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李汉卿  葛耀 《治淮》2020,(2):62-64
一、引言.河流清淤工程是河流内源污染治理的主要措施之一。通过对河流的清淤疏浚,清除水中的底泥、垃圾、生物残体等固态污染物,既可以实现内源污染的控制,改善区域水环境质量,又可以清除河道内阻水障碍、增加行洪断面的泄洪能力,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河流清淤工程施工期不可避免地会对河道产生较大范围的扰动,并产生一些污染物,对水、大气、生态等环境带来不利影响。本文对河流清淤工程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应关注的几点问题进行论述,以期为河流清淤工程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2.
河道清淤对两岸农业土壤的环境影响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英卓  薛茜 《人民长江》2002,33(3):34-35
河流上游地区水土流失的影响,导致下游河道淤积越越严重,河流的清淤整治工作非常迫切。随着河道水体及底泥受到污染,清淤淤泥对两岸 农业土壤的环境影响问题较为突出。以海河流域青龙湾减河清淤对两岸农业土壤的环境影响评价为例,分析河道清淤底泥及浸出液的变化规律。青龙湾减河清淤淤符合农用污泥污染物控制标准,可作为农田污泥处理,堆放在河岸两侧。底泥堆放后短期内对两岸农业土壤基本不会造成污染,但经过长期的雨水淋溶,污染物理呈累积性析出,需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加以防护。  相似文献   

3.
以低山丘陵区中小河流为例,结合工程实践探讨了河流清淤疏浚的必要性,在不改变原河道、沟道防洪标准、不影响河道自然属性的条件下,考虑不同河段淤积物的组成成分提出适宜的河流清淤技术方案,为低山丘陵区河道清淤疏浚工程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洛阳市根据区域内河道行洪特点和南部山区暴雨灾害易发实际情况,开展了中小流域“两清一护”综合治理工程,对河道开展清障、清淤、护堤工作,开展了中小河流治理的洛阳探索。河道治理后河道断面、水力特性以及行洪能力均显著提高,文章通过洛河主要控制站实测断面资料分析,量化分析了工程对河道行洪能力的影响,为河道防洪减灾工程的规划布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卧螺离心机在城镇河道底泥处理中的设计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镇河道清淤的施工要求越来越高,城镇居民对清淤所产生的环境影响也更加关注。黑臭河道底泥在处理固化和转运过程中产生的臭味、扬尘、噪音等问题,是城镇河道清淤过程中需要面对并要解决的。卧螺离心机在底泥处理过程中有效解决了城镇河道底泥的脱水干化问题,使底泥处理实现高效、环保、无二次污染。脱水干化完的底泥最终外运,根据底泥的污染程度选择不同的工艺进行处置,最终实现资源化利用。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城市的发展,城镇河道清淤的施工要求越来越高,城镇居民对清淤所产生的环境影响也更加关注。黑臭河道底泥在处理固化和转运过程中产生的臭味、扬尘、噪音等问题,是城镇河道清淤过程中需要面对并急需解决的,而在清淤过程中,工期紧、场地局限、工艺要求高又为疏浚底泥处理工作增加难度,因此,采用高效且环境友好的处理工艺相当重要。卧螺离心机的工艺描述采用绞吸方式将河底淤泥浆液运至地面预处理设备;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气象灾害频发,中小河流防洪治理专项行动正在积极展开。文章以经常面临重大暴雨和洪涝灾害的河流为背景,通过河道堤防加固、河流清淤疏浚和河流生态景观建设措施,对河流进行综合治理,注重工程施工前后的水土流失情况,采取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该综合生态治理工程既保障了河道的防洪安全,提升了河道防灾减灾的能力,又改善了河流生态景观,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中小河流治理不同于平原区河道,工程保护范围相对较小,堤岸较容易形成闭合,中小河流支流众多,河道纵坡较陡,植被生长茂盛,地理情况比较复杂,工程设计方案较多。以派潭河中小河流治理工程为例,结合设计原则以及各河段现状,提出对河道堤防进行加高培厚、裁弯取直、清淤疏浚等具体措施,符合中小河流治理原则以及生态保护原则。  相似文献   

9.
韩晓玮 《陕西水利》2016,(Z1):182-184
本文从防洪及泄洪治理、自然风险管控、水利工程设计和河流污染问题等方面,分析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中河道治理的难点,并从加强河道建筑管理、做好河道裁弯及扩宽、注重河道清淤疏浚和改善河道水质等方面,分析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中河道的治理措施,并且对河道治理提出了建议,以期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中的河道治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在河道治理工程当中清淤施工占据了较大的工程量,清淤施工在具体技术方案应用方面相对较为灵活,同时影响因素也相对较多,因此,对河道治理工程中的清淤技术应用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必要性。文章以宏源吕浦片整治工程为例分析了河道治理中的清淤技术应用策略,旨在推动河道清淤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1.
灌河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工程内容包括河道清淤疏浚、生态岸坡防护、生产路及配套交叉建筑物。项目工程针对河道纵断面、过水断面、边坡稳定等方面进行清淤疏浚设计。灌河生态综合治理除了施工期暂时性对环境产生不好影响外,运行期对水环境、生态环境、大气环境等均具有有利影响,能为人们创造优美的休闲娱乐环境。  相似文献   

