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超临界CO2染色法在超细涤纶纤维染色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超细涤纶纤维纤度小,比表面积大,水浴染色时往往出现得色量低、显色性差、色牢度差等问题.超临界二氧化碳既对分散染料有着较大的溶解度,又有易于扩散和运动的气体特性,有望解决超细涤纶纤维的染色问题.本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染色法对超细涤纶纤维的染色状况分别从时间、温度、压力3个方面进行了考察研究.结果表明:超临界二氧化碳染色法适于超细涤纶纤维的染色,较适宜的工艺条件是压力20 MPa、温度120℃、时间30 min,所得染色纤维其染料上染量、K/S值及色牢度均较水浴染色纤维为优,且达到了与普通涤纶染色纤维相近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以1-丁基-3-甲基咪唑氯盐离子液体对红麻纤维进行预处理,在超临界CO2状态下对处理后的红麻进行无水染色,分析染色温度、压力和时间对染色深度的影响。利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FT-IR)测定分析预处理和染色的效果。确定最佳染色工艺参数为染色温度130℃、压力25 MPa、时间45min。结果表明,离子液体可以降低红麻纤维的结晶度,增大纤维的比表面积,促进纤维与染料的结合;与传统染色相比,染色性能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3.
均匀设计法优化丹参酮ⅡA 的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均匀设计法优化了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丹参中丹参酮ⅡA的工艺.采用均匀设计法考察了萃取温度、萃取压力、萃取时间对丹参酮ⅡA萃取率的影响,并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萃取物中丹参酮ⅡA的含量.试验结果表明,在萃取温度35℃、萃取压力40 MPa、萃取时间0.5h、二氧化碳流量为20 kg/h的条件下,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的丹参酮ⅡA萃取率为81.36%.与传统溶剂提取法相比,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法不仅萃取收率高,且选择性好、无环境污染,具有较优越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采用活性黑ED-HW对散纤维染色,通过探究元明粉质量浓度、纯碱质量浓度、染色温度、染色时间对染色效果的影响,得到活性黑ED-HW染色散纤维的优化工艺条件为:染料浓度10%(o.w.f)、元明粉质量浓度120 g/L、纯碱质量浓度20 g/L、染色温度80℃、染色时间60 min,且使用活性黑ED-HW染色散纤维的耐干摩擦色牢度比硫化黑染色散纤维的耐干摩擦色牢度高半级,耐湿摩擦色牢度比硫化黑染色散纤维的耐湿摩擦色牢度高2级.  相似文献   

5.
超临界CO2中分散红1对涤纶针织物的染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涤纶针织物在温度52~143℃,压力16~22 MPa,时间5~60 min的条件下用分散红1在超临界CO2中的染色研究,详细考察了超临界CO2染色的影响因素及其与织物的上染量和表面深度(K/S)的关系,并测定了部分染色后的涤纶针织物的耐皂洗色牢度及耐摩擦色牢度.结果表明:超临界CO2染色中,染色温度、压力和时间对涤纶针织物的上染量和K/S有明显影响.一定的条件压力下,织物的上染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在120℃左右上染基本达到平衡;在一定温度条件下,织物的上染量随压力的升高而增加.涤纶针织物在16~18 MPa,120℃左右,染色30 min左右就能达到良好的染色效果,其耐皂洗色牢度及耐摩擦色牢度能达到传统水染效果.  相似文献   

6.
以菠菜为原材料提取叶绿素并合成叶绿素衍生物,以其为天然染料对羊毛纤维在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2)条件下进行染色,与常规水浴条件下的染色结果进行比较,发现前者染色效果更好.此项研究能为绿色清洁生产提供较好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超临界流体技术是新兴的化工技术之一,传热是其工程应用研究的重要方向。以二氧化碳作为超临界流体的代表,通过试验得到密闭竖直细管内二氧化碳在超临界状态下自然对流的传热特性。探索了试验段管径、加热段加热功率不变,试验工质在不同压力的条件下的传热特性。研究表明:竖直密闭细管内的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的传热方式以自然对流为主。加热试验段,当试验段壁温升高到超临界温度以上,密闭空间内超临界状态的二氧化碳在稳定操作条件下,通常会发生"脉动"传热现象。试验段充入二氧化碳后,加热段的测温点温度降低3℃,而在冷凝段测温点温度却提升了近6℃,各测温点间温度差减小,即试验段的温差呈现"展平"现象。说明在超临界压力下,二氧化碳的传热性能好于常规状态。  相似文献   

