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郭婉琪  王顺涛  李晖  高伟  陈燕明 《园林》2022,(3):113-121
桑基鱼塘景观具有多维度的水陆交互作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在于提升基塘系统蓝绿空间的“融合性”。将基于蓝绿空间的基塘农业景观作为整体进行保护,为基塘农业的可持续保护与发展提供科学指导。以西江下游江门市睦洲镇至大鳌镇段及周边基塘为研究区域,通过1980-2020年土地转移矩阵分析基塘农业景观各组成要素的时空变化特征。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构建基塘农业景观“三生空间”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定性定量相结合划定基塘农业景观的“三生空间”。结果表明:1980年研究区蓝绿斑块呈镶嵌状,融合性较好;2000年起至今的沿江蓝绿空间要素逐渐割裂分离。水域、基塘、林地草地、耕地园地面积均不断减少,城乡工矿居民用地面积持续增加。人们的生产生活活动改变了基塘蓝绿空间结构和功能,使得基塘系统整体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逐渐降低。优化后的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占比分别为30.19%、35.15%、34.66%,空间融合性更强。可得到以下结论:珠三角基塘蓝绿空间体系是由“江—驳岸—涌—渠堑—基—塘”镶嵌交错而成的复杂景观格局空间结构,是人与珠江复合三角洲地貌相互适应之后的结果,体现了先民长期适...  相似文献   

2.
刘星雨  种培芳 《园林》2021,(4):89-97
以西北地区重点城市兰州为研究对象,借助ENVI和GIS软件对兰州市1990、2000、2010年及2018年遥感影像图进行解译处理,得到兰州市4期土地利用型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运用Fragstats及SPSS软件,进行类型变化、动态度、转移情况、相关性及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探寻其变化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1990—2018年间,研究区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耕地、草地等自然景观利用类型面积逐年减少,建筑用地等人工景观利用类型面积则逐年增加;(2)驱动因素分析表明人为驱动因素GDP与城镇化率等是驱动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因素,总体变化与城市化的加快密切相关;(3)景观指数分析表明,人工景观的无限制扩张,导致整体景观向破碎化发展,景观复杂程度增加,斑块逐渐趋于分散。综上分析认为,兰州市的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状况在28年间趋于复杂,城市化发展是造成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向人工发生演变的重要因素。兰州市需要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结合自身优势进行绿色生态农业及水域建设。  相似文献   

3.
中小城市是今后吸纳城市化人口的重要组分,理解其格局与过程对城市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景观格局的时空变化是探索城市化驱动力、城市化对环境—经济—社会影响的基础。研究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利用长三角小城市——乐清市2005年—2009年连续五年的土地利用类型矢量数据,分析各年份土地利用变化,并运用Arc GIS内嵌Patch Analysis软件进行景观格局指数计算,从斑块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对景观格局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在斑块类型水平上,五年间建设用地面积大幅增加,其他用地类型破碎化程度加剧,?本连通度较高的林地越来越分散。在景观水平上,景观结构趋于破碎化,斑块形状更加复杂,将此结果与全球多个中小城市进行比较,这为研究城市化驱动下生态系统功能变化提供基础信息与依据。  相似文献   

