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聚焦清代岭南园林声景营造,以张维屏“听松园”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察《张南山全集》《番禺县续志》等史料,首先概括听松园声景营造的关键条件,其次梳理听松园的主要声景资源,最后从“屏俗”及“收嘉”两个层面分析声景营造技巧,从中探索以水松“风起涛生”为典型听赏主题的清代岭南园林声景营造意匠。  相似文献   

2.
罗星海  梁明捷 《中国园林》2023,39(1):139-144
无锡公花园是中国最早自主建设的11座近代公园之一,在中国近代园林史上具有标志性的示范意义。以往研究对于公园初创期的园林遗痕、园林文化的关注度不够,通过解读1949年前公开发行的《申报》《新无锡》《锡报》等报刊史料及游记,揭示了初创期“园景”风格之变的缘由,并依据1912年《无锡实测地图》、1949年《无锡城郊新图》及同时期公园旧影,梳理绘制出公园初创期2个阶段的平面猜想图。通过“体用”辨析梳理出“大众美育现象”“公园展会现象”“公共娱乐现象”3类文化现象萌发的主线,深入剖析了“花卉节事、雅集赏画”的传统沿袭、“公园搭台、展会唱戏”的兴起、“体育娱乐、公园宴饮”的勃兴等活动组织与筹划细节。通过公花园初创期的“园景”辨析,可揭示其遗留下来的园林遗产,从溯源角度解析对今日城市公园建设管理之启示。  相似文献   

3.
15世纪苏州刘珏的小洞庭、寄傲园一直未有清晰的考证。据正德至崇祯的吴县方志及文人文集,发现《六味斋笔记》《文氏族谱续集》以及《清河书画舫》中新的文献线索。通过基址考证,推断文震亨宅园"香草垞"是"寄傲园"旧址,得出寄傲园与小洞庭是刘珏2个不同园林的结论。根据文献推测出"小洞庭"的大致空间布局,并对《寄傲园小景十幅仿卢鸿一草堂图》和《小洞庭图》2幅园画做了考证。阐述分析了刘珏造园对《嵩山草堂图》景构图式与景境的借鉴。研究有利于进一步认知和理解明中期的文人造园观念。  相似文献   

4.
张婷  金荷仙 《中国园林》2023,39(6):139-144
通过提取及分析宋词选(《乐府雅词》《绝妙好词》 《阳春白雪》)、宋代园记(笔者筛选整理得105篇)、宋代地 志(《方舆胜览》《舆地纪胜》)文献中的植物香景文本,结 合其余历史文献、图像资料等,对宋代植物香景的营造材料、 营造手法、营造特征、典型香景植物及园林、审美等方面进行 研究。得出基于宋代文人群体的植物香景偏好,发现宋人喜好 的许多香景营造范式在历史上早有渊源,从文学作品方面,包 括先秦典籍、两晋隐逸山水诗、唐诗宋文等都对宋人香景审美 产生重要影响。造景形式上宋人相互仿照或沿袭前人不在少 数,但也发展了宋代的植物香景应用实践;一些新兴的带有典 型宋代文化符号的香景植物审美内涵也为宋人所挖掘,如酴醾 之“香雪”“垂架飘香”,部分园林已具有香景营建自觉意 识。另外总结宋人的香景审美理念,即宗“理”审美为主, “娱情”审美兼具。  相似文献   

