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在PdⅡ四水配合物和FeⅡ-FeⅢ水合离子存在下,低级脂肪醇C1-4和分子氧化含水介质中,在40-80℃下氧化成对应的羰基化合物进行了研究。将芳基化合物(乙酰苯、苄腈、苯乙腈、邻氰基甲苯、硝基  相似文献   

2.
异丁烯选择催化氧化合成甲基丙烯醛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共沉淀法在Mo-Bi-Fe-Co-Cs-Ce-K-O混合氧化物催化剂的制备过程中加入了α-Sb2O4和NiNO3,并通过高温煅烧在Mo-Bi-Fe-Co-Cs-Ce-K-O混合氧化物催化剂的基础上引入Sb、Ni.在固定床反应器中考察了各因素对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Sb和Ni后的催化剂催化性能有了明显的提高,甲基丙烯醛的收率从44.81%增加到68.30%.用XRD比较研究了催化剂的组成.  相似文献   

3.
应用:[1]以异丁烯、(Isobutylene)空气为原料,经气相催化下氧化合成MAA(Methlacrylicacid) 反应原理: 注:一般得MAA后与甲醇在浓硫酸催化下制MMA,本文略去。  相似文献   

4.
我国接触法硫酸工厂目前除极小部分系使用苏联型催化剂外,绝大部分是使用国产钒催化剂。但在设计反应器和选择工艺条件时,仍主要是根据提出的二氧化硫氧化动力学方程式以及苏联的数据。这种作法缺乏足够的理论依据。因催化剂组分及反应条件不同,动力学规律也可能不同,不能机械地搬用。现在文献上所报道的二氧化硫催化氧化动力学方程式达十种之多,工业上广泛采用的主要有两种,卽动力学方程式:  相似文献   

5.
关于丙烯酸树脂近年来的进展,作者曾有文报导。目前国内外对于甲基丙烯酸酯的合成主要还是采用丙酮及氢氰酸加成制取丙酮氰醇,经水解、酯化等步骤得到甲基丙烯酸酯。用该法与其他乙烯类单体比较,成本上是昂贵的,故其产量受到限制。由于石油化学工业迅速发展,价格低廉的石油裂解气不断的增长,特别是在催化裂化气中C_4烃类含量更高,所以用石油裂解气中分离出异丁烯来合成甲基丙烯酸酯在工业上是具有重大意义的。本文依据国外发表的专利和文章扼要地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6.
催化臭氧氧化技术在处理难降解有机废水的应用中具有广阔的前景。催化剂的加入可加快臭氧的分解,使反应在常温常压下进行,并提高氧化能力。文章综述了非均相臭氧催化剂常见催化机理,包括自由基理论、表面络合理论、氧空位理论以及表面氧原子理论。并根据催化剂组成的复杂程度将催化剂分为单独型催化剂(金属型催化剂、碳质材料催化剂)和复合型催化剂(负载型催化剂、掺杂型催化剂),分别介绍了各类催化剂特点及催化性能。基于降低成本、提升重复利用率以及避免二次污染,提高催化剂稳定性,并开发优良的可再生催化剂是未来催化臭氧氧化技术研究开发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当前,生产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均用1930年英国帝国化学公司的丙酮氰醇(ACH)法。丙酮和氰氢酸是主要原料。该法包括下面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8.
从三十年代起,迄今已提出六七十个SO_2在钾—钒催化剂上氧化本征动力学方程。但没有一个方程能够在较宽温区对反应速度做出定量描述。新的动力学方程还在不断出现。造成这种纷至沓来状况的原因主要是:其一,至今仍未弄清反应机理;其二,动力学研究方法不够完善。本文仅试图对后一问题中的四个重要方面即:实验反应器、传质的影响、气相分析、数据处理等作一概述。以便在今后研究钾—钒催化剂上SO_2氧化动力学时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9.
《化学世界》2015,56(1)
脱硫产物亚硫酸铵的氧化是工业化脱硫技术运行的关键问题。在实验室中,采用玻璃填料塔,通过改变气流量、氧气含量、pH值、温度、亚硫酸铵初始浓度以及硫酸铵浓度,对低浓度亚硫酸铵非催化氧化反应动力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亚硫酸铵的氧化速率随着气流量、氧气含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着亚硫酸铵初始浓度和硫酸铵浓度的增大而减小;在pH值为8.0时,反应活化能为38.17kJ/mol。  相似文献   

10.
甲苯液相催化氧化反应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一套可无级调速的玻璃搅拌釜气液相反应器,通过改变搅拌速率考察了传质对甲苯液相氧化反应的影响,考察结果表明搅拌速率达到700 r/min时可基本排除传质的影响.在不同反应温度下进行了甲苯液相催化空气氧化的动力学实验研究,得到了反应物甲苯和主要反应产物苯甲酸、苯甲醛、苯甲醇和苯甲酸苄酯的浓度随反应时间变化的数据.在已有动力学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甲苯及其主要产物的情况,提出了甲苯液相氧化的反应网络和分子反应机理,建立了相应的动力学模型.根据实验数据回归获得了动力学模型参数,动力学模型计算与实验数据吻合良好,甲苯氧化生成苯甲酸反应的活化能为49.4 kJ/mo.  相似文献   

