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俊英  曹汾卫 《山西建筑》2003,29(15):7-7,19
阐述了人类、建筑及建筑物外感知场所间的联系,对产生建筑物外感知场所的原因作了分析,指出入的感受由场所限定,并且不同的场所限定将产生不同的感受,创造建筑更是创造环境。  相似文献   

2.
湛冬梅 《山西建筑》2007,33(26):83-85
以增城市派潭镇总体规划修编为例,着重从规划思想、空间布局、景观规划、规划实施对策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以期为邻近名胜风景区的小城镇总体规划修编做出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浅论风景旅游城市道路规划设计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林哲 《规划师》1999,15(2):63-65,90
风景旅游城市的道路规划设计,除了满足道路交通功能与技术要求之外,必须重视研究如何使城市道路成为观赏城市风景景观的良好场所;城市道路空问及相关设施应当具有艺术观赏性,有利于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与特色.由此.必须从城市的自然、人工、人文环境条件出发,对道路进行精心规划与设计。  相似文献   

4.
李钢  龚斌 《新建筑》2008,(1):120-124
现代意义上的景观含义,超越了单纯的视觉审美。更注重于景观的空间体验性。它们充分体现在“场所精神”和“场所的认同”两个层面上。以现代景观学的理念来看,景观设计是把场所固有的“源”发掘出来,将现在与过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具体的设计中,应该把“人与自然”的主题落实到作品的每一个细部,使人们充分感受和体验到“此地”特有的自然景观与文化内涵。通过对日本景观师佐佐木叶二作品的分析,来阐述在具体实践中的这种景观特性。  相似文献   

5.
卷首语     
看建筑和感受建筑很不一样。因为建筑的体量庞大,如果将其全部纳入眼帘,所看到的细节就都淹没在整体中了。然而,人们在使用这个建筑时,所看到、所接触的都是细节,所有的这些细节组成我们对它的感受。一月刊杂志之所以聚焦放大镜这个主题,也意味着我们想放大那些平时不留意的地方。放大镜是一个物件,所  相似文献   

6.
谢茹君 《华中建筑》2006,24(6):52-55
通过对国内外各种交通线路站点实例及相关文献的研究.总结出轻轨车站在未来设计中的走向与设计方向,说明轻轨车站将从简单的表达技术美学的角度逐步转变到以城市规划的角度为出发点,进一步将社会生活的各种可能充实到设计之中,最终把轻轨车站设计引向生态性与技术性的结合;地域性与现代性平衡,在有限的空间里容纳更多的城市功能,创造人性化的空间,创造舒适宜人的环境。  相似文献   

7.
结合罗店新镇美兰湖国际会议中心设计实践,在北欧风情街特定语境中以场所营造、愉悦的空间与简约精美的外观表现等本体性的设计策略,去构筑一个建筑风景。设计形成四条解读脉络:1. 采用黑白对比的色彩格调;2.轻快地与美景对话的场所; 3.处处有景,步移景随的空间;4.节点精致,表达技术美感的表皮。本设计以“批判的地域主义”的场所和构造思想为核心,探索了地方文化和全球化文明之间交叉影响下的建筑作为风景的诗意价值。  相似文献   

8.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景观空间序列组织问题已经成为城市设计的整体性问题。本文以景观空间序列组织作为研究对象,对景观空间序列进行简述,分析基于视觉感受的景观空间序列组织,最后提出景观空间序列的情节策略。  相似文献   

9.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景观空间序列组织问题已经成为城市设计的整体性问题。本文以景观空间序列组织作为研究对象,对景观空间序列进行简述,分析基于视觉感受的景观空间序列组织,最后提出景观空间序列的情节策略。  相似文献   

10.
张纵 《中国园林》2003,19(4):57-60
从西方现代设计理论与现代抽象艺术的形态演绎角度,分析了二者对风景园林设计艺术形式的影响,并着重探讨了我国园林设计中如何互融与借鉴的问题,提出了亟待重视园林设计的艺术性这一极为现实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郑丽娜  梁旭  欧洋 《四川建筑》2007,27(Z1):21-22
从宏观上对沈阳城进行空间分析,并且阐述了被选区域的周边环境现状,提出了城市设计的空间构想并进行比较。进而提出"场所"在城市设计中的重要性,并且指出"城市设计是一个过程"。  相似文献   

