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岭南传统建筑开放包容,立足本地文化、兼容中原传统、融合西方特色,其建筑装饰技艺也丰富多彩。但由于传统技艺传承体系不完善,传承人才缺乏,参与单位不足,现有建筑装饰技艺多少面临着失传或失真的危险境地,因此,建立一套完善、高效、规模化的建筑装饰技艺传承体系迫在眉睫。广东建院立足建设行业,主动承担起岭南传统建筑装饰技艺传承的重任,建立了基于高职院校教学体系,依托真实工程项目“研、学、产”互相促进的技艺传承体系,实现了对传统技艺的发掘、传承、市场一体化的有效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
文章在个案分析的基础上,概述了徽州传统建筑技艺的特点及艺术形式。又通过对比徽州传统建筑技艺古今发展状况,综合多方面因素,找出徽州传统建筑技艺传承败落的原因,并提出了对徽州传统建筑技艺传承与发展的建议。文章结尾处引经据典,从"道"和"法"的古代哲学角度指出徽州传统建筑技艺区别于其他传统建筑技艺形式的关键所在,旨在宣扬徽州传统建筑技艺传承和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唤起社会的保护意识,使得徽州传统建筑技艺得以长久地发展,为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传统建筑技艺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3.
王飒  汪江华 《新建筑》2012,(1):136-139
通过梳理当代民间、官方、业内的不同社会认同状况,并进行个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传统建筑技艺是由效用层面、文化层面和观念层面共同构成的一个整体。传统建筑技艺需要整体性的传承,而在当前的社会状况下,文化层面和观念层面的传承更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4.
我国传统建筑风格独特、造型优美,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因此促进传统建筑技艺传承,培养传统建筑技能人才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鲜明的时代意义。该文首先从我国传统建筑的现状与发展前景入手,然后对我国传统建筑技艺传承所面临的各种问题进行剖析,最后结合我国职业教育模式的特点,对传统建筑技能人才的培养路径进行了深入、细致地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5.
刘洪波 《城市建筑》2014,(32):224-225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保护和传承在各级政府推动下得到了较好发展,但是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地方政府应构建研究机构,帮助传承人适应现代市场,推动地方传统技艺的职业教育发展,提升保护传承水平。  相似文献   

6.
植物纹是我国古代建筑装饰的主要图案之一,人们常采用比德、象形、谐音等手法,将美好的希望通过植物纹饰反映在建筑装饰上。广州陈家祠建筑装饰植物纹文化内涵丰富、表现手法独特、种类和形式多样,几乎涵盖了岭南传统建筑装饰中所有植物纹类型,本文对其构成形式、文化内涵以及表现特征进行了研究,旨在为岭南传统建筑和岭南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作为中华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等传统文化的外在显现,也是保存中国传统社会组织构成形态的活化石。在现代建筑思想、建造方式冲击下,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保护问题已成为诸多学者的关注焦点。本文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整体和类别的视角,梳理 2004-2019 国内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果,从地域特点、村落文脉、院落形制、建筑结构、局部构件、技艺本体、匠人文化、传承方式等方面分析了我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非遗的研究视角及特点,并基于当前研究工作存在的区域不均、视角单一、缺乏体系、可持续性不足等问题,对未来研究工作提出建议及对策。  相似文献   

8.
传统建筑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我国传统建筑大多是以砖、木为主材的木构架体系,很容易受到自然和人为的损坏,需要经常进行修缮与改造,而传统木作匠人流散,工艺失传,因此传统建筑木作技艺传承成为研究的重要课题。该文首先从我国传统建筑的工艺特点与发展历程入手,对我国传统营造技术分工进行分析研究,确立传统木作的核心地位;然后对我国传统木作工匠生活境况与木作技艺传承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最后为促进我国传统木作技艺传承的持续性,从加强对传统文化建筑的保护、规范现代仿古建筑市场、发展仿古木结构、制定传统建筑木作技艺传承人注册制度以及创新职业教育,构建传统木作协作平台等方面进行系统阐述。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3,(6)
建筑装饰传承历史文脉,体现地域特色。笔者以广府传统建筑独特的装饰工艺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装饰规律和特征,以期研究成果能对现代设计传承岭南地域特色产生启发。  相似文献   

