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供冷系统日益普及。受全球气候变暖和能源资源短缺问题影响,供冷系统能耗控制日益受到广泛关注。为科学表征供冷系统能源消耗状况,将供冷系统划分为六个子系统,从总能系统层次上给出了适合于各类供冷系统的广义化的能耗评价一般模型。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单耗分析方法,提出了供冷系统能耗的定量计算方法。采用了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分析,对供冷过程的热力学本质、冷量?、供冷能力等方面展开研究,系统阐述了供冷系统的理论节能极限及理论最低能耗,并立足总能系统对供冷过程的理论极限-可逆供冷作出了说明。在北京市目前设计标准下,供冷系统理论最低燃料单耗为0.82kg/GJ,当前供冷系统能耗水平(25.27 kg/GJ)与之相比,节能潜力甚大。为验证所构建的供冷系统能耗评价一般化模型,结合北京市通州区供冷系统的实施方案,对分散电制冷、集中电制冷、分散热制冷、集中热制冷四个基本类型的供冷模式进行了实例计算分析,并与四种模式的?分析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所提能耗模型与?分析结果一致,电制冷燃料单耗低于热制冷,分散制冷燃料单耗低于集中制冷,集中热制冷能耗较高,应慎重发展。所提出的能耗分析评估模型为各种类型供冷系统的一般化对比评估提供了理论分析方法,同时可为城市供冷系统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顾昌  陈汝庆 《现代节能》1995,11(6):18-21
从一次能源消费量和运行费用两方面,对集中供冷和分散供冷的经济性进行了比较,并分析了影响经济性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中外建筑能耗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秀  江亿 《中国能源》2007,29(6):21-26
本文对中外建筑用能分类和各类能耗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了能耗差别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我国建筑用能总体状况和节能潜力。同时指出各国能耗数据统计体系的差别,并提出数据比较应注意这些差别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5.
《节能》2016,(11)
对热电厂主要能耗指标计算中的不同方法进行了剖析,就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对这些计算公式的理解提出了一些看法。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某热电厂为例,具体阐述了其主要能耗指标的计算方法,分别按综合能耗计算方法和电力行业普遍计算方法对供电煤耗、供热煤耗等主要技术指标进行了计算,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6.
王晓霖  翟晓强  杨燕 《可再生能源》2012,(5):100-104,108
通过供冷试验及TRNSYS软件模拟研究了吊顶辐射冷却塔供冷系统的运行效果,分析了气象参数、部件结构等因素对系统供冷效果的影响,并与常规供冷系统全年的运行能耗进行对比。试验与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吊顶辐射冷却塔供冷系统的有效供冷量能够满足用户供冷需要,供冷房间温度稳定且分布均匀。冷却塔供冷效果与大气湿球温度、建筑内部负荷、热交换器结构等因素有关。辐射顶板末端与冷却塔供冷匹配性高,系统全年运行时数增加,应用于需全年供冷的建筑节能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胡琥  李亚莉  田昕 《节能技术》2012,30(5):422-423,430
为解决建筑电力能耗的监测问题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ARM9的电力能耗检测设备的分析与设计,该设备可检测多项电能指标,能够对电能消耗情况进行实时检测,实现了电能能耗数据的实时采集、实时传输;同时具有功耗小、成本低、实用性强、实时性高等特点。文章对该系统的基本结构、硬件设计、软件设计及系统调试的过程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8.
李中华  王如竹 《热能动力工程》2001,16(2):157-159,178
采用双效固体吸附式制冷技术开发了热电厂新型集中供冷系统,该系统结构简单,性能可靠,投资低,耗电少,无污染,不但可为全厂提供空调用冷,而且可大幅度提高电厂机组热经济性,具有显著的节能与环保效果。  相似文献   

