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移动互联网用户体验的新挑战 近几年来,随着3G移动网络的迅速发展和各类智能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移动互联网在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而各类移笋般地涌现。作为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开发商和服务提供商,如何在众多同类产品和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用户体验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随着3G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移动视频业务比以往更受用户的关注。与传统的有线网络视频业务相比,移动视频的传输条件不太稳定,更容易产生误码;移动终端的视频播放性能更容易受到设备硬件的限制,这就要求有更适合移动终端的视频编码方式。此外,不同类型的视频内容、用户的兴趣爱好等因素也会对用户观看视频的体验产生不同的影响。以上因素给移动视频服务提供商在业务质量的评估以及用户体验的提升方面提出了巨大的挑战。目前在移动视频质量评估的研究中,主要采用基于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的评价方法,但是这些方法没有考虑用户主观体验参与在内的诸多因素,因此并不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评价方法。针对影响移动视频用户体验质量的主客观因素,研究了无线参数、终端设备参数和视频编码参数对移动视频质量的影响,提出了基于用户体验质量(Quality of Experience,QoE)的视频质量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3.
移动视频体验质量(QoE)的研究正变得日益重要,现有的QoE评价模型缺少相应的量化方法。结合移动视频业务的特点,提出了两层权值的QoE量化评价模型,即QoE由六种“影响层面”按各自的一级权值叠加而成;进一步地,每个“影响层面”又由多个“影响因素”构成。除了丢包和抖动两个“影响因素”外,其他“影响因素”均具有独立的二级权值。提出通过层次分析法(AHP)计算出所有的一级权值,并且进一步计算出除了丢包、抖动外的其他二级权值。由于丢包和抖动这两个影响因素相互依赖,无法计算各自的二级权值,因此通过网络模拟实验,找出两者的双变量函数f(丢包,抖动),由此得到完整的两层权值QoE量化评价模型。所提QoE量化评价模型通过测评人员的QoE评分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获得了较高的准确度,证明了上述模型量化方法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4.
林虹 《互联网天地》2014,(2):38-39,43
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催生了很多实用的、生动有趣的互联网应用。首先介绍了移动互联网以及即时通信软件的发展,然后讲解了用户体验设计的概念、发展历程及方法,提出了用户体验设计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5.
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决策树的无参考视频用户体验质量评测模型。该模型通过从网络物理层包级别和应用层视频帧级别提取一系列描绘视频特性及网络丢包和时延损伤的特征参数,采用决策树统计学习方法对流媒体服务的用户体验质量进行评测。其中,所有特征参数仅从网络视频数据包的包头部分提取解析,不涉及视频流的解码,从而大大降低了模型的计算复杂度,使评测模型具有独立于视频编码方式的优点。决策树统计学习方法具有分类速度快、可读性高等特点,可以保证实时得到用户体验质量评测结果,同时也可以给出特征参数的相对重要性,为未来的研究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实验结果显示,与其他仅考虑单一或部分特征参数的模型相比,同时考虑视频特性及网络丢包和时延损伤的评测模型在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方面均有较好的表现。该模型可用于流媒体服务质量实时监控系统。  相似文献   

6.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技术的发展,使用手机等移动设备浏览移动网站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移动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各行业、企业、机构和社会团体也纷纷开始建立移动网站.移动网站的用户体验提升成为了人们热论的话题.本文分析了影响用户体验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移动网站用户体验提升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目前,信息正以人们意想不到的速度飞快发展,互联网逐步影响并改变人类社会的诸多领域,对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不可预知的影响。作为人类与互联网产品沟通的桥梁,界面的设计是否令用户满意,从根本上影响着产品的使用感受,这也是目前国内外争相研究的热点。依据用户体验在互联网产品界面设计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方法,针对其设计方式进行分析探究,讨论互联网产品界面设计范畴的相关知识。  相似文献   

8.
李克 《互联网周刊》2021,(19):53-55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更多的便利条件,从产品网络发展的角度上来看,其所获得的发展成效主要决定于产品本身的界面设计,要求界面设计能够满足人们的感官需求,从而更好地推动产品发展.本文首先对于用户体验、互联网产品以及产品界面设计的概念进行阐述,同时对基于用户体验的互联网产品界面设计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进行分析,最后对基于用户体验的互联网产品界面设计进行研究.希望通过本文,能够为基于用户体验的互联网产品界面设计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9.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互联网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在感受其网络便捷的同时,又希望能够得到身心的愉悦。本文通过对互联网中用户体验的分析研究,意在探讨今后互联网以及用户体验的发展趋势,希望将现实中人与人的关系能真实的反映在互联网中,提出了线上社区,线下交流的一种假设。  相似文献   

