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9 毫秒
1.
围绕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拟定的非遗特质大纲,阐述了八景文化的传承、特征和重大价值,分析了八景文化的存续情况、实物场所和保护状况,从政府、科教、行业3个层面提出了“中国八景文化”保护与传承设想。认为八景是由景物实体、方志中的诗图文等构成的庞大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知识体系;其思想本源是“道法自然”的宇宙观和“天圆地方”的时空观,经儒道“天人合一”融通而成,并具有高度公共性、地域代表性、时空均衡性、吉时祥瑞性和持续再创性五大特征;其传承群体是由封建帝王、地方官儒、全民百姓共构而成。提出八景是华夏文明在城市风景规划与建设领域从理论、方法和实践全方位给人类文明带来的独特贡献,是极具冲击世界非遗潜质的大遗产的思想观点。  相似文献   

2.
考察了国内外流域风景的研究发展,指出基于城市八景的大尺度流域风景研究具有的拓展性价值与文化自信意义。整理出长江沿线(湖北段)29个清代府州县、总256景目构成的方志八景清单,以此为素材,从自然、人文及两者综合三方面来佐证城市八景中的流域风景特质。自然风景方面,阐述了城市八景诗意响应流域自然山水格局,以典型集萃的方式彰显流域自然风土特质;人文风景方面,探讨了城市八景高度响应流域文化地理格局,是流域人文风土特质的集萃;最后从流域自然与人文的综合视角,提出了城市八景时空制宜组构流域天人要素,是极具中国吉时均衡特质的文化景观之思想观点。  相似文献   

3.
程曦  万敏  王贞 《室内设计》2023,38(3):1-8
我国长江中下游区域湖泊众多、人文荟 萃,促成了该地区十分突出的渔文化八景现象, 本研究对长江中下游流域的渔文化非遗的保护 与传承大有裨益。文章厘清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渔 文化八景的时空分布与特征,对其景目构成要素 进行了聚类分析,并从非遗视角阐释其保护与传 承。研究显示:1)区域内渔文化八景密集但空 间分布不均,总体呈“一轴四核四带”的格局, 具有明显的流域集聚特征并深受流域自然、经 济、文化等多因素影响;2)流域渔文化景目集 中反映了涉渔行为、活动、时气、景物、景致等要 素,“渔歌”是长江中下游最典型的八景非物质 文化遗产;3)渔文化八景的非遗传承主体是文 人士大夫及渔民,而传承形式则以渔歌、渔猎活动、渔具以及方志中的诗文绘画等为主。长江中下游地区渔文化八景既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遗 产的物质载体,又具有极强的非物质文化特征,因此以流域视角探析渔文化八景内涵,将为保护 流域人居环境的地域特色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4.
综述了城市八景保护与更新的理论和实践发展,指出城市八景的保护与传承虽有一定实践,但理论探讨不足,相关实践以隶属文保单位的城市八景为主,而非文保单位的实践却难有公认的章法;提出保护性更新对城市八景才是具有传承和发展价值之正道的观点。围绕唐河八景中的“龟井寒泉”“泌桥飞雪”“竹林晚翠”三景的遗迹不存、遗迹尚存、遗迹受迫的3种现象,探讨了相应的史料考证式、存古容今式、文脉延续式3种城市八景的保护性更新方法,并展示了其实际功效。在同一城镇,多个城市八景景目的保护性更新项目得以设计并落地建成,在全国并不多见,希望其经验对其他城市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5.
城市八景在幅员辽阔的国土空间中有大量的物质与 非物质文化遗存,然而其保护与更新在理论上鲜有论及,实践 上则五花八门。基于此,立足“守正创新”视野,以时间为线 索、以江汉平原为例,围绕历史上城市八景的保护与更新、 当代遗产体系中城市八景的保护、当代非遗产类城市八景的保 护与更新3个方面的实践经验进行考察,提出:1)顺变型是中 国历史上城市八景“守正创新”的主流;2)我国自然与文化 遗产保护体系是城市八景“守正”传承的重要基石;3)保护 性更新、新八景评选中的新旧并存、发掘八景中的非遗内涵是 “守正创新”正道等的经验总结。以此拓展对八景保护与更新 的认识,并丰富我国风景园林遗产学科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张思英  王国光 《华中建筑》2022,(11):158-162
永州八景作为地域性景观的典型代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湖湘地区八景景观美学特点,具有重要的风景园林美学意义。通过运用91卫图助手工具,分别定位永州八景经纬度坐标点,测量八景高程数值。从山水格局、纵向高程、空间组合和关联意境等四个方面分析永州八景大尺度城市景观空间审美特征,归纳以古城为中心的永州山水地貌格局,阐述潇水沿岸八景纵向空间序列,梳理“山—水—城—山”的城市组合空间构成,剖析多元素运用下八景景观审美偏好,定性定量挖掘永州八景审美文化内涵,以期为八景景观集称文化与当代特色城市建设提供多角度思考。  相似文献   

