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 毫秒
1.
本试验以2013年收获的“源玉3”和“先玉335”玉米原粮为试验对象,测定了玉米原粮中脂肪含量、脂肪酸组成及脂肪酸值随储藏时间的变化。并对完整籽粒和胚芽中的脂肪酸含量进行了比较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在储藏270 d时间中,脂肪含量分别下降14.25%和12.19%。棕榈酸和硬脂酸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呈下降趋势。五种脂肪酸含量在胚芽中所占比例略高于在完整籽粒中所占的百分比,但是脂肪酸含量变化规律保持一致,无显著差异。2014年4月1日后,在本试验模拟粮仓储藏条件下,应用玉米胚芽提取玉米油的玉米原粮的适宜储藏期不宜超过210 d,但并不影响玉米原粮的宜存品质。  相似文献   

2.
不同储藏温、湿度条件下小麦粉脂肪酸值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6种温度(10、15、20、25、30、35℃)和3种相对湿度(55%、70%、85%)组合情况下进行小麦粉储藏试验。在90 d的储藏过程中,每10 d取一次样测定脂肪酸值。结果表明:55%RH和70%RH条件下,储藏温度越高,脂肪酸值增长速率也越大,且相同储藏时间的小麦粉脂肪酸值也越大。在85%RH的条件下,10℃和15℃下储藏的小麦粉脂肪酸呈直线上升趋势,20、25、30、35℃下储藏的脂肪酸在储藏初期都呈上升趋势,然后均出现不同程度地下降,储藏温度愈高,下降速度愈大;另外,分别在55%RH、70%RH和85%RH条件下,就储藏温度和储藏时间对脂肪酸值的影响进行了方差分析,并建立了脂肪酸值与储藏温度和储藏时间关系的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3.
储藏温度对稻谷微生物和脂肪酸值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模拟储藏,研究了高湿(85%)条件下温度对稻谷微生物区系和脂肪酸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在85%湿度条件下,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霉菌量和脂肪酸值呈增加的趋势,细菌量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方差分析得出储藏温度、时间对稻谷微生物区系和脂肪酸值有显著影响,相关性分析表明霉菌量、脂肪酸值与储藏温度和时间呈显著二元线性关系,而细菌量与储藏温度和时间呈极显著的二元二次曲线关系。进一步的研究表明稻谷脂肪酸值与霉菌量、温度呈极显著的二元线性关系,脂肪酸值随着霉菌量的增加和储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高。  相似文献   

4.
在农户储藏方式下,通过研究1年储藏期内糙米的水分含量、脂肪酸值、电导率、发芽率及品尝评分值的变化,探索储藏时间对辽宁省本地5种糙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种糙米样品在储藏期间各指标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脂肪酸值和电导率在储藏期间逐渐增高,发芽率呈现下降趋势,而品尝评分值先升高后降低,糙米水分含量变化受环境温湿度影响,呈上下波动趋势。  相似文献   

