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近红外光谱技术快速测定柴油物理性质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分别在近红外短波和长波范围内考察了采用CCD近红外光谱仪和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测定柴油物理性质的可行性。通过正确的光谱预处理方法,光谱区域的选择和偏最小二乘回归确定定量校正模型,建立了近红外光谱快速测柴油性质的方法。结果表明,在近红外短波和长波范围内,该方法测定均能达到标准方法的误差要求。  相似文献   

2.
近红外光谱法测定柴油中的芳烃含量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了采用近红外光谱测定柴油中芳烃含量的方法。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移动丝氢火焰检测器检测获得柴油中芳烃的基础数据。在5000~10000cm-1波长范围内,应用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交互检验偏最小二乘方法对使用的光谱范围进行优化。所得校正模型对训练集样品预测的平均偏差为023%,对未知样品将近红外预测结果与HPLC的测定结果比较,平均偏差为027%。作为一种快速分析技术,近红外光谱测定柴油中的芳烃含量是简便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柴油近红外光谱的独立分量分析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新兴的多变量分析工具—独立分量分析(ICA)应用到石化行业中,分析柴油的十六烷值和密度、组分中芳烃含量与其近红外光谱之间的关系。ICA方法用于提取柴油近红外光谱数据矩阵的独立成分和相应的混合矩阵,再用BP神经网络对混合矩阵和十六烷值、芳烃含量以及密度进行回归分析,提出了新的柴油组分含量测定和特性分析的基于独立分量分析-神经网络回归(ICA-NNR)的近红外光谱分析方法。通过分析独立分量数和网络中间隐层的神经元数对模型性能的影响,分别建立柴油组分含量测定模型和密度特性的关联模型。结果表明,该方法用于实测的柴油样品近红外光谱数据的处理,测试样品集的标准方法测定值与所建模型预测值的相关性及相对误差均优于现行常用的PLS、PCR等方法。基于ICA-NNR的近红外光谱分析方法对石化行业中油品的组分及物理特性分析具有很好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近红外光谱测定柴油十六烷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技术与偏最小二乘方法结合测定柴油的十六烷值。讨论了训练集体本光谱范围的选择,光谱预处理方法最佳主因子数的选择。近红外光谱技术测定的与标准方法测定的结果有良好的相关性。采用不同的校正模型测定了催化裂化柴油馏分,成品柴油等不同类型样品的十六烷值。  相似文献   

5.
柴油近红外光谱与性质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近红外光谱与柴油性质的相关性分析,解释了柴油中各种C-H基团的存在对柴油十六烷值、密度、折光、馏程等性质的影响。鉴于在测样技术上的特点和相关分析的便利性,近红外光谱可以作为一种研究油品组成与性质关系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6.
利用383个催化裂化柴油和加氢柴油样品的近红外光谱及标准族组成数据,结合偏最小二乘(PLS)方法建立近红外混合分析模型,针对LTAG加氢单元中LCO原料和产品的详细族组成进行快速分析,并将该近红外快速分析方法应用于某炼油厂LTAG工艺过程中。模型验证结果显示预测值与样品族组成实测值非常接近,模型准确性与标准方法相当,重复性测试结果显示模型重复性优于标准方法;对炼油厂LTAG加氢装置原料和产品某些组分含量连续15天的近红外监控结果也证明该快速分析方法可满足实际应用需求。  相似文献   

7.
基于汽柴油的近红外光谱,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开发的汽柴油、蜡油及润滑油基础油快速分析技术,可对炼油厂多种汽油加工装置馏出口的汽油(FCC汽油、S Zorb汽油以及烷基化汽油)的辛烷值(预测标准偏差SEP为0.5)及PONA值(SEP为1.0%)进行快速分析;可对炼油厂多种柴油加工装置馏出口的柴油(加氢精制柴油、加...  相似文献   

