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通过分析西安地域特征,对历史街区中的遗址标识设计方法进行了初步探索,旨在为西安历史街区遗址标识系统的设计提供参考,力图营建符合地域文化的城市微观环境,建立完善的历史街区遗址标识系统。历史街区遗址标识设计应按照点线面的原则布局,要考虑造型、城市主色调和材料选择这三个主要因素,提高城市历史街区的可识别性。  相似文献   

2.
董卫 《城市规划》2022,46(2):71-78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从追求规模的大建设时期逐渐进入到注重环境、文化和“乡愁”的高质量发展时期。同时,一些历史城市、村镇和街区的保护利用仍存在与“高质量发展”的诉求不相吻合的现象。在国土空间规划时代,如何不断强化规划设计及其管理效能、不断提高对城乡空间文化与自然特征的认知水平、不断从宏观到微观多重层面优化城乡环境之间的协调性与适配性,将是未来城乡更新改造的重要方向之一。本文试图从“国家历史文化空间”的角度切入,提出一种区域协调、城乡融合、自然-文化资源整体保护发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从西方近现代建筑史的角度出发,对消费主义与奇观建筑的产生和发展进行梳理,初步探讨现代化都市的整体面貌与建筑的关系。进而分析消费文化对现代都市建筑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建筑与文化》2011,(8):50-51
编者语Editor’s Note有时候,最蓬勃、最让人感动的力量,是嫩芽破土而出的瞬间;有时候,最神奇、最让人惊叹的转变,是高速运转的流水切割钢铁的场景。是的,一切皆有可能。就像几年前,人们不会想到曲江新区会成为中国文化产业的一块高地,众多龙头文化企业在曲江安家,数百中小文化企业蓬勃生长,  相似文献   

5.
历史街区保护的双系统模式的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乔 《建筑学报》2005,(12):36-38
针对我国历史街区的居住环境与居民生活需求存在的冲突,以人文精神、可持续发展和交往实践观为理论依据,提出了历史街区保护的双系统模式,即:为整个城市保留地方性历史文化系统和为历史街区营造现代生活系统,建立起人和物、局部和整体、传统和现代同时考虑的一种历史街区保护模式。  相似文献   

6.
现代景观生态学把地球表面生态系统中的景观要素分为三大类,它们以点、线、面的元素构成区域景观体系。斑块、廊道与基底(简称MPC)的概念表述为:基底(matrix)是区域中的背景地域,它决定了景观的性质。斑块(patch,也称缀块)指在外观上与周围环境明显不同的均质非线性地表域。  相似文献   

7.
<正> 景德镇是我国的陶瓷工业基地、陶瓷历史文化名城、著名的瓷都,在景德镇市区、郊区乃至更广大的范围内有大量的古窑址、古建筑以及其他历史文化遗存。景德镇的历史文化遗存全面、深刻地反映了历代陶瓷生产、经营的全过程;瓷业的发展带动了其他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形成了人口集中、繁  相似文献   

8.
城市设计是人们对于特定城市的特定建设目标所进行的城市外部空间和环境的组织及设计.城市所具有的独特的历史文化影响着城市的空间形态,成为城市设计必须结合的因素.西安市曲江新区就是一个紧扣城市历史文化的优秀城市设计作品.本文分析评价了西安曲江新区的城市设计,对于其它城市设计的立项及实践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以德阳市罗江区为例,基于大量的文献研究和实地踏勘走访,深入分析其历史变迁和文脉要素,从区域、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和地域民俗文化传承几个层面,从文脉视角对历史文化展示利用体系提出新的构建策略。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将从全域全历史文化资源要素和保护线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入手,利用底线思维,借鉴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办法厘清纳入历史文化保护线的保护对象、保护线及相关保护线的协调整合优化后,形成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的历史文化保护线,并提出了管控要求,为历史文化保护线的划定和制定管控规则提供了一种可参考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概述了绿色建筑的概念及基本要求,并介绍我国绿色建筑评价的标准。以新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及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工程为例,研究历史文化保护区建筑节能环保技术集成应用。提出生态优先,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及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相统一的设计原则,从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营管理方面在历史文化保护区建筑集成应用各项绿色环保技术,以降低建筑能耗,减少污染物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袁亦琦  刘叶 《建筑施工》2007,29(12):937-938
作为上海外滩标志性建筑之一的中国银行大楼,是一幢具有70余年历史的保护性建筑。介绍了在修复已破损的外墙面及功能需要拆除部分楼房结构的施工中,采取的环境保护、节材、降噪等措施。实施结果表明,环境保护受控、墙面干净、光洁,又不失保护建筑“如旧”的原有的体貌。  相似文献   

