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以青藏高原三江源地区通天河流域的藏族聚落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测绘访谈、比较分析,从该流域的自然因素与文化因素对聚落的选址与空间格局进行探讨,深入挖掘该地区传统藏族聚落的生存基因,并揭示了传统藏族聚落生存基因正面临的损毁、老化、变异的问题,提出基于生态安全、聚落转型、文化传承三个视角下的通天河流域藏族聚落的规划建设策略,为该地区藏族聚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甘南藏族传统聚落景观是自然环境与当地居民活动相结合的产物,其生态完整,文化特色鲜明。作为文化和生存的载体最能反映出该区域的独特性。文章以景观基因图谱为视角,以甘南藏族传统聚落景观空间形态构成为研究对象,结合了分子生物学里面的“基因图谱”理论,对甘南藏族传统聚落景观空间形态构成进行分析,并将甘南藏族传统聚落景观空间形态进行基因提取,进而构建该区域的聚落景观“基因图谱”,为甘南藏族传统聚落景观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聚落景观元素构成的角度分析了黔东南地区巴拉河流域山地聚落群的景观内外构成。在对巴拉河流域5个特色聚落进行景观特征分析和审美印象提炼的基础上,针对该地域的发展提出聚落景观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规划的策略和定位。  相似文献   

4.
李军环 《城市建筑》2011,(10):36-39
本文以嘉绒藏族传统民居聚落整体空间与形态特征为研究对象,在对嘉绒藏族传统聚落自然环境与人文背景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嘉绒藏族传统聚落的空间形态特征及其深层的各种影响因素与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5.
王炎松  陈牧  邵星 《华中建筑》2010,28(1):169-171
巴拉河流域是苗族"长裙苗"集中生活居住的区域,分布着众多传统的苗族聚落。该文从这些聚落在流域中的分布、山水环境来认识聚落选址规律,并从聚落内部的单体建筑和重要节点的定位原则来认识单个聚落的布局特征。从而进一步探讨该地区苗族聚落体系的整体格局特征。  相似文献   

6.
三江源地区玛可河流域传统藏族民居以石砌碉房为主,多为2~3层,外墙墙体收分明显,功能分区明确,地域特征突出。将拓扑学作为一种深层思维方法,以青藏高原地区藏族生产生活水平发展变化、建造技术的进步、不同建筑类型体系的影响与渗透作为该流域碉房民居动态演进的动力,提取碉房民居演进过程六个不同阶层的拓扑结构。利用图示语言展示碉房的演进发展脉络及其影响机制,解读玛可河流域藏族碉房的深层拓扑结构与聚落拓扑群的形成机制,以此启发玛可河流域碉房聚落的更新营建。  相似文献   

