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8年9月8日,南方电网25MW移动式直流融冰装置现场试验在贵州电网都匀500kV福泉变电站获得成功,这标志着南方电网抗冰融冰技术已取得重大进展。本次试验由南方电网技术研究中心、贵州电力试验研究院和贵州电力调度通信局等单位的技术人员共同进行。试验选择了今年冰灾的重灾区福泉变电站为中心融冰站,先后安装25MW站间移动式融冰装置和60MW固定式直流融冰装置,对变电站220kVSU600kV交流线路进行融冰。  相似文献   

2.
复合导线融冰技术及装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架空线路采取加大电流的融冰方法导致融冰方案实施困难,介绍一种复合导线融冰装置,在线路需融冰的部分改装复合导线,融冰时通过减少复合导线载流截面积,从而加大截流导线电阻增加复合导线的发热量实现融冰.该装置不需改变系统运行方式,不影响线路输电,操作简单、自动化程度高、投资少、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我国OPGW的发展现状以及OPGW融冰技术原理,分析了OPGW的温度特性,通过实验分析融冰通流温升对OPGW性能及寿命的影响,结合地线融冰的实际应用情况,给出今后实际地线融冰过程中合理的温度限制范围和应用建议。  相似文献   

4.
针对近年来架空导线由覆冰引起的冰害事故,根据导线电阻与导线截面积成反比、载流导线因电阻发热的原理,提出了覆冰时减少导线载流截面积,从而加大导线发热量使导线覆冰熔化的方法,并设计了可改变载流截面的复合导线和能自动完成复合导线变截面操作的复合开关装置.该措施能在不改变电力系统运行状态下实现对架空电力线路导线进行全自动、分段和有选择性的融冰,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融冰的能源消耗.  相似文献   

5.
  [目的]  在雨雪冰冻气候环境下,为了避免输电线路冰雪灾害事故的发生,需对输电线路进行融冰以加强其抵御冰雪灾害的能力,直流融冰装置是一种近年来应用广泛且行之有效的融冰装置。  [方法]  通过建立一种可行且有意义的技术来解决采用完全独立的两套融冰设备直流融冰装置设备投资大,占地面积增大,运维等费用成倍增加,整体经济性差的问题。提出一种可行的方法,即介绍了一种导线及地线复用新型直流直流融冰装置的主电路拓扑结构,可以一套装置实现导线和地线复用直流融冰的功能。  [结果]  获得的结果证明了这种技术是可行的和有效的。  [结论]  这项技术为进一步研究解决输电线路导线和地线覆冰、降低直流融冰装置投资、提高输电系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冰灾是输电线路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而融冰技术是防止及减轻冰灾、确保线路安全运行的重要手段.深入讨论了220 kV线路交流融冰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案,分析了各方案的利弊.通过广西电网220 kV沙塘-侯寨线路的实例分析计算,提出了初步交流短路融冰方案,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一次能源结构决定了发电以煤电为主的基本格局,这是短期难以改变的,也是我国和国际一次能源利用主流不同的显著特征。到2020年全国总装机容量将达到9.5亿kW左右,今后17年将净增3.8亿kW左右的火电机组,同时还将更新6000多万kW的小型机组。17年中我国每年将新增火电机组2500-2600万kW,总计4.5亿kW左右。我国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电力装机大国。燃煤发电的经济性,煤炭资源的节约,特别是电厂排放物的环保要求等,都对火力发电的净效率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超(超)临界发电技术在电厂净效率方面的特殊优势,决定了它必将成为以燃煤发电为主的中国能源工业的首选技术。超(超)临界发电技术的普遍采用,必将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带来巨大的收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和环境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这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业发展政策,必须及时加以确立,长期加以坚持。  相似文献   

8.
覆冰闪络是造成重覆冰区输电线路跳闸故障的重要原因。在我国云南、贵州等海拔比较高的山区,尤其是在水系流域发达、地形复杂的地区,安装融冰装置能降低冰闪事故率,提高输电网冬季运行的安全性。通过对滇西北至广东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的换流站融冰方案进行选型分析,从技术方案,建设管理、运行维护、工程投资等方面展开比较,提出了技术经济性上具有明显优势的直流融冰配置方案,并为后续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由北京创世奇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国内首个“汽车机液无级变速混合动力系统”,日前由实验室进入中试生产阶段。系统采用液压泵、液压马达与机械行星轮系相结合的创新方案.可以同时实现高效无级变速传动和混合动力驱动两种方式.经北京理工大学汽车排放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清华大学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检测,可以节油20.8%至36%。  相似文献   

