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动态符号执行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软件漏洞检测方法,它可以为目标程序的不同执行路径自动生成测试用例,从而获得较高的测试代码覆盖率。然而,程序的执行路径很多,且大部分路径都是漏洞无关的,通常那些包含危险函数调用的路径更有可能通向漏洞。提出一种基于静态分析的有导动态符号执行方法,并实现了一个工具原型SAGDSE。该方法通过静态分析识别目标程序中调用危险函数的指令地址,在动态符号执行过程中遇到这些指令地址时收集危险路径约束,再通过约束求解生成走危险路径的测试用例,这些测试用例将更可能触发程序漏洞。实验结果表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该文在分析计算机安全漏洞风险评估基本原则基础上,采用定量与定性的分析方法,制定了漏洞风险级别的四个因素,提出了系统漏洞风险分析与评估算法,并针对实际案例进行了漏洞风险评估及其初步防护建议。  相似文献   

3.
信息安全问题随着时代的变迁日益复杂,而科学、合理的风险评估为信息安全提供了一种比较根本、有效的解决途径。运用可靠性分析的方法,提出了在计算机网络空间下,基于相关性漏洞的风险评估模型,对系统的攻击建模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唐成华  田吉龙  汤申生  张鑫  王璐 《计算机科学》2015,42(9):134-138, 158
针对软件系统中漏洞的风险等级确定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利用遗传模糊层次分析法(GA-FAHP)评估软件漏洞风险的方法。该方法首先利用改进的模糊层次分析法求出各风险因素权重,并建立模糊判断矩阵;其次将模糊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与修正计算过程转化为带约束的非线性系统优化问题,并利用遗传算法求解;最后,通过GA-FAHP算法求出软件漏洞的风险值。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为软件漏洞风险评估提供了一种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6.
漏洞这一名词伴随着计算机软件领域的发展已经走过了数十载。自世界上第一个软件漏洞被公开以来,软件安全研究者和工程师们就一直在探索漏洞的挖掘与分析方法。源代码漏洞静态分析是一种能够贯穿整个软件开发生命周期的、帮助软件开发人员及早发现漏洞的技术,在业界有着广泛的使用。然而,随着软件的体量越来越大,软件的功能越来越复杂,如何表示和建模软件源代码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难题;此外,近年来的研究倾向于将源代码漏洞静态分析和机器学习相结合,试图通过引入机器学习模型提升漏洞挖掘的精度,但如何选择和构建合适的机器学习模型是该研究方向的一个核心问题。本文将目光聚焦于源代码漏洞静态分析技术(以下简称:静态分析技术),通过对该领域相关工作的回顾,将静态分析技术的研究分为两个方向:传统静态分析和基于学习的静态分析。传统静态分析主要是利用数据流分析、污点分析等一系列软件分析技术对软件的源代码进行建模分析;基于学习的静态分析则是将源代码以数值的形式表示并提交给学习模型,利用学习模型挖掘源代码的深层次表征特征和关联性。本文首先阐述了软件漏洞分析技术的基本概念,对比了静态分析技术和动态分析技术的优劣;然后对源代码的表示方法进行...  相似文献   

7.
Web应用程序数量多、应用广泛,然而它们却存在各种能被利用的安全漏洞,这当中跨站脚本(XSS)的比例 是最大的。因此为了更好地检测Web应用中的XSS漏洞,提出了一种结合污染传播模型的代码静态分析及净化单元 动态检测的方法,其中包括XSS漏洞所对应的源规则、净化规则和接收规则的定义及净化单元动态检测算法的描述。 分析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地发现W cb应用中的XSS漏洞。  相似文献   

8.
一种基于安全状态跟踪检查的漏洞静态检测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有的采用基于源代码分析的漏洞静态检测方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误报率和漏报率较高.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对数据合法性检查与非可信数据源等程序安全相关元素的精确有效的识别分析.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数据安全状态跟踪和检查的安全漏洞静态检测方法.该方法对漏洞状态机模型的状态空间进行了扩展,使用对应多个安全相关属性的向量标识变量安全状态,细化了状态转换的粒度以提供更为精确的程序安全行为识别;在漏洞状态机中引入了对合法性检查的识别,有效降低了误报的发生;建立了系统化的非可信数据鉴别方法,可防止由于 遗漏非可信数据源而产生的漏报.基于此方法的原型系统的检测实验表明:文中方法能够有效检测出软件系统中存在的缓冲区溢出等安全漏洞,误报率明显降低,并能避免现有主流静态检测方法中存在的一些严重漏报.  相似文献   

9.
王涛  韩兰胜  付才  邹德清  刘铭 《计算机科学》2016,43(5):80-86, 116
软件漏洞静态分析是信息安全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如何描述漏洞及判别漏洞是漏洞静态分析的核心问题。提出了一种用于描述和判别漏洞的漏洞静态检测模型。首先对软件漏洞的属性特征进行形式化定义,并对多种软件漏洞和其判定规则进行形式化描述;其次,针对传统的路径分析存在的状态空间爆炸问题,提出了一个新的程序中间表示——漏洞可执行路径集,以压缩程序状态空间。在该模型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基于漏洞可执行路径集的软件漏洞静态检测框架,利用定义的漏洞语法规则求解漏洞可执行路径集上的漏洞相关节点集,利用漏洞判定规则对漏洞相关节点集进行判别得出漏洞报告。实验分析验证了该漏洞检测模型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目前基于博弈论的风险评估方法大多数采用完全信息博弈模型,无法应对攻击者和防御者互不清楚对方行为的情况。基于静态贝叶斯博弈理论建立攻防博弈模型,将攻击者和防御者分为多种类型,全面地分析了博弈的贝叶斯均衡及其存在性,并结合防御者反击行为、攻击成功率对已有的策略收益量化方法进行改进。基于博弈均衡进行攻击行为可信预测,给出了风险评估算法对信息系统所存在的风险进行计算,得到系统风险值。最后,通过一个实例分析验证了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基于属性综合评价系统的漏洞静态严重性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云  彭进业  王选宏 《计算机应用》2010,30(8):2139-2142
针对计算机安全漏洞的静态严重性评估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属性综合评价系统的漏洞静态严重性分析方法。该方法从漏洞的基本属性中提取漏洞的威胁性、影响度、流行性和修补难易4个指标,运用属性综合评价系统理论评价其静态严重性,获得二元组表示的漏洞静态严重性,其中的定性表示值表示漏洞的静态严重性等级,定量表示值表示漏洞静态严重性分值。应用实例表明该方法对于漏洞静态严重性的评估是准确有效的。相比于现有的漏洞严重性分析方法,该方法兼备了定性和定量表示的优点,体现了同一级别之下不同漏洞的静态严重性的细微差别  相似文献   