8.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冬凌草甲素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冬凌草为原料采用对比分析、正交试验和数理统计等方法,研究用超临界二氧化碳从冬凌草中萃取冬凌草甲素的萃取压力、萃取温度、分离温度以及萃取时间对萃取冬凌草甲素产率的影响和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在萃取压力为24 MPa,萃取温度为55 ℃,萃取时间为2.5 h,CO2流量为29 l/h,分离温度为40 ℃时,冬凌草甲素产率最高.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以大豆毛磷脂为原料,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法脱除大豆毛磷脂中的油脂,得到精制的大豆磷脂;并探讨了萃取压力、萃取温度、夹带剂乙醇的加入量、流体流量和萃取时间对萃取效果的影响,通过实验确定了最佳的工艺条件为:CO2流量为30L/h,萃取压力为30MPa,萃取温度为50℃,萃取时间为3h,在此条件下磷脂含量可由25.54%提高到95%以上。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直接和酸性染料在毛棉交织两种不同纤维上的染色性能进行了研究,测定了染液pH值、温度、染色时间和中性电解质对不同纤维上染料竭染率和染色速率的影响。初步探讨了不同结构直接染料与羊毛染色性之间的关系。提出毛/棉交织物羊毛留白、纯色染色和交染的适用染料、染色工艺以及防羊毛沾染剂,对生产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超临界流体的特性及其萃取基本原理,讨论了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与传统萃取方法相比具备的优点,评述了超临界CO2的特点,概述了国内外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在医药、食品、香料、石油化工以及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开发及应用。  相似文献   

12.
二氧化碳超临界流体清洁化制革技术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二氧化碳超临界流体代替水做介质制革技术可以从源头上消除制革污水的产生,是一种全新的清洁化制革技术。本文对二氧化碳超临界流体的性质以及利用二氧化碳超临界流体代替水做介质清洁化制革技术进行了介绍,并对该项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3.
针对中国绝大多数高瓦斯煤层渗透性低以及低渗透煤层强化抽采瓦斯效果不理想的现状,结合超临界CO2强扩散和溶解增透孔隙介质等独特优点,依据超临界CO2作用后煤微观孔裂隙的演化特征,得到煤微观孔隙率和渗透率演化方程,根据孔隙率的变化确定损伤变量,考虑体积应力、温度、孔隙压力及超临界CO2溶解增透作用的影响,建立超临界CO2作用后煤的热流固耦合力学模型,利用ABAQUS软件提供的场变量子程序,结合PYTHON脚本和子程序二次开发功能,实现低渗透煤层注超临界CO2增透规律数值模拟。结果显示:超临界CO2注入后,注气孔周围煤体内体积应力、温度及孔隙压力变化明显,随着距注气孔距离的增加,影响程度逐渐减弱,并趋于稳定;经超临界CO2作用后,注气孔周围煤体内不断萌生新的孔裂隙,并与原有的孔裂隙相互贯通,随注气时间的延长各级孔裂隙不断向煤体纵深演化发展,煤微观孔隙率较注气前提高了2个数量级;超临界CO2的致裂增透作用引起煤体不同程度的损伤,距注气孔越近,损伤程度越大,损伤增加越快,注气时间越长,损伤增加的幅度越大;煤微观孔裂隙的有效发育为煤层气的扩散渗流提供了更多的运移通道,使煤体渗透系数较注气前提高了3个数量级。  相似文献   

14.
菜籽油在超临界CO2中的溶解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建立了一套超临界流体萃取装置,测定了菜籽油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中的溶解度等温线,并对超临界萃取条件与所得油品质量之间的关系和最佳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5.
进行了超临界CO2萃取分离乙醇与水混合物的实验研究。考察了各种操作条件和填料对萃取的影响,发现填料对改善萃取过程有明显的效果。探索了添加剂在超临界萃取中的作用,获得具有前景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超临界CO2萃取玉米黄色素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以玉米蛋白粉为原料利用超临界CO2 萃取技术萃取玉米黄色素的工艺,探索了萃取压力、萃取温度、分离温度、分离压力及操作时间、CO2 流量对玉米黄色素萃取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绿色环保天然工质二氧化碳以其优良的热物性成为热泵系统中合成工质最有潜力的替代物之一。介绍了二氧化碳热泵的原理、二氧化碳热泵在热水器上的应用以及二氧化碳热泵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并且将不同品牌的二氧化碳热泵热水器进行了比较分析,最后通过计算将二氧化碳热泵热水器与其他热源的热水器的经济性能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二氧化碳热泵热水器无论在经济性方面还是在性能系统方面都要比其他热水器更有优势,因此发展空间很大。  相似文献   

18.
用超临界CO2流体进行羊毛脂萃取、分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超临界条件下,用二氧化碳作萃取剂处理粗羊毛脂,通过控制操作条件,可以获得高质量的羊毛脂;通过对羊毛脂中非皂化物的超临界萃取,可以分离出羊毛脂中胆甾醇。  相似文献   

19.
咖啡因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中的溶解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使用半流动法实验装置在308.15K—333.15K,8MPa—20MPa的范围内,测定了咖啡因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中的溶解度。建立在正规溶液理论基础上的热力学模型被用来预测溶解度数据。本文在该模型中引入非随机混合的经验参数后,较好地关联了实验数据,溶解度计算的绝对平均偏差为4.2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