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正>自然是资源,文化是资源,在当下它们更成为一个国家的话语。2017年7月8日,在波兰历史文化名城克拉科夫举行的世界遗产委员会第41届会议上,继"可可西里"自然遗产顺利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文化遗产又进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已达52处,居世界第二(世界文化遗产31项、双遗产4项、自然遗产12项、文化景观遗产5项)。在考量中国由世界遗产大国迈向世界遗产强国的路径时,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表  相似文献   

2.
廖凌云  杨锐 《风景园林》2017,24(7):50-56
美国国家遗产区域是由美国国会认定的,集合自然、文化、历史及游憩资源,反映出特定自然地理条件下所形成的人类行为特征的一个整体的,可以代表国家某种独特景观特征的区域。研究和评述基于整体保护理念和复杂土地权属而发展的美国东部的新型国家公园模式—国家遗产区域,对于我国土地权属复杂的东南区域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有借鉴意义。美国阿拉伯山国家遗产区域是自然遗产类单元,合作伙伴制的管理体系和"保护—联结—教育"的整体保护策略是其特点。本文基于案例分析,从管理体系和保护策略两方面对我国东南地区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改革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为了使物质文明的进步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为了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国于1972年倡导并缔结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遗产种类有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和文化、自然双重遗产。  相似文献   

4.
基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网站公布的1979—2017年监测数据和历年世界遗产大会对濒危世界自然遗产评估决议,分析了濒危世界自然遗产的空间分布和时间演变特征,总结出濒危世界自然遗产"濒危"原因和"脱危"措施以及中国云南三江并流遗产地的主要威胁因素。最后,分析了云南三江并流遗产地主要威胁因素的产生原因,并通过与濒危世界自然遗产"濒危"原因的对比,提出适合云南三江并流遗产地的管理和保护措施,为遗产价值的可持续保护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5.
城市发展逐渐转向新常态,保护和传承城市文化的价值意义重大。工业遗产空间作为城市文化的有机组成,研究工业遗产空间的改造方法有助于城市文化价值的准确传承。通过分析工业遗产空间的概念,指出其改造的基础是价值,目标是保护传承城市文化并适应当前需求。进而从物质部分的尺度和肌理、非物质部分的功能和流线几个方面剖析了工业遗产空间的改造方法,并结合典型案例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6.
吕舟 《南方建筑》2011,(5):17-19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与自然、文化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也因此在近30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08年,清华大学在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国家文物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教育部的支持下,依托建筑学院成立了国家遗产中心,致力于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整合相关资源,搭建一个文化、自然遗产保护的教学、研究、实践的平台。本文将介绍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建立的学术背景、研究特色、组织构架,以及已取得的一系列研究和实践成果。  相似文献   

7.
国家需要对各级各类遗产进行整合,建立科学的遗产体系.同时,应严格区分遗产地和游憩地,并建立和发展游憩度假体系,满足日益增长的游憩需求,对于遗产保护有着十分重要而现实的意义.严格保护、审慎对待、合理利用遗产体系的另一方面,就是大力发展以园林营造为重要部分的游憩度假体系.区分遗产地和游憩地,严格保护遗产体系,大力发展游憩体系,缓解一般性游憩对珍贵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施加的巨大压力,有利于促进遗产地的保护,有利于对普遍意义的风景的欣赏,从而促进人的自然化.  相似文献   

8.
<正>为建立健全世界自然遗产、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申报和保护管理机制,规范世界自然遗产、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申报工作,加强保护管理,住房城乡建设部日前制定并发布了《世界自然遗产、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申报和保护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试行)》)。《办法(试行)》共31条内容,主要针对世界自  相似文献   

9.
为了做好“国家自然遗产”、“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在遗产地设立徽志,进一步提高和增强全民族对国家历史遗产保护的意识,扩大社会影响力。建设部决定在开展申报和评审“国家自然遗产”“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工作的同时,拟对“国家自然遗产”、“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徽志图案向社会进行公开,广泛征集。现将有关作品征集办法公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正>自今年起,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记者从住房城乡建设部日前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今日起,公众可在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官方网站预约,成为74处世界遗产地和风景名胜区的免费体验者。这是今年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之一。据介绍,截至目前,我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0项,总量位列世界第二。国务院共批准设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44处、省级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省级风景名胜区807处。今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将开展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启动仪式暨中国世界自然遗产推进会(6月10日,湖北神农架)、中国世界遗产成就展(6月6日至8月31日,北京中国园林博物馆)、世界遗产专题展播、走进自然遗产地等10余项活动。各  相似文献   