5.
汤景琛  金荷仙 《古建园林技术》2024,(171):48-52转73
中国古典园林重视虚景,讲究以各个感官要素营造富有意境的环境,对园林中的香景营造手法进行研究,有助于古典园林的意境解读及现代园林的香景空间营造。以“浙中第一园”绮园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资料整理绘制绮园香景植物种类及分布现状;归纳绮园典型香景景观主要营造手法为“孤芳流香”“香径沁幽”“香海润坪”,并结合绮园的历史记载对典型香景进行营造方法、文化内涵的探究。最后总结现代园林绿地香景空间营造时应注重“空间营香”“应时有香”“以文塑香”。研究丰富现有传统园林香景景观的理论,也为未来园林绿地中的气味景观营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何思娴  薛晓飞 《风景园林》2023,30(1):126-134
【目的】约园是常州现存清代私家园林中面积最大者,今仅山水格局保存较完整。当前针对约园的复原研究涵盖的时间范围跨度较大,且对其各时期园林景象的描述较为杂糅。【方法】基于对可获得史料的对比考证以及对现有研究成果的整合辨析,以首任园主赵起所居约园为研究对象,补充赵起亲友及其他约园亲历者的文章作为指导依据。【结果】细化讨论了约园构园初期的空间布局,探讨赵起约园复原方案的其他可能性。以此为基石,重点分析赵起约园的掇山置石与理水,总结山水方面的造园特点。赵起约园造园风格整体反映了清中后期江南造园的时代特色,园林空间呈现多组团、多视点的特点。作为功能复合的傍宅空间,约园同时满足了园主日常读书会友活动与追寻山水林泉之乐的需求。“岛山置水”的独特山水组织方式以及分离观赏的掇山与置石,受到晚明后“画意掇山”观念变迁的影响,兼顾了园林游观的动静体验。【结论】常州约园研究是对苏州、扬州等焦点江南城市以外晚清文人园林的山水范式与营园特色进行还原与分析的一次探索,丰富了对传统江南文人园林的共性与个性的认识,为晚清江南园林研究以及后续其他常州园林复原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王维辋川别业营造背景考察,以宋郭忠恕《辋川图》为主要图像依据,并结合诗文描述,采用沉浸式的体验方法对辋川园居空间景境开展分析。揭示了辋川绘画图像背后所传递出的景境营造理念:1)在大尺度的风景空间景境营造上,辋川中反映了以山体为界域的空间序列营造,通过园居的风景感知产生了对于空间的情感体验;2)在小尺度的园居场所景境营造上,与友人社交、抚琴和奉佛是辋川图像中反映的主要园居活动,并且不同的园居活动所依托的空间景境营造不同,具有不同的场所精神表达。辋川园居包含了诗情、画意、园境三位一体的景境营造语意对后世文人园林绘画和造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李白云  李黎  夏宜平 《华中建筑》2013,(10):151-154
被誉为“天下第一名社”的西泠印社是文人园林的经典之作,其园林点景具有我国传统造园艺术特点.该文基于西泠印社的史料考证和现场勘察,对主题点景和园景点景的艺术手法进行分析,对西泠印社内楹联的艺术形式进行探讨,以探究人文渊源及与园林环境的关系,挖掘其中蕴含的文化底蕴与哲学理念,揭示其独特的形式美与丰厚的艺术美,为现代园林建设的园林点景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坐隐园选址于安徽休宁,为徽商、戏曲家、版刻家汪廷讷所有,是晚明文人园林的典型代表。《环翠堂园景图》作为研究坐隐园的唯一图像史料,完整描绘了其全盛时期的园景风貌,为探析园林环境营造、解读文士生活风尚提供了重要依据。文章以《环翠堂园景图》为研究对象,从山水环境描绘、园林生活展示、人物形象刻画、园景命名隐喻四方面入手,探讨晚明文人造园特点及渴望摆脱世俗烦扰又不愿割舍世情的矛盾心态。对于解读晚明文人造园思想,丰富古代徽州园林研究成果等具有重要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0.
雅集作为中国古代以男性为主体的文人雅致生活的表现方式,在明清以后,以女性为主体的雅集活动逐渐兴起。私家园林作为女性雅集的空间载体,被文学作品或图像史料予以记录和直观表达,为研究园林中的女性活动空间提供了重要基础。研究采用图像分析法和社会学分析方法,从文人结社与女性雅集的关系入手,以清代《湖楼请业图》为研究对象,对湖楼诗会的时空背景做出阐述,围绕园林空间分布、 景观要素经营和女性活动特点三方面探讨了二维图像所表现的人景关系;同时拓展到对该时期才女群体所创造的独特文化景观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文人园林营建过程中,园居植物的获取、选择、栽培以及品赏亦是一个较为复杂而必备的过程。江南常熟静圃(现名赵园)为晚清文人赵烈文所建。通过分析赵烈文撰写的《能静居日记》,并结合其他史料考证,在当时沿袭的文人审美标准下对同治四年至光绪十三年静圃中的植物应用过程及方式进行阐释,旨在获得关于晚清时期江南文人园林植物的历史性认识:静圃建园过程中植物主要通过苏州花肆购买、友人间赠送以及与种树人直接交易等方式获取;园中植物虽以地景、盆景区分,但种类选择与高濂、文震亨、李渔等给出的品赏范围并无明显差异;在定期维护的基础上,须保证后园可四时赏花,其中以春桃、夏荷、秋菊、冬梅为最,且植物的实用功能一直被延续。  相似文献   

12.
贾星星  张青萍 《中国园林》2021,37(4):133-138
"花屏"是明清园林中一项独特的造景细节,也是明清园林文化的重要体现。通过对大量明清园林的园记、园图等史料的考察,梳理了"花屏"的多样形式、功能和造景手法,并探析了这一造景形式的历史演变、审美变迁及其原因。分析了"花屏"经过从对西晋石崇"锦步障"和南宋"飞英会"的继承和延续,到明代"花屏"的兴起与流行,再到晚明文人对其审美情趣的转变,以及清代"花屏"的创新与发展这一历史演变,并阐述其对日韩园林造景的影响。通过该研究,可更加细致地认识明清园林发展中的特点和转变,也对古园复原研究、当代植物造景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赵晓峰  陈知行 《中国园林》2022,38(4):127-132
《南风歌》最早记载于中国先秦典籍中,全文蕴含了虞舜歌“南风”以煦育百姓、顺应天时物性而治天下的美好象征。随着《南风歌》的传颂,以该典故为主题问名的建筑景点大量出现于中国古典园林尤其是清代皇家园林中。首先考辨了“舜歌南风”典故的历史源流,挖掘其在流传过程中所衍生的文化内涵。继而对以“南风”主题问名于我国古代园林建筑的历史面貌进行爬梳,重点以清代皇家园林中的“南风”主题景点为例,围绕“薰风解愠”和“对时育物”2个角度探析其在园景构筑与文化内涵阐释层面对“南风”主题的表达。结论证明“南风”意象主题景点是中国古典园林尤其是清代皇家园林中的一类重要景观类型。  相似文献   