10.
《燃气轮机技术》2010,23(2):16-16
3月27—28日,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主办的“2010年经济形势与电力发展分析预测会”在京举行。会上发布的《全国电力供需与经济运行形势分析预测报告(2009—2010)》指出,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将在9%左右,基建新增装机8500万千瓦,2010年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在9.5亿千瓦左右。电力消费同比增长9%,电力投资完成6600亿元。  相似文献   

11.
中国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2008年4月22日发布2007年度电力监管报告,2007年,全国发电量达到32559亿kWh,发电装机总量再创历史新高。2007年,我国电力发展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电力供需基本平衡,电力供应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国全口径发电量达到32559亿kWh,同比增长14.44%。全国电力建设继续快速发展,共完成电力基本建设投资5492.9亿元。  相似文献   

12.
秦阳  郑翀 《能源》2014,(4):100-101
四川省境内水资源丰富,是国家西电东送的重要水电基地。作为中国电力国际有限公司(简称中电国际)在川投资的首个能源项目,四川中电福溪电力开发有限公司(简称福溪发电)如何能够以“火电”身份在这样的“深水区”稳健航行?特别是2013年,在四川地区大容量水电机组密集投产,区域内富裕电力增多,原煤供应紧缺的形势下,企业如何创造了自2011年投产以来连续三年利润持续增长,一期两台机组荣获“2013年度中国电力优质工程奖”,安全生产及环保指标均达到省内同等级机组前列的良好业绩?其经营管理之道,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3.
14.
光伏发电上网标杆电价发布伊始,一场盛况空前的光伏电站建设运动在青海省格尔木迅即铺开。20多家到格尔木投资光伏电站建设的总投资规模接近200亿元,总建设装机规模近100万kW。如果不出意外,"十二五"开局第一年的光伏发电目标将于2011年12月31日前圆满完成。  相似文献   

15.
苗韧 《中国能源》2013,35(6):30-34,40
电力部门的低碳发展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受电力需求、技术进步、环境政策、能源价格等因素综合影响,未来发电技术发展路线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本文结合我国电力发展的规划目标,利用"ERI—技术优化模型",求解了不同政策和技术条件下2010~2050年的电力部门能源消费和碳排放情景。其研究的成果有望对我国电力部门技术选择和政策制定起到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6.
海外     
《风能》2014,(7)
正5月美国可再生能源在新增电力装机容量中占比达到88%根据美国联邦能源管理委员会能源项目办最近发布的《能源基础设施更新》报告显示,今年5月,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水电在美国新增电力装机容量中占了88.2%的份额。其中,风电装机203兆瓦,太阳能156兆瓦,生物质能5兆瓦,水电装机0.2兆瓦。相比之下,新增的天然气装机容量仅为49兆瓦,煤电、石油和核电新增装机为0。因此,从整个5月来看,美国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容量比化石燃料和核电站多7倍多。  相似文献   

17.
<正>60℃以上的工业余热就能稳定发电.近日,由天津大学和山西易通环能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低温余热发电机组经过一年多的工艺改进,实现产品大型化生产.专家称,这一产品技术填补了国际上60~70℃的余热发电空白,具有巨大节能潜力和应用前景."降低发电温度,是获取工业余热利用最大化的关键."天津大学热能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张于  相似文献   

18.
从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的核心器件太阳电池出发,介绍了各类太阳电池的特点和发展情况,重点介绍了硅基太阳电池、化合物太阳电池和染料敏化太阳电池等的技术研发状况,并分析了我国光伏发电技术的发展路线。  相似文献   

19.
张福君  李凤梅 《锅炉制造》2019,(4):33-36,46
本文主要介绍太阳热辐射能的光热发电技术,重点介绍光热发电的原理、光热发电的四种主要技术,细致地对比分析各种光热发电技术特点,详细地描述光热发电系统的四大组成部分,对热能储存进行全面介绍,并简述光热发电的综合利用技术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0.
肖兰华 《电力与能源》2021,42(5):499-503,553
电力金融作为一种金融业态,是电力能源市场逐步与金融市场互相渗透、彼此融合的产物,电力金融既为电力能源的发展提供金融支持,又为电力市场覆盖范围扩大、电力产品创新、电力市场稳定和资源配置优化,发挥积极作用.通过数字技术对电力能源行业进行数字化改造,能重塑电力金融的数字化生态,驱使电力金融内部的各种要素重新组合和创造性变革.发展电力金融是提升国际金融中心资源配置能力的重要手段,因而要借我国电力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的契机,利用数字技术为上海电力金融发展添劲加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