5.
通过测定新收获的国产大豆在后熟期间油脂的粗脂肪含量、酸价、过氧化值和脂肪酸组成来探究后熟期间大豆籽粒中脂肪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后熟过程中,大豆的粗脂肪含量呈逐渐上升趋势,度过后熟期则逐渐下降,粗脂肪含量从初始的19.25%升高至21.30%,在30 d达到最大值后缓慢下降;大豆酸价及过氧化值均为上升趋势,且大豆酸价及过氧化值均与大豆油脂肪酸的比值呈负相关;油酸和亚油酸的相对含量呈负相关,亚油酸和亚麻酸的相对含量呈正相关。通过研究发现后熟期间大豆籽粒脂肪含量有了显著升高,对于生产实际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以黑育I号玉米为试材,研究不同温度对玉米储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玉米蛋白质、淀粉和脂肪含量逐渐下降,脂肪酸值增加。低温储藏可明显延缓玉米营养物质的流失速度,抑制α-淀粉酶和脂肪酶活力。储藏22 d后,在20℃储藏的玉米的α-淀粉酶和脂肪酶活力分别为在-18℃储藏的玉米的2.3和4.4倍。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臭氧处理对高水分稻谷品质与微生物量的影响,并根据臭氧处理后稻谷储藏过程中霉变、发芽率与脂肪酸值的变化规律,优化了储藏工艺条件。结果表明:臭氧处理对稻谷感官品质和发芽率没有影响,脂肪酸值略有增加,微生物量明显降低。臭氧处理组稻谷在不同温度储藏,随着时间的延长,与对照相比,霉变时间呈不同程度的延迟,发芽率在同温度时呈基本一致的下降趋势,而脂肪酸值增加,幅度与臭氧处理质量浓度和储藏温度有关,15℃时,呈上升趋势,且臭氧处理质量浓度越高,增加越快,而25、35℃储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95 mg/kg臭氧处理的稻谷尤为明显。进一步的SPSS分析表明,稻谷发芽率与储藏温度和时间呈显著的二元线性关系,脂肪酸值与臭氧处理质量浓度、储藏温度和时间呈显著的三元线性关系。因此臭氧处理高水分稻谷储藏优化的工艺条件为臭氧处理质量浓度55 mg/kg,储藏温度15℃,储藏时间60 d。  相似文献   

8.
玉米,又名玉蜀黍、苞米、苞谷、棒子等,是我国北方和南方丘陵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玉米籽粒营养丰富,含有蛋白质、脂肪、淀粉及一些维生素等,除了食用外,还可作工业原料。 玉米胚芽(东北称“脐子”)在玉米籽粒中所占的比重,在所有粮谷作物中是居第一位的,它的体积占玉米籽粒总体积的三分之一左右,重量占10~14%。而且玉米籽粒的脂肪大都集中在玉米胚中,其含油率一般达30~40%以上,此外胚中还含有大量蛋白  相似文献   

9.
为延长留胚米的储藏期限,本文以新鲜加工的留胚米为研究对象,采用普通、充N2、充CO2、真空和真空+脱氧剂等五种方式进行包装,探究储藏过程中留胚米水分含量、脂肪酸值、脂肪酶活和食味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储藏期间留胚米的水分含量呈下降趋势,而脂肪酸值显著升高;以脂肪酸值35 mg/100 g(KOH)为储藏界限,25℃和37℃下普通包装留胚米的保质期最短(均为15 d),真空和真空+脱氧剂包装的保质期最长(均为75 d);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五种包装留胚米的脂肪酶活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但是普通包装的酶活上升速度更快且峰值也更大;在食味品质方面,五种包装方式留胚米的外观、口感和综合评分均呈下降的趋势,硬度显著增大,粘度则略有增加;总体来说,真空和真空+脱氧剂包装对留胚米食味品质劣化具有更好的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10.
稻谷实仓储藏品质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谷在实仓储藏过程中的品质变化对其食用及商业价值具有重要影响,本试验以浙江省级粮库中不同储藏年份的早籼稻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了其发芽率、电导率、丙二醛含量、蛋白质组分、淀粉含量、脂肪酸值、脂肪酸组分以及挥发性成分等与稻谷品质密切相关的重要指标。结果显示,随着仓储时间的增加,稻谷的发芽率显著降低;电导率和脂肪酸值则呈上升趋势,丙二醛含量无显著变化;蛋白质含量与淀粉含量随时间变化相对较小,但受稻谷品种的影响较大;脂肪酸组分以油酸、亚油酸和棕榈酸为主,其含量变化呈逐步上升趋势;挥发性成分中酯类化合物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醛类物质与此相反,烷烃类无显著变化,烯类和醇类物质呈上升趋势,酮类物质则呈下降趋势。上述结果表明,随着仓储时间的延长,稻谷的生命活力逐步下降、细胞膜受到损坏、脂质氧化并产生不良风味,可根据这些指标的变化情况初步判断稻谷品质的劣变程度,并为稻谷实仓储藏的条件控制与优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甬优15在储藏期间挥发性成分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HS-SPME/GC-MS技术,对不同含水量以及储藏时间的甬优15优质稻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烯烃类、醇类、醛类物质的含量呈上升趋势,酮类和酯类变化不明显,烷烃类和酸类呈下降趋势。含水量14.5%的甬优15的清香物质含量高于13.1%和13.8%含水量的甬优15;当储藏180 d时,很多清香物质的含量达到峰值,继续储藏清香物质含量降低,储藏效果变差。1-壬醇随着储藏时间延长呈上升趋势,可作为甬优15储藏时间延长的醇类标志物;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的含量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可作为甬优15的酯类标志物;反式-2-壬烯醛的含量随着储藏时间先上升后降低,且含水量越高,其含量越高,可作为甬优15的醛类标志物。关键字  相似文献   