14.
实地考察位于浙江义乌大元村由晚明清初士绅阶层女性倪仁吉营造的香草园遗址,并结合史料复原其景观原貌及示意平面,发现香草园意匠虽与明清江南士人园林有相似性,但倪仁吉可以自由出入中门,园内主体建筑以她女性化特质强烈的号"凝香"命名,体现出女性对园林空间的主导意识;多用男性士人视野下颇具女性特征的花木造景,植物配色较明清男性在园林中为女性营造的女性空间更多彩,造景植物的选择因她所属士绅阶层而在品赏及情感表达层面有别于平民阶层女性;她的园居生活兼具男性士人情致与女性趣味,具有代表士绅阶层女性园林活动的典型性,且依据园居类型的不同选择或开敞或隐蔽的活动空间,与多被安置在男性所造园林边缘区域内的女性活动空间的遮蔽性相区别。  相似文献   

15.
毛华松  李越  王飞 《中国园林》2020,36(10):127
宋代是文人园林定型的关键阶段。揭示宋代园林生 活、空间组织变迁及其时代特征,是理解文人园林审美的重 要基础。以宋代典型的园林活动“西园雅集”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历代西园雅集图文解读,提取“观书”“作画”“抚 琴”“题石”“说经”5类诗情画意园林活动和相应场景要 素、组织方式等共性图像符号。进而纵向对照西汉至唐代知名 的雅集活动模式,归纳了西园雅集在活动人群上的儒道释兼 容、活动类型上的诗画禅意、空间上的集群串联式结构、审美 上的主客体融合等文人园林雅集特征。对理解园林活动对中国 园林空间组织变迁上的影响,有着积极的理论补充意义。  相似文献   

16.
顾凯 《中国园林》2019,35(7):124
清初寄畅园的改筑奠定了今日园林山水的格局,对当时园主人秦松龄"园成,向之所推为名胜者一切遂废"表述的理解,要进入17世纪明末清初江南园林山水营造转变的具体历史情境,尤其是结合"张氏之山"的认识,并通过改筑前后的对比及对相关文献的分析,从"知夫画脉"的山池经营和"如入岩谷"的谷涧体验两方面认识清初寄畅园山水改筑的具体做法,从而深化对寄畅园的山水营造特色及园林史上"张氏之山"杰出成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北宋西京大内后苑是当时重要的皇家园林之一,虽不再拥有隋唐洛阳和北宋东京皇家御园的盛世局面,而超然物外的神仙意境仍未使其失去帝都陪京之尊位和皇家气势。根据宫城内考古和历史图文考证出大内后苑的整体范围,整理了描写大内后苑内景物的相关文献,并结合宋画、《营造法式》、相关建筑遗存和考古发掘报告首次对大内后苑的整体布局和单体建筑进行推理和复原想象设计,并在此基础上从选址、理水、建筑、花木等方面对其造园意匠展开分析,将其造园意匠归纳为“九曲通苑定乾坤”,主要体现在园林理水、空间和活动3个方面:园中理水采用了方中有曲的处理方法,阴阳相嵌,互相融合;园林空间北部呈现出规则形态,南部仍以自然式为主,体现道家、儒家和佛家意境;园林活动展现宗教性和文化性,整体上呈现较为鲜明的中原地区的造园特征。  相似文献   

18.
刘恋  肖遥 《中国园林》2022,38(12):139-144
奉宸苑、圆明园、清漪园等清代皇家园林管理机构通过对其附属土地征收地赋或种植作物来创造收益,并对皇家园林周边景观产生影响。以清代内务府则例所记载的土地管理记录、收支经费流动为依据,提取从属于皇家园林的用地地块信息,从空间分布、管理机构、收支情况总结皇家园林土地的管理经营特征。认为清代皇家园林土地通过精细化的用地管理及收支制度,一方面支撑皇家园林景观的存续,另一方面影响了区域景观特征的形成。进一步证实了清代北京西北郊以湖泊水系连通皇家园林斑块、水稻农田为基底的景观格局,及其与土地经营管理之间相互制衡影响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受到传统生态思想和自然审美观的影响,中国古代注重城市建设与园林的统筹发展,与古代西方城市有着本质的不同。以清代北京城为例,系统论述以皇家园林为建设重点的园林化营建过程。首先,分析北京的自然条件及清代北京城的营建基础;其次,利用相关文本和图像资料,梳理北京以水系整治为先导,围绕紫禁城由内向外分为内廷宫苑、皇城御苑、西北郊离宫和行宫群落的4个层次,发现园林化建设以皇家园林为重点,延伸至大小私园及寺庙园林、水陆交通沿线等;最后,分析清代北京园林化城市的特点,说明兼具民生、景观与生态的山水园林城市建设理念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优秀传统,以期为当代公园城市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