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9个杂交蓖麻品种蓖麻籽中不同脂肪酸含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9个杂交蓖麻品种蓖麻籽的百粒重、出仁率、含油率及主要脂肪酸含量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品种蓖麻籽的百粒重、含油率及主要脂肪酸蓖麻油酸的含量差别较大。百粒重变化范围为21.1—52.1g;含油率变化范围为46.0%-57.6%,1号蓖麻籽含油率最高,高达57.6%;9种蓖麻籽中蓖麻油酸含量变化范围为81.44%-90.25%,2号品种的蓖麻油酸含量最高,高达90.25%;油酸、亚油酸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2.83%-6.03%和4.27%-7.80%,蓖麻油中还含有少量的棕榈酸、硬脂酸和极少量的二十烷酸、二十烷一烯酸,其中棕榈酸、硬脂酸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0.81%-1.74%和0.88%-1.91%,二十烷酸和二十烷一烯酸的含量均低于1%。  相似文献   

2.
毛细管气相色谱内标法测定沙棘油中的脂肪酸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建立了以十七烷酸甲酯为内标物,用毛细管气相色谱同时测定沙棘油中六种脂肪酸(棕榈酸、棕榈油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的方法。样品经氢氧化钾-甲醇皂化、三氟化硼-甲醇酯化后使生成相应的脂肪酸甲酯,以DM—FFAP毛细管柱分离,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测定。用保留时间定性,内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在所选择的色谱条件下,上述脂肪酸在10min内获得较好的分离;六种脂肪酸的峰面积与其质量浓度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8;样品加标回收率(n=6)为92.1%~101.4%;相对标准偏差为2.37%~4.19%;最低检出限为4.0mg/L。该方法操作简便、快速、准确,适合批量样品的测定。  相似文献   

3.
亚麻籽油中脂肪酸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9  
用无水乙醚提取亚麻籽油,经皂化、甲酯化处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其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和鉴定。共分离鉴定了13种脂肪酸:含有4种饱和脂肪酸,占脂肪酸总量的12.71%,其中以十六烷酸(7.31%)、十八烷酸(5.04%)为主;含有9种不饱和脂肪酸,占脂肪酸总量的87.1%,其中以亚麻酸(49.05%)、油酸(22.34%)、亚油酸(13.73%)为主。可见作为一种富含w-3和w-6不饱和脂肪酸的功能性油脂,亚麻籽油具有营养保健和药疗功效。  相似文献   

4.
狼紫草籽油中脂肪酸组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了狼紫草籽油中的脂肪酸组成及相对含量。鉴定了15种脂肪酸,占脂肪酸总量的99.3%。样品所含主要脂肪酸为棕榈酸、油酸、亚油酸、α—亚麻酸和γ—亚麻酸。不饱和脂肪酸为90.64%,其中α—亚麻酸26.88%,γ—亚麻酸6.70%。  相似文献   

5.
云南核桃油的特征指标及脂肪酸组成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采自云南省核桃主产地的9个核桃样品所提取核桃油以及直接采集的15个成品核桃油样品的主要特征指标和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测定。结果显示:核桃油样品的折光指数为1.475-1.477,相对密度为0.916~0.924,碘值为143.7~152.2,皂化值为189.0—200.6;核桃油样品的脂肪酸组成:棕榈酸含量3.08%~7.91%(平均5.79%),硬脂酸含量1.48%-2.75%(平均2.13%),油酸含量17.45%~25.57%(平均21.83%),亚油酸含量56.97%~66.12%(平均61.58%),亚麻酸含量6.30%~9.65%(平均7.7%),三种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占检测脂肪酸总量的91%以上。  相似文献   

