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近年关于四川盆地飞仙关组鲕滩的勘探开发多集中在开江梁平海槽两侧,为进一步拓展盆地内飞仙关组鲕滩发育有利区,利用大量新采集的盆地大格架剖面和二维、三维地震资料,充分结合地质认识、钻井资料和测井资料,开展了川中川东地区飞仙关组鲕滩分布规律研究.通过优选整个四川盆地飞仙关组井位,精细标定鲕滩储层在不同相区的地震剖面上的响应特...  相似文献   

2.
四川盆地长兴-飞仙关组的有利储集相带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为预测和优选有利的勘探区带,应用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和方法,将四川盆地上二叠统长兴组-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划分为8个层序17个体系域,并建立了相关层序地层格架;通过对层序地层格架内沉积相展布的研究,发现该盆地长兴-飞仙关组发育台缘礁滩有利储集相带,并受开江-梁平海槽、鄂西-城口海槽及川西海槽的控制,沿海槽两侧呈条带状分布;通过台缘礁滩分布预测成果,结合多种地质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划分出3大类8小类有利勘探区带:Ⅰ.台缘礁滩区,包括鄂西-城口海槽西侧、开江-梁平海槽东侧、开江-梁平海槽西侧、川西海槽两侧;Ⅱ.台内礁滩区,包括川西区块、川中区块;Ⅲ.台内白云岩区,包括川南区块、川东区块。其中Ⅰ类是最为有利的勘探区带,是当前勘探的重点;Ⅱ类是Ⅰ类的有益补充,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仍需要进一步加强勘探;Ⅲ类面积大,整体勘探和研究程度低,应加强综合地质研究,力争早日取得勘探突破。  相似文献   

3.
通过大量钻井岩性统计、岩心观察、露头沉积相研究与地震相分析,结合板块构造演化等区域地质资料,以体系域为单元编制了4张三级层序地层格架下的四川盆地及邻区早三叠世印度期岩相古地理图,明确了开江-梁平盆地相主要发育于飞仙关组一段及二段沉积期,在飞仙关组三段沉积期已演化为台内洼地,以及不同时期盆地内部鲕粒滩体的展布与迁移特征,且在盆地周缘绵竹、湖北利川等露头发现了台地边缘鲕粒滩,为四川盆地飞仙关组鲕滩气藏的勘探提供依据。四川盆地飞仙关组各体系域都有鲕粒滩体分布,其中层序TSQ1高位体系域(相当于飞仙关组二段)及层序TSQ2海侵体系域(相当于飞仙关组三段)沉积期鲕滩规模最大,也是主要产气层段,滩体展布具有由台地内部不断向盆地相区迁移的特征。层序TSQ1海侵体系域(相当于飞仙关组一段)沉积期,开江-梁平盆地相两侧的镶边台地边缘鲕粒滩(坝)规模不大,鲕粒滩体主要分布于台内古地貌高地以及滨岸地带;层序TSQ1高位体系域沉积期,鲕粒滩(坝)沿开江-梁平盆地相两侧及城口-鄂西盆地相西南缘台地边缘集中分布;层序TSQ2海侵体系域沉积期,川北、川东地区发育鲕粒滩体且规模较大;层序TSQ2高位体系域(相当于飞仙关组四段)沉积期,滩体分布较少,主要为局限台地和蒸发台地沉积。四川盆地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天然气有利勘探区带主要是环开江-梁平盆地白云石化台缘滩相、城口-鄂西盆地西南缘白云石化台缘滩相以及溶蚀的台内滩相。  相似文献   

4.
根据川东地区飞仙关组已钻资料,对飞仙关组的鲕滩气藏控制因素及储集条件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飞仙关组的鲕滩气藏控制因素为沉积相、白云石化作用和埋藏溶解作用;从飞仙关组的鲕滩气藏储集条件看,鲕滩气藏多为构造圈闭气藏,保存条件良好。飞仙关组鲕滩气藏成藏条件的关键因素是储层与圈闭。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综合沉积相、成岩相、烃类运聚优势相、局部构造、钻井显示和油气测试结果等因素,对川东的北部地区进行了有利区带预测和划分,即环开江—梁平海槽外缘分布的川东碳酸盐连陆台地边缘鲕粒滩发育区、环开江—梁平海槽内缘分布区是川东飞仙关组鲕滩气藏有利分布区。  相似文献   

