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7 毫秒
1.
针对我国煤矿需求及井下环境特点,提出了基于CDMA2000技术的煤矿井下无线通讯系统,并针对系统进行研制,成功开发出矿用无线通信系统。系统通过了国家煤矿井下安全标志认证,并在龙煤集团鸡西分公司成功运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4.
简要阐述了煤矿巷道支护技术的理论,分析了支护技术的类别,并且结合具体项目对煤矿巷道支护技术的应用进行了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5.
6.
7.
8.
9.
锚索支护技术在我国煤矿应用发展较快,其特点是锚索可锚入到深部较稳定的岩层中并可施加预应力。详细介绍了MH型煤矿巷道锚索系列的结构形式和工艺特点。通过所列举的工程应用实例,说明了这种巷道锚索在大硐室支护、破损巷道及不良地层加固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和显著效益。 相似文献
10.
11.
矿井水害是煤矿生产中的一种突发性灾害。为了有效地预防矿井突水事故,降低突水事故中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萤火虫算法的矿井水害避灾路径规划。本文针对标准萤火虫算法收敛效果不佳、易陷入局部最优并结合突水环境中路径规划的特点,通过改变和设计萤火虫算法的初始化方式、萤火虫之间的距离、最大亮度、相对亮度等要素,引入考虑逃生巷道干扰因素的当量长度,并调整搜索策略,实现了对避灾路径规划的最优设计。本文结合王家岭煤矿实例将改进的萤火虫算法与A*算法进行比较,仿真结果表明:改进后的萤火虫算法具有较好的收敛性和稳定性,路径更优,具有大范围搜索优化的能力,在发生矿井突水时可有效帮助巷道受困人员脱离危险。 相似文献
12.
基于ADSL的矿井监控信息宽带传输系统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指出光纤传输方式的缺点和采用视频电缆传输方式的不足,分析基于普通双绞线的ADSL传输技术的优点,介绍一种基于矿用ADSL传输技术的矿井监控系统,并就系统实现的现场数据采集、ADSL接入方式及数据的处理与传输方法进行了详细解析.分析采用图像的动静识别算法提高视频的传输效果,改变由于受ADSL带宽的限制而对视频数据的处理的缺陷,并提出了一些实现矿井监控带宽传输的方法.在现行条件下,基于ADSL技术的矿井监控信息宽带传输模式是远程监控较为可行的传输方式. 相似文献
13.
矿用多功能无线通信系统在柴里煤矿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运用于井下的6种无线通信系统的比较,介绍了柴里煤矿CDMA系统的方案选择设计、系统组成、技术参数及功能特点等,通过介绍CDMA系统在枣庄矿业(集团)公司柴里煤矿的设计与应用,得出了CDMA系统采用定向天线、全向天线及漏泄电缆覆盖的方式,实现了矿井无线信号的无缝覆盖;高质量的语音通信解决了煤矿井下移动人员和零散作业人员的通信要求;强化了人员的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并且与原有数字程控调度通信系统汇接,实现了该矿安全生产、指挥调度系统有线、无线的结合. 相似文献
14.
煤炭资源现阶段依然是我国的主要能源之一,然而煤炭开采过程中的特殊环境导致了安全事故频有发生。针对发生矿难后环境复杂、光线黑暗、通信不畅等问题,为了使机器人要顺利避开巷道内障碍物达到目的地展开工作,提出了一种基于JPS(jump point search)—A*的算法,在保证选出最优路径的同时,大大减少了传统A*算法在寻路过程中扩展的节点。实验室仿真结果表明运用改进后的A*算法,较传统A*算法在寻找最佳路径的速度提高了约2倍,在现实工业生产中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基于.NET矿山测量数据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文分析了在.NET框架下,建立煤矿测量数据综合管理系统的必要性,分析了作为数字化矿山建设的煤矿测量数据综合管理系统的功能和数据流程,系统以SQL Server 2000为数据库管理系统,并以高级计算机语言C#对系统进行了实现,最后讨论了实现过程中的几个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6.
17.
为探究水文地质的影响因素,并为后续的防治工作提供清晰可用的数据来源,在分析影响矿井水文地质的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MODFLOW-USG(非结构网格)模拟方法。以我国陕西某褐煤矿井地质为例,对MODFLOW-USG的详细建模过程和优势进行了分析,证明了MODFLOW-USG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分析认为,利用MODFLOW-USG可以处理许多复杂的水文地质特征,如不连续性(地质断层、矿井开口等)、陡峭和不平坦的斜坡,或夹出地层,处理方法可以为相关行业的水文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18.
由于深部矿井热害问题的日益严重,地面集中矿井降温系统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高低压力转换装置(Pressure Exchange Device,PED)由于其技术优势及节能效果显著,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针对PED现场应用技术进行研究,实现了PED代替高低压换热器。实际运行表明,末端的降温幅度和PED的温度跃升均达到了预期目标,验证了系统的降温效果和节能效果。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