6.
本实验采用超声频率28kHz,功率100W的超声波辅助处理,以石油醚作溶剂从鲜栀子湿果种籽中提取栀子油。研究发现,在料液比为1:10(g/ml),超声处理提取时间为45min,提取次数为3次时,油脂产率较高,达到16.49%。本研究通过GC-MS技术对栀子油中脂肪酸成分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其油脂中含有7种主要的脂肪酸和角鲨烯,脂肪酸组成为十五烷酸、十七烷酸、亚油酸、油酸、二十碳烯酸、二十酸以及二十二烷酸。从相对含量看,亚油酸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7.
板栗油脂肪酸组成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为了开发我国板栗资源,采用气相色谱法对板栗油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经分析检测出7种脂肪酸,含量分别是豆蔻酸0,123%、棕榈酸13.933%、棕榈油酸0.451%、硬脂酸0.770%、油酸43.691%、亚油酸33.988%、亚麻酸6.355%,这对板栗油的研究、开发利用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8.
以云南省景洪市基诺乡天然林中的云南肉豆蔻种子为材料,进行种子表型性状、含油率和脂肪酸组成分析。结果表明:这一居群内22株树的种长为34.73~45.89 mm,种宽为20.36~26.54 mm,单粒重为7.67~16.86 g,种仁含油率为6.37%~15.83%;通过GC及GC-MS分析,种仁油中共检测到14种常见脂肪酸,即十二烷酸(C12∶?0)、十三烷酸(C13∶?0)、十四烷酸(C14∶?0)、十五烷酸(C15∶?0)、十六碳烯酸(C16∶?1)、十六烷酸(C16∶?0)、十七烷酸(C17∶?0)、十八碳二烯酸(C18∶?2)、十八碳烯酸(C18∶?1)、十八烷酸(C18∶?0)、二十碳烯酸(C20∶?1)、二十烷酸(C20∶?0)、二十二烷酸(C22∶?0)、二十四烷酸(C24∶?0),其中十八碳烯酸发现位置异构现象,即C18∶?1(9)和C18∶?1(11)。十四烷酸相对含量为53.58%~62.52%,均值为58.73%,是含量最高的脂肪酸。  相似文献   

9.
印楝籽油脂肪酸组成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罗喜荣  杨军 《中国油脂》2002,27(4):78-78
对印楝籽油进行脂肪酸组成的分析 ,先将样品进行甲酯化处理 ,再采用气相色谱法分析。经分析测定共检出 8种脂肪酸 ,含量分别是软脂酸 18 13% ,十六碳烯酸 0 16% ,十七烷酸 0 13% ,硬脂酸 18 2 0 % ,油酸 4 6 4 2 % ,亚油酸 14 4 8% ,亚麻酸 0 4 2 % ,花生烯酸 1 35 %。  相似文献   

10.
羊乳脂肪中脂肪酸成分的气相色谱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取广州花都地区的羊乳样品,采用OP乳化剂提取出样品中的脂肪,对其进行甲醋化,用填充柱气相色谱法测定了其中的脂肪酸成分;采用面积归-法确定了主要的脂肪酸组成为乙酸9.48%,丁酸2.08%,已酸1.67%,辛酸3.62%,癸酸4.26%,月桂酸2.34%,豆蔻酸7.42%,十五烷酸0.65%,棕榈酸22.32%,棕榈油酸0.87%,硬脂酸10.04%,油酸23.78%,亚油酸6.54%,亚麻酸2.53%,其他脂肪酸2.30%(均为质量分数),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之比为1.39:1.  相似文献   