10.
岭南建筑在历史进程中结合独特文化特征不断融合发展,呈现出了独特地域文化特征及绿色建筑特质。现代岭南建筑创作应借鉴传统岭南建筑在不同层面适应环境及气候的营建策略,在传承、弘扬岭南建筑地域特色及绿色理念的基础上,结合新的营造方式和材料技术不断推陈出新。通过对岭南建筑的创作经验进行细致的梳理和总结,为创造出适应岭南气候特点、具有岭南文化内涵、反映时代特征的现代岭南绿色建筑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1.
岭南自古便是中、西文明交流的窗口.在两种异质文化的交流融汇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岭南建筑文化,从而产生融合中西两种建筑风格的岭南民居建筑.在中国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由于传统岭南建筑文脉的失落,便产生了在住宅设计中岭南建筑文化传承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9,(23)
地方经济的转型发展,使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和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常熟高新园中等专业学校立足振兴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区域经济发展,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红木雕刻技艺传承作为特色专业内涵建设的抓手,依托行业、企业开展红木雕刻技艺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开发技艺传承的校本课程,构建技艺实践教学框架,探索技艺传承的途径,努力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红木雕刻技能人才,初步取得了成效。  相似文献   

13.
在近代,因国际间对建筑遗产保护原真性的重视,引发国人对传统营造技艺匠亡艺失危机的关注,促进部分学者和匠师将原本以经验体系传承的技艺内容转化为知识性文献,公开出版,便于传承与传播。这类文献皆以营造技艺为核心内容,然书写成果的背后隐含着不同作者身份在知识、思维体系与认知、表达方式中的差异。文章通过对四部代表性文献中四个主要内容的分析,探讨书写表达与真实营造技艺及营造思维之间的种种现象。  相似文献   

14.
正追寻民族装饰元素在现代的新生,这是建筑装饰艺术中永恒的命题。我们应立足湘西本土,积极挖掘湘西侗族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设计元素并应用于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我对侗族文化特别是建筑文化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和思考,试图将有关侗族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思考进一步深化,呼吁大家弘扬、保护和传承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湘西侗族传统建的木雕装饰、石雕装饰和砖雕装饰都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形式,浓缩了数千年的创作理念。三种装饰艺术与建筑完美结合体现了"工"与"艺"高度统一。研究传统建筑装饰艺术有利于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7,(24)
书画装裱工艺作为我国传统手工技艺,在经历了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之后,如今的从业人员却在不断减少。现代技术革新下的机器装裱也冲击着传统的手工装裱技艺,传统的手工书画装裱工艺面临消失的困境。将书画装裱技艺引入高职院校的职业技能学习,能够让更多的年轻人学习和传承这门书画装裱技艺,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装裱专业人才,使这门古老的技艺得到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AHSA农庄民宿项目位于泰国清莱,是建筑师对建筑与当地文化之间关系的一次深入研究.清莱,与泰国其他偏远地区一样,传统建筑技艺并未得到传承,正在逐步消失. 陌生感以及社会文化的不断变化,逐渐侵蚀了传统建筑与生活其中的人之间的关系.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家庭的生活方式和相处模式也渐渐疏离.那些传统的住宅要么被野蛮、不适当...  相似文献   

17.
曾云 《城建档案》2013,(1):49-50
本文以编制《广东岭南近现代建筑图集》(湛江市分册)的真实案例分析,指出城建档案馆完善历史档案的收集工作对保护和传承岭南建筑文化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李剑 《四川建材》2016,(4):132-133,140
回归乡土,重拾本土文化。在我国某些城镇中,一些传统的手工艺作坊正在消失,缺乏被挖掘和继承。面对"文化嫁接、城市拼贴"的时代,重构乡土记忆,对自贡盐井作坊的研究,进一步认识和了解传统井盐文化建筑。结合对比其他"盐作坊",挖掘井盐作坊的技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一套完整体系的盐作坊建筑文化。通过此次自贡井盐作坊的研究,希望对其他传统手工作坊的技艺传承和建筑文化保护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岭南地区地域、气候与客家文化的特点,借助大万世居、碧滟楼、土楼公社三个不同时期的居住建筑,分别从外部环境、空间构成模式、材料构造、物理环境、装饰色彩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对比研究,按照由外及内,从物质到精神的顺序重点剖析随着时代变迁,岭南客家民居传承演变的动态过程,提炼出了有利于当代岭南居住建筑发展技术和精神层面的因素。  相似文献   

20.
蔡萍  王展光 《重庆建筑》2021,20(3):25-26,35
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数字化是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在大数据背景下传承的重要手段.民族地区高校通过将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融入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中,对其进行数字化采集和存储、复原和再现、展示与传播,既满足了苗族营造技艺发展的需求,又推动了高校内涵式发展,从而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