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化工及近工类专业开设的《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必须注重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扩大各学科知识能力的交叉融合,以达到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本文提出了课程设计内容新颖化、设计手段现代化、任务安排协作化、成绩评定多元化的"四化"教学模式,强化了学生的工程意识,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新工科的外在体现主要是新专业,究其本质就是培养工程创新型人才。工科的核心目标就是培养实际应用型创新人才—将自然之理应用于工程创新,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核心就是工程思维创新的培养,新工科的提出不止立足于现有产业,更是为引领未来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同时为新的产业甚至行业的诞生提供支撑。在此背景下,结合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特点,包括通识性工程教育、工程技术创新教育、工程实践创新教育等方面的研究,计划形成从学生、学校、企业、社会等方面进行评价,探索工程创新思维培养模式,为新工科建设探索提供一定的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3.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传统工科专业需要从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综合改革,以实现新工科人才培养要求,培养出创新型的新工科人才。本文从新工科背景出发,阐述了《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这门课在机械专业中的地位及教学存在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革建议以改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广州化工》2021,49(16)
全国各个高校积极开展新工科的研究实践活动,推进新工科的建设与发展。在新工科理念的指导下,化工原理课程现有的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新工科背景下创新工程教育的要求。本文以培养创新型工科人才为导向,结合我校制药工程专业以中药制药工艺设计及新药研究与开发为主要特色的实际情况,从教学前准备、教学实施过程、教学效果评价三个方面对《化工原理》课程教学进行教学改革,以推进新工科背景下创新工程教育对工程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5.
在工科教学中,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和能力的的环节之一。但目前情况来看,各专业课课程设计模式存在明显的不足和弊端,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和工程意识的培养。因此,从当前油田对储运专业人才要求以及课程设计的目的和意义出发,针对目前课程设计的问题,提出了按专业知识内在联系以及工程要求进行专业综合课程设计的新模式,并对该模式的实施提出了保证措施,以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能力。  相似文献   

6.
在新工科背景下,高等学校承担着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型人才的使命。但是无机化学作为制药工程专业第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在目前的教学中存在缺少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方式与培养目标不匹配等问题。结合无机化学课程的特点、学生的适应情况和培养目标,通过更新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模式和创新教学思路以及采用多元化课程评价的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培养新工科创新型人才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7.
当前以"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为特征的新经济体系在我国正蓬勃兴起,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新工科"人才成为迫切需要。针对新工科背景下现代非织造产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提出完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设计实践教学智慧平台、建立教学过程智能评价系统等措施,以期解决目前该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为培养多元化、创新型的非织造卓越人才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
为了适应对新工科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作为山东省特色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积极开展新工科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详细论述了本专业新工科教学背景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具体思路和方案,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在"互联网+"和国家发展新工科的背景下,充分分析材料化学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结合实际,提出适合材料化学专业、利用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新工科创新型人才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0.
实践教学是重要的实践性学习环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丰富学生的实际工程经验。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高校的实践教学面临新的挑战。专业实验、生产实习、课程设计三门实践课程的教学改革形成了能源化工专业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新途径。教改有助于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满足新技术与新工艺发展下能源化工行业对人才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工程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高素质工程科技人才是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实施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新工科建设是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主动响应。新工科以应对变化、引领未来为建设理念,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培养多样化、创新型卓越工程技术人才,为未来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郑州大学拟以化工类专业为试点,按照卓越工程师计划要求、国际工程教育认证和郑州大学"双一流"建设目标,以产学研融合育人为抓手,开展新工科教育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建设一流本科专业,培养卓越化工科技人才。  相似文献   

12.
<正>主持人语:随着社会与经济的不断发展,工科教育在传统教育体制中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新时期背景下的工科院校,正大步探索"新工科"创新型人才培养。作为一名从事"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高等教育的科研工作者,感到自豪也深感责任重大。从传统的专业教育到现代专业教育,无论是"化学化工"、"人工智能"、"云计算"、"机器人"等学科的教学、应用  相似文献   

13.
基于广东工业大学的办学理念“与广东崛起共成长,为广东发展作贡献”,本文以培养好品德高素质创新型应用型新工科人才为目标,利用新工科工程认证OBE理念,对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生的核心专业课程《化工工艺学》进行积极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提出“理论知识多样化展示与专题报告相结合”的授课方式,旨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大学生创新创业、学科竞赛、实验技能创新竞赛、发表专业论文、申请发明专利等产出为教改导向,提高学生创新思考能力,旨在培养出具有良好思想品德的高素质创新型/应用型新工科人才和化工行业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14.
针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教育部新工科研究和实践对地方本科院校工科专业的要求,探索了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主辅线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思路。通过合理安排教学实践和工程实践的关系,构建了课内课外多层次有机结合,相互渗透的实践教学体系。系统地在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实习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深化了改革;结合模拟仿真、软件应用、设计大赛等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升工程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5.
新工科建设提出要加快工程教育改革,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培养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创新型人才。基于这一背景,如何开展工程学科专业课程的英语教学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将从专业课程英语教学的课程体系设置与改革、线上课下教学方式的探索实践两方面,探讨目前工程学科专业课程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寻求新工科背景下化工专业基础课程双语教学的新模式、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针对目前传统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阐述在"新工科"背景下,怎样构建和优化开放式教学中《工程制图》的教学内容体系,提出一些设想和措施。新的开放式教学内容体系以培养"新工科"人才为目标,建立开放式教学平台,引入"互联网+"、MOOC教学,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工程基础制图与专业特色相结合,线上资源与线下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专业素质。为同类院校的《工程制图》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广州化工》2021,49(7)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面向"新工科"工程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工科院校的大型仪器设备是人才培养和科研实践的必备设施。针对吉林化工学院分析测试中心大型仪器的种类及使用情况,提出基于大型仪器设备教学与实践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通过该体系的建设能够拓宽学生科学视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为"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开辟新途径。  相似文献   

18.
为满足新经济、新产业对工科人才需求,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教育部提出“新工科”建设战略。本文以巢湖学院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为例,阐述了“新工科”理念在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实践与探索,提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新工科”的内涵为区域性、系统性、创新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相似文献   

19.
新工科是面向新经济新产业发展而兴起的高等工程本科教育改革与建设,其中包括了传统工科专业如何在新工科理念下发展,使其具有新工科内涵、成为新工科专业。油气储运工程专业是一个传统的工科专业,为适应未来新经济新产业的发展,需要对其在新工科理念引领下进行升级改造,但在新工科理念下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内涵包含什么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之一。氢能是面向未来的一种新型能源,氢气的储存与运输应成为油气储运工程专业的一个重要内容。建议尽早在油气储运工程课程体系中设置涉及氢气的储存、运输、加注、液化、使用等相关内容,更好地满足未来油气储运工程面对新经济新能源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20.
《广州化工》2021,49(16)
在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下,以培养应用型、创新型的新工科技术人才为目标,对工科类专业的物理化学教学进行改革与探索。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建立全方位的教学改革体系及全流程的教学考核体系,以期能树立学生的理想信念,夯实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及科研素养,为国家培养具有更强实践能力、更强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型新工科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