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赤霉病小麦籽粒和未感病小麦籽粒的近红外光谱进行判别分析,为赤霉病小麦籽粒的识别、分选提供一种新方法。利用近红外光谱分析仪采集2012/13年度江苏、安徽、河南等省份25份农户田间小麦品种籽粒样品的近红外光谱信息,对获取的近红外光谱数据分别进行均值标准化、一阶求导、二阶求导和多元散射校正处理,利用全波段(950~1 650 nm)和特征波长处(985、1 130、1 160、1 190、1 235、1 320、1 385、1 410 nm)的近红外光谱数据,采用离差平方和法(Ward法)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化学计量学方法,构建赤霉病小麦籽粒和未病小麦籽粒的SIMCA识别模型。模型诊断和验证结果显示,构建的SIMCA识别模型对赤霉病小麦籽粒和未感病小麦籽粒的正确识别率均为100%,识别效果良好。这一结果表明,近红外光谱技术用于赤霉病小麦籽粒的识别分选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寻苹果产地溯源新方法,本文以新疆阿克苏、陕西洛川、山东烟台三个不同产地600个红富士苹果样本为试材分别采集其590~1250nm的近红外透射光谱图,将经过光谱校正后的光谱数据做归一化(Normalization)、多元散射校正(Multivariate Scattering Correction,MSC)等8种光谱预处理,对经过预处理后的光谱数据建立全波长分类模型发现二阶求导为最优预处理方法;然后再将经过二阶求导预处理的光谱数据结合以欧几里得距离(Euclidean)、相关距离(correlation)、余弦相似度(cosine)、城市街区距离(cityblock)作为距离度量的K最近邻法建模,发现K最近邻法(correlation)为最优分类识别方法;随后再分别用高斯过程隐变量模型(Gaussian Process Latent Variable Model,GPLVM)、线性局部切空间排列(Linear Local Tangent Space Alignment,LLTSA)、等12种数据降维方法对经二阶求导预处理后的光谱做降维处理,并结合K最近邻法(correlation)鉴别苹果产地。结果表明,提取前9个主成分,采用二阶求导-扩散映射-K最近邻法(correlation)模型识别效果最优,建模集和预测集的分类识别率分别为97.30%与92.30%。故,深度学习数据降维方法结合近红外透射光谱技术可成功、有效地实现苹果产地溯源。  相似文献   

3.
利用便携式近红外光谱仪采集不同产地(安徽、广东、四川)青皮外壁和内囊光谱数据,采用单一预处理和组合预处理方法消除光谱中的多种干扰,结合主成分分析(PCA)、簇类独立软模式分类法(SIMCA)及Fisher线性判别分析(FLDA)等模式识别方法建立青皮产地溯源模型。结果表明,光谱预处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基线漂移、背景噪声和谱峰重叠干扰,但无法实现产地溯源。3种模式识别方法中,PCA无法实现青皮产地溯源;青皮外壁和内囊原始光谱的SIMCA模型获得的青皮产地溯源整体鉴别率分别为99.14%和98.28%;FLDA模型获得的整体鉴别率均为99.57%,优于SIMCA模型;经光谱预处理优化后的SIMCA和FLDA模型对青皮产地溯源的鉴别率均可达100%,即便携式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有监督模式识别方法可实现青皮产地溯源的无损分析,可为食药同源物质产地溯源拓展新途径。  相似文献   

4.
为了实现褐变板栗的快速无损分选,研究了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褐变板栗栗仁检测方法。试验在1000~2500 nm波段范围内采集板栗栗仁的反射光谱,通过标准正态变量变换预处理后,采用K-最近邻法(KNN)、簇类独立软模式法(SIMCA)、主成分回归-线性判别分析法(PCA-LDA)、偏最小二乘回归-线性判别分析法(PLS-LDA)以及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判别分析法(LS-SVM)分别建立褐变板栗识别模型并进行比较分析。偏最小二乘结合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所建PLS-LS-SVM模型性能最优,该模型对测试集的敏感性、特异性和识别正确率分别为1.00%、0.92%和95.00%。结果表明:近红外光谱结合PLS-LS-SVM可用于褐变板栗的快速无损检测。  相似文献   

5.
为了快速、准确、无损地追溯鸡蛋的不同产地,借助于近红外光谱技术,采用主成分析结合PLS-DA判别模型和簇类独立软模式法(SIMCA)建立了鸡蛋的溯源模型。利用标准正态变量(standard normal variate,SNV)、Savitzky-Golay平滑滤波(SG)和多元散射校正(multiplicative scatter correction,MSC)等方法对原始光谱数据进行了预处理,结果表明SG(3点)平滑处理结果最好;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不同地区的鸡蛋进行聚类分析,发现当主成分数为3时,建立的SIMCA溯源效果最好。结果表明,在显著水平0.05时,4个地区(朔州、吕梁、太谷、运城)验证集的识别率均为100%,其中吕梁和运城地区的拒绝率为100%,朔州和太谷地区的拒绝率为98.6%。说明SIMCA模式建立的模型基本能够判别鸡蛋产地。  相似文献   

