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油酸钠在赤铁矿及磷灰石表面的吸附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浮选实验、溶液化学计算及红外光谱测试,研究油酸钠在赤铁矿和磷灰石表面吸附及其对浮选的影响。结果表明:赤铁矿在pH为7~10内有较好的可浮性,磷灰石在pH为3~12内都保持较好的可浮性。碱性条件下,磷灰石表面的Ca2+为矿物表面的活性吸附点,能与油酸钠发生化学作用形成油酸盐;在弱碱性条件下,对赤铁矿浮选起主导作用的是离子分子缔合物;pH为11.5的条件下,经油酸钠作用后的赤铁矿红外光谱研究未发现明显的油酸铁吸收峰,在磷灰石的红外光谱中有明显的油酸钙吸收峰。  相似文献   

2.
表面溶解对微细粒钛铁矿与钛辉石浮选分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研究钛铁矿与钛辉石的表面溶解行为对其浮选分离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弱酸性条件下的表面溶解有利于提高钛铁矿与钛辉石的可浮性差异.在弱酸性条件下,由于钛铁矿与油酸钠的作用以Fe为主,而表面溶解有利于其在钛铁矿表面的氧化,使钛铁矿可浮性得到提高;同时,油酸钠与Ca和Mg的作用导致了钛辉石的可浮选,但表面溶解降低了钛辉石表面Ca和Mg的含量,使钛辉石可浮性明显下降.对于原矿TiO2品位为8.41%的攀枝花钛铁矿,经表面溶解处理后浮选可将粗选精矿TiO2的品位由26.7%提高到31.73%.  相似文献   

3.
通过纯矿物试验研究油酸钠为捕收剂体系中异极矿的浮选行为。结果表明:当油酸钠用量为3×10~(-4)mol/L、p H值为4~8和11时,异极矿浮选回收率均在80%左右。Zeta电位及红外光谱测试结果表明:油酸钠在异极矿表面主要发生化学吸附,同时也可能存在物理吸附。根据油酸钠溶液和锌离子水解组分含量化学计算,当p H值为4~8时,油酸钠溶液的优势组分为RCOO~-和(RCOO)_2~(2-);而异极矿表面锌离子主要以Zn~(2+)和少量Zn OH~+形式存在。结合异极矿在油酸钠捕收剂体系中的浮选行为,油酸钠在异极矿表面的相互作用原理是异极矿表面Zn~(2+)和羟基络合物Zn(OH)~+成为浮选的活性质点,能与油酸钠作用形成油酸盐,从而使异极矿疏水上浮;RCOOH_(aq)分子和离子-分子缔合物RCOOH·RCOO~-的物理吸附也可能存在;而在p H为11时矿物可浮性较好,可能是油酸根离子与矿物表面的形成Zn(OH)_2发生离子交换。  相似文献   

4.
通过菱锌矿纯矿物浮选试验、溶液化学理论计算、动电位测试和吸附量测试,考察碳酸钠在油酸钠浮选菱锌矿体系中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碱性条件下(pH10),油酸钠浮选菱锌矿效果较差,当pH 10.5时,碳酸钠用量的增加能显著改善菱锌矿的可浮性。由泡沫稳定性测试可知,浮选体系三相泡沫层稳定性能随着碳酸钠浓度的增加而增强。结合起泡剂MIBC、松醇油实验说明,当pH10时碳酸钠调浆能显著提高菱锌矿矿物的可浮性很可能是起到稳定油酸钠泡沫层作用  相似文献   

5.
油酸钠对一水硬铝石和高岭石的捕收机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用油酸钠为捕收剂,研究了一水硬铝石和高岭石的可浮性,并对捕收剂与矿物的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油酸钠对一水硬铝石和高岭石的捕收主要由两方面因素控制,在pH4-7范围内,为化学反应起主要作用,在pH7-10以形成离子-分子缔合物为主要因素,在以油酸钠为琢收剂时,矿物表面活性Al^3 数量的不同导致了高岭石和一水硬铝石的可浮性差异,这为铝土矿正浮选脱硅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了改善油酸钠在低温条件下的捕收性能,通过单矿物浮选试验研究油酸钠体系下不同结构的脂肪醇聚氧乙烯醚对白钨矿低温浮选行为的影响,并应用于白钨矿低温浮选实践中。结果表明:油酸钠在低温条件下对白钨矿的捕收能力很差,试验用各脂肪醇聚氧乙烯醚对油酸钠的捕收性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当p H=10、油酸钠用量为60 mg/L时,白钨矿在10℃时的浮选回收率仅仅为20%;而当油酸钠与聚氧乙烯醚按照质量比5:1混合使用时,相同油酸钠浓度下白钨矿的浮选回收率最高可达85%,可浮性大大提高。此外,聚氧乙烯醚对油酸钠低温捕收性能的增效程度与其结构密切相关,当疏水基的碳原子个数小于14,且亲水亲油平衡值(HLB)为13~16时,增效效果显著;当HLB值相近时,含支链的聚氧乙烯醚比直链聚氧乙烯醚增效效果好。实际矿石浮选试验表明:MOA-9可以有效提高白钨矿在低温下的可浮性,大大降低捕收剂用量。  相似文献   