7.
张萍  陈华 《华中建筑》2020,(5):107-110
青海省黄南自治州同仁县木合沙村是河湟地区藏族传统聚落的典型代表,坐落有青海省最大的藏族原始宗教苯教寺院旺加寺和藏传佛教宁玛派寺院木合沙寺,2014年被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该文结合资料对比和实地调研、测绘,从选址布局、结构形态、材料装饰等方面分析其聚落及民居与宗教建筑的特点。试图探寻河湟地区藏族聚落和建筑地域适应性特征,为今后该地区民族建筑传承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白涛 《城市建筑》2014,(11):268-268
本文所研究的嘉绒藏族地区传统“聚落”是特指的嘉绒藏族地区的嘉绒藏寨这一独特的聚落形态。其聚落形态拥有独特的地域性特征,对于传统聚落的形态研究具有极强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9.
韩晓莉  李志民  王军 《华中建筑》2007,25(1):165-168
该文通过对位于黄河首曲的甘南藏族山地聚落形态及发展机制的调查和剖析,指出传统聚落作为将社会、人居、生态相结合的基本单元,是这一地区居民生态、社会、物质观念的集中体现,控制着该地区人居环境的建设发展.并通过分析传统聚落形态与自然生态循环间相互作用关系,指出传统聚落在现代城市化进程中应反思的几个问题,为避免城市建设中生态、历史文化等方面带来的损失提出控制性原则,旨在维持这一地区脆弱生态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王培彦 《城市建筑》2023,(6):117-119
传统藏区民居聚落格局演变是历史长河中留下的关于藏族人民生活、城市建设与发展、文化传承的重要宝库之一。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特征,受到了来自文化信仰、民族融合、社会结构的多方面影响。着眼于生产方式的变化,探究其与城镇聚落发展演变的内在关系。通过对理塘县的历史地图进行分析,发现生产方式的变化对藏区聚落分布、街巷格局、建筑建造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与农耕生产方式主导和手工业生产主导下的城镇发展有明显差异。川西藏族聚居地区因地理环境的差异,产生了独特的生产方式,并成为决定聚落分布、空间形态、街巷格局、建筑建造等物质空间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沁河流域干支流凝聚着丰富的资源禀赋,对其选择和利用的基础上,社会经济和人居环境的空间结构主导了物资集聚和流转,生发出流域特征下的市镇聚落的空间格局与形态特征。该文针对清末沁河流域中上游区段30个市镇聚落开展研究,在清末地区禀赋和交通格局的基础上,结合聚落在市场结构中的位置,水系、道路等地理要素对市镇聚落分布和建设的影响特性等将市镇分为盆缘型、干支流交汇型和河谷型聚落。结合实地调研总结贸易活动及经济联系影响下的“带状”“枝状”和“网状”形态结构特征和“市—居(产)—储—运”空间秩序,以期获取经济活动空间演绎的路径及规则,为流域传统聚落风貌保护和可持续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借助GS手段,研究发现潇河流域乡村聚落在空间呈集聚分布特征,影响因素主要为高程、坡度、坡向、河流、交通等环境要素。从数据和理论的角度为聚落合理用地、居民搬迁选址与优化聚落空间格局等问题提供了相关理论依据,也为乡村聚落用地整合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3.
向达  高静  胡辉 《中外建筑》2011,(5):72-73
传统民居聚落及其相关的形态、景观、文化都具有有极高的价值,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在经济发展、旅游开发及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大量聚落正在逐步丧失其独特的文化形态。本文通过对青海省藏族地区传统聚落进行研究,总结并提出其更新模式及特点,以期对以后的规划产生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邹炜晗  张定青 《新建筑》2021,(1):121-125
蜀道沿线传统聚落作为蜀道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当下蜀道文化线路遗产研究的重要线索.统计分析陕南地区蜀道沿线传统聚落基本信息,选取11个典型传统聚落进行研究.基于景观基因理论建立包含物质性及非物质性两大类因子的景观基因识别指标体系,并基于景观基因形成的影响机制对传统聚落主体性景观基因进一步识别,采用图形提取、元素提取及含义提...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嘉绒藏区碉楼聚落的空间格局与人居环境,分析了该聚落形态演变的内在动因,探讨了碉楼聚落的形态特征与藏族历史文化的关系,并提出了保护发展碉楼聚落的建议,使民族碉楼的文化特色得到更好的传承。  相似文献   

16.
以黔中地区白水河谷地带布依聚落群为例,考察其聚落选址与分布特点,分析其聚落空间构成要素,认为其最终形成了"山-水-林-田-村"的典型山地聚落空间格局;随后,通过类型学方法将该地区聚落分为锥峰、屏山、盆地等不同的空间类型,并总结聚落空间特点,认为白水河流域布依聚落的生成发展背后隐藏着严密的生存逻辑,体现出生存理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针对甘南藏族传统聚落,以田野调查为基本方法,全面记录了聚落的空间特征,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空间的文化内涵,而后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神的相互关系出发,探寻了甘南藏民族依托于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在聚落空间营造中呈现的智慧。  相似文献   

18.
侗族聚落是中华地域性文明的重要物质载体,明晰内 化在聚落中的空间特征和内生逻辑对地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具 有重要意义。以坪坦河流域侗族为例,利用GIS空间分析、边界 形状指数、空间句法,从流域聚落空间分布、村落空间环境结 构及村域空间形态特征三方面对聚落空间生成中的3类要素(村 落选址、外部边界与内部结构)进行深入剖析,探讨其空间逻 辑关系。研究表明:1)坪坦河流域侗族聚落呈现明显的空间集 聚,形成了以近水型村落占主导,择中上游而居,沿流域内线 性水网分布的特点;2)聚落空间环境呈现“山、林、寨、水、 田”等要素组成的立体化景观空间结构序列,但不同空间类型 的聚落空间形态特征存在明显差异;3)聚落边界形态以指状和 带状形态边界为主,内部形成以鼓楼等为核心的空间引领村落 发展,存在明显的等级与秩序,不同空间类型的聚落形态特征 量化数值有着明显的范围区间;4)聚落空间在自适应生态、自 组织社会和自发展生存3种逻辑机制的耦合中呈现多样化的空间 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流域聚落空间保护的策略引导。  相似文献   

19.
黄宇博  孙弘 《城市建筑》2022,(2):5-7,15
随着全国城镇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贵州省黔东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村落亟须进行科学合理的发展和传承,本文以黔东南地区典型的传统民族乡村聚落为研究对象,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民族文化等因素出发,探究山地环境与乡村聚落的关系,对山地传统乡村聚落的选址、布局和边界形态进行归纳总结,对传统乡村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进行分析和研究.探究西南地...  相似文献   

20.
本文旨在追溯影响藏区传统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根本人文因素——藏传宗教文化,并从宗教文化相关的视角入手,分析了典型藏区传统聚落的一般空间特征,试图寻找聚落空间与宗教文化之间对应的逻辑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