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王之羿  覃远  陈期钰  万敏 《风景园林》2023,30(7):133-140
【目的】综述山水营建智慧的研究发展,在城市八景中发掘山水营建智慧的潜在价值。【方法】运用古籍考释法、归纳法、人文风景制图法梳理出汉江沿线(湖北段)的13个清代府州县的114处城市八景景目。【结果】围绕城市八景是流域局地山水营建智慧的表征,阐述了城市八景是流域局地山水“形势”的诗意表述,通过“以人为胜”赋予同质化平原之山水以特色。阐明其“时空周正”的组织、利用局地山水的营造规律,以及“内聚外控”“水缘串景”“山缘串景”“山水呈景”“散点式”的局地自然山水格局特征。城市八景是顺应整体流域山水格局营造智慧的产物,具体表现为城市八景是对汉江流域整体山水格局的高度呼应,也是流域风土特色的场景集萃。【结论】城市八景文化具有出乎史的特质,其乐山乐水的思想促生城市八景保护,并因存史纳文而成为城市山水特色保护之“大道”。  相似文献   

2.
回顾了生态智慧的研究发展,指出本次有关城市八景生态智慧的研究具有开拓性价值。界定了江汉平原的范围,整理出该平原32个府州县清代方志八景的272景目清单。以清代方志八景记载为依据,阐述了城市八景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经过长期的公共智慧淘选,并富含国家治理智慧等丰富内涵。围绕城市八景格局的时空周正、法无定法、彰显风土三方面,论述了其生态服务功能均好、高度的公共性为全民接纳并推广普及,“内聚外控”格局体现了生态适应,并成为地方风土象征等生态智慧内涵。提出城市八景是从理论到实践全方位对世界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中国贡献,是我国传统人居环境建设中生态大智慧的思想观点。  相似文献   

3.
潘莹紫  余思奇  万敏 《中国园林》2022,38(5):121-126
围绕八景溯源与地方八景研究、八景诗图文研究、八景空间格局及其传承更新三大方面回顾和阐述了泛东亚地区八景文化的研究进展。从八景溯源论、传播影响、方志八景意义、八景演变等方面综述了中国八景的文化传播价值及其在泛东亚地区的宗源地位;从形成发展、文化输出等方面综述了八景诗图文发展脉络及其作为传播媒介的重要意义;从八景格局分布、现代空间组织、保护恢复、传承更新等方面综述了八景对当代城市规划建设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结合哈尔滨群力新区景观设计案例,分析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性"特征,提出了地域性景观营建的几点建议,以点带面,以期对我国北方寒冷地区地域性景观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将钱塘江中游流域存在八景文化现象的传统村落根据自然地理特性进行分类,以传统村落八景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类型学方法分类统计近江平原、丘陵区域、山间盆地3种类型的传统村落八景中各类景观元素的构成占比,对其主要分布范围、核心景观类型以及核心景观单体逐一剖析并进行总结,为识别钱塘江流域传统村落八景的个性与共性提供支撑,为当代传统村落文化景观遗产保护与发展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围绕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拟定的非遗特质大纲,阐述了八景文化的传承、特征和重大价值,分析了八景文化的存续情况、实物场所和保护状况,从政府、科教、行业3个层面提出了“中国八景文化”保护与传承设想。认为八景是由景物实体、方志中的诗图文等构成的庞大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知识体系;其思想本源是“道法自然”的宇宙观和“天圆地方”的时空观,经儒道“天人合一”融通而成,并具有高度公共性、地域代表性、时空均衡性、吉时祥瑞性和持续再创性五大特征;其传承群体是由封建帝王、地方官儒、全民百姓共构而成。提出八景是华夏文明在城市风景规划与建设领域从理论、方法和实践全方位给人类文明带来的独特贡献,是极具冲击世界非遗潜质的大遗产的思想观点。  相似文献   

7.
文化生态学视角下佛山古村八景的“地域 性”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探究古村落地域性的传统文化景观基因及其内生机制对于推进古村落的有效保护与活化意义重大。集佛山14个古村"八景"文本,引入文化生态学理论和"四层一体"的古村落分析方法,透过景观元素的析取与分析发现:"八景"集合是一个完整的地域性文化生态系统,既表征了地域性文化基因,又自成体系,且与环境"互适"发展。这启示我们:古村落的保护当以整体性为原则,其活化实践当兼顾自然生态、乡村产业、村民组织与乡村文化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八景文化是古人对自然山水、人文意趣的审美感知与文化内涵的集称体现,新疆地处我国西北边陲,八景文化现象肇始于清乾隆时期,其特殊地理特征下自然景象与人文景象的景貌体系均能成为中国边疆八景文化的典型代表。以东天山哈密地区巴里坤县“坤郡八景”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中国传统八景文化的起源与内涵分析、新疆八景文化之于中国传统八景文化现象的起源与形成,以“坤郡八景”景象空间格局、景象空间类型进行分析研究,得出三个圈层的景象空间分布特征;进而归纳总结出景象游线序列型、景象视线导引型、综合导引型三种景象空间模式,进一步厘清中国边疆民族地区八景文化其景观空间原真素材成景价值。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八景文化是古人对自然山水、人文意趣的审美感知与文化内涵的集称体现,新疆地处我国西北边陲,八景文化现象肇始于清乾隆时期,其特殊地理特征下自然景象与人文景象的景貌体系均能成为中国边疆八景文化的典型代表。以东天山哈密地区巴里坤县“坤郡八景”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中国传统八景文化的起源与内涵分析、新疆八景文化之于中国传统八景文化现象的起源与形成,以“坤郡八景”景象空间格局、景象空间类型进行分析研究,得出三个圈层的景象空间分布特征;进而归纳总结出景象游线序列型、景象视线导引型、综合导引型三种景象空间模式,进一步厘清中国边疆民族地区八景文化其景观空间原真素材成景价值。  相似文献   