6.
为了找到更适合废旧纺织品分拣的方法,分别用在线近红外光谱仪和手持式近红外光谱仪对467个不同成分比例的废旧涤纶/粘胶混纺织物样本进行了实验。其中184个样本作为训练集用于建模,其余283个样本用来对模型进行验证。对在线近红外光谱仪采集的光谱进行了一阶求导、平滑处理和趋势校正处理,利用主成分分析(PCA)和软独立建模聚类分析算法(SIMCA)对废旧织物中的纤维进行分类识别,最终模型的外部验证准确率为100%,未知样本的识别率为98.37%;对手持式近红外光谱仪采集的光谱利用PCA和最小二乘法(OLS)建立待测组分的分段回归模型,并导入手持式光谱仪,废旧织物的识别率为97.88%。废旧涤纶/粘胶混纺织物样本随着粘胶纤维含量的增加,近红外光谱对样本的定性准确率降低,说明粘胶纤维含量与样本的定性准确率成反比。同时涤纶匹配度的平均值与各组分含量最大误差小于4.5%,该数据可用于辅助下一阶段定量分析的测定。  相似文献   

7.
探究中红外光谱法鉴别核桃粉中掺杂花生粉和葵花籽粉的可行性,为核桃粉真伪判别提供参考依据。以脱脂核桃粉为研究对象,分别掺入质量分数1%~40%(1%, 5%, 10%, 20%, 40%)的脱脂花生粉、脱脂葵花籽粉,使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对采集的中红外光谱数据进行定性分析和异常值检测,采用簇类独立软模式法(SIMCA)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PLS-DA)对光谱进行建模与分类鉴别。PCA结果表明,脱脂核桃粉的不同掺杂及其不同掺杂质量比之间的分类明显。利用PLS-DA模型对掺杂葵花籽粉和掺杂花生粉的训练集和测试集识别正确率在71%~87%。利用SIMCA建立的不同掺杂样品识别模型训练集识别率均为100%,测试集识别率为80%~100%。经比较,SIMCA模型效果最佳。中红外光谱结合SIMCA法可以实现对核桃粉中掺杂不同比例的脱脂花生粉和脱脂葵花籽粉的快速鉴别。  相似文献   

