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全尾砂胶结充填工艺及应用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鹰 《采矿技术》2001,1(2):46-47,52
全尾砂胶结充填工艺已在国内外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该工艺充分利用全尾砂作充填骨料,除具有成本低、工艺简单可靠等优点外,还能保护环境.通过介绍凡口铅锌矿比较典型的全尾砂胶结充填工艺及应用情况,分析评价了该工艺的优缺点,探讨了它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采空区充填工艺在金鼎矿业公司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矿山充填技术的发展,以张马屯铁矿和金牛矿业公司全尾砂胶结充填技术的成功为例,结合金鼎公司的实际,重点论述了全尾砂胶结充填技术在该公司的应用和取得的经济效益;结合现代采矿业充填技术的发展,从理论上提出无水泥全尾砂胶结充填技术和新型胶结充填材料的开发思路.  相似文献   

3.
段进超 《采矿技术》2013,13(1):12-13,21
为解决选矿尾砂的流向问题和井下充填材料的来源问题,某矿设计以选厂尾砂作为充填骨料的全尾砂胶结充填系统,通过工艺比较,采用添加粉煤灰的普通水泥全尾砂胶结充填工艺,充填系统设计推荐采用立式砂仓工艺方案.  相似文献   

4.
对现有全尾砂胶结充填工艺进行归纳分析,并从某矿现有充填工艺的难点着手,最后提出了结合尾砂干排技术的全尾砂胶结充填工艺。该工艺解决了矿山尾砂管道输送困难、干尾砂黏结性强不易制备等问题。通过多年的实践证明,该工艺具有工艺稳定可靠、充填效果好、运行成本低、充填系统投入低等特点,适合类似矿山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提高矿山充填质量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全京  尹裕 《金属矿山》2011,40(12):154-156
介绍了某铁矿山尾砂胶结充填的工艺特点和尾砂特性,进行了胶结充填材料的实验室强度试验和工业试验,并对尾砂胶结充填质量进行了评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影响胶结充填质量的因素,阐述了提高矿山充填质量的途径和措施,以指导该矿山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6.
高浓度尾砂胶结充填在金川二矿区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金川二矿区高浓度尾砂胶结自流充填工艺,详细介绍了尾砂胶结充填系统的工艺流程、工艺参数和过程控制手段,阐明了高浓度尾砂胶结充填在金川二矿区下向胶结充填采矿法中成功应用的现实和长远意义.  相似文献   

