本3家公司约占全球市场份额的80%。  相似文献   

7.
最初以化学纤维形式面世的人造丝,在的年代生产量达到顶峰,其后逐渐减少。人造丝被称做人造棉,给人的印象是价格低、强度弱。1992年天塞尔(新型人造丝)在日本面市后,又引起了一场人造丝热。天塞尔在加工技术、材料开发上都有了很大改进,以前的尺寸稳定性差、强度低等技术指标也有了很大提高。人造丝的特点是具有类似丝的光泽,独特的悬垂性,优雅的风格。目前人造丝分为以往的人造丝、铜氨纤维、高聚合高湿模量纤维、强力人造丝、精制纤维素纤维,H.W.A等等,为了达到人造丝的差别化,拓展应用面,日本各大厂家都在积极地开发复…  相似文献   

8.
引言工业上已可用聚丙烯腈(PAN)和沥青制造碳纤维。由PAN制得的低碳值碳纤维具有优良的机械强度。由沥青可能提供一种成本较低的高碳值碳纤维,它具有高模量和较低的强度。因而人们期待一种新的原丝,可由它获得具有优良机械性能的高碳值碳纤维。  相似文献   

9.
《现代纺织技术》2009,17(4):60-60
导电活性碳纤维材料是新型吸附剂,国际上只有很少的相关研究报道,所采用的碳纤维有沥青基的,聚丙烯腈基的。随着锂离子电池、高容量蓄电池、紧密性净化器(过滤恶臭气体、溶剂气体、催化剂触媒气体)的应用,俄罗斯开始研究具有导电性的活性碳纤维吸附剂。  相似文献   

10.
本发明的制动衬片材料具有优良的制动性能,它由粘结剂和预氧化纤维组成。这种预氧化纤维以聚丙烯腈纤维为丰要组份,或者采用聚丙烯腈纤维与碳纤维的混合物。大多数汽车制动衬片材料以石棉为基本材料,但由于人们已认识到石棉粉尘是致癌的因素之一,故迫切需要用其它材料来取代石棉。对优良的制动衬片材料要求具有较高的摩擦系数、良好的耐磨性和衰退性。对于由聚丙烯腈纤维和碳纤维组成的预氧化纤维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发现可用预氧化纤维代替石棉作制动衬片材料。制成的制动衬片材料具有较高的磨擦系数、良好的耐磨性和耐衰退性。仅用碳纤维达不到这么高的磨擦系数。  相似文献   

11.
小资料     
诊乞J‘神、,‘冲佰曰,-日本主要合成纤维生产厂家的生产能力(吨/日) {聚醋}{ {----一:---一一屏龙长丝{腊纶短纤 长丝短纤}{旭化学工业公司日本Exlan公司钟纺合成纤维公司钟渊化学工业公司仓敷三菱人造丝公司日本Ester公司Soluna(三菱人造丝公司的子公司)帝人东邦Be引on公司(东邦人造丝公司的子公司)东丽工业公司东丽Monofilamewt公司(东丽的子公司)东洋纺东洋纺Pe tcord(东洋纺的子公司)尤尼契卡总计76 .393 .773‘374.7 85240232 .4 99 .4 40。0 38.31054.3 173.1 229.0 183 .4 78 .8 74.0 76 .01 10.6 14.5 228.6168.3261.6 126.5 1 …  相似文献   

12.
<正>聚酯用来做轮胎的增强材料决不是个新事物,日本和美国的轮胎制造厂商已经设计生产出胎体和胎面层以聚酯为增强材料的轮胎有数年之久了。与日本和美国比起来,欧洲生产轮胎转向用聚酯作增强材料的速度就慢多了,多年来直至最近,人造丝还是轿车子午胎的首选增强材料。其原因是:从当地资源情况看,欧洲有足够的人造丝可以满足其需求;人造丝长丝及其织物的生产工艺容易;与其它可利用的轮胎用帘线材料相比,以人造丝为增强材料的轮胎的性能优异并且其价格可以接受。 人造丝长期占据欧洲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轮胎行业及相关行业都有多年加工处理人造丝的经验,而且全都由可处理人造丝的设备装备着。此外,缺乏可有效取代人造丝的有竞争力的纤维也是一个因素。 聚酯开发 由于在技术上和经济的竞争中聚酯已经赶上了人造丝,多年来欧洲的轮胎制造厂商们已形成了将轮胎用增强材料由人造丝转变为聚酯的趋势。这种趋势的形成是早自70~80年代就已经开始的聚酯纤维制造技术改进的结果。当时,纤维制造厂商们推销聚酯纤维用在诸如乘用车轮胎的胎体等方面。当时供出售的那种质量水平的纤维在今天被称为普通聚酯。 早先胎体接头沉陷(或胎侧凹陷,记作SWI)是聚酯用作轮胎增强材料的主要弱点之  相似文献   