4.
湖州“桑基鱼塘”农业景观现状及更新策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汲晓辉 《小城镇建设》2009,(3):91-93,104
湖州的“桑基鱼塘”景观,是一种传统的低耗、高效的农业循环生态模式。随着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基塘系统的水陆循环功能已趋紊乱,导致基塘系统的退化与生态环境的破坏。本文就湖州水乡地区“桑基鱼塘”景观的现状和改进提出区域景观生态规划、地形地貌恢复、塘体恢复、绿地系统等技术改造原则.实现这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粮农组织所肯定的.我国唯一的传统生态农业帚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著: 《风景园林》2019,26(9):23-30
聚焦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景观动态演变,重点介绍影响该区域在未来变化中的一些关键问题和驱动因素。三角洲的景观形成以自然动态和过程演替为特征,而土壤沉积是形成其景观格局的关键性因素。人类的活动极大程度地改变了珠江三角洲的景观格局。数百年前,大规模的原生林被急剧砍伐,致使其遭受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和泥沙沉积,直至20世纪末实施"植树造林"计划,毁林导致生态恶化的情形才有所缓解。在低洼的冲积平原,农业和水产养殖业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堤防系统和地下水位的管理。珠江三角洲具有得天独厚的基塘农业系统,但伴随着高强度的城市化进程,其蚕桑生产逐渐萎缩,而高度集约化的现代水产养殖正在这些区域蔓延。近几十年来,珠三角都市群已拥有1.2亿居民。伴随着人口膨胀,采砂和疏浚常被用来满足日益增长的基建需求,水坝和水库的建设也大量减少了珠江所携带的泥沙沉积,这些因素都致使珠三角的沉积物呈负平衡的状态。与此同时,湿地资源也面临着巨大的考验,诸多问题如土壤侵蚀与采砂工程,进一步加大对滨海和河口湿地的负面影响。上述这些互相牵制且高度复杂的环境问题,亟须通过多尺度、跨学科协作的方法进行研究并寻求解决方法,进而为实现更加可持续的环境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调优城市绿地景观格局能够在无大规模增加绿化水平的情况下,更好地提高绿地系统的服务功能。因此,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有针对性地采用破碎度、优势度、连通度等多种景观格局分析指数及缓冲区分析方法,对沈阳城市现有景观生态格局进行研究,归纳和梳理出城市绿地景观系统的主要空间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给出沈阳市绿地系统的空间格局调优措施,以期更好地指导绿地系统的规划和建设活动。  相似文献   

7.
崔洁  许浩  刘伟 《园林》2022,(7):75-81
徐州都市圈是江苏省三大都市圈之一。近年城镇化进程加快,对蓝绿空间景观格局的影响逐渐增强。以2000、2010、2020年自然土地覆被数据为数据源,基于景观动态度、景观转移矩阵法和景观指数法,运用ArcGIS10.8和Fragstats4.2软件,对徐州都市圈的蓝绿空间规模和景观格局进行动态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20年,蓝绿空间规模不断减少,人造地表面积不断增加,且变化速率加快。其中蓝色空间面积缩减显著,主要流向耕地、人造地表,绿色空间面积缓慢增加,主要源自耕地。(2)研究时段内,绿色空间表现为先破碎异质后集聚同质的变化特征,蓝色空间与蓝绿空间表现为先集聚同质后破碎异质的变化特征,空间格局总体趋向复杂化。(3)蓝绿空间景观格局演变受政策、开发建设等人为活动影响,且城镇化发展是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乡村景观是由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及其中的社会结构所组成的生态综合体,对维系乡村人地关系与地域风貌具有重要意义。引入“三生”功能理论,运用ArcGIS技术对顺德杏坛北七乡1988—2018年土地利用类型转换、“三生空间”功能转换与乡村景观时空演变的关系进行分析,阐述乡村“三生”景观时空演变下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乡村景观经历了从缓慢变化、急剧变化到平缓变化三个阶段,景观结构呈现从“乡村聚落斑块—江河水道通廊—基塘基质”到“乡村聚落和工业区斑块—江河水道和道路通廊—基塘基质”的转变。在此基础上从城乡区域时空全过程、景观过程全要素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三方面提出优化策略,以期对城乡建设绿色发展和历史文脉保护传承等工作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9.
杨辰丛海 《城市住宅》2021,28(5):109-112
基于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并运用GIS及Fragstats技术,定量化对比分析福建师范大学新老校区景观格局差异.结果表明老校区(仓山校区)景观格局相对拥挤、各种地物较为混杂、功能分区不明确且景观格局破碎度高.新校区(旗山校区)面积大、景观格局更规则化和整体化、功能分区明确且相对均匀,集中度高.其所处区位与规划时间的差异导致新老校区用地景观不同.  相似文献   