7.
以历史文化名城介休为例,研究和分析了介休古城历史格局和文化环境营造方法;针对其文化空间特征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提出了创造多元化文化空间的新思路;通过进一步明确介休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及其价值定位,从城市发展和古城保护规划角度进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策略研究;结合市域文化景观的建设,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的历史时期传承与发展的适宜方法。  相似文献   

8.
“八景”是中国古代城市人居环境营建中约定俗成 的一种组景现象。如何更为深入地对“八景”起源、形成、发 展进行系统的梳理、归纳和再认识,更具现实意义。从人居环 境角度入手,通过对历史材料进一步梳理和研判,对“八景” 的历史进行了溯源,归纳总结了城市人居环境“八景”模式从 虚到实的嬗变路径与特点。我国古代城市人居环境“八景”模 式嬗变可分为起源、萌芽、形成、发展、衰落5个历史阶段, 贯穿我国古代人居环境建设的始终,具有人居内涵上的一脉相 承、生成模式的多源汇聚和传播方式相互融合的特点。结论可 为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洪涛  孙升 《工业建筑》2014,(5):9-11,60
"场所精神"是对场所、人及其精神认同感的体现。徽州古聚落历经沧桑,为满足当前人们的生活需求,必须对其进行保护和改造。以江村为研究对象,采用"场所精神"营造方法,分别从空间格局、风貌恢复以及景观节点构造等方面介绍江村古村落的保护和更新,力图为徽州古村落文化精神延续传承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八景"是对某一地区风物、历史、人文等要素进行的概括和总结。明、清时期形成的磁州八景、八景诗、八景图,是磁州当地风土地貌和人文特色的体现,文章通过分析磁州八景、八景诗、八景图的景观要素,为进一步挖掘当地特色景观文化资源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1.
2022年值中国风景名胜区建立40周年之际,笔者受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风景名胜专业委员会之托,构思风景名胜事 业发展的“宣言”。从风景名胜区之独特价值的精神气质、蔚 为大观的时代产物、守正创新的当代使命3个层面,总结其核 心价值、起源演进、人文精神、成就贡献、中国智慧和世界意 义,指出在山水文化传承、生态文明示范、中华民族复兴和社 会综合效益,以及规避风险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阐明风景名胜 区的最高宗旨。  相似文献   

12.
针对现阶段历史城区可持续发展背景下所面临的诸多新问题,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于2011年颁布的《瓦莱塔原则》为历史城区更新这一难题提供了指导。通过对《瓦莱塔原则》的分析研究,在现代因素不可避免地介入历史环境之时,应充分挖掘其核心价值,以“价值延续”的更新思路使之与历史环境相协调,并结合恩宁路中粤博西侧箫笛文化艺术馆的实践案例,为之后在历史城区更新中的建筑实践提供参照。历史城区不仅是历史空间的物质留存,更是人们社会生活的记忆载体。历史城区的更新实践应以更加长远的眼光、更加整体的视角去认知历史文化遗产,将其与更广泛的社会需求相关联,为城市的延续性价值带来生机。  相似文献   

