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观察高通量透析尿毒症患者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在我院治疗患者透析76例,分为2组进行对比治疗观察:一组为高通量透析组(38例),另一组为低通量透析组(38例),每周3次,每次4~4.5h,共观察1年。并观察透析前后患者血尿素氮(BUN)、肌酐(Cr)、血磷、β2-微球蛋白(β2-M)及甲状旁腺素(PTH)的变化。结果 经过透析治疗后2组BUN、Cr下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通量组血磷和β2-M下降率均高于低通量组(P<0.05,P<0.01)治疗后高通量组PTH明显下降,与低通量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皮肤瘙痒均下降,高通量组比低通量组减轻更为显著(P<0.01)。结论 高通量透析在改善和减轻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瘙痒症状上有很好的疗效,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丙戊酸钠对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刺激(chronic unpredicted mild stress,CUMS)所致抑郁大鼠行为学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axis,HPA)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G)、模型组(MG)、丙戊酸钠给药对照组(VCG)和丙戊酸钠给药模型组(VMG),每组15只。模型组采用孤养结合CUMS的方式建立大鼠抑郁模型,建模周期为28 d。VCG和VMG组灌胃给予丙戊酸钠300 mg/(kg·d),CG和MG组灌胃等体积的0.5%CMC-Na溶液。采用旷场试验和强迫游泳试验评价大鼠抑郁行为,试剂盒测定大鼠大脑皮层丙二醛(malonaldehyde,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血清皮质酮(concertmaster,CORT)含量,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orticotrophin releasing factor,CRF)基因m 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CG组相比,MG组大鼠水平活动和垂直活动水平得分明显下降(P0.01),不动时间明显延长(P0.01),大脑皮层MDA含量明显升高(P0.05),SOD活力显著下降(P0.05),血清CORT含量明显升高(P0.05),下丘脑CRF基因m 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及0.05);丙戊酸钠能够明显阻遏上述变化。结论丙戊酸钠能够明显改善CUMS大鼠的抑郁行为,改善机体氧化应激失衡,下调HPA轴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评估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MHD)的营养状况,以探讨临床上对MHD患者有效合理的护理对策。方法对我院70例患者进行营养学评估分析,评估方法参照主观综合性营养评估(SGA)法;护理干预主要是指饮食指导。结果70例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为52.9%;透析患者血Alb、DEL、TRF等指标在不同营养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通过对MHD患者的营养状况进行评估分析及饮食指导,有助于制订更加合理、有效、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与血清及脑脊液葡萄糖水平的变化,为HIE临床分度与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HIE患儿于急性期及恢复期各测定1次血清及脑脊液葡萄糖的含量,并以正常新生儿作为对照组。结果轻、中、重度HIE组患儿急性期血清及脑脊液葡萄糖水平分别为:(1)血清葡萄糖:(4.50±0.20);(3.80±0.21);(3.20±0.22),低于对照组:(4.80±0.25)(P值分别<0.05、0.01、0.01);(2)脑脊液葡萄糖:(4.30±0.20);(4.00±0.21);(3.50±0.20),低于对照组(4.50±0.25)(P值分别<0.05、0.01、0.01)。且临床分度愈重,血清及脑脊液葡萄糖水平降低愈明显,HIE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HIE各组患儿恢复期血清及脑脊液葡萄糖水平上升。结论测定HIE患儿血清及脑脊液葡萄糖含量,有助于对HIE的分度,及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雷卡与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肾性贫血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选择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124例,分别设为治疗组32例,对照组30例,每次透析后治疗组注射雷卡及促红细胞生成素,对照组仅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疗程共12周,治疗前后观察患者外周血Hb、Hct,记录血压升高发生率。结果治疗组Hb、Hct升高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高血压发生率及胃肠道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雷卡与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治疗肾性贫血能提高促红细胞生成素疗效,降低促红细胞生成素引起的副作用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纤维化患者的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的检测价值。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150例肝纤维化患者血清中的HA、LN、Ⅳ-C、PCⅢ水平,并与150例健康体检者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轻、中度肝病患者血清LN、Ⅳ-C水平升高不明显(P>0.05),HA、PCⅢ的水平升高明显,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重度及肝硬化患者的4项指标均明显升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清HA、PCⅢ、LN、Ⅳ-C与肝脏炎症及其纤维化的程度有较好的相关性,动态监测上述指标,对观察慢性肝病患者纤维化和炎症性改变及其进展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李小琴 《化工之友》2008,27(9):64-64