5.
川北飞仙关组鲕滩储层分布预测和有利勘探区带优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和方法,将川北飞仙关组划分为 5 个层序、10 个体系域,并建立了研究区飞仙关组的层序地层格架;通过层序地层格架内沉积相展布研究,发现川北飞仙关组台缘鲕滩分布面积达30000km2左右,呈三个条带分布,其中两个由开江—梁平海槽控制,一个由鄂西—城口海槽控制。通过综合分析,优选了5个有利勘探区带:温泉井—金珠坪、铁山—黄泥堂、沙沱—马槽坝、仪陇—营山、江油—广元,其中温泉井—金珠坪、铁山—黄泥堂是勘探较为成熟的区带,应是进一步勘探的重点;沙沱—马槽坝、仪陇—营山、江油—广元三个区带的勘探和研究程度低,应加强综合地质研究,寻找有利圈闭进行钻探,力争早日突破。  相似文献   

6.
川东北开江-梁平海槽发育对T1f鲕粒岩分布的控制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杨雨  文应初 《天然气工业》2002,22(Z1):30-32
四川盆地东北部地区飞仙关期可划分为海槽、陆棚、台地3个基本的沉积相带.开江-梁平海槽的发育对鲕粒岩的分布有明显控制作用.随着台地的不断增生,海槽萎缩消亡,鲕粒岩分布在纵横向上呈有规律的变化.鲕粒岩分布区不断向海槽迁移,发育层位从台地向海槽亦逐渐抬升.研究表明,在开江-梁平海槽两侧分布有铁山-梁平、铁山坡-开县两个鲕粒岩发育厚区,鲕粒岩累计厚度大,横向分布较稳定,是寻找鲕滩气藏的有利地区,目前在铁山坡-开县地区已展示出飞仙关组鲕滩气藏勘探的大场面.海槽内部的宣汉、开江一带无鲕粒岩分布,对寻找鲕滩气藏不利.  相似文献   

7.
四川盆地北部开江-梁平海槽边界及特征初探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6  
开江-梁平海槽控制着川北地区飞仙关组台缘鲕滩的分布。在地震剖面上,东侧边界为断点、西侧为上超点;在沉积岩石学方面,发育代表盆地相的薄层泥灰岩和代表斜坡相的碎屑流沉积;最早沉积的台缘鲕滩位于江油-梓潼-南充-邻水-垫江一线;飞仙关组在海槽西侧沉积厚度大于600 m、东侧大干500 m的区域为盆地相沉积。综合多方面的资料, 基本确定开江-梁平海槽的边界:西侧大致为青林1井-白龙1井-思1井-龙会1井一线;东侧为天东10井-川岳83 井-川涪82井一线。海槽东侧边界由断裂形成,随海槽的关闭,其边界位置相对变化较小;海槽西侧边界由斜坡形成,随海槽的关闭,其边界位置逐渐变化。预测川北地区台缘鲕滩发育面积可达3×104km2。在海槽西侧,台缘鲕滩主要分布于江油、广元、梁平和邻水围成的区域内;在海槽东侧,台缘鲕滩主要发育于云阳、万县和通江两河口一带。  相似文献   

8.
运用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和方法,将云阳—涪陵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包括8个体系域,进一步建立相关层序地层格架。通过对层序地层格架内沉积相展布的研究,发现该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发育台缘礁滩和潮坪及台内礁滩有利储集相带,并受开江—梁平海槽的控制,沿海槽两侧呈条带状分布。此外,还受气候背景和台缘类型、台地部位及其类型以及海底高地貌的控制。在有利储集相带分布预测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多种地质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将研究区划分为5类有利勘探区带,即台缘礁区、台缘滩区、台缘潮坪区、台内礁区及台内滩区,其中台缘礁滩及潮坪区是最为有利的勘探区带和当前勘探的重点;台内礁滩区是台缘礁滩区的补充,可望取得突破。  相似文献   