10.
麻菁  谷康 《园林》2022,(7):82-89
城市景观格局反映城市不同要素、资源分布与组成方式,影响城市健康发展,探究城市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及驱动因素能为城市未来规划提供科学数据支撑。利用福建龙岩市多时段遥感影像,运用监督分类方法进行土地利用类型划分,通过景观转移矩阵、景观格局动态度、景观格局指数计算,提取动态变化信息,借助灰色关联度系数,对研究区域中驱动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年间,研究区域内建设用地不断扩张,农田和林地大面积转化为建设用地;优势景观林地依然呈现明显优势度,但呈下降趋势;整体景观格局破碎化增强且趋于均匀分布;人口数量和结构、城市规划和产业发展情况是主要驱动力,共同作用影响景观格局变化。针对现状提出策略:(1)严守耕地红线保护农田;(2)增加城镇区域绿色环境;(3)完善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相似文献   

11.
A dike-pond landscape is characterized by asymbiotic and interacted relationship between water and land and considered an integration of human settlements with an aquacultureagriculture system. The Pearl River Delta has historically enjoyed a rich river network and been shaped by the mosaic-like constructed ponds with the meandering natural river systems, where the boundary of the constructed and the natural blurred and a resilient dike-pond landscape prevailed. However, the increasing demand for land resource during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has made such a landscape shrunk and surrounded by urban sprawl. The expansion of human settlements has not only changed the water-land symbiosis but also reshaped the pattern of the dike-pond landscape. This article, as an ongoing work, intends to observe and document the changes of such water-related landscapes from a different perspective, “seeing from above,” with historical satellite photos, Google Map images, and contemporary aerial drone photography. It discovered three important transformations: the settlement sprawl and transformation, the shrinking dike surfaces and imbalanced ratio of dike to pond, and the disappearance of the organic pond pattern. These findings can evoke critical studies on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ecology, and offer possibilities of re-creating a sustainable landscape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相似文献   

12.
景观格局及其变化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调控的关键因素之一,关系着区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以梁平区1999、2009和2018年遥感影像为源数据,运用景观格局指数、ESV评估模型、热点分析等方法研究景观格局和ESV时空变化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景观格局演变对ESV的影响。结果表明:(1)1999—2018年,耕地和水域面积总体呈减小趋势,而其他景观类型面积则呈增加趋势;研究区整体景观连通性降低、景观破碎度增大,空间异质性增加。(2)19年间研究区ESV增加6.47亿元;各景观类型中,林地ESV最高;单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中,水文调节ESV贡献率最大。ESV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差异性:高值区主要集中分布于梁平区东部和西部高海拔林区及低海拔水域集中区;低海拔耕地和建设用地区为低值区。(3)ESV与景观格局密切相关,梁平区总ESV与景观形状指数、景观多样性指数、景观均匀性指数呈显著正相关,与蔓延度指数、散布与并列指数呈显著负相关。研究揭示了景观格局与总ESV变化的关系,可为梁平区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3.
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导致生态空间萎缩、景观破碎化等 问题,极大降低了城市生态系统的碳存储能力。在此背景下, 探究城市碳储量的时空演变特征、未来变化趋势及与景观格局 的空间关联性意义重大。以深圳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 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耦合PLUS-InVEST模型对土地利用和 碳储量的时空演变进行分析。设定多种情景发展模式,对不同 模式下土地利用和碳储量的变化进行预测模拟。最后,结合双 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碳储量与景观格局的关联性及空间集聚特 征。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深圳市碳储量呈下降趋势, 耕地、林地等生态用地向建设用地的转换是区域碳储量下降的 根源;2)未来3种情景下的碳储量和生态用地面积均明显下降, 其中生态优先情景下碳储量下降最少;3)在高度城市化区域, 碳储量与生态面积、景观破碎度均呈正相关关系,三者综合指 数的空间布局特征与人类活动的开发程度息息相关。研究结果 为土地紧缺的城市实现低碳高质量发展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沈中健  曾坚  任兰红 《中国园林》2021,37(3):100-105
基于2002、2007、2012、2017年4期Landsat遥感影像,应用景观生态学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厦门景观格局对热环境的影响作用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2002—2017年,厦门市相对地表温度(Relative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RLST)呈上升趋势,城区的热岛效应逐步凸显;RLST较高的区域多为耕地、建设用地,RLST较低的区域多为绿地、水体;在类型层面,绿地的景观类型比例、最大斑块指数、聚集度指数、平均斑块面积、形状指数与相对地表温度呈负相关,斑块密度、边缘密度与RLST呈正相关。耕地、建设用地的景观指数与RLST均呈正相关;在景观层面,景观分割指数、形状指数、斑块密度、边缘密度、香浓均匀度指数与RLST呈正相关;景观优势度大、聚集度高的景观类型,如耕地、绿地、建设用地对RLST影响显著。随着城区的扩张与耕地的减少,建设用地景观格局对RLST的影响逐渐加强,而耕地景观格局对RLST的影响不断减弱;景观层面的景观格局对RLST的影响作用与不同景观类型总体的结构组分及空间构型有关。随着景观结构趋于复杂,景观层面的景观格局对RLST的影响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15.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给城市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生态环境问题,城市热岛效应(UHI)是近年来被广泛关注的一个问题,研究城市热岛效应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有着重要意义。以武汉市为例,研究探讨了武汉市景观格局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地表温度与景观指数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城市景观的组成与分布影响着城市热岛效应。运用景观格局的方法对城市热岛效应进行研究,对于理解城市生态环境以及通过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缓解城市化进程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的包括热岛效应在内的各种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以青岛市1990-2006年土地利用统计资料和卫星图片等相关资料为基础,通过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模型分析,归纳出了其动态变化规律,即: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林地面积、交通用地面积和其他农用地面积大幅度增加,耕地、园地和未利用地则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减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得出了影响青岛市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变化的几种主要因素,分别是:地形地貌、区域位置、经济发展、城镇化和工业化以及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宏观政策.  相似文献   

