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相信于不少知友来说,《知乎日报》一定是他们最喜欢的APP。而如今对于不少文艺青年来说,《一刻》或许就是他们心中的“知乎日报”。对于中国互联网当中最资深的文艺公司而言,《一刻》也是豆瓣儿的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移动互联网产品。 相似文献
2.
3.
4.
毫无疑问,最近娱乐圈的一系列风波中,孩子的出生证明、离婚官司等证据均出自豆瓣,而这一事件彻底暴露了豆瓣已沦为“吃瓜”阵地的事实。但这并不是豆瓣以及豆瓣粉丝所想要的结果。专业“吃瓜”阵地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快速发展,消息传播渠道越广、速度更快,加上各类线上社交平台崛起为人们参与热点消息讨论提供了渠道,网友们很快适应了“言论自由”的互联网环境,并时刻制造、挖掘、关注新消息。 相似文献
5.
豆瓣是一个以书评、影评、乐评串联人群,交流心得籍此找到同好的网站,用户在这里很容易找到自己喜欢的书籍影片和音乐。我虽然不算一个深度豆瓣用户,但还是会经常打开浏览器,去豆瓣电台(http://douban.frm)听听随机音乐换种心情! 相似文献
6.
MM小姚经常在无事的时候下载几份电子书籍慢慢欣赏,当然同时会使用"千千静听"来播放背景音乐。不过使用千千静听的时候,由于MP3文件都是从网上下载的MP3,里面的"ID3"信息全被改成相应的广告网址,在目录列表里查看时非常不方便,同时没有相应的专辑封面——不直观。怎么办呢?一个修改计划在脑中形成了,对,就用"豆瓣"来调制美味的视听盛宴。 相似文献
7.
9.
10.
11.
豆瓣电台的有趣之处就在于它的随机性,能让你与好音乐不期而遇,非常适合用手机客户端收听。不过,豆瓣电台客户端仅仅提供了“下一首”、“加心”和“不再收听”三个按钮,没有提供回放功能,如何找回那些听过的好歌呢? 相似文献
12.
13.
14.
一直以来,很多人对于携程旅行网的成功有些疑惑:一家靠街头发卡这种模式的创始者,是如何走向美国纳斯达克的?对于互联网行业的人说,这并不是一家纯粹的互联网公司;而对旅游行业的人说,这不是一家真正的旅游公司,携程真正意义上是一个旅游业和IT业的交集。如果没有信息技术,没有电子商务的大环境,携程恐怕很难取得今天的成功。 相似文献
15.
小六是个十足的互联网湖人,什么事情都在网上完成。而他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边在豆瓣上听歌边在淘宝上购物,还会挂着微博时不时地“刷新”一下。今天公司没什么工作,小六就理所当然地“悠闲”了起来。 相似文献
16.
17.
基于Python实现豆瓣网站数据爬虫,利用可视化技术分析书籍评分高低和评价人数多少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书籍的评分高低与书籍的评价数量非正相关,每个评分等级都有评价数比较多的书籍。“个人管理”标签下的书籍主要分布在[8,9)和[7,8)评分区间,评价人数在5000以上的热门书也主要分布在[8,9)和评分[7,8)的评分区间。 相似文献
18.
国内有这样一家奇特的公司,发展速度迟缓、商业变现困难,但似乎永远屹立不倒,它就是豆瓣。豆瓣一直谨遵自己给自己贴上的“清高”“文艺”标签,这注定了其走向小众的特性,也意味着其后续商业化的困难。从小众到大众尽管所处行业不同,但在大众眼中,豆瓣和过去的知乎、B站属于同种类型公司,都有着难以替代的独特性且受众较小。这三个平台成立伊始就建立了独特的格调——豆瓣文艺,知乎高规格,B站二次元。为了维护平台的调性和整体氛围,B站通过答题机制“挑选”优质的二次元用户,知乎则采用邀请制树立起汇聚知识精英的品牌形象,豆瓣虽然是以推荐、探讨书影音内容为主的兴趣社区,但因为吸引的大多为文艺青年,所以平台逐渐形成了只接纳理性观点的风格。 相似文献
19.
不管你是文艺小青年,还是资深“豆瓣”粉,或许都能惊喜于这款集电影、电视、书以及唱片于一体的APP——《豆瓣》。如果你认为这APP仅是PC端豆瓣网的复制版,那就大错特错了。这款《豆瓣》收集的内容以及基于某个条目而创建的即时讨论组.弥补了其在移动化过程中缺失的一点,也许能让你获得一番全新的体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