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鄂东南地区东邻赣北,南接潇湘,西望荆楚,北靠武汉。自古以来这里就有楚头吴尾、三省咽喉之称,是南方地区著名的"鱼米之乡"。由于这一地区处在明清"江西填湖广"的移民通道上,移民文化的同宗同源决定了鄂东南地区与赣北皖南传统建筑与装饰必然存在许多相似之处。而发自春秋,盛于战国的楚地"文气",又使这里的传统村落、建筑结构与装饰艺术具有鄂东南的地域特色。地处湖北黄石市辖区域东部的阳新县玉堍村,即为鄂东南地区留存至今的传统村落与结构之代表。"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3,(10)
宁夏生态移民进行了近三十年了,移民方式主要采用生态移民俗称"吊庄"移民。兴泾镇是宁夏"吊庄"移民成功的典范,走过了"搬得出,稳得住"的过程。兴泾镇"吊庄"移民如何从"搬得出,稳得住"的过程过渡到"能致富"。本文通过对兴泾镇的研究为其后续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潘莹  黄悦  施瑛 《南方建筑》2022,(2):55-63
西京古道是沟通岭南与中原的古代交通要道,也是民族民系迁徙、融合之路。西京古道乐昌段位于湘粤两省交界,沿线聚集了大量来自江西、湖南、福建的移民聚落。以西京古道乐昌段沿线的湘赣籍和福建籍移民聚落群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迁徙源地、路线、时段、迁移方式进行考察,并运用建筑类型学的方法分析移民聚落空间形态与民居形制,通过比较不同原籍的移民聚落形态差异,探讨移民在家园再造时受到的原乡文化影响以及在他乡产生形态变化的原因。结果显示,湘赣籍聚落在空间分布上形成了南北两个片区,北片区聚落形态与原居地湘南、赣中地区聚落相似度高,南片区和福建籍聚落形态接近且具有明显的客家风格特点。从而总结出移民聚落形态的形成机制不仅与移民迁徙历程有关,还包括迁出地、途经地文化的影响、对新居地环境的适应以及与周边族群的文化融合,并且反映在与方言文化现象上的同构关系。  相似文献   

4.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都与移民密切相关.首先,城市的形成离不开移民;其次,城市的发展离不开移民.第三,城市的建设规划离不开移民.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3,(4):25-26
在非自愿性移民动迁过程中,地方政府的移民动迁机构和非自愿性移民之间存在着激烈的利益博弈。如果政府在利益博弈过程中能够坚持正确的原则,并针对移民动迁过程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措施,做到"因时制宜",不仅有利于双方实现自身理性利益的最大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而且对于加快移民动迁的速度,降低移民动迁的成本,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通过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实物考察以及同移民历史进行比较,可以把桂东南客家民居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概括为混沌、初现、稳定、变迁和衰落五个时期,从而为桂东南客家民居的深入研究奠定了一个时空基础。其中,比较常见的堂横屋可能在宋代就已经在桂东南出现,而典型的围龙屋、围楼、围村等则可能在明中后期以后才陆续出现,目前所见的实物,大多建造于清中期至民国末年,期间受西化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客家民居之中出现局部的改变,而在解放之后则逐渐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7.
陈琪玲  毛华松 《风景园林》2018,25(1):95-100
文化空间是历时性人地关系中生成的地方认同产物,是缓解当今乡村居民归属感弱化的重要载体。本文通过巴蜀移民村镇和移民原乡村镇的社会关系对照,立足两者社会关系从差序等级式向散射式转化的背景,归纳了地缘、业缘社会关系影响下所形成的原乡认同、行业认同以及"重生产与生活"的社会意识在巴蜀移民村镇文化空间的空间表征。从而为巴蜀乡村振兴的文化空间适宜性重构,乡村居民的社会认同提升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8.
本选题是陆元鼎教授主持的国 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南方民系、民 居与现代村镇居住模式研究》课题 的一个子项目。 汉民族形成于秦汉时期的中原 地区,随着社会动荡和历史变迁不 断南移。持续、大量的汉人南迁改 变了东南地区原来的越人成分,并 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在长达千年的 迁徙过程中,中原移民所携带的中 原文化与东南地区原有的百越文化 相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 ──东南文化,并逐渐形成了该地 域的五大民系──湘赣系、越海系、 闽海系、广府系和客家系。南方民 系的产生受到了语言条件、外界条 件、自然条件的影响。在这三…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20,(1)
易地扶贫搬迁是一种规划性的社会变迁,即强调以理性的方式规划搬迁移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当基于理性主义的社会制度试图取代基于自然主义的传统生活时,容易造成易地扶贫搬迁中移民博弈行为丛生的现象。以"制度与生活"的分析框架解释,能够发现移民博弈行为的原因及表现,并在S省H县的易地扶贫搬迁案例中加以检视。最后兼论化解易地扶贫搬迁中移民博弈行为的路径,应从形成制度共识、建立信任机制、兼顾价值理性三个方面入手,以帮助搬迁移民尽快适应现代化的生活。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5,(1):72-73
从"壁虎"方言词的构词理据看,比较明显地呈现出北片、中片、南片和闽语片四个不同类型。北片的内部比较统一,但是也因为不同地区人们的独特观察和表达而有些细微的差别;闽语片内部也相对一致一些。而中片、南片则多交错:中片因为北方移民留居而带入北方的主语素"虎";南片西南官话入乡随俗而兼用南地语素"蛇"。"虎"、"蛇"两语素交错使用是"壁虎"一词见于文献记载、得以传播后出现的新局面;闽语独具一格的创新构词先于"虎""蛇"并列的时代。而闽语中所用主语素同样为"蛇"及其化身,则说明比附蛇而称之,是壁虎不同于文献记载而实际使用最广的早期称谓方式。  相似文献   