17.
Jin S.  Ke  Yang  Jia G.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9,92(3-4):187-198
Analyzing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land use change is essential for understanding and assessing ecological consequence of urbanization. More importantly, such analysis can provide basic information for appropriate decision-making. By integrating historical high spatial-resolution SPOT images and spatial metrics, this study explored the spatio-temporal dynamics and evolution of land use change and landscape pattern in response to the rapid urbanization process of a booming-developing city in China from 1996 to 2006. Accurate and consistent land use change information was first extracted by the change detection method proposed in this study. The changes of landscape pattern were then analyzed using a series of spatial metrics which were derived from FRAGSTATS software.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rapid urbanization process has brought about enormous land use changes and urban growth at an unprecedented scale and rate and, consequently, given rise to substantial impacts on the landscape pattern. Findings further revealed that cropland and water were the major land use types developed for urban sprawl. Meanwhile, the landscape pattern underwent fundamental transition from agricultural-land-use dominant landscape to urban-land-use dominant landscape spanning the 10 years. The results not only confirmed the applica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combined method of remote sensing and metrics, but also revealed notable spatio-temporal features of land use change and landscape pattern dynamics throughout the different time periods (1996–2000, 2000–2003 and 2003–2006).  相似文献   

18.
潘莹  白佳钰  施瑛 《中国园林》2022,38(2):48-53
乡村景观是人类活动作用在自然基底上形成的综合性区域景观体系,在区域尺度上对景观空间特征进行分析并做区划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不同地域文化下的人地关系。以粤东福佬民系这一族群所在区域为研究对象,选择主导土地覆被这一敏感性指针,对区域景观类型特征进行描述与度量,最终依据区划原则划定沃土之乡、荒埔之乡、山野之乡、丘谷之乡、海滨之乡五大景观分区。进而在区域和聚落2类空间尺度下,借助景观指数及图式语言,探明了粤东福佬区域内5类典型乡村景观特征。在风景园林学科背景下,探索了一套新的乡村景观区划研究路径,为区域尺度的传统乡村景观特征研究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