12.
寇河是清河流域内较大型山区河流,寇河清河区段防洪能力较低,需进行河道治理。本文对河道整治方案进行了设计,包括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等,并对护坡、护岸、河底清淤疏浚等主体项目进行了详细设计,可供河道治理等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深入了解河湖清淤工程对区域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在对此类工程一般性环境影响特征分析识别的基础上,通过太湖输水主通道清淤工程这一典型案例,从工程分析、环境质量现状调查、环境影响预测方法、主评价结论5个方面对该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河湖清淤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点与工程特征、环境特征密不可分,环境保护目标的分布及其敏感程度应当作为优先因素加以考虑,此外还应重点关注施工期间排泥场恶臭对大气环境影响、清淤活动对地表水环境及生态环境影响问题。  相似文献   

14.
河道清淤工程是改善河道水体环境的一项重要的工程手段,但施工阶段会对水质造成一定影响。为研究河道清淤工程施工对河道水体水质的影响,以江山港河道清淤工程为例,构建MIKE 21水质模型,选取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3项指标进行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工程施工会导致水体中各污染物浓度升高,其中:丰水期浓度增量最小、污染带影响范围最小,平水期次之,枯水期最大,且只有枯水期施工会导致该处水功能区水质不达标。成果可为清淤工程施工、水功能区水环境治理等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人民黄河》2015,(8):35-38
由于传统河道治理没有认真考虑维护河流生态系统平衡的问题,因此对河流生境、河流生物群落产生了不利影响。在分析传统河道整治工程对河流生态环境影响的基础上,讨论了基于生态和谐理念的河道整治理念与方法,提出必须在考虑河流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上,对河道进行适度的整治;介绍了一个基于和谐理念的河道整治工程范例,同时讨论了河道整治工程的生态型工程材料。新型生态工程材料具有良好的生态恢复能力、良好的柔性及整体结构;选择适宜的新型生态整治工程材料,既能满足河道治理标准,又有利于河流生态系统平衡。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结合东莞市运河综合整治石马河流域塘厦段工程项目,开展城市运河水域清淤岸堤治理与工程管理研究。针对目标区域水利基础建设严重滞后,工程管理不健全等问题,基于研究河段地层底部砂层存在渗透稳定问题,易产生冲刷和渗透破坏等工程不利地质条件,选取石马河研究河段的典型桩号进行河道断面的扩挖、清淤、河道护岸及两岸堤防建设设计,经过各段的工程措施以后,研究河段均能达到5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并针对石马河“安全河、清水河、景观河”的目标定位完善了工程管理体制,确定了管理内容与管理范围,为相关水利河道整治工程的建设与运行提供了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7.
在不影响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如何对河道底泥进行生态处理,一直是当前国内外研究的重要课题.文章采用结团絮凝方式,对河道底泥生态清淤方式进行试验研究.试验表明:结团絮凝药剂投放量控制在2.9%~5.1%之间,底泥生态清淤效果显著.底泥的污泥比阻和其含水率呈现负相关变化,结团絮凝方式适合于中小河流河道底泥的生态清淤应用.  相似文献   

18.
针对山区河流坡降陡、流速大、易冲刷、石料丰富的特点,在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冲刷岸段,采用埋石混凝土植绿生态挡墙结构形式,既充分利用河道清淤石料,又满足河岸的抗冲刷及生态化要求,实现安全与生态的完美结合,可供山区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中小河流治理范围原则上是流域面积在200—3 000km2之间的河流,该规模的河流在防洪、灌溉、供水、发电等方面发挥了显著的效益。但通过对20条中小河流的现场查勘和设计中发现,堤防多存在防洪能力不足,河道冲刷、淤积、岸坡坍塌等主要问题。经对上述问题的分析,提出了针对堤防、护岸、河道清淤疏浚等工程的相应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赣州市某河道清淤疏浚施工项目为例,首先阐述了河道清淤疏浚施工案例的背景,进一步对河道清淤数据施工所存在的技术风险进行分析,又从做好水文地质分析、工程淤泥方量计算、主要工程问题建议、做好施工整体规划、加强工程节能设计、设立风险预警机制几方面逐一阐述河道清淤疏浚施工技术的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