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我国工程建设中腐败问题频频涌现,由此引发了大量的工程质量问题,严重危害了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安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工程伦理理论为解决工程腐败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探究工程腐败的内涵和演化过程,剖析工程腐败各阶段的演变机理,基于工程伦理学理论,提出工程腐败各阶段治理的有效模式,即道德治理-德法结合-制度善治。通过制度与道德、法律的价值整合,可有效改善当前"至善真空"的工程价值生态环境,逐步实现"工程至善"及清正廉明的工程伦理精神。  相似文献   

2.
郑红彬  毛琳箐 《工程研究》2021,13(3):275-286
"中华国际工程协会"是中国近代史上成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综合性工程师团体.其主要由玛礼孙提议成立,章程和规定、组织和运营均仿照英国民用工程师协会并根据上海的情况适时调整.该团体经历了"上海工程师和建筑师协会"(1901—1912)、"上海工程协会"(1912—1913)和"中华国际工程协会"(1913—1951)...  相似文献   

3.
盖瑞·唐尼(Gary Downeyis)教授是国际上享有盛誉的"科学的社会研究学会"的现任主席(4S;任期至2015),也是STS和工程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本次访谈中,唐尼教授描述了他是如何领导4S学会唤起人们对超越"知识的创造、扩散与利用"这一线性模型之外的STS研究的。他曾是一名机械工程师,后作为文化人类学家从事核能和核废料处理研究。他描述了他如何发展他的"批判性参与"的概念和实践。自1960年代以来,美国工程师就形塑了工程是解决问题的这一主导性意象,唐尼对工程形塑(包括工程教育和培训)的批判性参与就始于对这一主导性意象的批判性分析。他质疑,为何在STS作为一个学术领域的崛起过程中,工程除了作为技术的同义词或对新型技术的异质建构这一隐喻外,仍然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见的?这种不可见性又是如何呈现的?他在教学中面临着以下至关重要的困难,即要把那些在工程形塑中被工程是解决问题这一主导意象所遮蔽的对象呈现为有形,并提出另一种作为协作性"问题定义和解决"(PDS)的替代性工程意象。现在他正在通过推动PDS意象和相关实践在工程形塑与工作的本地化领域内扩展,从而将STS知识和专长的"旅行"理论化。唐尼也解释了他如何与其他研究人员一道将"工程研究"建成为一个融合传统和非线性研究的跨学科领域,其关键步骤包括开创"工程研究国际网络"(INES),组织INES论坛,和成功将《工程研究:工程研究的国际网络杂志》(英文)杂志打造成一份SCI索引期刊。  相似文献   

4.
在科技与工程伦理的视野下,将创始于中国航天、推广到其他科技、工程领域的"双归零质量保障方法体系"作为前沿科技负责任创新的一个典型案例来认识;通过回溯历史、提炼概念、内涵,梳理要点、问题和措施等,把握案例精髓,拓展案例价值。揭示出,来自中国的前沿科技领域"航天双归零质量保障方法体系"与源于欧洲哲学理论界的"负责任创新"理论殊途同归,后者成为前者在科技与工程伦理体系下的理论升华,前者成为后者不期而至的实现路径,反映出工程实践特征以及人类价值观的内在一致性。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工程社会学在我国逐渐成为一门兼具跨学科特征的"显学"。首先,基于学科内在建构路径及其演化逻辑,反思性审视工程社会学既有建构路径。认为,在研究领域形态向研究范畴形态升级过程中,"工程共同体论"、"工程系统论"和"工程评价论"三种建构路径并未形成共识。其次,工程社会属性的实践共识为迈向整合的工程社会学建构路径奠定了必要的学理基础。最后,提出工程社会学建构路径的"整合论",从问题研究形态的工程社会属性到研究领域形态的工程内部运作机制及其社会影响,再到"工程域"和"工程社区"两大基本研究范畴,最后迈向"内部工程社会学"和"外部工程社会学"有机整合的学科形态。  相似文献   

6.
目前工程社会学在我国受到广泛关注,"工程共同体"作为工程社会学的共识概念也得到学术界的热烈讨论。本文针对"工程共同体"概念边界模糊、成员异质和"岗位人"局限等有待商榷之处,利用行动者网络理论进行反思性审视,指出行动者网络理论的"社会"态度,"非人存在"态度和"行动者"态度与工程活动的内在契合。基于传统的社会学分层理论,只能把利益视为"工程共同体"唯一的共同目标,伦理前置的优先性地位难以保障。但工程作为一种人的存在方式,伦理之维本应是其内在的向度,是工程的前件。本文认为行动者网络理论有助于两种工程伦理规范的开显,当开出伦理之维的本真工程出场,真正的共同体才有可能成立。  相似文献   