12.
沈瑾 《建筑学报》2004,(11):44-47
建筑与环境不仅应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更应该成为建筑内部空间的一个重要景观要素,人在室内外空间中的感受与体验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王鑫 《山西建筑》2010,36(17):20-21
通过对城市景观家具发展状况以及概念的分析,讨论了其在城市公共环境中的作用,以寻求改善城市视觉环境的方法,为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创造良好的景观环境。  相似文献   

14.
卷首语     
《城建档案》2011,(8):M0002-M0002
天已入秋,一年光阴过去大半。此时,我们可以回顾审视已经做过的努力,并对下一步工作的开展做好准备,并积极践行。本期"声音"栏目刊载了于南昌召开的2011年度江西省城乡建设档案工作会议的相关  相似文献   

15.
地铁车站外部空间景观美学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阮如舫  赵晟宇 《华中建筑》2012,(10):109-112
我国轨道交通建设正在蓬勃发展,但地铁车站外部空间景观设计仍有不足,在环境塑造上并未体现美学特质。该文以设计较为成功的台湾高雄为例进行研究,作为我国地铁车站外部空间设计以提升景观美学的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6.
王路 《世界建筑》2006,(11):18-57
竞赛题目:公共汽车停靠站公共汽车停靠站不再是大众出行转乘候车的一个简单的功能性场所,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这一城市中小小的空间节点也正随着时代的演进变得越来越重要,它既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百姓获取资讯的重要界面和交往场所。这一赋有活力的城市节点,甚至是百姓在城市空间中定向、识别甚至找到归属感的一个重要场所。竞赛要求:在适用、经济、美观的前提下,在技术、人文、生态、地域等方面提供赋有创意的概念设计。评委:龚恺,单军,宋昆,王路,肖毅强,张路峰,支文军由世界建筑杂志社和五合国际建筑设计集团共同主办的“WA/…  相似文献   

17.
基于场所精神的大学校园景观空间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将场所精神引入到大学校园景观空间规划中有助于营造不同功能的空间,延续校园文脉,唤起师生强烈的精神体验,发挥"环境育人"的功效。应从校园空间结构、建筑设计、景观标志设计等方面增强校园景观空间的识别性,营造具有场所精神的校园景观空间,增强人们对校园景观空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相似文献   

18.
景观人类学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英语圈,21世纪后传入日本、中国。人类学家之所以于20世纪90年代后开始讨论景观,是因为当时景观作为新的分析概念正广受关注。人类学着眼景观概念后,开拓了新的学术领域,也直面新的课题。由此可以探讨人类学应用景观概念的意义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早期的中学校园空间规划已不能满足当代的需求,因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而较少进行校园更新的偏远地区尤为明显。文章以陕西安康石泉中学为例,从校园整体的规划布局和各功能分区的关系入手,综合交往空间营造、场地环境分析、地域文化及师生户外体验等层面,探索在场所精神视野下中学校园景观的更新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20.
陈超  陈飞虎 《城市建筑》2024,(1):153-156
文章分析具有学居旅多重特性的环境中不同人群的需求,研究校园景观中如何对已经破旧的环境进行道路规划和景观营造,为构建良好的校园环境提供设计思路。首先对校园环境进行分析,得出开放式校园存在的必然性以及目前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再以湖南大学工会景观改造方案为例,结合已经成熟的场所精神理论,逐个剖析解决原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得出优秀的复合空间必须满足人们对于场所的审美需求、功能需求和精神需求。对具有多重功能需求的空间进行改造设计,不仅要考虑环境的美观,还要考虑景观的改造方案是否符合其在地理空间与文化背景下的定位,同时在功能上应满足不同人群的具体要求,并对人流进行有效疏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