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殷利华  万敏  牛静 《华中建筑》2010,28(11):133-135
该文首先指出道路生态景观建设是体现花山生态新城的重要表征,然后定位了花山生态新城道路系统生态景观总特征,尝试从道路生态学的角度,对花山滨水道路、路边植物、路面、亮化、道路休闲等几个方面初步探讨道路生态景观营建的措施,对今后道路生态景观建设起到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2.
城市道路绿地系统是塑造城市特色风貌的重要载体。对政策文件和有关规划成果进行探讨,提出特色风貌控制内容不完整和塑造要素缺失两方面问题,导致按现行政策规范编制的绿地系统规划无法引导特色风貌形成。同时以岳阳为例,对城市道路绿地系统风貌现状进行分析,提出整体特征不明显、轮廓线条不优美、季相色彩不丰富、功能发挥不全面四方面问题,这些问题导致整体特色风貌不鲜明,实质上与缺乏完善的上位规划从宏观到微观引导特色风貌塑造有关;同时提出线型空间有机结合、横纵断面轮廓清晰、重要节点构成独特、街旁游园适宜设置和植物材料组合应用五方面特点,重要线路上道路绿地风貌呈现明显特色。开展城市设计工作为塑造道路绿地系统特色风貌提供了良好契机,基于研究结果,提出岳阳市道路绿地系统特色风貌塑造的城市设计概念框架和景观风貌科学合理分区、特色风貌控制体系构建、主要道路特色风貌塑造三方面设计策略,以期塑造鲜明的道路绿地系统特色风貌。  相似文献   

3.
根据农村居民点建设条件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改进的生态敏感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和建设条件适宜度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台塬区农村居民点建设条件进行综合评价,提出了扩建、原规模整治、逐步搬迁三种策略,四级居住模式,并结合土地整治工作,对各居民点建设进行空间引导和用地控制.  相似文献   

4.
大都市生态道路建设的设计策略——以武汉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贞 《华中建筑》2008,26(5):150-151
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很多大都市面临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冲突和矛盾,特别是城市基础建设重点的道路建设,因缺乏对自然环境的考虑,造成很多对城市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通过研究国外先进经验,作者发现应结合各个城市不同的生态格局来构筑生态道路,特别是针对不同城市区住的环境要求,应适当调整不同的建设措施和技术手段。该文从合理建设道路绿化带、优化城市生态廊道分布、注重生态方法在道路设计中的运用三方面介绍了设计的具体方法,希望对大城市的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一、引言 20世纪70年代以后,景观生态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蓬勃发展起来,它以生态学理论框架为依托,集现代地理学和系统科学之长,研究景观和区域尺度的资源、环境经营与管理问题,具有综合整体性和宏观区域性的特色,并以中尺度的景观结构和生态过程关系研究见长。而对一个地区的生态完整性的认知,取决于对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变化的理解与尊重。对生态景观格局的分析,是进行区域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的基础,也是规划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的基本依据。 二、景观生态思想及模式 “景观生态”一词最早是由德国杰出植物学家Troll于1939年…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提升,休闲旅游产业得到了蓬勃发展,人们对旅游景区游赏环境及服务配套设施的要求亦日渐提高,作为衡量一座城市文明指数的重要指标——公厕品质需要被重新关注。从环境设计学角度出发,以深圳市仙湖植物园公厕改造为例,从建筑设计的景观性、生态性、透气性,室内设计的整体性、简洁性、艺术性,设施设备的标准化、国际化、人性化,以及景区文化特色植入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当今景区公厕所面临的问题,提出景区公厕应是具有场地精神、与周边环境相生共荣、功能性极强的景观生态建筑,为当今风景区公厕建设和改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相地为先的设计就是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综合平衡维护和保障生态过程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以及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的关系,重塑人与土地的物质与精神联系。在试点村屯环境景观设计中,重视村屯环境景观特征,针对存在的问题,保护山脉水系和植被、修复被破坏的乡土生境、降低人为干扰以维系生态过程健康,构建公共活动场所、重组院落和街巷空间以改善生活环境质量,汲取先民生存经验、发扬优良传统、就地取材营建乡土景观以帮助当地人重新认同生活的家园。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规模的快速增长,城市居住区的建设已日渐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之一.人们对住宅以及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文章从现代居住区景观生态设计的相关概念引出,结合西安御苑别墅区案例,试谈一下现代居住区景观生态设计.  相似文献   