12.
ABSTRACT

Software vulnerabilities are the major cause of cyber security problems. The National Vulnerability Database (NVD) is a public data source that maintains standardized information about reported software vulnerabilities. Since its inception in 1997, NVD has published information about more than 43,000 software vulnerabilities affecting more than 17,000 software applications. This information is potentially valuable in understanding trends and patterns in software vulnerabilities so that one can better manage the security of computer systems that are pestered by the ubiquitous software security flaws. In particular, one would like to be able to predict the likelihood that a piece of software contains a yet-to-be-discovered vulnerability, which must be taken into account in security management due to the increasing trend in zero-day attacks. We conducted an empirical study on applying data-mining techniques on NVD data with the objective of predicting the time to next vulnerability for a given software application. We experimented with various features constructed using the information available in NVD and applied various machine learning algorithms to examine the predictive power of the data. Our results show that the data in NVD generally have poor prediction capability, with the exception of a few vendors and software applications. We suggest possible reasons for why the NVD data have not produced a reasonable prediction model for time to next vulnerability with our current approach, and suggest alternative ways in which the data in NVD can be used for the purpose of risk estimation.  相似文献   

13.
一种定量的网络安全风险评估系统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提出一个定量的网络安全风险评估系统模型和与之对应的定量风险评估体系,并为体系中资产、威胁、脆弱性和风险等各项指标提出了相应的计算方法;论述了模型系统中各个模块的设计和机理,其中采用基于免疫的入侵检测技术使得威胁评估模块具备发现新颖威胁的能力,插件设计保证了脆弱性模块较好的扫描效率和扩展性。最后,用实验验证了该定量评估模型对评价网络安全状态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信息安全领域,风险评估是建立信息系统安全体系的基础和前提,而风险评估方法对评估的有效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风险评估方法有很多种,每种方法都有其不足之处.设计的风险评估方法采用威胁树模型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式,利用两种评估方法的优势,弥补了单一风险评估方法的不足,旨在探讨一种更有效、更合理、更准确的风险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一种新的软件项目风险智能评价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克服在无先验知识的情况下,人为选择评价指标的盲目性和确定指标权重的主观性,提出一种基于特征评判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软件项目风险智能评价方法。该方法对各传统软件风险评价指标进行特征评判,并根据评判因子的大小选取敏感指标作为支持向量机的输入,实现对不同风险状态的自动识别。实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很强的鲁棒性,能够从大量的软件项目风险评价指标中筛选出有效的敏感特征,准确评价软件项目风险。  相似文献   

16.
将动态网络的演化思想应用于计算机网络风险评估中,提出了基于攻击事件的动态网络风险评估框架。整个框架首先在静态物理链路的基础上构建动态访问关系网络,随后提出的Timeline算法可以利用时间特性有效地描述攻击演化趋势和发现重要攻击事件,图近似算法可以将分析过程简化为时间段近似图之间的分析,能够有效减小噪声行为的影响。此外,整体框架可以对网络段进行演化追踪和关联分析。实例分析表明,该框架具有很好的实用性,可以更好地揭示攻击者的攻击策略以及重要攻击事件间的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7.
漏洞威胁的关联评估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目前网络安全评估方法不能有效解决漏洞的关联性评价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漏洞间关联性的网络漏洞威胁评估方法。以攻击图为评估数据源,兼顾前序节点和后序节点的多样性,融合从前向后入(FI)方法和从后向前出(BO)方法,采用优化贝叶斯网络方法和加权平均法计算路径漏洞与主机漏洞的威胁值,得到关联环境下的漏洞量化评估结果。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弥补传统方法孤立评估漏洞的不足,能够更为有效地表达出系统的安全特性。  相似文献   

18.
大多数现有的Android应用程序风险评估根据经验直接指定因素的权重,通过统计少量因素的使用频率来计算安全风险.提出一种新的Android应用风险评估方法,能够同时提供定量和定性评估.该方法融合系统权限、API调用、Intent Filter的action属性以及数据流等多种风险因素,基于因素的风险分类与加成进行风险赋...  相似文献   

19.
针对Android权限机制存在的问题以及传统的应用风险等级评估方法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权限的Android应用风险评估方法。首先,通过对应用程序进行逆向工程分析,提取出应用程序声明的系统权限、静态分析的权限以及自定义的权限,和通过动态检测获取应用程序执行使用到的权限;然后,从具有恶意倾向的组合权限、"溢权"问题和自定义权限三个方面对应用程序进行量性风险评估;最后,采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上述三个方面的权重,评估应用的风险值。对6245个软件样本进行训练,构建自定义权限数据集和具有恶意倾向的权限组合数据集。实验结果表明,与Androguard相比,所提方法能更精确地评估应用软件的风险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