8.
SIMCA模式识别方法在近红外光谱识别茶叶中的应用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茶叶快速准确识别方法研究是当前茶叶行业亟待解决的一项重大课题。本研究采用一种近红外光谱结合SIMCA模式识别方法对茶叶进行识别与分类。研究结果表明,选取6500~5300cm-1波长范围内的光谱,通过标准归一化(SNV)预处理后,利用SIMCA的模式识别方法分别为龙井、碧螺春、祁红和铁观音等四类茶叶建立了类模型。主成分数分别为4、5、2和3时,类模型对未知样本的识别效果最佳。在α=5%的显著性水平下,四类模型的对未知茶叶样本的识别率分别是90%、80%、100%和100%,拒绝率全是100%。本论文为快速准确识别茶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基于SIMCA模型的纸浆种类近红外光谱鉴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近红外光谱分析与SIMCA模式识别技术相结合鉴别纸浆种类的方法。收集了桉木浆、麦草浆(漂白与未漂白)、棉浆、湿地松浆等4种纸浆共90个样品,抄成不同定量纸样并采集其近红外光谱,其中部分桉木浆添加化学助剂。选择60个样品作为训练集建立SIMCA类模型,剩余30个样品用于模型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建立的模型能完全正确识别各类纸浆,且不受抄纸定量和添加化学助剂因素的影响,为快速无损鉴别纸浆种类提供了一种准确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利用高光谱成像技术进行玉米籽粒表面黄曲霉毒素的检测。将黄曲霉毒素原液用甲醇分别稀释成浓度为10、20、100、500μg/L的溶液,然后逐一滴在等量4组共120粒玉米籽粒的表面,取同品种30粒洁净玉米籽粒作为对照组。利用400~1 000 nm可见/近红外高光谱成像系统进行样品图像光谱信息获取,采用标准正态变量校正进行数据预处理。首先经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进行高光谱数据降维,然后利用PCA从835个波长中提取的前14个主成分为输入,采用因子判别分析(Factorial Discriminant Analysis,FDA)对5类样品进行分类。FDA构建的模型对训练集和验证集的判别准确率分别达95%和86%。结果表明利用高光谱成像技术并结合PCA-FDA方法进行玉米籽粒表面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基于NIRS的食用醋品牌溯源模型的建立与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主要探讨了近红外光谱(NIRS)结合模式识别技术应用于食用醋品牌溯源研究。采集了四个品牌(四川保宁香醋、山西东湖老陈醋、镇江恒顺香醋、镇江香醋)共160组食醋样品的近红外漫反射光谱,通过主成分分析(PCA)进行光谱变量压缩及剔除8个异常样本数据后,随机选取其中的114组样品组成训练集用于建立溯源模型,剩余38组样品用作测试集进行模型验证。比较了MSC、SD、SNV等几种不同光谱预处理方法以及它们的不同组合对溯源模型的影响,同时考察了PLS-DA与SIMCA两种建模方法对模型的影响。结果表明:选择MSC与SD相结合的方法对光谱数据进行预处理,并采用SIMCA建模方法所建立的醋品牌溯源模型对四大品牌醋的正确识别率分别可达100%、100%、91.7%、90%。由此说明采用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模式识别技术可有效实现食用醋品牌溯源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枸杞产地溯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汤丽华  刘敦华 《食品科学》2011,32(22):175-178
采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对宁夏、甘肃、青海、内蒙、河北的8个不同产地40种枸杞样品进行扫描,在主成分分析基础上利用简易分类法(simple modeling of class analogy,SIMCA)模式识别原理分别建立模型。结果表明:在950~1650nm全光谱波长范围内,光谱经一阶导数(5点平滑)和矢量归一化(standard normal variate,SNV)预处理后,8个产地模型的主成分数均为3时,采用 SIMCA模式识别法可以建立较为稳健的枸杞产地溯源模型;在α=5%的显著水平条件下检验模型的可靠性,8个产地校正集模型的识别率除青海为80%外,其他产地均为100%,拒绝率分别为100%、100%、97%、100%、91%、94%、97%、100%,其验证集模型的识别率均为100%,拒绝率分别为100%、100%、100%、100%、75%、88%、100%、100%。表明该方法在枸杞产地识别中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基于近红外光谱的烟叶SIMCA模式识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基于烟叶的近红外光谱数据通过软独立模式分类(SIMCA)识别不同烟叶的方法。首先对每种具有确定产地、等级、品种的目标烟叶进行多次分布式取样,扫描目标烟叶多个样品的近红外光谱;再对目标烟叶近红外光谱进行主成分分析(PCA)运算生成每种目标烟叶的数据模型;然后扫描未知烟叶的近红外光谱,用目标烟叶数据模型对未知烟叶近红外光谱进行主成分分解计算,计算未知烟叶与目标烟叶的距离,通过距离衡量未知烟叶与目标烟叶的相似程度。建立了包含115种不同产地、等级、品种的目标烟叶的数据模型,对115个外部检验样品进行了模式识别,正确识别率高于90%。结果表明该烟叶模式识别方法基础数据易得,同时考虑了烟叶的平均水平和分布水平,识别准确率高,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小麦作为中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也是制作各种面类食品的初级原料。小麦品质检测对农业生产和食品加工有重要影响,是小麦生产和小麦籽粒加工的重要环节。近年来,近红外光谱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小麦品质检测,相比其他检测方式,近红外光谱检测具有快速、无损、精确的特点,符合现代加工产业和科研单位对小麦籽粒的储存,品质测定和加工的需求。文章主要综述了近红外光谱技术应用于小麦品质检测方面的研究现状,以及近红外光谱技术应用于检测小麦品质时存在的问题,以期为今后无损化小麦籽粒品质检测和优化近红外检测粮食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鸡肉产地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对辽宁大连、河北遵化、潍坊坊子、潍坊昌邑、潍坊诸城5个产地的100个鸡肉样本进行扫描,对这些样本的近红外光谱进行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建立了鸡肉产地溯源的定性判别模型。