7.
通过单矿物浮选试验、溶液化学计算、ICP检测和动电位测试,考察在油酸钠(NaOl)体系下碳酸根离子、氟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对萤石和方解石可浮性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当矿浆pH值大于萤石或方解石饱和溶液的pH值(记作pH_(sat))时,碳酸根离子、氟离子、硫酸根离子能活化萤石或方解石的浮选,当矿浆pH值小于萤石或方解石的pH_(sat)值时,阴离子则能抑制萤石或方解石的浮选;添加三种阴离子并不都能使矿浆溶解的钙离子沉淀,但可以改变萤石和方解石的溶解行为;阴离子对萤石和方解石可浮性的影响与溶液中钙离子含量无关,但可能与阴离子在萤石和方解石表面发生吸附并改变矿物的表面性质有关。  相似文献   

8.
钛辉石对钛铁矿浮选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采用浮选实验和DLVO理论计算,研究钛辉石和钛铁矿各自的可浮性以及各粒级钛辉石对钛铁矿可浮性的影响规律及机理.浮选实验结果表明:钛铁矿具有很好的可浮性,钛辉石可浮性较差;粒径小于10 μm的钛辉石对钛铁矿回收率影响很大.DLVO理论计算结果表明:当pH=5.9时,两种矿物颗粒间的总相互作用能为负值,表现为相互吸引,微细粒级的钛辉石会在钛铁矿表面上粘附,使钛铁矿的回收率显著降低;当pH=8.5时,由于静电排斥能大,总相互作用能仍表现为较强的排斥力,微细粒钛辉石不能粘附在钛铁矿表面.  相似文献   

9.
通过纯矿物试验,研究金红石在油酸钠为捕收剂体系中的浮选行为。当油酸钠用量为20 mg/L、pH值为6~8时,金红石浮选回收率均在80%以上;当pH=7.5时,金红石浮选回收率最高,为85.27%。Zeta电位及红外光谱测试结果表明,油酸钠在金红石表面主要发生了化学吸附,同时也可能存在物理吸附。根据油酸钠溶液化学计算,当pH值为6~8时,油酸钠溶液的优势组分为C17H33COO-和(C17H33COO)22-;而金红石表面Ti4+的羟基化合物主要以[Ti(OH)2]2+和[Ti(OH)3]+形式存在。结合金红石在油酸钠捕收剂体系中的浮选行为,油酸钠在金红石表面的相互作用原理是,金红石表面解离的Ti4+在水溶液中形成羟基化合物[Ti(OH)2]2+和[Ti(OH)3]+络合在金红石表面成为浮选的活性质点,再与C17H33COO-和(C17 H33COO)22-作用形成Ti(C17H33COO)4,从而使金红石疏水上浮;油酸(C17H33COOH(aq))分子和离子-分子缔合物(C17H33COOH·C17H33COO-)的物理吸附也可能存在。  相似文献   

10.
铁闪锌矿的浮选行为及其表面吸附机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浮选实验和红外光谱测定, 考查了铁闪锌矿在无捕收剂或以乙黄药为捕收剂时的浮选行为.结果表明: 铁闪锌矿在酸性条件下, 可实现无捕收剂浮选, 硫酸铜的活化效果不明显; 在乙黄药体系下, 铁闪锌矿只能在酸性条件下可浮, 表面生成产物主要为乙黄原酸锌; 但有硫酸铜存在时, 铁闪锌矿可浮性得到大大改善, 当硫酸铜用量达到一定程度, 在整个pH值范围内铁闪锌矿均有较好的可浮性, 铁闪锌矿表面生成物为CuEX.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