11.
以产香酵母菌、高产酸醋酸菌以及产多糖乳酸菌为研究对象,将3株功能菌应用于四川保宁醋中进行接种强化发酵。单菌强化发酵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强化组1(接种产香酵母菌)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种数及相对含量分别提高了17.39%、20.23%,达到27种、79.65%;强化组2(接种高产酸醋酸菌)与强化组3(接种产多糖乳酸菌)酸度分别上升了82.75%、155.75%,稳定在3.18%、4.45%,其中有机酸含量增幅在23.46%~389.21%之间;强化组3多糖质量浓度提高了68.43%,高达1 143.78 mg/L。采用混菌设计确定强化发酵最佳接种比例,其结果证明在总接种量1%,接种比例为酵母菌40%、醋酸菌16%、乳酸菌44%条件下,所得食醋的效果最佳,其酸度为5.28%,挥发性物质种数为30种,感官评分85.65。研究结果为改善保宁醋风味、提高出醋率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2.
长柄扁桃油脂肪酸成分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长柄扁桃是一种新型的沙生木本油料植物。采用GC-MS法对长柄扁桃油的脂肪酸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柄扁桃种仁中油含量在55%以上,由棕榈酸、棕榈油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花生烯酸和芥酸7种脂肪酸组成,其中不饱和脂肪酸高达98.1%,单不饱和脂肪酸与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与橄榄油比例相似,芥酸含量仅为0.8%。表明长柄扁桃油是一种品质优良的食用油,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3.
以低体积分数底酸启动巴氏醋杆菌CICC 20001发酵醋酸,采用转录组学方法探讨底酸促进巴氏醋杆菌产酸的分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以0.5%底物醋酸启动醋酸发酵时,醋酸菌产酸效率明显提高,并筛选到482 个显著差异表达基因,包括424 个上调基因和58 个下调基因。其中,在发酵早期和中后期,分别有412 个和70 个显著差异表达基因。添加0.5%底物醋酸时,巴氏醋杆菌可能通过尿素代谢、丙酸代谢、醋酸同化代谢强化醋酸耐受性,减少发酵过程中醋酸对菌体的毒害性作用,提高产酸效率。此外,巴氏醋杆菌还可能通过强化信号转导、膜运输和能量代谢,为醋酸发酵过程中营养物质转运和能量转化提供重要保障。研究结果将为底酸促进巴氏醋杆菌产酸机制提供新的认识,为提高醋酸发酵效益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该研究在比较酸酯化和碱酯化预处理方法基础上,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湖南、广东、江西、云南、广西、海南6个地区油茶籽油的脂肪酸种类、相对含量和比例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除油酸、芥酸、二十三碳酸和二十四碳烯酸外,酸酯化和碱酯化法处理后检测出的其他脂肪酸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酸酯化法更适合茶油脂肪酸检测。茶油中肉豆蔻酸、十七酸、亚麻酸、花生酸、芥酸和二十四碳烯酸的最高含量均来自于湖南茶油样品,分别为0.10%、0.11%、0.20%、0.09%、0.17%和0.07%;棕榈烯酸含量最高的是广东茶油样品,为0.12%;棕榈酸含量最高的是广西茶油样品,为12.97%;亚油酸含量最高的样品产自江西,达15.58%;硬脂酸和油酸含量最高的样品均源自于海南,分别为3.74%和73.70%。油茶籽油在不同的产地其营养特性各不相同,广东和江西茶油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分别为15.33%和15.67%;云南茶油脂肪酸总不饱和程度最高,达85.74%;湖南和海南茶油稳定性较好,易于保存。该研究为了解我国油茶各主产区的茶油营养价值差异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5.
通过Folch法提取俄罗斯鲟鱼不同部位总脂,采用GC/MS法对其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通过质谱数据库检索和标准品对照鉴定脂肪酸组成。研究表明,鱼肉、鱼卵、鱼皮、鱼腹中脂肪酸种类及含量类似,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大于40%,其次为单不饱和脂肪酸(30%左右)和饱和脂肪酸(17%左右),多不饱和脂肪酸以9,12-十八碳二烯酸和DHA为主。鱼肉中总脂含量12.83%,其中,多不饱和脂肪酸为42.37%,EPA+DHA为17.25%;鱼卵总脂含量为14.46%,其中n-3脂肪酸为22.10%;鱼皮含有较高含量的n-6脂肪酸(19.43%);鱼腹总脂含量14.45%,含有较高含量的多不饱和脂肪酸(42.66%)和单不饱和脂肪酸(34.07%),EPA+DHA为17.38%;鱼鳔中未检测到n-3和n-6脂肪酸;鱼肝总脂含量为55.92%,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尤为突出,高达55.81%,以9-十八碳烯酸(49.82%)为主,饱和脂肪酸含量仅为17.24%;椎骨中总脂仅为0.09%。  相似文献   

