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对老幼友好型社区户外活动空间的必要性进行分析,提出将老人与儿童活动空间结合设置的老幼友好模式。通过对天津大学家属区内的两个社区户外活动空间进行实地调研,将户外活动空间中老人及儿童的日常需求进行对比研究。运用行为观察、行为注记等方法对两个户外活动空间中老人及儿童的行为进行分析,试图从社区户外活动空间边界区域、户外活动空间中部区域、活动空间内部设施及其布局等方面提出老幼友好型社区户外活动空间模式。  相似文献   

2.
汤湃  董楠楠 《风景园林》2023,(S2):88-92
【目的】从儿童地理学视角探索日常户外游戏体验在当代儿童、父母以及祖父母三代人童年之间的变化。【方法】以北京什刹海区域为例,通过半结构式访谈、行为观察和问卷调查3种数据收集方式,依据SPAT模型对不同年代儿童进行户外游戏的空间、玩伴、内容和时间进行了记录和对比。【结果】发现儿童日常户外活动范围越来越小、进行户外游戏的伙伴越来越单一、户外游戏的种类越来越少、进行户外活动的时间越来越短。造成代际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建成环境急剧变化,尤其是户外公共活动场地锐减让儿童缺乏空间进行户外活动;在城市社会环境中,人口流动改变了传统社区的社交氛围,对儿童的户外活动造成负面影响。【结论】可为改善儿童户外游戏体验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在人口老龄化和“健康中国”的大背景 下,绿色开放空间作为日常社交活动发生的重要 场所,对于促进老年人社会交往,提高其健康 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较少有研究关注 到不同行为特征社交活动对绿色开放空间需求 的分异。选取南京市8个社区中的老年群体作为 研究对象,以问卷调查数据和城市建成环境要 素为基础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讨绿色开放 空间对老年人静态和动态两类不同行为特征社 会交往活动的影响。结果发现:客观建成环境 中实际出行时间、步行道密度与主观感知的设施 完备、尺度适宜和环境美观对两类社交活动均 有显著影响。两类社交活动对绿色开放空间的 需求具有分异。静态社交对社区广场和社区附 近的游园有较大需求,且偏好尺度较小、私密感较强的空间。动态社交多发生在综合性的公园广场中,对绿色空间的便捷到达属性的感知更为敏 感。研究证实了不同行为特征的社会交往活动对绿色开放空间具有不同的需求,可为老龄宜居城 市的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社区户外环境满意度概念的梳理,从健康、参与和安全的角度对户外环境满意度概念进行了界定,构建了户外环境满意度概念模型。从社区老年人户外环境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两方面总结了国内外社区老年人户外环境满意度评价研究进展。从全龄化社区、邻里再生理论和积极老龄化三方面分析了社区老年人户外环境满意度的研究趋势,以期为社区老年人户外环境规划与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魏东  喻冰洁  杨林川 《新建筑》2024,(1):98-103
步行是老年人最为常见的日常活动和交通方式,对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至关重要。然而,现有研究较少关注步行时长这一重要的强度表征,以及与之相关的人本尺度建成环境要素。文章利用成都市大规模居民出行调查数据分析6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单日步行时长,采用街景图像和遥感影像等多源数据测算多种社区建成环境要素,并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步行时长与社区建成环境要素之间的关联。结果表明:人口密度、道路密度、NDBI、休闲设施数量和绿视率等社区建成环境指标对老年人步行时长产生了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最后,从“生活圈”“公共空间”及“慢行系统”三个方面提出了鼓励老年人步行活动的适老环境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6.
王旸  尹豪  王薪宇 《新建筑》2023,(5):146-151
健康社区建成环境是落实健康城市战略的基本单元。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造成了社区居民健康福祉水平显著下降,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危机,后疫情时代有必要定量研究社区建成环境特征与居民健康福祉变化之间的关系。以美国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市不同社区类型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GIS测量,分析其居民健康满意度和地理空间差异。进而以社区密度、公共交通便利性、居住空间面积、公共服务设施分布、绿地空间格局5个社区建成环境特征为自变量,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新冠疫情发生前后其与居民健康满意度变化的相关性。藉此展开对社区规划设计的再思考,提出多情景导向的社区规划路径,为我国社区环境规划建设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7.
"十四五"期间,我国进入老龄化发展新阶段,笔者对南京市老旧社区进行了老年人公共空间满意度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等方法,从社区公共设施和社区户外环境两个方面对社区内老年人的满意度特征进行分析,发现老年人对社区不同设施和开放空间的满意度存在一定的共性和差异性,且提出了关于社区服务方面的需求.基于这些调研结果,本文从社...  相似文献   