7.
工程中的计算机仿真活动有别于科学研究中的计算机仿真。基于工程方法论研究的视角,分析了计算机仿真是一个确定仿真目标、提出领域知识需求、识别提炼知识、建构模型、进行仿真实验,直至满足工程对仿真所提需求的迭代进化的逻辑结构;描述了计算机仿真行动者网络结构,以及人与非人两类行动者的角色定位;阐释了计算机仿真实践展开过程中应遵循目标有限性及其权衡、工程建设规范与仿真专业规范有机统一、全程协同的基本原则,以期为反思工程中计算机仿真实践活动的内在理性提供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工程哲学引论——我造物故我在》的哲学思想为基础,通过对新时代民航建设发展实践超越的经济、政治、社会背景的分析,提出超越是工程活动建设发展的本源动力,超越是工程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前提,超越的实质是创新,超越是相互超越和自我超越的内在统一。基于此,进一步结合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案例,分析了超越的能力构成要素,剖析了人的本质与工程的内在联系,提出工程超越的本质是人类将自己对真善美的自我实现在工程中付诸实践。  相似文献   

9.
"哲学"理论与"工程"实践的关系在西方经历了一个非常复杂的演变过程。这一历史过程预示着思想、范畴以及范式框架等之间的沿袭与悖离,也代表着地位、权力和价值追求的争夺与博弈。以巴门尼德为开端的形上哲学注重思维的静观与沉思,对具体的实践及工程表现出一定程度的鄙视和厌弃;中世纪时则因战争征伐的需要,表现出具体实践及工程对形上哲学的疏离和压制;文艺复兴以后,形上哲学与具体实践及工程逐渐走向了互补融合的道路,并认为在牛顿和玻义耳的范式总结中取得了特殊意义上的"工程哲学"观。从本质上来说,"哲学"理论与"工程"实践关系的演变与传承是其话语权建构的过程,话语权是理解"哲学"理论与"工程"实践关系嬗变的重要内容和表现。  相似文献   

10.
青藏铁路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标志性工程,其成就集中体现了我国铁路工程管理新水平。基于对青藏铁路工程特性及建设过程中辩证关系的认知,在先进建设理念指导下,以建设规划、设计、施工、验收阶段为主线,突出施工阶段目标管理、组织管理和技术创新等方法,构建了青藏铁路工程方法体系。青藏铁路工程方法来源于对青藏铁路工程探索与实践的总结,其研究和推广应用具有显著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上海"中华国际工程协会"成立于1901年初,历经上海工程师和建筑师协会(1901-1912)、上海工程协会(1912-1913)、中华国际工程协会(1913-1941)三个阶段,结束于1941年底,历时四十余年。作为中国近代最早的由外国人成立的建筑师、工程师团体,"中华国际工程协会"以普遍推动工程(建筑)及其所有分支的科学和实践为宗旨,为实现这一目标而进行的主要活动有"集会以促交流、出版以输学术、参观以广见闻、藏书以备参考,专研以解疑难、联合以谋发展、奖励以劝研学"。该协会为将国外先进工程技术引入中国做出了一定贡献,促进了中国工程技术的近代化历程。  相似文献   

12.
《工程研究》2021,13(1)
"新工科研究与建设"思路的提出为我国新一轮工程教育改革指引了方向,作为工程教育核心力量的工科教师不仅应掌握广博深厚的理论知识,还应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历史和现实多种因素累积,使工科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成为我国工程教育改革中重要而又艰难的块垒。当前工科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状况如何,教师和学生对此有何理解和期待?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对三所双一流高校40名工科教师和工科研究生进行深度访谈,通过对访谈内容进行三级编码,得到被访者对工科教师当前实践能力的基本印象,进而构建出基于教师和学生视角的工科教师工程实践能力评价维度模型。研究表明:教师和学生对当前工科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状况的认识和期待基本是清晰、全面、一致的,并抱有许多无奈。研究结果澄清了一些模糊认识,对进一步的工程教育改革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本文梳理了我国在"九五"计划中实施的大型科学工程LAMOST巡天望远镜从概念设计到工程的立项审批和施工建设,直至最终完成的整个历史发展脉络,回顾了工程在演化过程中经历的困难以及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绩。据此,本文分析了大科学工程的特点,提出,大科学工程是基于科学又为了科学的工程、大科学工程是基于研究的创新性工程、大科学工程是资产专用性奇高的工程、大科学工程是以科学家为核心力量的工程、大科学工程是扎根于国际合作的工程。  相似文献   