16.
忍冬科植物忍冬(金银花)含酚酸与黄酮类化合物。先用不同溶剂萃取忍冬叶,再用柱色谱与薄层色谱进行抗氧性组份的分离纯化,得到八种黄色结晶物质。用β-胡萝卜素共氧化法和烘箱贮存法测定抗氧活性,底物用豆油和猪油,结果得到的乙酸乙酯的粗提物的抗氧性能最强,其次是丁醇粗提物,分离所得八种结晶物质都有一定的抗氧活性。用化学试剂显色和光谱分析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乙酸乙酯粗提物中得到忍冬黄素、木樨草素、3′-甲氧洋芹崇、木樨草素-7-0-新橙皮糖苷、异绿原酸和咖啡酸,丁醇粗提物中得到木樨草素-7-0-双半乳糖苷和忍冬黄素-6-0-新橙皮糖苷。异绿原酸和丁醇粗提物水解后制得咖啡酸和混合苷元,抗氧性能增强。用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得叶中总黄酮、异绿原酸和咖啡酸的含量分别为4.72%、1.89%和0.44%,茎中的含量分别为1.22%、0.32%和0.11%。  相似文献   

17.
以茶青为发酵培养基质,对灰树花固体发酵过程中的各种内含物含量的变化及其品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灰树花的最佳发酵培养基成分及培养条件:中叶茶,2%大豆粉,接种量1%,培养温度25℃,培养时间9d。发酵后其菌质的有效成分为:茶多酚1.78%,游离氨基酸0.77%,酚氨比2.3,多糖4.69%。与发酵前比较其多糖含量增加了31.7%,茶多酚降解了77.8%,游离氨基酸降低了26.7%,酚氨比降低了69.9%,茶叶品质得到很大改善。  相似文献   

18.
渗透压胁迫对耐盐乳酸菌发酵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传统分离培养法从新疆伊犁昭苏县土壤样品中分离筛选耐盐乳酸菌,通过形态观察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进行鉴定,并探究高盐胁迫(7%、8% NaCl)下其生长速率、产酸性能、耐酸、耐胆盐胁迫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筛选得到4株耐盐乳酸菌,其中菌株a、b、c被鉴定为海氏肠球菌(Enterococcus hirae),菌株d被鉴定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在高盐胁迫(7%、8% NaCl)下,L. plantarum d的生长特性、产酸及耐酸性能最好,但耐胆盐能力最差,E. hirae a、b、c的耐胆盐胁迫能力更佳;在10%和12%的NaCl含量下胁迫3 h,4株菌的存活率均能维持在36%以上,其中E. hirae b的耐盐能力最佳,存活率最高。  相似文献   

19.
八角籽仁油GC-MS分析和急性毒性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石油醚为溶剂提取八角籽仁油,通过GC—MS分析了八角籽仁油中脂肪酸的组成及含量,并对八角籽仁油进行了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八角籽仁油中亚油酸含量34.658%,油酸含量34.986%,棕榈酸含量17.838%,山嵛酸含量4.096%,硬脂酸含量4.093%,花生酸含量1.550%,二十四碳酸含量1.336%;不饱和脂肪酸占69.644%,饱和脂肪酸占28.913%。急性毒性试验初步确定八角籽仁油小鼠最小致死量和最大耐受量均大于40mL/kg。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了CEC01、EC1118、Str不同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对霞多丽酿酒葡萄品质的影响。霞多丽酿酒葡萄经过采摘、分选、除梗、压榨、成分调整、静置、活化酵母(CEC01、EC1118、Str)、酒精发酵、分离倒罐、澄清、密闭储存传统酿造工艺酿造,进行感官评价,检测分析常规理化指标、香气物质。结果表明,酿酒酵母CEC01酿造葡萄酒感官质量总分82.00分高于酿酒酵母EC1118、Str总分。说明CEC01酿造的葡萄酒感官质量较佳。酿酒酵母CEC01酿造的霞多丽干白葡萄酒的残糖为1.50g/L低于酿酒酵母EC1118、Str残糖,酒精度为12.90%vol高于酿酒酵母EC1118、Str酒精度。酿酒酵母CEC01发酵过程中平均总酸、平均总酚含量呈降低趋势,说明其在降酸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酿酒酵母CEC01酿造葡萄酒醇类香气物质相对含量为62.83%,酸类香气物质相对含量为1.45%,酯类香气物质相对含量为35.68%。酿酒酵母EC1118、Str酿造葡萄酒醇类香气物质相对含量为75.48%、78.62%,酸类香气物质相对含量为2.33%、1.58%,酯类香气物质相对含量为22.17%、19.73%,CEC01葡萄酒感官质量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