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再生骨料高强高性能混凝土配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孔德玉  杜建根  方诚 《工业建筑》2003,33(10):50-53
通过对不同强度等级旧混凝土破碎而成的再生粗骨料与天然粗骨料性能的对比研究 ,表明再生粗骨料与天然粗骨料性能具有相似性 ,能够满足行业标准对碎石的性能要求 ,并尝试将再生粗骨料用于配制高强混凝土和自流平高性能混凝土 ,结果表明 ,采用原强度在 15~ 2 0MPa以上的旧混凝土破碎而成的再生骨料均可用于配制高强混凝土 ,但在配合比相近情况下 ,原混凝土强度等级越高 ,再生混凝土各龄期强度越高 ,其再生利用价值也越高。再生粗骨料亦可用于配制自流平高性能混凝土 ,水胶比为 0 4 0 ,净用水量为 2 0 5kg m3左右时 ,配制得到的新拌混凝土坍落度和坍落扩展度分别在 2 4 5、5 6 0mm以上 ,其 2 8、6 0d强度分别在 5 8 0、6 7 3MPa以上  相似文献   

2.
目前,国内外所制备的再生骨料混凝土的强度值都较低,只能用于非承重构件,另外对再生骨料混凝土耐久性方面的研究仍不多。本文利用废弃混凝土,按照所提出的一种新生产工艺制备再生骨料,然后按照要求配制成高强度再生骨料混凝土。研究发现:采用取代率为50%的再生粗骨料和取代率为30%的再生细骨料所配制的再生骨料混凝土强度能够达到高强混凝土强度要求。此外,本文研究了高强再生骨料混凝土的耐久性能,探讨了粉煤灰、二次搅拌、再生粗骨料最大粒径和初始含水状态对高强再生骨料混凝土的收缩性能、抗碳化性能、抗氯离子渗透性能和抗硫酸盐侵蚀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用卵石配制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粗骨料是配制混凝土的主要原材料之一,选择质量较好的卵石,通过双掺的技术路线可以配制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混凝土各项性能符合国家标准且充分利用了卵石资源,降低了混凝土造价。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再生粗骨料各项性能试验研究,分析再生粗骨料掺量对高强泵送混凝土性能的影响.通过进一步改善配合比,将再生粗骨料代替天然粗骨料掺量提高到30%,高强泵送再生粗骨料混凝土各项性能指标能够满足施工技术要求,并通过扫描电镜分析高强泵送再生租骨料混凝土的微观结构.  相似文献   

5.
利用轻质陶粒配制的混凝土具有轻质高强、保温隔热等优良的性能,同时由于陶粒自重较轻,配制的混凝土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和耐久性能。文章以轻质陶粒作为混凝土的粗骨料,根据轻骨料混凝土技术规程配制LC7.5陶粒混凝土,试验结果表明:混凝土的干表观密度为1 175kg/m~3,3d抗压强度达到9.1MPa,28d抗压强度达到11.3MPa,保温隔热性能良好,具有广阔的工程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试验研究了粗骨料的最大粒径对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强度及弹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粗骨料在高强混凝土中存在最大粒径效应,高强混凝土弹性模量随粗骨料粒径的增大而增大,并在25mm处取得最大值,各组高强混凝土应力-应变曲线的上升段更接近于直线。  相似文献   

7.
采用铝酸盐水泥对再生粗骨料进行改性,强化再生粗骨料的物理性能,将其用于配制C50再生混凝土。通过对C50再生混凝土的抗氯离子渗透、抗冻性和抗渗性等耐久性进行系统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改性再生粗骨料配制的混凝土耐久性优于未改性再生粗骨料配制的混凝土,且与天然骨料配制的混凝土性能相当,完全用改性再生粗骨料配制的混凝土耐久性满足工程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8.
高强混凝土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述了高强混凝土的形成机理 ,阐述了高强混凝土中减水剂、水、水泥、粗骨料的作用、选择要求、配合原则及其高强混凝土的配制方法。介绍了高强混凝土在工程中的实际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9.
采用高强再生轻骨料和玻璃微珠,利用体积法配制出了性能满足预定控制要求的轻质高强混凝土。通过对比试验研究了玻璃微珠、水泥品种、骨料掺量对轻质高强混凝土力学性能和工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调节玻璃微珠的粒度和掺量可有效控制混凝土的表观密度,使用高强再生轻骨料可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工作性。试验配制出了表观密度1520kg/m3、28d抗压强度58.9 MPa、比强度1.0667、工作性能较好的轻质高强混凝土。  相似文献   

10.
论述了高强混凝土的形成机理,阐述了高强混凝土中减水剂、水、水泥、粗骨料的作用、选择要求、配合原则及其高强混凝土的配制方法。介绍了高强混凝土工程中的实际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1.
高强轻混凝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强轻混凝土是目前国内外普 遍重视的一个研究课题。采用正交设计进行非煅烧粉煤灰轻粗骨料配制高强轻混凝土的试验,探讨了高强轻混凝土中水泥用量、水灰比的选择对强度增长、表观密度及混凝土和易性等影响。从而找出最佳配比方案,为进一步配制高强轻混凝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韩涛  邵红才  王修春 《山西建筑》2007,33(6):157-159
介绍了获得高强混凝土的技术路线,阐述了水泥、骨料、掺合料、外加剂等高强混凝土组成材料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并对原材料的选择及高强混凝土的配制进行了分析,以配制出成本低、强度高的高强混凝土。  相似文献   