11.
正本设计方案位于内蒙古准格尔旗布尔陶亥苏木,尔圪壕是走西口过程中一些移民沿水系定居下来而形成的聚落,通过年复一年的走西口,沟通了"黄河文化"与"奶茶文化",其融合的结果,便产生了"西口文化",尔圪壕正是西口文化的典型代表。村民满毛愣家的土房院(后面简称一号院)是建筑师在尔圪壕改造的第一个精品传统房院,也是整村改造的样板。  相似文献   

12.
《规划师》2016,(Z2)
扶贫生态移民是我国生态移民的主要类型,而依托城镇集中安置将是各地未来实施生态移民工程的主要安置模式之一。文章在深入分析城镇集中安置生态移民工程难点问题的基础上,总结了"搬得出、留得住、有出路"的生态移民安置社区规划思路,并以广西贺州市贺街镇扶贫生态移民工程修建性详细规划为例,提炼了"生态·宜居"的生态移民安置社区规划理念,通过全面考虑移民需求,重点协调城镇生态移民安置社区与周边用地布局的关系、安置社区规划与各项规划及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生态移民与城镇居民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以生态为基调进行合理的空间划分和功能布局,以宜居为基调打造生活便利、环境优美的安置社区,以期为其他同类型规划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东北移民垦殖与近代城市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移民垦殖是东北经济开发的前提,它影响着区域城市形成、发展和演变.揭示东北移民垦殖与近代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是东北城市研究基础。本文从移民垦殖的角度,探讨不同时期其对东北地区城市发展所产生的影响,研究近代东北城市在形成、发展和演变过程中的内在规律,为东北城市研究及开发建设提供史鉴.  相似文献   

14.
福建园林在北人南迁的移民浪潮中孕育而生,通过对中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西文化的融通,逐步形成了自身的特色。据此,文章基于移民的视角,通过对福建各历史时期移民历程的梳理,解析了福建古典园林的萌芽、兴起、发展、鼎盛与成熟的生长过程,揭示了其时空递嬗规律、地理空间的分布特征。同时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的园林,剖析了福建园林的发展体系,即以“因山、因水、因树、因石、因人”与“园居”营造理念指导下独特的发展体系,而这种体系的形成契合了移民聚集的路径,也符合福建开发的历程。以此匡清福建古典园林前世今生,为深入研究与保护园林遗产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为应对多水源供水局面以及由此形成的新供水模式,在建立管网水质风险判定指数和划定五级风险分级基础上,针对北方某城市已切换"南水"区域和未切换"南水"区域,选取地表水供水区、地表水/地下水的混水区和单独地下水供水区三类代表性区域12个管网点,对"南水"通水后主要水质指标跟踪调查。通过对比"南水"通水前各点水质变化,预测当供水水源突然变化时,发生"黄水"风险从高到低为:单独地下水供水区、地表水/地下水的混水区和地表水供水区。依据风险预测结果,在"南水"停用前做出预案,为多水源供水格局下,水源调度时管网输配过程水质安全保证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国外有关移民及其聚居区文献的查阅与分析,本文发现国外有关移民聚居区的研究经历了从只关注移民聚居区的物质空间特征和分布到关注移民聚居区的社会空间,并形成了四大动力学说和两大功能理论,同时也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这些研究成果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7.
该文以武汉市黄陂区大余湾"移民新区"住宅设计为例,对室内"天然采光"设计方法和过程,做了详尽的定量分析和计算。  相似文献   

18.
根据非自愿移民风险的特殊属性,首次提出了WBS—RBS与AHP相结合的非自愿移民风险评估方法,详细介绍了WBS—RBS风险辩识方法和AHP风险度计算方法在非自愿移民风险评估中的应用。WBS—RBS与AHP相结合的非自愿移民风险评估方法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能够全面地识别非自愿移民过程中的典型风险和计算总的风险度,为非自愿移民过程中的风险评价提供一个可行的方法和为有效防范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杨学培 《四川建筑》2007,27(Z1):33-35
移民安置房建设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整个移民搬迁工作是否顺利进行。针对移民安置点的规划和建筑设计工作,提出了"结构安全、布局合理、满足功能、造价低廉、美观大方"20字规划与设计原则,重点对移民安置房的规划选址和布局、建筑方案设计、结构设计、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山地建筑设计、抗震设计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李志刚 《城市规划》2011,35(12):75-82
采用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实地调研所获得问卷数据,运用计量方法,分析了中国城市"新移民"的居住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北上广"新移民聚居区的居住满意度属一般水平;新移民聚居区的居住满意度不仅受其社会经济条件或设施配置水平影响,其决定因素包括:社区归属感、所在城市管治强度、居民收入和设施条件(如空调);社会归属感是影响当代中国城市"新移民"聚居区居住满意度的最重要因素。指出地方融合与归属感的构建对新移民及其社区发展极为重要,应以营造社会融合、建立地方归属感为目标,建设新型社会空间,实现新移民聚居区的满意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