9.
应用钻井、录井、岩心、露头剖面、地震和分析测试等资料,对鄂西-渝东地区建南及周缘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三段生物礁滩体进行了层序界面识别、层序单元划分、等时地层格架建立和沉积体系分析。建南地区飞仙关组由SQ1和SQ2两个三级层序构成,其中SQ1由飞一段和飞二段构成,SQ2由飞三段和飞四段构成。飞三段又可进一步细分为3个四级层序,自下而上分别为sq1、sq2及sq3。飞仙关组三段沉积相可分为内缓坡、中缓坡和外缓坡相,进一步划分为鲕粒滩、暴露鲕粒滩、豆粒滩、生屑滩、砂屑滩、滩间、下斜坡、上斜坡及台洼等9个亚相。飞仙关组三段沉积期,研究区地势西高东低,高能的浅滩分布于中部地区,暴露鲕粒滩主要分布于研究区北部和南部,为主要的储集层。   相似文献   

10.
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层序- 岩相古地理特征   总被引:27,自引:5,他引:22  
通过层序地层学研究, 将川东北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划分2 个三级层序( SQ1 和SQ2) , 8个体系域, 分析了飞仙关组三级层序的岩相古地理特征和演化。研究表明: SQ1 层序时期, 川东北地区受晚二叠世长兴末期的区域构造抬升影响, 一度开宽水深的台盆水体逐渐变浅而转化为开阔台地相沉积环境, 其中台地边缘和台内的鲕滩相极为发育, 是形成整个飞仙关组鲕滩的主要时期,其中尤以海侵期的鲕滩最为发育; SQ2 层序时期, 由于受极度干旱炎热的气候影响, 海平面下降和水循环受限及台地暴露, 川东北地区鲕滩消减, 进入局限和蒸发台地沉积环境, 最后沉积地貌基本被填平。  相似文献   

11.
通过岩心观察、微观薄片鉴定、扫描电镜等资料,在层序划分基础上对四川盆地开江—梁平海槽东侧飞仙关组的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铁山坡—普光地区飞仙关组储层以鲕粒云岩和细粉晶白云岩为主,渡口河—七里北地区以(含砾屑、砂屑、豆粒)鲕粒白云岩为主,鲕粒岩原始结构组分保存更好。(2)研究区储层具有多期次发育特征,铁山坡—普光地区储层在ssq1,ssq2,ssq3层序均有分布,具有发育早、厚度大、分布面积广的特征,Ⅰ,Ⅱ,Ⅲ类储层均发育;渡口河—七里北地区储层发育在ssq2,ssq3层序,发育较晚、厚度小、分布面积有限,以Ⅱ,Ⅲ类储层为主。(3)研究区沉积古地貌及海平面升降控制了鲕滩储层发育的期次、厚度等,在ssq1沉积中晚期海平面开始下降时,古地貌高地开始发育鲕滩储层,厚度大,白云石化作用明显。(4)研究区内陡坡型和缓坡型台缘斜坡带,水体能量的强弱控制了鲕滩沉积物类型,为成岩期溶蚀作用和白云石化作用奠定了物质基础,进而控制了储层的物性和规模。  相似文献   

12.
综合运用钻井、测井、岩心和区域构造资料,对铁山-黄泥塘地区飞仙关组鲕滩沉积分布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认为晚二叠世逐渐发育形成的北西向开江-梁平海槽对研究区飞仙关期鲕滩的分布起着初步的控制作用,同时北东向的基底断裂切割台地形成的相对隆升或凹陷,对区内飞仙关期鲕滩的分布起着进一步的修饰作用。结合全球海平面变化情况,认为扬子区晚二叠世长兴末期发育一次较大的海退,研究区飞仙关期鲕滩主要发育在海退中后期。飞仙关早期由于研究区呈台槽分异的沉积格局,区内主要发育台缘鲕滩;到飞三期海槽已基本填平,只在台地内部海底微地貌高地上发育台内鲕滩;飞四期由于海槽的完全填平,颗粒滩不再发育,研究区逐步演化为区域性潮坪相。  相似文献   