13.
采用铝酸盐水泥对再生粗骨料进行改性,强化再生粗骨料的物理性能,将其用于配制C30再生混凝土。通过对C30再生混凝土的工作性、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进行系统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改性再生粗骨料配制的混凝土工作性、力学性能和耐久性与天然骨料配制的混凝土性能相当,满足工程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4.
透水混凝土的配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透水混凝土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透水性。试验中采用单粒级和双粒级卵石粗骨料,结果表明:透水混凝土的透水性和抗压强度与混凝土的孔隙率有关;单粒级粗骨料幅差越大,配制的透水混凝土强度越高,透水性越差;双粒级粗骨料配制的透水混凝土性能明显优于单粒级粗骨料,双粒级粗骨料的掺配存在最佳比例。  相似文献   

15.
该文选用同级配的石灰石碎石、卵碎石和玄武岩碎石3种粗骨料,研究粗骨料种类对高强混凝土工作性和力学性能的影响。通过对高强混凝土的塌落度、扩展度、抗压强度、弹性模量等指标的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玄武岩组新拌混凝土的工作性稍逊于石灰石组和卵碎石组,卵碎石组最好。对于石灰石组和玄武岩组,由于骨料表面吸水导致玄武岩组早期混凝土强度较石灰石组偏低,而后期因为玄武岩强度高而使得其配制的混凝土28d强度提高。卵碎石粒形在强度上的劣势导致其28d强度最低。三种粗骨料中,骨料弹性模量越高,同等条件下配制的混凝土弹性模量也越大,但混凝土弹性模量要远小于骨料弹性模量值,且混凝土弹性模量的增幅远远小于相应粗骨料的增幅。  相似文献   

16.
粗骨料作为混凝土中体积最大的组成部分,对混凝土的性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但长期以来,人们对粗骨料质量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往往忽视了粗骨料在混凝土中所起到的作用。本文通过系列混凝土性能试验具体剖析了粗骨料的品质对混凝土性能影响的几点制约因素,从而论证了配制混凝土时粗骨料选择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针对水工泄水建筑物过流面混凝土的冲刷磨损和空蚀破坏问题,采用铸石作为粗骨料,部分替代玄武岩骨料或完全替代玄武岩骨料,制备高强抗冲磨混凝土,研究了铸石高强抗冲磨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轴向拉伸性能,并采用水下钢球法和缩放型空蚀发生器研究了铸石粗骨料对混凝土抗冲磨防空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铸石粗骨料可显著提高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提升幅度可超过50%,铸石粗骨料对混凝土的轴向抗拉强度、抗拉弹性模量和极限拉伸值等性能的提升效果不明显,提升幅度基本在10%以内,铸石粗骨料显著提升了混凝土的抗冲磨性能,水下钢球法抗冲磨强度可提升55%,抗空蚀强度提升62%.  相似文献   

18.
高强再生混凝土干缩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再生粗细骨料对混凝土干缩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再生骨料对混凝土的干缩影响显著,尤其是再生细骨料。重点研究了高强再生粗骨料混凝土的干缩特性,通过高强再生混凝土配合比优化设计,再生粗骨料混凝土的干缩率仅稍大于天然粗骨料混凝土,与其基本相当。在再生混凝土中掺膨胀剂具有很好的补偿收缩效果,达到高强再生混凝土微干缩的目的。研究表明,干燥环境养护对再生混凝土强度的影响明显大于普通混凝土,因此,再生混凝土更需注意保湿养护。还从界面结构和骨料特性分析了再生混凝土的干缩机理。  相似文献   

19.
再生粗骨料颗粒整形的必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观点认为碎石比卵石好,并认为混凝土再生粗骨料经过整形处理后,去掉了棱角使粒形趋于圆形是不利的.笔者通过分别配制卵石混凝土和碎石混凝土进行对比,指出卵石因粒形比碎石好,卵石混凝土的性能优于碎石混凝土;通过分别配制颗粒整形再生粗骨料混凝土和简单破碎再生粗骨料混凝土进行对比,指出经过整形处理后的再生粗骨料,粒形和界面都得到了改善,所配制的混凝土性能得到显著提高.碎石混凝土强度高于卵石混凝土强度的观点是不全面的,有必要对再生粗骨料进行整形处理.  相似文献   

20.
对常用于配制再生混凝土的再生粗骨料进行二次加工,将其表面黏结的水泥砂浆剥去,得到了新型的剥壳再生粗骨料,利用其所配制的混凝土制作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在受弯条件下进行裂缝宽度测试。试验证明:由于剥壳再生粗骨料性能的改善,配制的混凝土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能,解决了目前废弃混凝土再生利用存在的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