10.
传统网络用户体验层次分析方法忽略了对用户体验质量评价的统计特征量的提取,导致用户体验质量评价的准确度偏低,网络服务不够满意.因此,提出基于移动网络用户体验质量评价的模糊层次分析方法.根据用户历史偏好数据分布构建移动网络用户体验质量分析模型,考虑移动网络用户在浏览网站时的行为特征参量,分析移动网络用户体验质量评价的模糊参...  相似文献   

11.
When people interact with digital artefacts they perceive their pragmatic and hedonic qualities. In the case of interacting with mobile devices and applications, users seek utility as they try to satisfy certain needs,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y have certain feelings and emotions when, for example, they feel attached to their personal phone and/or trust its brand. Due to this strong relation between users and mobile devices a significant problem occurs when researchers want to evaluate the user experience of a mobile application in laboratory settings: the selection of an appropriate mobile device. Towards this end, this paper aims to unveil the effect of perceived hedonic quality of a mobile device on the user experience evaluation results of an application. Our results show that the perceived hedonic quality of a mobile devic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the perceived pragmatic quality of the application, but not the hedonic one.  相似文献   

12.
Application software execution requests, from mobile devices to cloud service providers, are often heterogeneous in terms of device, network, and application runtime contexts. These heterogeneous contexts include the remaining battery level of a mobile device, network signal strength it receives and quality‐of‐service (QoS) requirement of an application software submitted from that device. Scheduling such application software execution requests (from many mobile devices) on competent virtual machines to enhance user quality of experience (QoE) is a multi‐constrained optimization problem. However, existing solutions in the literature either address utility maximization problem for service providers or optimize the application QoS levels, bypassing device‐level and network‐level contextual information. In this paper, a multi‐objective nonlinear programming solution to the context‐aware application software scheduling problem has been developed, namely, QoE and context‐aware scheduling (QCASH) method, which minimizes the application execution times (i.e., maximizes the QoE) and maximizes the application execution success rate. To the best of our knowledge, QCASH is the first work in this domain that inscribes the optimal scheduling problem for mobile application software execution requests with three‐dimensional context parameters. In QCASH, the context priority of each application is measured by applying min–max normalization and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models on three context parameters—battery level, network signal strength, and application QoS. Experimental results, found from simulation runs on CloudSim toolkit, demonstrate that the QCASH outperforms the state‐of‐the‐art works well across the success rate, waiting time, and QoE. Copyright © 2016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3.
IT产品用户体验质量的模糊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提出了一种基于可用性测试的旨在对产品使用过程中的用户体验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的模型。首先结合ISO9241-11有关可用性的定义,建立了包括人-机交互角度、用户角度和观察者角度的用户体验质量的360°指标体系模型;然后针对可用性概念的模糊性及其综合评估中的问题,应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了指标体系中相关因素的权重,并根据模糊隶属度函数对用户体验质量评价标准进行了模糊化处理;最后采用模糊评价方法对用户体验质量进行评价。实例表明用户体验质量的综合性评估模型可以有效地对用户体验质量进行综合性评价。  相似文献   

14.
提升职业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科学性与准确性,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文章按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要素,采集学生在校期间产生的海量数据,并对海量数据清洗、交换和集成。通过标签定义和模型特征构建,实现基于学生思想品德、身心素质、学业水平、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和指标评价的用户画像模型。该模型的构建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方法、过程、反馈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15.
移动IPv6的流传输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移动IPv6技术是建立在下一代Internet协议IPv6的基础上,应用于移动环境中的一种新技术。在移动:IPv6中,移动主机在移动过程中保持通信的连续性并对上层屏蔽地址的变化。为了实现随时随地的连接性,移动主机可能希望在不同条件不同要求下使用不同网络或传输不同的业务流。针对这一情况,介绍了一种基于流的移动IPv6的扩展机制,使移动主机可以同时利用多个接口为不同的流进行通信,从而更好地满足了网络的QoS要求。  相似文献   

16.
识别用户出行的交通方式,对理解用户移动性、交通状况的分析和预测、社会活动模式挖掘等方面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随着无线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传感器被用于收集移动数据,如何通过收集的信息准确地识别用户不同的交通出行方式,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研究。针对已有的从不同角度识别交通方式的方法,首先介绍了每种方法的具体内容及应用,然后对不同方法进行分类研究,并重点分析了各类方法的特点,分析几种不同方法在不同条件下的识别精确度,最后,给出了交通方式识别方法的进一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