13.
基于等时层序格架,综合钻井和地球物理资料,对四川盆地开江—梁平海槽二叠系—三叠系多期台缘的演化规律进行了研究,探讨了不同时期的台缘类型、礁滩发育模式及展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基于龙潭组和吴家坪组同时异相的沉积特征,以最大海泛面和地层旋回一致性为依据,对川中地区和开江—梁平地区的地层界线进行调整,可建立区域等时地层格架。②基于对龙岗地区茅口组—长兴组台缘带的重新刻画,证实开江—梁平海槽在茅口组二段沉积期出现台缘雏形,在吴家坪组沉积期持续发育,长兴组沉积期礁体规模最大,最后在飞仙关组沉积期逐渐消亡;台缘带的演化经历了茅口组沉积期的单斜缓坡模式、吴家坪组沉积期的远端变陡缓坡模式、长兴组沉积期的镶边碳酸盐台地模式。③开江—梁平海槽东、西两侧均有多期台缘叠置的发育特征,海槽西侧发育茅口组、吴家坪组、长兴组3期台缘,海槽东侧主要发育吴家坪组、长兴组2期台缘;根据生物礁的地震反射特征和不同时期生物礁的垂向叠置模式,识别出加积型生物礁和前积型生物礁,并预测了不同类型生物礁的分布规律。④四川盆地在二叠纪—三叠纪形成的多个NW向裂陷均具备形成多期台缘的构造背景,多期台缘叠加的生物礁滩储层是今后四川盆地的一个重要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14.
四川盆地二、三叠系长兴组-飞仙关组礁、滩气藏勘探的不断突破需要更进一步弄清其礁、滩体分布及其控制因素。为此,在对比分析各种过井资料及三维地震资料的基础上,研究了晚二叠世区域古地貌格局、拉张作用、长兴组-飞仙关组体系域等对开江-梁平海槽形态和礁、滩分布、发育的影响。结论认为:①晚二叠世末,四川盆地呈“三隆三凹”的古地貌格局,其对礁滩的分布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②拉张作用的不均衡性使得环开江-梁平海槽台缘斜坡带坡度陡缓存在差异,这一差异影响着礁滩发育的早晚和连续性;③层序演化结果表明龙潭期以海侵体系域为主,长兴组中后期为高水位体系域,体系域的变迁使得近台缘地区可能发育多期礁体。此外,还对台缘地区微古地貌的刻画方法进行了探讨,认为台缘生物礁的分布形态可以是沿台地边缘弯曲展布的串珠状礁体,也可能是与海槽斜交的斜列式分布的礁体。最后根据研究结果,划分出了有利勘探区带。  相似文献   

15.
四川盆地飞仙关组高能鲕滩储层地震层序识别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四川盆地泛开江—梁平海槽的形成、发展和消亡过程对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沉积相的演化和鲕滩储层的分布有着明显地控制作用,也因而决定了鲕滩气藏的分布。鲕滩储层的发育与沉积前的古地貌密切相关,台缘高能鲕粒滩储层是飞仙关组最重要的储层,寻找有利的古地貌和高能鲕滩储层的关键是识别出飞仙关组早期高位域与晚期高位域的沉积特征。利用地震层序预测技术,将四川盆地飞仙关组飞一段至飞三段划分成4套四级地震层序,利用地震层序分析方法研究飞四段沉积前各地震层序顶界古地貌格局、高能滩相的发育特征及迁移规律特征。从空间上直观地了解不同时期古地貌的变迁情况,从区域上识别晚期高位域高能滩储层发育的层段及所处古地貌位置。结论认为:飞仙关组早期沉积是早期高位域的欠补偿沉积,而非晚期高位域的快速充填沉积。实钻证实,地震层序预测技术适用于勘探开发程度低的地区,可有效提高鲕滩储层的钻探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四川龙岗西区碳酸盐岩礁、滩体识别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先后在普光、龙岗地区礁、滩体油气勘探中获得的重大发现,揭示开江—梁平海槽区礁、滩体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本文基于叠前偏移地震资料,结合钻、测井勘探成果数据,在沉积、构造分析的基础上,应用层拉平、体曲率、层序地层学解释及叠前反演等技术,在龙岗西区开展二叠系长兴组生物礁和三叠系飞仙关组鲕滩储层的预测和描述,取得了较好成效,并初步形成一套礁、滩体识别的系列技术及配套流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