8.
利用FHP360自动或手动TSY-1103宾斯基-马丁闭口闪点测试仪测定柴油、航煤闪点,选用成品柴油、航煤闪点不同的样品,建立了塔河炼化柴油和航煤闪点计算公式,用出装置或成品柴油、航煤及各炼厂柴油、航煤样品进行验证,并与标准方法GB261对比,验证了柴油和航煤闪点计算公式的可靠性。实验证明,计算公式法具有分析快速、重复性好、分析无成本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基于上千个柴油样本建立了测定柴油十六烷值的近红外光谱数据库,采用一次性空瓶解决了光谱快速采集的问题,通过向数据库中添加少量样本的方式改进了模型在某石化企业的适用性,通过偏最小二乘法、支持向量机法和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法将不同类型的柴油建立了统一的分析模型,并比较了不同算法建模的准确性。结果表明:使用PLS,SVM,LSSVM算法建立的校正模型对柴油样本十六烷值的预测标准偏差分别为1.6,1.4,1.3,满足快速评价要求。本研究节约了建模成本,减少了数据库的维护工作量。  相似文献   

10.
催化裂化柴油一段加氢改质的新技术—MCI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M C I(最大限度提高十六烷值)工艺是一种改善劣质柴油馏分(如催化裂化柴油及其它高芳烃含量柴油)的加氢改质新工艺。 M C I工艺介于加氢精制和中压加氢改质( M P H G)或中压加氢裂化( M P H C)之间,它既具有加氢精制柴油馏分收率高的优点,又具有 M P H G 或 M P H C 对十六烷值提高幅度大的优点。 M C I工艺在接近加氢精制操作条件下利用一种新型催化剂进行加氢精制反应(如 H D S、 H D N 等)的同时达到提高柴油十六烷值的目的。此技术的关键是控制芳烃开环而不断链。一般情况下, M C I工艺能使柴油十六烷值提高 10 个单位以上,柴油收率高于95% 。  相似文献   

11.
基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建立了柴油中金刚烷类烃指纹化合物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对催化裂化柴油、加氢裂化柴油、直馏柴油中金刚烷类烃指纹化合物的含量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金刚烷类烃指纹化合物在3种柴油中的含量和分布特点都有所不同,同一类型柴油中部分金刚烷类烃指纹化合物的分布具有相似性。根据金刚烷类烃指纹化合物在不同类型柴油中的分布特点总结出指纹参数,并结合主成分分析对3类柴油进行了类型识别,在主成分分析得到的样品分布图中,相同工艺来源的样品相互聚集,不同工艺来源的柴油间相互离散,可实现对3种不同类型柴油的识别和区分。  相似文献   

12.
采用高频往复试验法(SH/T 0765#-2005)对不同来源的市售成品柴油的润滑性进行评价,比较储存前后润滑性的变化。考察了硫含量、多环芳烃含量、酸度和碱性氮化物类型对柴油储存前后润滑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柴油储存前后润滑性变化情况不同,凝点低的柴油储存后润滑性变差的几率较大;低硫含量、低芳烃含量的柴油储存前后润滑性差异较大;储存后柴油的酸度增大、缺氢数小的碱性氮化物含量增多是导致柴油润滑性变好的原因;脱除胶质后的柴油润滑性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3.
近红外光谱快速测定重整汽油详细族组成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采用近红外光谱和化学计量学方法建立了快速、准确测定重整汽油详细族组成 (C3~C+ 9链烷烃、C5~C+ 8环烷烃、C3~C7烯烃、C6 ~C+ 9芳烃 )的分析方法。试验表明 ,该方法分析速度快、重现性好、成本低 ,特别适用于中间控制分析。  相似文献   

14.
PAE柴油降凝剂的合成及性能评价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合成了一定相对分子质量和粘度的聚甲丙烯酸高级酯(PAE),并在实验室评价了PAE对几种0#柴油的低温流动性能的改进效果。结果表明,PAE一般能降低柴油的冷滤点3-7℃;与其它柴油降凝剂相比,PAE对国内主要油区、主要炼厂的柴油都具有良好的感受性。  相似文献   

15.
The Synthesis of mixed alcohols esterified copolymer of maleic anhydride with acrylic alkyl ester, olefins and styrene(MOAS) as pour-point depressant (PPD) for diesels was introduced. By using the synthesized MOAS, the pour-point (PP) and cold filter plugging point (CFPP) of the tested diesels made from Daqing crude oils were lowered obviously as those did by other PPDs. Meanwhile the machanism of its function was investigated.  相似文献   