12.
甘薯储藏过程中理化特性的变化对甘薯的食味品质有着重要影响。本研究选用心香和紫罗兰2个甘薯品种,每个品种分别称出的50、100、200 g的3种薯块,将其储藏于(25±2)℃、空气相对湿度为80%~85%的储藏间内,分析不同等级甘薯块根理化特性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随着储藏时间的增加,样品的亮度值(L值)和色差(E)都呈先下降,60 d后略微升高的趋势。不同等级的薯块的硬度、黏度、咀嚼性等指标总体呈下降趋势,尤其是在60 d以后呈显著下降趋势,不同等级甘薯块根的质构特性均存在明显差异。随着储藏时间的增加,甘薯淀粉、蛋白质含量均呈下降趋势,可溶性糖含量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综合分析发现,甘薯的食味品质均在室内储藏60 d前达到最大值,60 d后,块根理化特征劣变显著。  相似文献   

13.
对不同储藏温度下高水分玉米微生物活性值与玉米主要品质指标脂肪酸值的变化及其相关性进行了分析。试验表明:随储藏温度及玉米水分含量的增加玉米微生物活性值与脂肪酸值呈上升趋势;当外界环境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时,相应的微生物活性值增加显著,由平均初始62u增加了12.15~25.28倍。分析显示,微生物活性值与玉米脂肪酸值的相关系数为0.7867~0.9923,两者相关性很好;微生物活性值与玉米脂肪酸值的相关性受储藏温度、玉米水分的共同影响,为此所建立的统计学模型为一个二元二次方程,其模型判定系数为0.9706,调整后判定系数为0.9608,说明模型拟合度很高。  相似文献   

14.
米糠经不同干热处理后于25℃条件下储藏,研究不同储藏期米糠脂肪酸、过氧化值和丙二醛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对照组和处理组脂肪酸值和丙二醛含量均显著增加;对照组过氧化值显著增加,而处理组过氧化值呈现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处理时间的延长和温度的增加有利于控制米糠的脂肪酸值,但处理时间过长会引起米糠储藏期过氧化值和丙二醛含量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15.
我国玉米油产业现状与前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玉米油概述 玉米油又叫粟米油、玉米胚芽油,它是从玉米胚芽中提炼出的油.玉米胚中脂肪一般在17%~45%之间,大约占玉米脂肪总含量80%以上.所以玉米胚是一种很好的资源丰富的制油原料.  相似文献   

16.
研究小麦从入库储藏到发现菌丝体过程中,其品质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趋势。以天津市实仓储藏的硬质白小麦籽粒为研究对象,以三角瓶为储藏容器,分别在30 ℃、60%RH,40 ℃、80%RH条件下对小麦进行模拟仓储,储藏时间为0~120 d。通过监测小麦籽粒的水分、色差、蛋白质、脂肪、淀粉、脂肪酸等品质指标变化,以及霉菌总数、高通量测序结果评估模拟粮库中小麦在不同储藏阶段的品质与真菌群落结构变化。结果表明,在30 ℃、60%RH条件下,储藏120 d内,小麦品质呈缓慢下降趋势,80~120 d曲霉属相对丰度迅速增加。在40 ℃、80%RH条件下,小麦品质劣变更快,在60 d时曲霉属相对丰度达100%,小麦产生可见菌丝体。研究表明随着储藏温度与相对湿度的升高,小麦品质变化速度明显加快,菌丝体产生速度加快。  相似文献   