目的 探讨血清脂蛋白(a)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分别对冠心病、糖尿病肾病、急性感染、肝硬化患者进行血清脂蛋白(a)测定,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肝硬化患者组血清Lp(a)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其余各组患者血清Lp(a)水平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Lp(a)测定在早期诊断和预防糖尿病并发冠心病中有一定应用价值,同时Lp(a)是最敏感的急性时相蛋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乳癖散结胶囊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疗效及其对性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180例患者按服药时间(1、2、3疗程)随机均分成A、B、C组。观察各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复发率及治疗前后卵泡期血清性激素雌二醇(E2)、孕酮(P)、催乳素(PRL)水平变化。结果3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0%、90%和93.3%;B组、C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P<0.05),复发率明显低于A组(P<0.05);C组总有效率及复发率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治疗后血清E2、P、PRL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B组、C组患者治疗后血清E2、PRL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B组、C组患者治疗后血清E2、PRL水平较A组患者治疗后明显降低(P<0.05),P水平较A组患者治疗后明显升高(P<0.05)。结论乳癖散结胶囊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疗效确切,延长疗程能提高疗效、降低复发率,其机理可能与血清E2、PRL水平下降、P水平上升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血液透析患者肾性骨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自2006年1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126例肾性骨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单纯血液透析治疗组)各63例,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1)观察组显效37例,有效19例,总有效率为88.9%;对照组显效29例,有效20例,总有效率为77.8%。2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2)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钙、血磷、血iPTH均有明显改善(P<0.05),但观察组较对照组治疗后血磷、血iPTH改善明显(P<0.05)。结论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肾性骨病可以明显改善患者血磷、血iPTH水平,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ROC曲线分析人附睾蛋白4(human epididymal protein 4,HE4)在卵巢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将107例卵巢疾病患者分为正常对照组(21例)、良性卵巢肿瘤组(20例)、Ⅰ-Ⅱ期卵巢癌组(14例)、Ⅲ期卵巢癌组(30例)、Ⅳ期卵巢癌组(22例)。分别对5组受试患者进行血清HE4水平测定和影像学检测,在灵敏性和特异性方面比较两者在卵巢癌诊断的价值;对各组患者血清HE4水平进行ROC曲线分析,评价血清HE4在卵巢癌诊断方面的价值。结果血清HE4水平检测在灵敏性上明显高于影像学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特异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血清HE4水平随着癌症恶性程度的增加而升高;ROC曲线线下面积AUG为0.912,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结论血清HE4水平检测在灵敏性上明显高于影像学检查,并且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可作为卵巢癌辅助检查手段,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粉防己碱前后血清高敏感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并与对照组比较,探讨粉防己碱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中的抗炎症作用。方法选择1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0例,治疗组给予粉防己碱2片Tid口服,其它用药同对照组;对照组每日静脉滴注丹参注射液20mL;治疗前、治疗后进行血清hs-CRP测定,并对神经功能缺损进行标准评分,比较2组间是否存在差异。结果治疗前2组间血hs-CRP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2组均在梗死后7d达到最高水平,随后逐渐降低。治疗组在治疗前、治疗后14d血清hs-CRP水平和治疗前、治疗后7d的神经功能缺损总分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d治疗组hs-CR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14d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总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粉防己碱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中可以降低患者血清hs-CRP水平,有利于减轻炎症反应,改善脑梗死部位缺血缺氧和减少神经功能缺损。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Ⅰ型糖尿病模型大鼠在精蛋白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重复给药毒性试验中的应用。方法使用链脲佐菌素(streptozocin,STZ)对健康SD大鼠造模,55 mg/kg,计算6个月后的存活率。取模型大鼠,分高、中、低剂量(30、12、5 U/kg)组和对照组,每组20只,雌雄各半,高、中、低剂量组给予精蛋白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对照组给予精蛋白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辅料空白液,均经大鼠皮下注射,1次/d,连续4周,进行重复给药毒性试验,给药4周后,经大鼠腹主动脉采血,检测血清胰岛素含量、C肽含量、糖化血红蛋白含量以及血液生化学和血液细胞学相关指标,并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模型大鼠血糖均高于16.7 mmol/L,建模成功率为91.7%,6个月存活率为82%,确定建模成功。