10.
赵纪军  宋霖 《风景园林》2016,(10):16-29
"八景"作为我国古代约定俗成的一种风物景观,集中体现了一定历史时期对于某一地区风景特质的认知与品鉴。新千年以来,基于旧有"八景",许多城市和地区先后评选出一批"新八景"。本文以这些"新八景"为研究对象,进行统计、分类、比较和归纳,通过探讨其产生的社会背景、分析其呈现的时代特征,揭示"新八景"之于古代"八景"的文化传承、发展与嬗变,其中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表现形式与内在成因,以期深化对当今风景园林文化传承与新潮的认识与理解。  相似文献   

11.
程曦  万敏  王贞 《室内设计》2023,38(3):1-8
我国长江中下游区域湖泊众多、人文荟 萃,促成了该地区十分突出的渔文化八景现象, 本研究对长江中下游流域的渔文化非遗的保护 与传承大有裨益。文章厘清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渔 文化八景的时空分布与特征,对其景目构成要素 进行了聚类分析,并从非遗视角阐释其保护与传 承。研究显示:1)区域内渔文化八景密集但空 间分布不均,总体呈“一轴四核四带”的格局, 具有明显的流域集聚特征并深受流域自然、经 济、文化等多因素影响;2)流域渔文化景目集 中反映了涉渔行为、活动、时气、景物、景致等要 素,“渔歌”是长江中下游最典型的八景非物质 文化遗产;3)渔文化八景的非遗传承主体是文 人士大夫及渔民,而传承形式则以渔歌、渔猎活动、渔具以及方志中的诗文绘画等为主。长江中下游地区渔文化八景既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遗 产的物质载体,又具有极强的非物质文化特征,因此以流域视角探析渔文化八景内涵,将为保护 流域人居环境的地域特色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2.
广州城市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独特的岭南文化风采和环境风貌形成了广州特有的历史文明特色。随着广州城市化进程的迅速推进,许多颇具自然景观的地段在大开发、大建设中遭到破坏和摧残。面对广州城市化带来的弊端,人们很自然地对古代广州山水城市的美景产生一种特殊的怀念和眷恋。该文通过研究广州古今城市的山水景观状况,分析各个时期的广州山水特色与羊城八景的发展与变化,旨在探讨古代广州山水城市的形成原因与创造哲理,为今天创造具有岭南特色的广州城市山水环境及城市景观文化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吴鑫 《中国园林》2019,35(3):52
缘起于当前全球化背景下对我国城市建设实践中设计语言的反思,借助符号学理论分析了景观语言的概念、构成,以金砖国家首脑厦门会晤公交候车亭景观设计项目为例,从城市所处的自然特征、文化特征、建筑特征以及场所精神为切入点,用符合这一地域文化特点的形式语言、材料语言、空间语言尝试建立一个相对精确的公交候车亭景观语言体系。  相似文献   

14.
北京地区在历史上对水系的利用和改造反映了中国传统营城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伟大智慧。其依靠自然不断利用、拓展、发掘新水源,依靠人工持续利用、维护、控制地表水系,注重多功能用水与城市水景融合,尊重历史水系的综合再利用,都是历代劳动人民实践的结晶。为了合理借鉴、保护和发展这些生态智慧,通过对北京中心地区高分辨率和高清晰遥感数据在地理信息系统中进行地表水系解译、水系服务廊道空间量化和恢复情景对比展开研究。结果显示:恢复玉河正义路段对水系服务廊道提升效率最高;前三门护城河、西护城河、龙须沟和东护城河潜在的水系服务廊道将会为北京中心地区带来较为完整的地表水系服务覆盖系统。传统营城生态智慧在今天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对北京历史水系进行保护、恢复、建设和发展,不仅可以为城市生态系统服务提供载体,更可以为城市文脉修复提供水系空间支撑。  相似文献   

15.
彭为清 《城市建筑》2014,(27):171-171
本文从不同地域文化出发,探讨了景观建筑学。文章认为,在当前的大背景下,景观建筑学要注重各个地区自身的文化特色,将其融入到设计理念中,从而设计出让公众有认同感和归属感并且拥有旺盛生命力的景观建筑。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不同地域文化出发,探讨了景观建筑学。文章认为,在当前的大背景下,景观建筑学要注重各个地区自身的文化特色,将其融入到设计理念中,从而设计出让公众有认同感和归属感并且拥有旺盛生命力的景观建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