试验结果表明:在全光谱范围(780~2 500 nm)内,经二阶求导(13点平滑)和矢量归一化(standard normal variate,SNV)预处理后,5个地区鸡肉的近红外光谱图有显著差异,鸡肉样本的主成分空间分布位于不同的区域,聚类分析树状图中不同产地也各自聚为一类。利用来自5个产区的30个独立样本对模型进行验证,识别率和拒绝率均为100%。此结果表明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可准确、快速追溯鸡肉的产地来源。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针对外观正常但内部存在不同程度霉变的花生,探索采用近红外高光谱成像技术结合机器学习方法构建花生内部霉变快速无损判别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采集100粒内部霉变和100粒健康花生的近红外高光谱图像构成数据集,将多种经典光谱预处理方法与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组合建立花生内部霉变判别模型,并采用蒙特卡洛-无信息变量消除法(Monte Carlo-uninformative variable elimination,MC-UVE)找出霉变判别中有效的光谱特征波长。结果 将Savitzky-Golay卷积平滑方法和二阶求导光谱预处理方法与SVM组合,对内部霉变严重样本判别的总体识别准确率可达95%,对不同程度内部霉变样本的平均识别准确率为88%;基于MC-UVE筛选得到10、5、3个特征波长构建的模型总体识别准确率为90%、85%和82%。结论 实验结果表明高光谱技术结合机器学习可为花生内部霉变的快速、无损判别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同时特征波长筛选为基于光电原理的霉变花生色选机系统开发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沙棘籽油鉴伪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市场上沙棘籽油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结合近红外光谱技术研究沙棘籽油快速鉴伪的方法。采用234份沙棘籽油、其他植物油、掺假沙棘籽油的近红外透反射光谱,结合簇类独立软模式法(SIMCA)、偏最小二乘判别法(PLS-DA)、支持向量机法(SVM)3种化学计量学方法,在4 000~6 000 cm-1波段范围内分别建立这3类油的判别模型,并用117份独立样品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3种建模方法均得到了满意的结果,其中SVM在训练和验证过程中均得到100%的正确率,判别效果最好;近红外光谱技术应用于识别纯沙棘籽油和区分沙棘籽油掺假类别具有实用性,近红外光谱技术应用于沙棘籽油鉴伪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为了实现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快速、准确测定,用近红外分析仪对158份小麦进行光谱扫描,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剔除异常光谱,对剔除异常值后的图谱进行标准正常化及去散射处理,并分别进行一阶和二阶导数处理.并在光谱预处理基础上,建立了预测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的BP神经网络和偏最小二乘法校正模型.结果表明:经过标准正常化及去散射处理和二阶导数预处理的图谱,运用BP神经网络建立的模型预测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效果最优,预测的R2和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983和0.067,小麦蛋白质含量的国标测定值与最优条件下的预测值之间的t检验结果为P =0.82>0.05,两种方法测定结果无显著性差异.将其与近红外仪器自带模型相比,预测效果显著提高.采用非线性BP神经网络法建立的定标模型可提高预测小麦蛋白质含量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9.
小麦霉变籽粒是小麦不完善粒一种,鉴别小麦霉变粒是粮食霉变程度的重要参考。为了更精确地鉴别小麦霉变籽粒,本文利用高光谱成像技术采集不同品种小麦霉变籽粒及非霉变籽粒的光谱信息,建立小麦霉变籽粒的鉴别预测模型,实现小麦霉变籽粒快速、无损、有效、稳定的鉴别。首先收集了100粒霉变和100粒正常非霉变籽粒400-1000 nm范围的高光谱图谱,通过不同的光谱预处理方法进行处理,选出最优光谱信息预处理方法。接着,采用连续投影算法(SPA)和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采样(CARS)提取特征波长,分别比较通过全波长范围和特征波长下建立的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和支持向量机(SVM)模型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淮麦22和宁麦13的最优预测模型分别为全波长-OSC-SVM和SPA-OSC-SVM模型,对应的R分别为0.9963和0.9998,RMSEP分别为0.0309和0.0064,R分别为0.9975和0.9995,RMSECV分别为0.0247和0.0111。  相似文献   

20.
水稻籽粒蛋白质含量的高光谱估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索不同高光谱模型估测水稻籽粒蛋白质含量的精度,对于快速、无损、准确地监测水稻籽粒品质具有重要意义.在浙江省海宁市晚稻收获期同步采集了水稻籽粒光谱反射率与蛋白质含量数据,并分别对获取的数据进行了单波段相关分析、植被指数回归分析、神经网络模拟.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水稻籽粒光谱反射率、微分光谱与对应的蛋白质含量密切相关.其中,在蓝光、红光和近红外处光谱反射率与水稻籽粒蛋白质含量的相关系数和确定性系数稳定且较高,而微分光谱与水稻籽粒蛋白质含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和确定性系数变化较大,在500~750 nm间则相对稳定;(2)5种植被指数和水稻籽粒蛋白质含量均密切相关.线性模型的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44~0.55之间,均方根差在0.46~0.79之间;(3)神经网络模型可以容纳更多的相关波段参与水稻籽粒蛋白质含量的估算,实测值与预测值的相关系数高于其他模型,而均方根差低于其他模型,可以用于快速无损检测水稻籽粒蛋白质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