8.
徐苗  张莉媛 《风景园林》2022,29(5):89-95
社区体育公园建设作为高密度城市促进社区健康环境的重要抓手在全国广泛实施,其空间分配的公平性是当下的焦点议题。以重庆中心城区为例,结合建成质量评价与相关性分析,将空间特征与社会经济等要素引入社区户外康体空间的健康公平性研究,初步评价与分析了利用边角地营建的社区体育公园在空间可达、场地共享及配置标准3类关键空间要素上的健康公平性表征与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社区体育公园的综合建成质量与配置标准指标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与居民经济水平相联系的异化趋势;2)空间可达与场地共享指标没有表征出显著的空间分异,但需要注意街道网络、社区环境等空间要素对场地康体服务能力与健康公平性的适应与制约。以此为基础在资源分配、健康设计、精细治理等方面对存量更新阶段的社区体育公园及类似康体空间的营建与优化提出建议,为人本导向下的社区户外康体空间规划等领域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9.
基于两个大学校园户外空间环境的调查与分析比较,指出校园空间环境中的行为活动与环境要素之间有着密切关联。建设成功的校园户外环境,应以较高的空间环境质量满足校园人群的行为活动需求,以促进校园活力和文化气息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张瑶 《城市建筑》2023,(8):42-44+77
儿童是城市化进程的重要群体,本应作为儿童活动空间的城市街道却在城市化过程中形成了以机动车为导向的建设,成了威胁儿童安全的危险空间,儿童独立通学比例不断下降,目前城市的街道更新中也鲜有关注儿童群体及通学问题。文章以成都市金牛区锦西外国语实验小学的周边街道空间为例,以环境行为学理论为媒介联系通学行为与街道环境,通过问卷访谈从客观建成环境与主观感知两方面入手,分析儿童通学行为特征,并对家长进行满意度调查,最终从街道游戏空间划分、儿童标识系统布置及优化管理制度三个角度提出促进儿童独立通学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1.
社区公园是儿童户外活动的重要承载空间。研究儿 童在社区公园的行为偏好及空间需求对增加儿童户外活动机 会、提升社区公园品质和促进环境公平具有重要意义。以杭州 市3个社区公园为研究对象,采用行为注记法获取儿童活动空 间分布特征,运用关联规则、核密度分析和多因素方差分析等 方法,研究儿童户外活动与社区公园空间和环境要素之间的关 系。研究发现,社区公园中儿童不同活动类型对空间的偏好度 存在显著差异:自然活动对特定空间的偏好度最高,主要集中 在有沙、水体和草坪的空间;功能活动和规则活动的空间偏好 度次之,多发生在器械区、广场等设施丰富或面积较大的场 地;休闲活动与大部分空间都具有关联性,分布较均衡。设 施、基底类型和植被覆盖等环境要素与儿童活动空间选择的关 联性较强。以此为基础,提出以儿童活动偏好为导向的社区公 园规划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为更准确地反映重庆市北碚老城区儿童享有户外活动空间资源的现状,进一步探索城市公共空间配置的社会绩效评价方法,基于行政单元之下更微观的城市空间格局和更精细的常住儿童人口数据,以地形、道路、边界围合及用地性质等因素划定的功能单元作为研究单元,计算各功能单元儿童人均享有面积,进而评价儿童户外活动空间配置的社会绩效。结果表明:北碚老城区缺乏对专属型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的建设;儿童户外活动空间配置不公平;相对低绩效水平的功能单元占单元总数的29.41%,未来应首先关注低绩效单元中儿童活动空间的建设。  相似文献   

13.
徐梦一  沈瑶  张潇   《中国园林》2022,38(8):54
儿童依赖建成环境,并通过基本的出行行为满足其 自身发展的各项必要需求,其中儿童独立出行水平和出行方式 至关重要。随着中国城镇化持续推进,大城市边缘的小城镇在 迅速发展的同时,其建成环境也给儿童出行带来了一定安全隐 患,儿童出行安全问题值得关注。从环境行为学视角,结合既 往文献将儿童出行的影响因素归纳整理成个体、环境和其他因 素,随后对长沙市岳麓区莲花镇第五实验小学1 509名6~12 岁儿童及其家长展开实证调查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显示: 儿童和家长对环境的安全感知会对儿童的出行决策产生较大 影响,机动车交通量及速度、交叉路口、道路复杂程度、步 道和自行车道及其基础设施设置、自然水体等是主要的显著 影响因素。据此,从空间布局、道路设计、交通设施配置和 社会环境方面提出了提升儿童出行安全水平的小城镇规划策 略建议。  相似文献   