14.
正自创刊以来,本刊曾多次组织专刊,聚焦于"共和国经典工程"、"海洋经略"、"绿色化工"等主题进行专门研讨,集思广益,融合多学科视域,促进和深化对有关主题的战略、策略、管理、政策、理论、现实问题的认识,产生了广泛影响。在现代社会,工程是直接生产力,而工程创新是国家创新活动的主战场。鉴于工程实践的核心是工程设计,因而工程创新的首要内涵是工程设计创新。一般而言,新技术原理是工程设计创新的重要条件;新的组织与管理  相似文献   

15.
从工程本体论出发,讨论系统工程这种"组织管理的方法"如何保障工程的顺利开展、如何保障工程系统的设计建造过程、如何确保工程目标的实现。着重讨论两个密切相关又容易混淆的概念:工程系统与系统工程。"工程系统"是指具体的某个工程及其产出物,并且该工程具有系统性;而"系统工程"不是工程系统本身,而是工程系统设计建造的方法及过程,两者统一于工程的进行过程之中,是实现工程目标的两个支柱。简要介绍了系统工程的新进展——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16.
工业发展催生城市,城市反哺工业的成长。当前三线建设城市产业结构转型面临阵痛,环境工程是老工业基地转型中的一大课题。本文通过引申生态价值理论,构建三线建设城市老工业区由"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组成的生态价值体系,实现老工业区改造与城市发展相互依存的目标,并将相关理论渗透到老工业区改造路径系统中。结合攀枝花席草坪工业遗址环境整治及产业升级改造项目,提出切实可行的具体设计方案,作为老工业区改造路径策略,实现老工业区改造在环境、经济、人文价值功能三个方面的整体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任何工程都存在一个从策划到设计、实施、运行、维修,直至退役的过程,基于这一基本事实,从工程全生命周期的视角对工程方法论进行探讨。首先提出基于工程全生命周期的工程方法论的总体观点,即工程活动存在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工程方法论是一种过程方法论;其次,论述基于工程全生命周期的工程方法论的构成内容,包括工程策划方法论、工程设计方法论、工程实施方法论、工程运行及维修方法论和工程退役方法论;再次,提炼出整体性、系统性、实践性、协同性、真善美统一,以及讲求效力、效益与效率等基于工程全生命周期的工程方法论的内在本质特征;最后,从价值、生命周期、知行关系和思维运作进程等四个不同维度,总结基于工程全生命周期的工程方法论的逻辑模式与步骤。  相似文献   

18.
郭峰  义雯  孙永福 《工程研究》2022,(3):208-214
铁路工程知识是铁路工程实践的理论升华,同时指导工程实践。从工程哲学的视野出发,分析铁路工程活动的内在规律,探析铁路工程知识逻辑结构,构建以铁路工程通用知识为基础、铁路工程专业知识为核心的铁路工程知识体系,并对该知识体系构成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基于相关理论进展,探讨工程创新发生的社会机制以及工程创新过程中的交易、冲撞与实验问题。工程创新导源于问题情境下日常生活世界的破裂和"循环流转"经济的终结;工程创新的展开过程是各个利益相关者介入交易、发生争执并努力解决争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冲撞"和"实验",工程问题得以建构出来并加以解决,最终形成一个新的人与非人的集合体,因而成就了新的社会现实,催生了新的生活世界。在工程创新的语境中,无论是"工程"还是"社会",都处在"流动"状态,因而不再能够单纯用"工程与社会"这个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来加以说明了。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哲学的高度,价值论的视角,系统分析了军事装备价值的内涵、本质及特性,军事装备的普遍价值与特殊价值、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主体价值与客体价值、真实价值和虚假价值、潜在价值和显在价值等基本范畴,军事装备价值发现的意义、揭示和把握,军事装备价值创造的意义、观念构建和实践创造,军事装备价值实现的条件、过程和方式。为正确认识和把握军事装备价值,主动地创造、运用和实现军事装备价值,提供必要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