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天津大学在国家“863”新材料领域的资助下,研制开发新型氧敏薄膜材料,研制出近百个A/F传感器样件。该样件材料新颖,结构简单,响应速度快,成本低,具有独立知识产权。装在夏利车上,与国外生产进行了排放控制试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控制能力达到国外生产件水平;响应速度比后者快。  相似文献   

2.
基于制备碳/碳(C/C)复合材料的等温化学气相渗透(ICVI)技术,在1010~1100℃用Fe催化裂解工业天然气可在碳毡内原位合成出碳纳米管(CNTs).扫描电镜(SEM)观察结果表明,1060℃合成的CNTs具有较好的覆盖形貌和均匀管径(110~120nm)且纯净度高.高分辨率透射电镜(HRTEM)和Raman光谱测试结果进一步表明,该温度下合成的CNTs结晶度高,与碳纤维间结合力强.  相似文献   

3.
活性炭负载TiO2光催化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活性炭(AC)及活性炭纤维(ACF)作为光催化剂载体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较强的吸附性能,可以有效提高负载型光催化剂TiO2/AC和TiO2/ACF对有机污染物的光催化降解效率.首先介绍了TiO2光催化剂的结构特性以及各种掺杂改性方法,对负载型TiO2/AC及TiO2/ACF光催化剂的各种制备方法进行了详细评述.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影响有机污染物光催化降解性能的重要因素,指出了负载型TiO2光催化材料研究中有待解决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针对炭材料在水污染修复领域发挥的重要作用,对以活性炭(粉状、粒状及纤维状)和膨胀石墨为主的炭材料吸附技术、微生物与炭材料复合构成的生物炭材料吸附降解技术以及二者与其它技术(如臭氧氧化、膜过滤及光催化等)耦合用于水处理的应用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指出新型炭材料(如活性炭纤维和膨胀石墨)吸附技术、生物炭材料吸附降解技术及相关耦合技术极具应用前景,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车用燃气的存储技术及吸附存储材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以氢和天然气为主的车用燃气的存储技术中,吸附存储材料以其密度小、吸脱气体速度快等优点使吸附存储成为一类极具发展潜力的存储技术.详细介绍了活性炭、活性碳纤维、碳纳米管、金属有机物、氮化硼纳米管和玻璃微球等车用燃气吸附存储材料的研究现状,并介绍了碳基材料超临界吸附理论的研究情况,展望了燃气吸附存储材料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目前,含二氧化碳气藏的开发与利用给油气田开采带来了较大的难度,为安全、规范地进行油气田的开发与利用工作必须要依据一套可行的标准。因此,含二氧化碳天然气技术标准体系的建立对气田安全高效开发、二氧化碳驱油形成最佳生产秩序具有现实意义。本文根据含二氧化碳气田和低渗透油田的特点对这类油田标准体系的建立进行了体系定位,制定了体系的5个建立原则,形成了4个层次标准体系结构;该标准体系使现场操作可以做到有标可依、规范有序,为二氧化碳气藏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7.
姜琛 《计量与测试技术》2021,48(1):81-83,90
目前国内分析天然气组成分析方法大都是气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分析天然气组成需要使用国家标准物质.本文调查了国内天然气标准物质配置情况发现,天然气标准物质配置采用称量法进行,并且有严格的配置程序和注意事项.国内具备天然气标准物质配置能力的单位有9家单位,其中只有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能配置国家一级标准物质,其他单位只能配置国家...  相似文献   

8.
天然气气相色谱分析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采用气相色谱法分析天然气的实验方法和控制条件,研究了气相色谱方法的精密度,并给出了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9.
中孔活性碳纤维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占莲  潘鼎 《材料导报》2003,17(2):40-42,57
活性碳纤维具有比表面积大,微孔分布窄,吸附容量大,吸附脱速度快等特点,但一般活性碳纤维属于微孔型,不能吸附大分子物质,使其应用受到限制。近年来,中孔活性碳纤维的研究拓宽了其应用领域。综述了中孔活性碳纤维的国内外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活化工艺法、金属催化法、非金属添加剂法等制备方法。  相似文献   

10.
The viscosity of multicomponent natural gas-mixtures containing hydrocarbons (C1 through C7) is predicted by modifying a previously published dilute-gas viscosity model and extending its applicability to a wide range of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conditions including liquid and gas states. Nitrogen, oxygen, carbon dioxide, and helium are also included among components of mixtures for which published viscosity data are available. The approach takes advantage of currently available formulations and models for the density and viscosity of pure fluid constituents of natural gases. The predicted viscosity is compared with available data in both gas and liquid regions. Comparisons of calculated values to the available measurements of viscosity of natural gas mixtures and of binary, ternary, and quaternary mixtures of constituent fluids are summarized to illustrate the accuracy of the predicted values.  相似文献   

11.
储氢材料的发展概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主要介绍了目前研究比较多的两系列储氢材料--金属合金系列和碳系列,特别是有关金属合金系列储氢材料的储氢原理、设计和合成以及表面修饰等方面的知识,同时对碳系列储氢材料的种类、合成等也做了简要的叙述,并提出储氢材料的最终发展方向将是走向复合型的储氢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