7.
为深入解决制约废石尾砂胶结充填工艺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探究废石尾砂胶结充填料浆沉积及堆存规律,设计了废石尾砂胶结充填工艺模型试验装置,依据采矿工艺、充填工艺原则及工程布置要求,制定了废石尾砂胶结充填模型试验方案,运用形态测量及充填体横剖切割揭露等手段进行充填体模型质量评价,并确定了最佳充填工艺。 研究表明,无论是废石均匀铺设还是废石锥形堆放下料方式,废石料与尾砂胶结料浆同步下料时,充填体胶结效果最佳;选择最适宜的充填工艺技术不仅能有效提高废石尾砂胶结充填体强度,而且能减少水泥用量,节约充填成本,同时试验结果也为试验矿山井下充填工艺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赵龙  王楠 《采矿技术》2021,21(6):91-95,115
尾砂胶结充填采矿法是地下金属矿山广泛应用的开采方法,尾砂胶结充填体的强度严重影响着地下采场的稳定及安全.为了研究尾砂胶结充填体强度的影响因素,根据现场充填条件,采用三山岛金矿尾砂、普通水泥,按照1?4,1?6,1?8和1?10四种灰砂比,分别制备质量分数为68%、70%、72%的胶结尾砂试样,分别养护3,7,14,28 d四个龄期后,进行单轴压缩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分析了灰砂比、充填料浆质量分数以及龄期对尾砂胶结充填体强度的影响,并得到了各个因素与强度的拟合公式,为工程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全尾砂胶结充填技术近十几年来在我国不断得到发展、完善,已在不少矿山推广应用。本文重点介绍了全尾砂高浓度、全尾砂膏体泵送、全尾砂高水速凝固化胶结充填工艺在凡口铅锌矿、金川镍矿、招远金矿的试验及应用情况。以及采用低廉材料替代水泥水胶凝剂,降低充填成本的情况。并对全尾砂胶结充填工艺的选择与应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黄沙坪多金属矿原设计采用上向水平分层废石充填采矿法,存在开拓工程量大、采场接顶率低、矿柱回采难度大、充填成本高等问题.为更安全高效采矿、降低充填成本,改为全尾砂胶结充填.在尾砂基本物理性质、流动性及强度试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黄沙坪多金属矿全尾砂胶结充填工艺.工业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全尾砂做充填骨料、新型充填 G 料做胶结剂,能够满足矿山生产对充填工艺和充填体强度的要求,且选厂尾砂可以全部充填到井下,实现无尾砂排放;充填料浆质量浓度为67%,充填流量最大80m3/h,灰砂比1∶6~1∶10,充填料浆能够顺利进入待充填区域,料浆达到结构流状态,各项指标均满足要求.全尾砂胶结充填系统的建成使用,为黄沙坪多金属矿安全、高效充填开采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根据大厂铜坑锡矿磨砂胶结充填料物理力学性质的测试结果和充填材料与充填工艺的现场调查,对现场充填强度进行了评估与分析,对充填材料制备和输送工艺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凡口铅锌矿采用的尾砂充填或尾砂胶结充填采矿法中,由于充填骨米为分级后的粗粒级尾砂,其产率和利用率低,致使充填料严重不足,加之传统尾砂充填混合料浆的离析和水泥流失现象严重,因此,必须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新途径,而开展高浓度全粒级尾砂胶结充填新工艺及其装备的研究正是为了这一目的。本文系统地介绍了这一新工艺的流程和工业试验情况,并对充填质量和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13.
本文叙述了一种金属矿山全尾单管输送胶固充填新工艺.该工艺用全水胶固材料作固化剂,全尾砂作骨料;浓度60%~70%的充填料浆单管路自流输送到井下采场;料浆静置40分钟后初凝,不脱水便可凝结为固态充填体,12小时后可承载.该新工艺解决了胶结充填中高浓度料浆输送困难、中浓度料浆需脱水等难题,且工艺简单,效益好,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针对某矿山全尾砂胶结充填料浆输送技术应用的实际问题,为实现高浓度全尾砂充填料浆的自流稳定输送,对其进行流变特性试验研究,分析不同浓度和不同灰砂比充填料浆的流变参数,为建立自流输送系统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铀尾矿井下充填处置是铀矿“协同开采”理念的重要技术支撑,但铀尾矿复杂的物理化学性质影响了胶结充填体的固结固化特性,进而制约了铀尾矿骨料胶结充填技术的应用。基于膏体和地聚物特性的协 同效应,针对铀尾矿地表堆置和常规井下充填处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地聚物分割包裹—膏体稳固协同固化的铀尾矿井下充填设想。铀尾矿井下胶结充填体的技术指标包括机械强度、化学稳定、抗浸出性、氡析 出率和增容特性,物料组成包括铀尾矿骨料、地聚物基材、矿黏合剂、外加剂、功能矿物和水等,制备与充填过程的关键工艺为铀尾矿颗粒级配重构、充填材料多元复配以及充填质量的原位监测与动态调整技术。以 某铀尾矿库尾砂、复配冶炼矿渣等材料为研究对象进行了验证试验,当水固比为0.25、灰砂比为1:4时,充填体试件在(20±1)℃、湿度≥95%条件下养护28 d后,试件的最大单轴抗压强度为17.65 MPa,表明基于地 聚物的铀尾矿膏体充填体制备具备可行性。该充填体系的构建对于促进膏体充填技术在低或极低放射性固体废弃物处置领域的应用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充填采矿技术因其充分利用尾砂充填采空区,减少矿山尾废的地表堆存,抑制采空区沉降,有效确保矿山绿色、安全、高效开采,得以在地下金属矿山广泛应用。胶结充填技术的发展与革新对金属矿山开采产生了深远影响,解决了矿山生产诸多技术难题。从不同胶结充填技术的发展情况入手,重点论述胶结充填技术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通过对胶结充填技术实际应用成果分析,预测其在地下金属矿山的发展趋势,并基于智能开采、绿色开采、深部开采的理念,展望胶结充填技术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废石尾砂胶结充填技术以其可以处理消纳井下矿坑废石、无污染,进一步实现废石不出坑胶结充填的技术优势,而被地下开采矿山广泛的接受和应用的现状,对充填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总结,并着重侧重阐述了胶结充填材料研究及充填体强度影响因素研究,探讨了比较经典的充填强度理论和国外的废石尾砂胶结充填试验.  相似文献   

18.
堆存尾砂胶结充填处理废弃采空区的应用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解决堆存在郴州西河两岸近250万t的尾砂以及某矿区废弃的采空区所带来的地表与地下双重安全隐患,以堆存尾砂为充填骨料,使用尾砂胶结充填技术对采空区进行充填。该工艺不仅净化了地表环境,而且能够确保采矿作业的安全性,提高了矿山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实践证明利用地表堆存尾砂处理采空区技术上是可行的,经济上是合理的,应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某金矿使用+37 μm的粗尾砂进行高浓度胶结充填,并已成熟运用粗尾砂胶结充填技术。为最大限度使用尾砂,减少-37 μm的细尾砂堆存到尾矿库中,降低整个矿山开采成本和消除安全隐患,该金矿对压滤(全)尾砂膏体充填综合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压滤(全)尾砂膏体充填综合指标高于分级尾砂高浓度充填,质量浓度76%的料浆坍落度、扩展度、屈服应力、黏度和泌水率等综合指标最优,满足采矿方法的要求,并根据矿山生产实际,提出了压滤(全)尾砂膏体充填工艺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