17.
通过SDS-PAGE电泳技术,分析不同品种的玉米在不同温湿度微环境下储藏60d和120d谷蛋白的变化,并运用Bandscan3.0软件对电泳图谱进行分析处理,探究玉米谷蛋白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玉米谷蛋白中大分子量亚基的含量下降,小分子量亚基的含量上升;不同储藏微环境下的温湿度会影响玉米谷蛋白亚基变化,低温低湿条件下亚基分子量变化幅度小,而随着温湿度的上升,大分子量亚基含量逐渐下降,小分子量亚基含量逐渐增加。对比四种储藏微环境,在15℃和50%RH的条件下,谷蛋白亚基的变化最小,最有利于玉米品质的保持。  相似文献   

18.
为了减缓留胚米储藏期间的脂肪酸败,延长留胚米的储藏期限,作者利用电子束辐照处理留胚米,并考察了储藏过程中留胚米的品质变化。结果表明,经0.5 kGy电子束辐照处理后,留胚米的留胚率、碎米率以及腰爆率变化不大,脂肪酶活性下降了28.17%,当辐照剂量增至1.0 kGy后,留胚米的腰爆率显著上升;在储藏过程中,电子束处理的留胚米样品,其水分含量下降较快,而脂肪酸值增幅速率变缓;此外,未处理样品的脂肪酶活性在储藏过程中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电子束处理样品的脂肪酶活性呈线性降低的趋势;25 ℃和37 ℃储藏条件下,未处理样品的保质期均为15 d,电子束辐照处理能显著延长保质期(≥60 d);在食用品质方面,0.5 kGy处理的样品在25 ℃储藏120 d后,其综合评分为69.9,接近相应的未处理样品(70.6),但提高辐照剂量和储藏温度均会加速留胚米的食用品质劣化。综上,电子束辐照处理是一种有效延长留胚米储藏期限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人工模拟和过夏贮藏条件对大米脂肪酸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选用2003、2004、2005年新收获的天津小站稻米为材料,并将2004年稻米的含水量调为13%、14.2%、16.5%进行以室温条件贮藏和以恒温恒湿箱(35℃、80%)模拟过夏条件贮藏,定期测定大米中的脂肪酸值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小站稻米中脂肪酸值随贮放时间的延长而变化,储放1年以上大米出现陈化变质现象,品质下降。水分和储藏温度是影响大米脂肪酸含量的主要因素。经2年储藏后(2003年米)脂肪酸值先稍有增加后急速下降,大米陈化程度已经很严重。  相似文献   

20.
玉米储藏过程中挥发性成分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玉米储藏期间气味变化情况,采用优化的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HS-SPME-GC-MS)分析玉米在常温(25℃)密闭储藏过程中的主要挥发性成分组成。检出的物质主要包括烃类、醛类、酯类、醇类、酮类、酸类和少量杂类物质。结果表明,在储藏过程中烃类物质总相对含量在储藏末期比储藏初期有所增加。酸类物质相对含量呈缓慢上升但含量较低。酮类物质相对含量较低且呈逐渐降低趋势。醇类挥发性成分在储藏120 d前呈现增加趋势,在120 d后有所降低。醛类和酯类物质相对含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二者相对含量较高,储藏180 d后的相对含量接近于0 d,是玉米风味的主要贡献物质。而烃类和醇类风味阈值较高,不是玉米储藏期间风味的主要贡献物质。25℃下密闭储藏180 d后的玉米其气味与储藏0 d的玉米相比,并未发生人嗅觉可感知的明显异味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