11.
徐桐 《风景园林》2019,26(11):13-19
在中国文物保护体系下,古道等遗产线路类的文物保护工作尚未能完全对接国际文化线路的保护理念,文化线路的国内文物保护体系和国际保护视野面临无法衔接的困境。以国际文化线路"物质线路"和"衍生要素"的分析视野,将具有申遗背景同时需要对接文物保护工作的米仓道(巴中段)作为对象,通过梳理其时空范畴和价值认知,分别辨析作为国内文物保护体系的交通遗产构成框架,以及对接申遗工作的文化线路衍生遗产要素。基于此,遗产线路衔接国内文物保护体系和"文化线路"申遗保护要求的工作框架得以厘清,可为国内面临类似研究需求的文化线路类遗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Abstract

The conservation of agricultural heritage is an emerging field that offers opportunities for integrating heritage values into strategies for environmental, economic and social sustainability in rural areas in the US. Even though farmsteads and ranches are iconic representations of rural communities, little attention has been given to the cultural heritage values of agricultural landscapes or in agricultural policy. Climate change, global market drivers and significant demographic shifts threaten agrarian resources. Today, there is an urgent need to address the loss of agricultural land and enhance the sustainability of agricultural systems.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it is timely to consider heritage as an integral part of developing strategies to adapt agricultural systems and make them more resilient. Some promising recent efforts demonstrate that heritage designations, partnerships and stewardship programmes offer strategic advantages and should be an integral part of a broader set of agricultural reforms, creating a new synthesis.  相似文献   

13.
文化景观遗产数字化记录及保护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为文化景观遗产的保护带来了新机遇,也对遗产记录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梳理了国内外数字化遗产记录研究的趋势,以《世界遗产公约》提出的3类文化景观遗产为研究对象,在回顾当代数字化空间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上,识别了文化景观遗产数字化记录的全面、精准、动态、集成和开放五大特征,提出了以多维空间数据采集与处理、动态景观信息存储与分析,以及多元遗产知识表现与传播为核心的技术框架,并进一步讨论了数字化记录为文化景观遗产研究和实践带来的新视角,对提升文化景观遗产保护和管理的科学性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中国国土空间的自然价值与文化特色具有较强的 整体性。在当前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探析国土区域文化遗 产时空格局及其自然环境的关联特征,对于文化遗产的系统 性、整体性保护及传承与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地理空间 分析法,将浙江省重点文保单位与区域地形、水文数据相结 合,归纳其整体与各时期的文化遗产结构特征。研究表明, 浙江省文化遗产由杭嘉湖平原的点状核心逐渐向浙西、浙南 丘陵线性发散,其时空格局受到自然山水环境的高度制约, 但限制程度随着农业水利技术的发展而逐步降低,并在空间 上呈现出包括8个核心与4条廊道在内的井字形聚集结构。研 究对未来浙江省文化遗产及其自然环境的统筹发展与系统活 化提供针对性参考。  相似文献   

15.
吴葱  邓宇宁 《新建筑》2007,(5):103-107
建立记录档案是文化遗产保护程序中的基础工作之一.各国在文化遗产保护的进程中逐步意识到记录建档的重要性,并达成了世界性的共识.主要分析了美国在文化遗产保护中测绘记录建档的发展概况、技术规范及其组织管理,这将为我国的测绘记录建档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发展综述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回顾国内外工业考古、工业遗产、工业建筑遗产调查、研究和保护利用的发展历程,详细介绍国内外工业遗产保护组织、学术活动和研究成果,以期使读者深入了解国内外工业遗产保护的全貌,同时对国内外工业遗产保护的基本概念、背景、方式和研究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三十年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在过去三十年中已发生了飞跃式的历史跨越,从一个相对封闭,侧重历史研究、考证的学术领域,发展成为一个对社会、文化、经济建设产生着深刻影响,同时具有越来越强的实践意义的领域,也在推动国际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方面成为一支越来越重要的力量。  相似文献   

18.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s influenced the evolution of many scientific and practical activities. An application of this concept to landscape, as a product and a field of interaction of human and natural processes, is possible and necessary. It is evident that concepts of landscape and cultural heritage are closely interrelated: cultural heritage can obviously exist in a landscape and influence it as well as landscape can be treated as cultural heritage. The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concepts makes possible the search for links between cultural heritag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landscape. Built heritage, the abundant category of cultural heritage encompassing historic buildings, their ensembles, and other structures, has an indisputable influence on landscapes and is crucial for thei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influence of built heritage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landscape, four main dimensions of sustainability representing the integration of human and natural processes (i.e. cultural, economic, 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are distinguished and analysed in this paper.  相似文献   

19.
阮仪三  李红艳 《华中建筑》2008,26(4):144-148
近年来,我国建筑遗产保护事业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但在保护实践中却出现了种种误区,产生了大量的“建设性破坏”。原真性是遗产保护的一条基本原则,对原真性理解差异会对建筑遗产的保护方法带来直接的影响。该文通过回顾国际上关于历史古迹修复的思想渐进过程,对照《雅典宪章》、《威尼斯宪章》及《奈良原真性文件》等国际历史保存及古迹维护的重要文件,诠释建筑遗产保护“原真性”的内涵,指出我国建筑遗产保护中出现的理念和实践误区,探讨中国建筑遗产保护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