9.
钟继涛 《中国园林》2010,26(7):90-93
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风景园林工作者正接触到越来越多的对废弃地或其他类型退化生态系统的修复工程。在这类工程设计中,生态学理论应当作为实践的基础。门城大沙坑作为采沙废弃地,属极度退化的生态系统,总结了对其进行生态修复,并重建良好的生态环境,最终形成宜人的绿色空间的设计过程,对生态修复型绿地的设计原则、手段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张有才  崔玲  王茵茵 《规划师》2015,(3):127-134
生态廊道型限建区具有重要的生态保护功能,是城市的"绿肺"。随着城镇建设的加快,生态廊道限建区有被侵占的危险。结合生态廊道限建区现状,洛阳市洛河以北区域生态廊道限建区保护专项规划从实际出发,按照生态化、景观化的发展理念,以"三区、四线"为前提,根据"限建区"这一性质,进行了土地、绿化景观和产业等方面的专项规划,以打造一个生态优良、景色优美的绿色生态廊道,形成一个多优势融合、多产业集聚的河流生态综合区,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高度融合,经济与生态均呈现高附加值的生态廊道区域。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景观生态学及景观生态设计的基本原理为指导,从河道形态、生态河床、生态护岸、生态生物系统等方面,结合南宁市五象新区良庆河、楞塘冲综合整治工程生态景观规划设计探讨城市河道生态自然景观的营造.  相似文献   

12.
城市门户景观区是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历来是城市设计工作的重要目标.该文从城市设计中易于把握的规律出发,提出了针对城市门户景观区高度控制所遵循的必要原则--控制点原则、连续性原则、围合性原则和韵律性原则.最后,以襄樊东火车站的城市设计为实例,分析了这四项原则在实际设计工作中的运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绿色城市设计是当代城市设计发展的一种重要范型,生态韧性、可持续性、气候适应性等是其基本特征.在世界各大湾区中,粤港澳大湾区的自然、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特色鲜明,地区的绿色城市设计实践也极具多样性和创新性.梳理近现代城市发展代表性理论对绿色城市设计起源及内涵的重要影响,进一步细化绿色城市设计的定义.运用实证研究和系统建构...  相似文献   

14.
在环境意识不断增强的今天,如何通过设计尽可能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影响并增强其自我调节能力成为越来越多的设计师所关心的问题,生态补偿设计思想是人们对此进行的尝试,并力求通过生态补偿设计使得经济与生态两原则之间实现统筹。就其定义、产生背景、过程及其内容并结合国内外2个具体实践案例对其进行分析,并希望与广大设计从业人员进行相关探讨,从而能对我国不断出现的诸如工业废弃地等类型的项目改造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为打造独具惠安特色生态文明展示面,通过环境综合整治百日攻坚行动,在组织制度保障、专业技术指导和建设成效方面进行总结,充分体现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乡村振兴的要义,形成可供借鉴的工作路径。  相似文献   

16.
随着当前社会建设的不断发展,乡村建设也应开展生态景观设计。重点分析了美丽乡村背景下农村生态景观设计中所存在的问题,同时根据实例探讨了在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生态景观设计策略,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曹文状 《居业》2023,(1):113-115
滨水公园是城市景观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化城市环境和完善城市功能上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如何让滨水公园更好地发挥生态、游憩、观光等功能成为了景观设计中着重思考的问题。文章通过介绍滨水景观相关设计理论,以生态设计理念为引导,分析滨水公园的景观设计原则,研究驳岸、植物配置、道路系统规划等相关技术手段,旨在为未来城市滨水公园的设计发展提供参考。最后,以襄阳市月亮湾公园为例,对公园的现状问题进行分析,详尽解析设计方案,以展示对滨水公园景观生态设计策略研究的具体实践过程。  相似文献   

18.
景观生态建设可实现资源节能高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保护生物多样性,降低城市内涝,提高人类发展和资源及环境的可持续性,保护生态系统平衡的目标。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城市滨水区,通过研究生态驳岸、植物生态配置、生态道路规划、水环境治理等技术,对上海前滩滨水生态进行评价,并对其主要景观要素进行生态设计。  相似文献   

19.
城市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文化和各项事业的中心。城市公共空间环境是一个独特的文化实体。新世纪的城市建设必须是整体的环境艺术;城市的发展必须是可持续发展;城市的形象应该是“天人合一”的山水、花园、生态城市。一切设计与规划都应该“以人为本”,满足人们的最佳要求。城市环境和城市建筑是城市设计领域讨论的主题。就城市环境艺术来说,植物本身也是进一步美化环境的良好载体。  相似文献   

20.
城市边缘区兼具城市和乡村的土地利用性质,是城市与乡村地区的过渡地带,也是农村居民点变化最为剧烈的区域。本文以徐州市铜山区为例,利用2009、2014年遥感解译数据,运用ArcGIS等软件定量研究了铜山区农村居民点规模、形状、空间布局及动态变化方面的特征,并进行了综合区划。研究表明:(1)铜山区农村居民点规模呈现明显的低值空间集聚,空间分异上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2)农村居民点形状方面,研究发现东南部地区居民点的连接度大于西北部地区,呈现蔓延分布的状态。(3)铜山农村居民点空间整体离散,局部方面呈现"东疏西密"的分布特征。(4)铜山区农村居民点整体处于较快变化当中,并且存在着较大空间差异性。(5)以乡镇级行政单元将铜山区农村居民点划分为:低密度团簇状一极速变化区、高密度小团块状一快速变化区、低密度大团块状一较快变化、高密度点状一缓慢变化区。并提出相应的产业布局和用地调控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