11.
间二甲苯液相催化氧化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四个不同初始反应物浓度下的实验数据拟合,得到反应动力学模型的动力学参数。利用此模型得到的180℃,185℃,190℃,195℃下的反应速率常数与Arrhenius方程相符合,得到180~195℃反应活化能40~76 kJ/mol,其中间羧基苯甲醛(3-CBA)氧化活化能最高,说明其受温度的影响最大,间甲基苯甲酸(MT)氧化活化能次之。MT氧化为3-CBA为反应控制步骤。  相似文献   

12.
催化氧化深度脱除烯烃中微量CO,具有工艺设备简单、易操作、脱除效率高等特点。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深度脱除烯烃中微量CO的催化剂研究状况,接着介绍了CO氧化脱除机理,然后详细讨论了铜系催化剂上存在的3种氧化态(Cu2+、Cu1+、Cu0)在CO氧化反应的活性差异以及活性晶格氧的性质对CO氧化活性的影响,并对该技术发展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蒎烷氧化反应机理及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推导了单分子退化支化引发和双分子退化支化引发时的动力学模型,并根据实验数据对两种模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蒎烷氧化反应中,认为单分子退化支化引发为主的模型假设是合理的,根据这一机理,建立了相应的动力学模型,并由实验得到了相关的动力学参数。  相似文献   

14.
乙酸液相催化氧化动力学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乙酸钴、乙酸锰为催化剂,四溴乙烷为促进剂,在半间歇搅拌釜式钛材反应器中对乙酸的液相催化氧化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弄清了乙酸氧化损失的规律,提出了降低乙酸氧化速率的可行措施,得到了二氧化碳及乙酸甲酯的生成速率方程。  相似文献   

15.
采用浸渍法制备负载型钼钨磷(MoWP)催化剂,空气为氧化剂,将可再生资源糠醛催化氧化制备顺丁烯二酸酐。以固定床微反应器评价催化剂的性能,研究了催化剂焙烧温度、接触时间、反应温度及糠醛摩尔比对反应的影响,并对糠醛气相氧化制顺酐的反应动力学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催化剂焙烧温度为500℃、空速1 900 h-1、接触时间1.8 s、反应温度370℃、氧气与糠醛蒸气摩尔比为20∶1时,顺丁烯二酸酐收率最高达61.3%。按三角形反应网络建立的动力学模型与得出的动力学方程及参数同实验数据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6.
1 模拟计算1.1 动力学和流动模型模拟计算中采用陈纪忠等建立的动力学模型,其反应网络为:描述该6种组分的生成或消失速率的动力学方程式在文献[1]中已有详细报道。从冷模研究得到:液相流动为全混流;u_g≥7 cm/s 时气相流况可视作平推流。若从各种流动模型的计算结果看,气相即使作为全混流,计算结果差异也甚小。本文采用液相全混、气相平推的流动模型。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导用于异丁烯(叔丁醇)选择氧化制MAL(甲基丙烯醛)的多元复合氧化物催化剂的研究结果。同共沉淀法制备的催化剂的活性主要决定于其化学组成,同时受到制备条件的影响。最佳催化剂的主要物相组成为PbO3,Bi2MoO3.3、NiMoO4、Sb2O3及a-Fe2O3小颗粒。在355℃,1000~2500h-1空速范围,叔丁醇:水:空气=1:3.3:7(摩尔比)的条件下可获得异丁烯转化率达96%,MAL选择性达89%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正产品和技术简介:用于异丁烷催化脱氢制异丁烯的催化剂性能已经满足工业级需求。所研制的催化剂具有催化活性高、选择性高、抗积碳性能突出、高空速等优点。具体性能如下:(1)该催化剂在异丁烷催化脱氢反应中表现出良好的活性、选择性,同时可以适用于不同正异比混合碳四烷烃的脱氢,其脱  相似文献   

19.
催化超临界水氧化对氨基苯酚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CuO/-γAl2O3和MnO2/-γAl2O3为催化剂、H2O2为氧化剂,在一连续流固定床反应器中分别进行了催化超临界水氧化对氨基苯酚实验,得到了COD去除宏观动力学方程。在26 MPa4、00~450℃和H2O2过量的情况下,反应对COD分别为0.92级(CuO)和0.95级(MnO2),对氧气分别为0.12级(CuO)和0.21级(MnO2)。反应的活化能分别为37.70 kJ/mol(CuO)和51.47 kJ/mol(MnO2),前置因子A分别为5.06×102(CuO)和5.80×103(MnO2)。  相似文献   

20.
对二甲苯液相催化氧化动力学实验技术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对二甲苯(PX)高温液相催化氧化是一个复杂反应过程,动力学实验研究的难点在于3个方面,即反应条件的控制,反应浆料的取样与样品的分析测试。开发了一项新颖有效的气液固三相反应实验技术,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难题。该实验技术为PX氧化动力学研究以及其它烃类的液相催化氧化过程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实验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