重复给药毒性试验高剂量组大鼠死亡4只。与其他剂量组相比,给药结束后和恢复期结束后高剂量组大鼠血清中糖化血红蛋白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给药结束后,胰岛素、C肽含量升高(P0.05),恢复期结束后,高、中剂量组胰岛素、C肽含量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给药结束后,高剂量组雄鼠和雌鼠血清中白蛋白、血小板升高(P0.05),淋巴细胞数降低(P0.05),而雌鼠红细胞、白细胞减少(P0.05),其余血液细胞学指标未见明显差异。恢复期结束后,各剂量组血液生化学和血液细胞学指标均无差异,建模成功大鼠主要脏器均出现病理变化,重复给药毒性试验中各组大鼠各主要脏器在给药结束后和恢复期结束后也分别出现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结论用STZ造模的Ⅰ型糖尿病大鼠对于精蛋白重组人胰岛素产生的低血糖反应具有较好的耐受性,接近于临床患者的病理生理特征,在使用精蛋白重组人胰岛素进行重复给药毒性试验中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8(IL-18)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10例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患者经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前和治疗10 d后,血清IL-18和sVCAM-1的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患者血清IL-18和sVCAM-1的水平治疗前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治疗10 d后仍明显高于治疗前。结论高水平的IL-18和sVCAM-1可能与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的发病机制有关,而且可能参与透析治疗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丁苯酞对癫痫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改善效果,及对血清S100B蛋白及血清BDNF表达水平的影响,为丁苯酞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本试验通过随机方式把与入选标准相符的癫痫病人分别归入对照组与给药组,两组区别在于后者在接受抗癫痫药物干预的同时还进行了丁苯酞药物治疗。对健康组、对照组与给药组研究对象分别在干预前、干预3个月、干预6个月时实施认知功能评估、血清内BDNF与S100B水平测定。结果:相较对照组,给药组S100B蛋白水平降低,BDNF水平则上升,且两项均表现出显著差别(P0.05)。结论:丁苯酞治疗癫痫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与S100B蛋白和BDNF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芪母消风散对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及血清白三烯水平的影响。方法将8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芪母消风散治疗组(40例)、西药对照组(40例),观察治疗效果,并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治疗组(40例)在治疗前后血清白三烯水平。结果治疗组一疗程治愈率、总有效率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芪母消风散治疗组停药后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芪母消风散治疗组治疗前后患者血清白三烯水平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芪母消风散治疗慢性荨麻疹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并能降低患者血清白三烯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稳定型心绞痛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妊娠相关蛋白A(PAPP-A)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及正常对照组,进行血清IGF-1、PAPP-A水平测定。结果AMI组中IGF-1、PAPP-A明显高于SAP和对照组(P<0.01),对照组中IGF-1明显高于SAP组(P<0.05),SAP组中PAPP-A的浓度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IGF-1与PAPP-A参与动脉硬化粥样斑块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7.
《广东化工》2021,48(4)
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 3~5期患者的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水平及与钙磷代谢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20例CKD3~5期患者及40例健康者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甲状旁腺激素(iPTH)、钙(Ca),磷(P)等指标,并对其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血清BALP水平在CKD5期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CKD 3~5期,血清iPTH及P水平进行性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Ca进行性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ALP与iPTH、P呈正相关,与Ca无明显相关性。结论:慢性肾脏病3~5期患者存在着钙磷代谢紊乱的情况,并且BALP与iPTH、P呈正相关,或许可以做为反应早期慢性肾脏病矿物质骨代谢紊乱(chronic kidney disease-mineral and bone disorder CKD-MBD)的敏感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两种构型酵母源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MT)对急性铅中毒小鼠的排铅及过氧化损伤修复作用。方法一次性经腹腔注射醋酸铅溶液(100 mg/kg),构建急性铅中毒小鼠模型,另设正常对照组(NOR组,注射生理盐水0.2 mg/kg)。将模型小鼠随机分为11组:模型对照组(Mo D组,注射生理盐水0.2 mg/kg)、阳性对照组[二巯基丁二酸(dimercaptosuccinic acid,DMSA)组,注射DMSA 0.16 mg/kg]、动物源MT(Zn-MT)低(0.16 mg/kg)、中(0.2 mg/kg)、高(0.24 mg/kg)剂量组、MT-Ⅰ低、中、高剂量组、MT-Ⅱ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造模2 h后,小鼠每天同一时间一次性灌胃给药0.2 ml,连续14 d。