13.
我国大学的高速扩张带来了校园空间文化缺失的问题,影响了大学的健康发展。空间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有机体,校园空间是文化的物质表现,而大学文化则是空间发展的价值导引。校园空间环境的文化传承主要表现在历史文化的精神传承、地方文化的特色传承、大学校园文化的个性传承三个方面。校园空间中的文化传承与发展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建立科学的传承发展观与长效监管机制来保障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4.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城市服务业转型 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存量规划背景下,现代服务 业集聚区的发展面临空间转型与扩展等需求。本 文探讨了存量规划背景下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更 新规划的途径,并以重庆市渝中区现代服务业 集聚区更新规划为例,梳理渝中区产业集聚区 发展过程和问题,提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更新 策略,以期为其他地区提供可借鉴的集聚区更新 方法。  相似文献   

15.
李丽  贾晓浒 《华中建筑》2014,(5):140-143
内蒙古自治区作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其地域特征与文化特征显著,民族的发展有着坚实的历史文化基础,传统地域建筑装饰艺术形式在蒙古民族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文化内涵。该文从建筑装饰形态与色彩两方面入手研究内蒙古地域建筑装饰艺术特征,对建筑造型、建筑立面装饰及建筑装饰色彩三方面内容的地域性表达进行探讨,分析了传统建筑装饰元素在现代建筑装饰中的应用方法,总结了本地域建筑装饰的艺术特征与表现方法。该文的分析与研究对继承地域建筑文化传统,繁荣地域性建筑艺术创作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剡娟 《中国建材科技》2017,26(5):167-168
传统木雕装饰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技艺和工艺美学等诸多方面都有着非常高的成就。木雕是我国比较常见的一种民间工艺形式,具有很强的观赏性,按照工种分类,木雕属于木工中的精细木工。木雕艺术造型精美、工艺精湛、立意深远,富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值得我们去学习、继承和推广。本文阐述了木雕装饰艺术的起源、传承和发扬,以及木雕装饰艺术的价值和应用,讨论并总结了新形势下木雕装饰艺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以人口缩减为主要特征的城市收缩现象已经成为我国城镇化过程中的常见新现象。文章分析了根河城市收缩的表象和原因,其收缩背景下的规划依然保持增长惯性,削弱了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导致规划的引导管控作用降低。结合根河实际,文章从规划理念、产业培育、空间优化、棕地更新等方面提出"精明收缩"理念下的规划应对建议,以期为相似的东北林区收缩城镇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李红艳 《规划师》2006,22(12):34-38
西安莲湖历史风貌区保护性规划研究探索了如何在旧城改造过程中尊重地域文化,传承历史文脉,并获得一些启发:保障体现地域文化的物质载体;旧城改造应以保护地域文化为前提;旧城改造要找到地域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契合点;环境就是价值;尊重地域文化,体现城市规划的生态保护观.  相似文献   

19.
王哲  朱捷 《中国园林》2024,40(1):86
后工业景观作为保护及利用工业遗产的重要范式, 体现出生态修复、形象展示、文化传承、功能重组和产业开发 的复合价值,已逐渐成为城市片区更新发展的重要抓手。根据 当前后工业景观的现状与问题分析,发现在高质量城市更新的 背景下,有必要从全局视角对成群成片的城市后工业景观更新 进行整体性、持续化、多维度地思考。在此基础上,引入景观 触媒效应的理论方法,剖析城市后工业景观触媒的特质,总结 城市后工业景观在山地城市中的显著特征与设计关键;提出通 过城市后工业景观触媒效应的激发推动老旧城市片区有机更新 的实施途径,从而促进山地城市朝着生态功能健全、山城形象 凸显、文化氛围浓厚、功能活力焕发、文旅业态兴旺的方向持 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场所理论"对现代城市空间发展的意义出发,以成都高新区铁像水街特色街区打造为例,系统地总结了现代特色城市空间对传统城市文化特质的时空再造,阐述了场所精神的继承和创新是符合新时代需求的城市文脉延续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