16.
为了改善柴油的低温流动性能同时提高十六烷值,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研究院开发了加氢改质降凝技术及其RHC-130加氢改质降凝催化剂。研究结果表明,RHC-130催化剂对直馏柴油、催化裂化柴油、焦化汽柴油及其混合油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可在缓和的反应条件下生产不同牌号的满足国V排放标准的低凝柴油,具有凝点降低幅度大、十六烷值提高性能好、柴油收率高等优点。工业应用结果表明,通过调整反应温度可以灵活生产-35号、-20号、-10号低凝柴油。  相似文献   

17.
实验以马来酸酐(MA)、丙烯酸十八醇酯(AE)、醋酸乙烯酯(VA)为原料,合成三元聚合物MAV。考察了MAV的最佳反应条件及其对柴油的降滤效果,分析了4种不同柴油正构烷烃碳数分布,测试了MAV对4种不同柴油的降滤效果,红外光谱(IR)表征了AE单体及MAV共聚物。实验结果表明,MAV三元聚合物的最佳合成条件为:n(马来酸酐):n(丙烯酸十八醇酯):n(醋酸乙烯酯)=1:1:1,聚合温度为80℃,聚合时间为4 h,引发剂用量为1.0%。MAV对四种不同柴油的降滤效果不同,对加氢柴油有较好的适用性,对直馏柴油和催化裂化柴油的降滤效果较差。当加剂量为0.3%时,可将燕化加氢柴油的冷滤点降低3℃。MAV柴油降凝剂对正构烷烃分布较宽且含量低的柴油感受性较好,对正构烷烃分布窄且含量高,特别是高碳数正构烷烃含量较高的柴油几乎无降滤效果。  相似文献   

18.
采用Ag-SiO2固相萃取法结合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GC×GC-TOF MS)相对大庆、胜利、辽河、塔河四种催化裂化柴油馏分中烯烃的组成特点进行了分析。烯烃的类型和碳数分布结果表明:胜利、辽河和塔河催化裂化柴油均由单烯烃、环烯烃、双烯烃、三烯或环二烯组成,均呈现单峰分布特点;大庆催化裂化柴油烯烃含量较低,仅检测出单烯烃和环烯烃系列。四种柴油烯烃中以单烯烃含量为最高,可占总脂肪烯的50%以上,但是正构α烯烃含量却都低于5%,说明催化裂化柴油中主要以内烯烃和异构烯烃为主。烯烃的类型和分布与加工过程的反应机理有直接关系,通过分子组成分析,能为油品加工工艺机理的研究提供方法支持。  相似文献   

19.
甲基叔丁基醚含量对近红外光谱法测定汽油族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顾洁  王艳斌  袁洪福  陆婉珍 《石油化工》2005,34(12):1208-1211
建立了快速分析汽油族组成的近红外光谱法,研究了汽油近红外光谱随甲基叔丁基醚(MTBE)含量变化的规律,建立了不含MTBE汽油和含MTBE汽油的混合校正模型,评价了MTBE对近红外光谱分析校正模型预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MTBE含量对汽油的近红外光谱的影响较大,随着MTBE含量的增加,汽油试样的近红外光谱向短波方向平移。混合校正模型的预测准确性不受MTBE含量的影响。近红外光谱法测定汽油族组成的结果与GB/T 11132—2002《液体石油产品烃类测定法(荧光指示剂吸附法)》测定的结果一致。近红外光谱法快速、准确,可用于在线分析。  相似文献   

20.
制取优质低凝柴油的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FDW-1临氢降凝催化剂具有良好的抗氨性能,临氢降凝可直接与加氢精制串联,实现加氢精制-临氢降凝一段串联工艺流程。试验结果表明:该工艺对原料适应性强,精制性能好,降凝效果佳,稳定性良好,是生产低凝(疑点与冷滤点可分别符合-20号和-35号柴油规格指标)、优质(硫含量<0.05%、颜色浅、安定性好)柴油的专门技术。哈尔滨炼油厂利用该工艺建成投产的 0.3 Mt/a工业装置,加工重油催化裂化柴油,已生产出合格的-35号低凝柴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