9.
10.
叙述了区域供冷系统的概念和优点,比较了区域供冷系统和分散式空调系统初投资及运行费用等的经济性。指出,区域供冷具有节能环保等优点,可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燃气轮机冷热电联产系统技术与经济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现有商业燃气轮机用于热电联产系统和冷热电联产系统时的性能。与常规分产系统相比,两系统在热力学性能上均有较大优势,绝大多数节能率超过20%。功率较小的燃气轮机单位造价偏高,用于冷热电联产系统时经济性较差;随着功率的增加经济性不断改善,冷热电联产系统的经济性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运行时间和电价的影响最明显,其次为燃料价格的影响,热价和冷价的影响相对最小;这些因素在燃气轮机功率较小时影响较大,随功率的增加影响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12.
以能源消费中的电力消费为切入口,引入产业单位产值电耗比这一指标,以上海在九五、十五期间的产值增长和用电的数据为基础,对不同产业的用电效率和节能的成效进行了客观的评价,以便于掌握节能降耗的重点,并有的放矢的挖掘节能潜力,以期实现上海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热电(冷)联产系统的优化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据有限时间热力学原理导出了不可逆热电联产和热电(冷)联产系统在系统最大火用输出时的基本优化关系,确定了热电(冷)联产系统优化参数和优化构形选取范围,得到了供热(制冷)和发电间的匹配优化特性,通过数值算例得出不同参数对系统性能影响的规律。所得结论可为热电(冷)联产系统的优化设计和最佳工况选择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影响冷热电联产系统经济性因素的灰关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1引言发展天然气冷热电联产项目,对于削减电网的高峰负荷、缓解能源供需矛盾、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减轻污染,改善环境、降低因燃料调整带来的成本增加十分有利。燃气轮机冷热电联产运行的经济性是系统应用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影响系统运行经济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燃气  相似文献   

15.
薛海锋 《中外能源》2011,16(2):100-103
镇海炼化Ⅱ套加氢装置,系处理30×104t/a焦化汽油与50×104t/a直馏煤油的混合装置,加工能力达80×104t/a。近期,装置反应炉消耗燃料上升,催化剂活性下降,换热器换热效果变差,电耗增加,装置综合能耗已接近13kg标油/t。分析显示,装置综合能耗构成中,燃料气占50%,蒸汽占19%,电耗占23%。通过实施更换反应器上部催化剂,稳定催化剂活性,适当提高加工量以降低单耗,对换热器进行抽芯清洗堵漏,改变加氢反应的混氢点,停用反应加热炉,加强管理和优化操作等节能措施,装置能耗由2008年1~5月份的月均12.88kg标油/t,下降到9.434kg标油/t。但长远来看,装置仍存在能源的不合理利用因素,主要表现为:由于实际工况与设计有很大偏离,反应器后的换热器E201、E202/ABC换热面积不能满足换热要求,反应器出口温度升高,尚有部分热能浪费;汽提塔进料换热器E204/ABCD总换热面积为840m2,但在当前工况下,冷、热料温度均在165℃上下,二者温差很小,换热效果不理想。  相似文献   

16.
The Global MARKAL-Model (GMM), a multi-regional “bottom-up” partial equilibrium model of the global energy system with 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learning, is used to address impacts of internalisation of external costs from power production. This modelling approach imposes additional charges on electricity generation, which reflect the costs of environmental and health damages from local pollutants (SO2, NOx) and climate change, wastes, occupational health, risk of accidents, noise and other burdens. Technologies allowing abatement of pollutants emitted from power plants are rapidly introduced into the energy system, for example, desulphurisation, NOx removal, and CO2 scrubbers. The modelling results indicate substantial changes in the electricity production system in favour of natural gas combined cycle, nuclear power and renewables induced by internalisation of external costs and also efficiency loss due to the use of scrubbers. Structural changes and fuel switching in the electricity sector result in significant reduction of emissions of both local pollution and CO2 over the modelled time period. Strong decarbonisation impact of internalising local externalities suggests that ancillary benefits can be expected from policies directly addressing other issues then CO2 mitigation. Finally, the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total generation cost of different technologies points out that inclusion of external cost in the price of electricity increases competitiveness of non-fossil generation sources and fossil power plants with emission contro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