13.
招投标过程中,中标价常常是以投标价为基础的,因此投标价的合理性对中标结果具有重要的影响。为识别投标人投标报价的合理性,在分析国内外对投标价合理性识别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工程量清单项为合理投标价判别单元,并在历史中标数据的基础上,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对当前工程量清单项投标价进行合理性判别的投标价合理性识别模型。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确立了工程量清单项投标价影响因素聚类指标体系,为当前工程量清单与历史中标工程量清单的归类提供了基础。同时,基于模糊 K 均值聚类法和层次聚类法相结合的聚类分析方法,建立并确立了投标价合理性识别模型,并通过实证验证了该模型的合理性与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4.
This article proposes a new system identification (SI) method using the modal responses obtained from the dynamic responses of a structure for estimating modal parameters. Since the proposed SI method visually extracts the mode shape of a structure through the plotting of modal responses based on measured data points, the complex calculation process for the correlation and the decomposition for vibration measurements required in SI methods can be avoided. Also, without dependence on configurations of SI methods inducing variations of modal parameters, mode shapes and modal damping ratios can be stably extracted through direct implementation of modal response. To verify the feasibility of the proposed method, the modal parameters of a shear frame were extracted from modal displacement data obtained from a vibration test, and 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obtained from the existing frequency domain SI method. The proposed method introduces the maximum modal response ratio of each mode computed by modal displacement data, and from this, the contribution of each mode and each measured location to the overall structural response is indirectly evaluated. Moreover, this article proposes a model updating method establishing the error functions based 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analytical model and measurement for the natural frequencies and the modal responses reflecting both mode shape and modal contribution. The validity of the proposed method is verified through the response prediction and modal contributions of the models obtained from model updating based on dynamic displacement from a shaking table test for a shear‐type test frame.  相似文献   

15.
基于文化地理学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文化地理学的基本观点出发,认为历史文化名城是地域文化的集中表现,对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系统和文化生态进行了分 析。在此基础上,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进行了探索性思考,提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文化景观是基础,文化系统是核心,文 化生态是关键,并构建了名城综合保护的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16.
在城市经济转型升级以及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多重影响下,城市近郊区历史古镇在城市发展转型过程中越来越受到重视。论文以重庆近郊区历史古镇金刚碑为研究对象,引入文化生态位的概念,对近郊区古镇历史文化生态特征、文化生态网络构建等方面进行调查和研究,分析其生长演变规律和内在发展联系,进而探寻文化生态位视角下城市近郊区历史古镇保护更新利用的适应性方法。  相似文献   

17.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和西部大开发,重读威尼斯“国际宪章”,再谈文物建筑的保护和利用,对保护名城特色,实现城市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发展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18.
以绿色建筑为设计目标,从被动式建筑设计角度出发,介绍了建筑信息模型技术(BIM)的重要性,通过具体案例详细论述了其在场地设计、日照、采光、通风等被动式建筑设计措施中的应用,指出了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和目前应用所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20.
对遥感数据在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并对遥感数据库体系与结构设计、数据库构建思路与技术进行了研究,从而为建筑节能及绿色建筑应用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