14.
With rapid urbanization in China, an increasing building density has squeezed the urban public space. Community streets are occupied by motor vehicles or other functions, and can no longer sufficiently support children to carry out safe and independent activities. As an important space for children’s daily natural contact and social activities, the lack of the spatial function of streets results in a decline in children’s subjective initiative and social abilities. The United Nations has stressed the importance of community as the basic unit of space for children’s daily activities in building child friendly cities. It is urgent to reshape child-friendly community streets and support children’s healthy growth. Integrating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on affordance theory and design, children’s growth and environment, and street-game spaces, this study focuses on investigating 23 community streets in four residential communities in Nanjing through questionnaires, interviews, observations, and other methods. The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affordance, functional affordance, and social affordance, it analyzes the behavioral possibilities provided by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needs of the children-user group. Finally,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openness and security, preference and diversity, positive and negative, and reality and potential, it proposes a method to assess the existing environment. This study aims to extract the significa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uilt environment that effectively support and promote children’s outdoors activities, and explore the design strategy of improving street space sharing through optimizing space elements and structure at the medium and micro levels, so as to respond to multiple goals including livable city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ld friendliness. This study also tries to change the logical way of design thinking and provide an eco-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on how to build a child-friendly community.  相似文献   

15.
进行户外活动是促进儿童身体和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寒地城市的季节变化对儿童的户外活动特征影响显著,作为儿童主要活动载体的住区空间设计如何去回应这些特征的季节性变化需要重视。为探讨寒地城市2~6岁儿童不同季节的活动特征如何指导住区空间设计,选取哈尔滨市中北春城、欧洲新城、恒祥城3个典型住区,分别于暖季节、过渡季节和冷季节进行实地调研,利用问卷调查、行为注记、微气候实测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儿童不同季节的户外活动特征及其与住区空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从目标定位、空间布局和环境营造三方面提出寒地住区空间的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6.
目前历史街区公共空间更新开始关注儿童需求,包 括自然性和游戏性,但缺少从儿童教育性视角的研究。借助大 栅栏街区丰富的文化资源,利用胡同街巷线性空间特点,从承 载文化教育功能视角,研究大栅栏历史街区公共空间适儿化改 造对儿童友好背景下的城市更新具有借鉴意义。首先以大栅栏 街区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挖掘北京历史文化街区中华优秀文 化基因,通过人本观察、儿童心生理认知实验和语义分割等方 法,研究儿童认知特征及文化认知偏好,建立大栅栏适儿化文 化教育基因库;其次梳理大栅栏公共空间类型和模式,构建大 栅栏适儿化文教场景体系;最后通过归纳景观场景范式提出优 化策略,并结合党建引领、多元共融的社区营造工作体系下开 展的“党建四合院”“大栅栏儿童责任规划师”和“大栅栏文 化童学路”3个特色项目实践,探索具有文保区特色的儿童友 好城市建设模式和路径。  相似文献   

17.
王霞   《中国园林》2020,36(3):86
近年来,儿童游戏场地规划设计和建设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经过精心设计的游戏场地更能促进儿童生理及心理的健康成长。聚焦儿童游戏空间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主要介绍英国研究者Woolley创建的儿童游戏空间游戏价值评测工具的构成和应用方法,总结游戏价值与游戏空间设计的关联。采用该评估工具对中国成都市主城区10个儿童游戏空间进行评测、分析与总结。最后,基于中国儿童游戏场地现状进行反思并提出规划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18.
国标编制相关的城市公园绿地主要规划 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园绿地是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生态基础设施。在参与国家《城市绿地规划标准》的编制过程中,通过对159个中国城市(含港澳台地区)主要公园类型发展现状的大样本数据分析,提炼相关的城市公园建设主要规划指标,包括公园绿地的面积规模、绿地率和功能分区。研究表明:我国城市综合公园的建设规模多为10~50hm^2,社区公园多为0.1~5hm^2;综合公园的绿地率平均值为75%左右,社区公园绿地率平均值为65%左右。综合公园需具备儿童游戏、休闲游憩、运动康体和文化科普4项基本功能,兼容园务管理、演艺娱乐与商业服务等配套功能。社区公园需具备儿童游戏和休闲游憩2项基本功能,兼容运动康体和文化科普等辅助功能。合理地确定城市公园绿地的规划指标,有利于我国城市绿地规划理论与实践走上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19.
可供性理论从功能的角度描述儿童环境感知的心理本质及其对特定环境的行为反应,体现出强烈的人本主义关怀.通过文献回顾,首先厘清了可供性理论因能够直接描述儿童的环境-行为关系而成为儿童环境感知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借助可供性的不同维度、层级及特性能够详细描述开放空间为儿童提供的多种活动机会.可供性作为联系环境与人类感知、行为的...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典型漂族老人聚集城市——上海市的社区公园环境特征、漂族老人户外健康行为活动进行调查,从漂族老人健康行为特征出发,揭示出生理健康行为活动、心理健康行为活动、社交健康行为活动3种户外健康行为活动类型.基于漂族老人在户外活动过程中的环境需求,提出活动空间整体协调性、活动设施完善性、活动空间可达性、活动空间安全性、活动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