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8,(4):F0002-F0002,F0003
数理学院现有教职工75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21人,讲师36人,博士8人、硕士40人。教师中有20多人次分别被授予全国模范教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骨干教师、江苏省师德先进个人、江苏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徐州市劳动模范、徐州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徐州市师德先进个人、徐州市文明职工、徐州市十大杰出青年、徐州市新长征突击手、江苏省高等数学竞赛优秀指导教师和江苏省物理实验及科技作品竞赛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2.
2013年4月19日,我校第三届“数英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如期举办。作为今年我校“科技文化节”系列活动安排之一,第三届“数英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活动得到了全校各系部的大力配合,学生踊跃参与,本次活动学生提交的参赛作品有21项进入到决赛。  相似文献   

3.
简讯     
淮海工学院代表队在2004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在教育部组织的2004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淮海工学院代表队获得了全国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一项,赛区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一项的优异成绩,创下了淮海工学院自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以来的历史最好成绩,在同类高校中名列前茅。数学建模竞赛是面向大学生的科技实践活动,在国际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推进课程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等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此次竞赛江苏省共有52所高校的623个队…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创新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以云南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为例,分析了云南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现状和问题,同时对如何开展好云南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5.
从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内容和特点出发,结合近年来指导学生参与竞赛中的体会,针对现阶段高校青年教师的特点,提出课外科技活动有利于高校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挑战杯"竞赛作为学生"第二课堂"的重要载体,在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1999年 12月 1日 ,校第 11届“华为·星火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展览会在大学生活动中心隆重开幕 .共青团陕西省委副书记井剑萍、团省委学校部副部长李小虎、深圳市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对外合作处顾淳 ,以及我校梁昌洪校长、龙建成副书记出席了开幕式 .在 1999年第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 ,我校学生以全国参赛高校第四名的优异成绩 ,为我校、为西北地区高校第一次捧回了“挑战·优胜杯” .这一成绩的取得极大地激发了我校学生参与课外科技活动的热情 ,在本届“星火杯”上 ,各学院 (部 )共申报作品 90 8件 ,为历届…  相似文献   

7.
20 0 1年 9月在西安交大举行的第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 ,我院学生 2项作品 :郭伟 ,李艳 ,刘巍老师指导的管理工程系学生会科技部作品《天津市实施“房屋银行”的市场分析与对策研究》;吴淦卿老师指导的市政环境工程系范方辉同学作品《层次分析优选垃圾处理方法》均获市级一等奖 ,并代表我市参加了全国的“挑战杯”竞赛 ,双双获得了全国三等奖 .为我市和学院争得了荣誉我院学生作品在全国“挑战杯”竞赛中获奖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工部@刘艳!老师  相似文献   

8.
简讯     
淮海工学院学生作品在第四届江苏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荣获一等奖2006年6月3日-4日,由江苏团省委、省科协、省教育厅、省学联联合举办的“挑战杯”第四届江苏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在中国矿业大学举行。淮海工学院代表队在决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荣获一等奖。据悉,本次大赛从2006年3月份开始组织,共收到省内61所高校的参赛作品205件,其中机械与控制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目前在我国高校开展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以组织参加“挑战杯“为主,存在参与面狭窄、临时突击性强、重短期效应、缺乏学生独创性等问题。为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活动对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作用,提出了开设与活动相关的创新课程、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正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重要活动。青岛科技大学历来高度重视此项赛事,是山东省最早开展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及教育活动的学校之一。20多年来,学校数理学院数学建模团队始终坚持"促学促练强素质,助教助研促发展"的宗旨,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以开展学生科研训练和推进数学建模竞赛为抓手,积极拓展和深化数学建模教育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1.
从理论学习、科技活动、学科竞赛等层面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加强对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形成以课外科技活动小组为平台,建立院系提供条件、教师负责指导、学生自主管理的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通过各级学科竞赛、教师的科研项目等手段实现多维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过程,突出培养学生在测量控制技术集成和仪器综合设计应用的工程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2.
西华大学数学与计算机学院积极探索适应21世纪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多次荣获国家奖和四川省奖;在全球ACM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中获优秀奖;在四川省首届网络配置大赛中获2项三等奖;在成都市“华硕”杯高校装机大赛中获团体赛冠军、个人赛季军。  相似文献   

13.
<正>第九届上海大学生化学实验竞赛于2015年9月11-13日在华东理工大学奉贤校区举行,我校工学部2012级材料化学专业的陈佳蓉同学获得上海市三等奖。本赛事是由上海市教委主办、上海高校化学实验教学指导委员会协办,由上海市高校轮流承办的一项大学生竞赛活动。竞赛旨在扩大学生交流平台,引导学校、教师更加重视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探索实践的兴趣,促进高校化学实验教学与改革,推进本科化学教育与人才培养。竞赛面向长三角地区高校,共有  相似文献   

14.
日前,我校组队参加了由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集成电路设计分会主办的2004“芯原杯”全国大学生IC设计竞赛,共获得研究生EDA竞赛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三项;大学生IC应用设计竞赛一等奖两项、二等奖四项.我校学生在此次竞赛中表现出优秀的专业素养和良好的个人素质,受到了参赛高校的高度评价,表现出我校在集成电路设计方面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简讯     
重庆工学院获第九届“挑战杯”二等奖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于11月22日在复旦大学落下帷幕,我校学生参赛作品再次取得佳绩: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龚晓涛、赵军华、徐博等同学的作品《一种新型的弹性元件———氮气弹簧》获全国二等奖,指导教师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彭成允教授、邓明教授;经济与贸易学院徐新方、郭邦春、骆娟等同学的《聚焦失地农民》获全国三等奖,指导教师为经济与贸易学院王筱欣教授.(摘自重庆工学院校园网)重庆工学院与英国Strathclyde大学签订合作协议11月8日,应重庆工学院邀请,英国Strathclyde大…  相似文献   

16.
当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存在诸多问题,归根结底是由于高校基层院系缺乏相应的管理机制。烟台大学环境与材料工程学院基于理工科院系的特点,探索推行"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室"模式,通过健全保障措施,强化过程管理,构建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有效机制和崭新平台。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是一个科技创新的时代 ,正如江泽民总书记指出 :“创造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一个没有创造能力的民族 ,难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对大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已变得愈来愈重要。怎样引导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 ,培养能有效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大学生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课题。1 实践教学的形式与目的实践教学就是通过实验、实践等科学活动方式使学生直接通过感性的学习、研究等手段获得新的理论知识 ,实现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提升。高校的实践教学有多种形…  相似文献   

18.
创新教育是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内容就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作为高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一种有效载体,为创新教育提供了崭新的平台。桂林理工大学围绕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从目标定位、载体建构、激励机制等多个角度,对课外科技活动的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浙江科技学院大学生参加省大学物理竞赛的回顾,肯定了浙江省物理创新竞赛对大学物理教学的促进作用,发现了学校物理竞赛组织与物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简讯     
我校学生在全国大赛上再创佳绩2013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成绩近日揭晓,我校参赛队员共获得全国二等奖4项、河北省一等奖4项、河北省二等奖4项的优异成绩,是河北省赛区获得国家奖和省一等奖最多的专科学校,再次刷新我校获奖记录。计算机系学生作品“汉字拼拼看”在2013年华北五省(市、自治区)及港澳台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大赛总决赛中,荣获高职组一等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