实验期间,每天观察并记录小鼠形态特征及体重变化。末次给药24 h后,每组随机选取5只小鼠,测定血清中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 oxide dismutase,SOD)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抗氧化酶活性);各组其余5只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血液中矿物元素铅的含量。结果小鼠急性铅染毒后,体重升高程度显著下降(P0.05),灌胃给药14 d后,仅DMSA组小鼠中毒症状改善,体重与NOR组小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T处理组小鼠体重与Mo 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MT处理组比较,DMSA组小鼠血铅含量显著下降(P0.05),MDA含量显著升高(P0.05)。与Mo D组比较,MT处理组小鼠血铅水平显著下降(P0.05),且呈显著的量效关系(P0.05),MT-Ⅰ与Zn-MT排铅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显著高于MT-Ⅱ(P0.05)。3种MT处理组小鼠血清中MDA、SOD及GSH-Px水平驱于正常(P0.05),其中MT-Ⅰ与MT-Ⅱ组小鼠血清中MDA水平显著低于Zn-MT组(P0.05),SOD与GSH-Px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构型的酵母源MT对急性铅中毒小鼠具有显著的排铅效果,与动物源MT效果类似,并能显著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减少脂质过氧化产物,从而修复铅致机体过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胆固醇在高脂高胆固醇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动态作用。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CON组(正常饮食)、HFC0组(20%脂肪)、HFC1组(20%脂肪+1%胆固醇)、HFC2组(20%脂肪+2%胆固醇)及HFC5组(20%脂肪+5%胆固醇)。饲喂第4、6、8及12周末,采血并取肝脏组织;采用油酸(oleic acid,OA)及OA+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诱导人肝脏正常细胞(HL-7702)5 d后,构建NASH模型,同时以RPMI1640培养基(含10%FBS)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大鼠血浆及HL-7702细胞培养液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的含量,大鼠肝脏组织及HL-7702细胞中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及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的含量;HE及Masson染色观察肝脏组织病理改变;油红O及菲律宾菌素染色观察HL-7702细胞内脂滴及胆固醇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活性n-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2(n-sterol regulatory element binding protein 2,n-SREBP-2)、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ow-density lipoproteins receptors,LDLR)及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3-hydroxy-3-methylglutaryl-CoA reductase,HMGCR)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动物水平:12周末,与CON组比较,HFC2组、HFC5组血浆中ALT、AST及肝脏组织中TC、TG含量均显著升高(P均<0.05),肝细胞脂肪变性、气球样变性及纤维化病变明显,HFC2组、HFC5组大鼠NASH诱导成功;经Western blot分析,4、6及8周末,HFC2组、HFC5组较CON组LDLR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均<0.05),12周末,HFC5组较CON组LDLR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4、6及8周末,各组n-SREBP-2蛋白表达水平与CON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12周末,HFC2组、HFC5组较CON组n-SREBP-2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均<0.05);4、6及12周末各组HMGCR蛋白表达水平与CON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8周末,HFC5组较CON组HMGCR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细胞水平:OA+LDL-C组较对照组及OA组细胞内胆固醇含量、n-SREBP-2及HMGCR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均<0.05);OA组及OA+LDL-C组较对照组LDLR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均<0.05)。结论胆固醇摄入量和摄入时间的长短与NASH肝损伤呈正相关;胆固醇可诱导肝细胞高表达LDLR,促使胆固醇进入肝脏增加,抑制HMGCR调控的内源性胆固醇合成;随着肝内胆固醇堆积增多,肝细胞LDLR表达减少,使肝内胆固醇相对不足,反馈性调节n-SREBP-2及HMGCR表达升高,打破肝脏胆固醇代谢稳态,促进了NASH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左卡尼汀与促红细胞生成素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疗效。方法将6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均分成2组,A组血液透析后皮下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每周100~150U/kg;待血细胞比容(Hct)上升至30%后减量。B组在A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左卡尼汀1.0g,静脉注射,每周2次,观察12周。结果 B组的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水平显著高于A组(P<0.05)。B组于治疗后促红细胞生成素用量较治疗前明显减少,而A组促红细胞生成素用量无明显改变。结论左卡尼汀与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贫血可提高促红细胞生成素疗效,减少其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