13.
对碳纤维产业进行了综述,介绍了新老生产商和研究机构的动向。在《碳纤维市场:对现状的综述》一文的基础上,介绍了该市场的最新发展。聚丙烯腈(PAN)、沥青和纤维素是生产碳纤维的原料,着重介绍了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市场上出售的碳纤维中,近100%为聚丙烯腈基碳纤维。  相似文献   

14.
正工业化生产碳纤维按原料路线可分为聚丙烯腈(PAN)基碳纤维、沥青基碳纤维和粘胶基碳纤维三大类,其中由聚丙烯腈纤维原丝制得的高性能碳纤维,生产工艺较其他方法简单,产量约占全球碳纤维总产量的90%以上。  相似文献   

15.
<正> 非官方消息由于市场激烈的竞争,考陶尔兹(Courtaulds)可能退出碳纤维生产领域,该公司最近把碳纤T Sacramento售给三菱人造丝公司,美国是三菱人造丝的最大用户。考陶尔  相似文献   

16.
碳纤维     
1 定义碳纤维是通过高温分解的手段,由有机含碳化合物或气态碳化合物制得的材料.它们呈须状或纤维状,根据来源的不同,所生产的碳纤维又可以细分为拈胶基碳纤维、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和沥青基碳纤维.热处理温度决定着碳的含量.其含碳量的差别如下:  相似文献   

17.
<正>据日本Toho Rayon公司(世界第二大碳纤维生产厂)估计,1991年至1996年聚丙烯腈基碳纤维的需求将从6200吨上升到9000吨,而美国仍然是最重要的需求市场(表1)。 表1 世界碳纤维(聚丙烯腈基)市场需求量(吨)  相似文献   

18.
<正>台湾最早的碳纤维于1979年由Kwang-Nan公司开始生产,专门用于制造网球拍。Kwang-Nan公司的主要产品是体育用品,例如网球拍、钓鱼杆、滑雪撬和自行车部件。1981年,台湾最主要的聚丙烯腈纤维生产厂商之一——台湾塑胶公司(Formosa Plastic Co.)建立了一个供研究和开发之用的碳纤维中试工厂。1987年,它成为台湾第一个通过自己的技术(从聚丙烯腈的聚合和纺丝到碳纤维的制备)建立的、向当地市场供应碳纤维的工厂。  相似文献   

19.
文章研究了以196不饱和聚酯树脂为基体,以聚丙烯腈基碳纤维为增强材料制成的复合材料的制法及其性能的测试。  相似文献   

20.
高导电、导热碳纸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提高碳纸的导电、导热性,采用电阻小且导热系数高的中间相沥青基碳纤维为原料,部分替代聚丙烯腈基碳纤维以制备碳纸;研究了中间相沥青基碳纤维不同添加比例对碳纸的微观形貌、结晶结构及导电、导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中间相沥青基碳纤维添加比例的提高,碳纸的石墨化度明显提升,导电、导热性能显著增加。当中间相沥青基碳纤维与聚丙烯腈基碳纤维的质量比为3∶7时,经过石墨化的碳纸石墨化度为97.4%,与石墨化后纯聚丙烯腈基碳纸相比,电阻率由6.80 mΩ·cm降低至4.37 mΩ·cm,降低了35.7%;垂直表面的导热系数由0.084 W/(m·K)提高到0.159 W/(m·K),提高了88.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