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文中简介湖南电力调度交换网现状,针对正在建设的备用调度系统项目,提出使用软交换进行交换组网的方案;重点分析采用软交换组网所需的承载网络通道,提出软交换的组网方案,并描述软交换组网实现后应具备的功能特点.  相似文献   

2.
针对以电路交换为基础的电力调度网的局限性,分析基于分组交换网络的软交换技术,该技术融数据、视频、语音于一体,弥补了电路交换的不足,介绍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为了保障电力调度网稳定运行,同时实现新业务的高效扩展,提出软交换和电路交换在原省级电力调度网并行组网、双网融合的方案,通过应用情况说明该方案提升了电力调度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针对智能电网背景下电力调度交换系统的业务特点,提出一种基于软交换技术的电力调度交换系统方案。本文通过对现有电力调度交换系统的业务需求分析,提出将软交换技术应用于电力调度交换系统中整体设计,并通过双机备份口设计实现与现有电力调度交换系统的有效融合,对电力调度交换系统发展和软交换技术在电力调度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刘晴 《电力信息化》2011,9(1):33-36
为更好地服务于电力调度,调度交换网需要不断优化网络结构、提高网络可靠性。分析了贵州电力调度交换网络存在的问题,讨论在已建成调度数据网络和二次安全防护系统的前提下,利用软交换技术组建冗余调度交换网络的可行性,给出了软交换系统组网方案,指出主站端和用户端的接入方式,以及IP地址和带宽的规划要求。方案的成功实施,证明了通过调度数据网络和二次安全防护系统能够承载软交换调度语音系统,且调度交换网的发展方向是全软交换。  相似文献   

5.
提出现有变电站通信业务的需求及传统电路交换系统不能满足业务发展需求的问题,通过分析软交换技术及其优势,设计利用软交换技术建设变电站一体化IP调度系统的方案。一体化IP调度系统改变原有程控交换的方式,采用分组交换的方式,将变电站的语音调度、视频调度、多媒体调度等业务通过一套调度系统实现一体化整合。该系统解决了传统电路交换不能承载多媒体数据业务的问题,实现变电站多媒体数据业务通信,简化网络结构,节省人力和物力投资。  相似文献   

6.
随着电力行业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的电路交换技术将逐渐被软交换技术所替代。文章以电力调度系统的特点为基础,提出了电力调度系统软交换改造过程中应该遵循的一些原则。基于文章提出的改造原则设计了一种软交换改造方案,该方案具有兼容性好、可靠性高的特点,可使电力调度系统在安全稳定的前提下,循序渐进地向软交换技术平滑过渡。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现有电力调度程控交换网向新一代智能调度交换系统平滑演进的可行性,提出一种基于软交换架构的调度交换系统,解决了调度软交换与现有调度程控交换网系统互连、双网异机同组的难题,完整实现了现有调度程控交换网的全部功能。新的调度交换系统中基于虚拟桌面的IP智能调度台,无缝接替原有调度台的所有功能。满足电网大运行模式下调度员的业务新需求,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8.
为满足调度电话业务多样性,提高调度交换系统的容灾能力,安徽省电力公司根据国家电网公司"十二五"通信网规划,结合现有设备运行状况和实际需求,建设了全省调度软交换系统。文章在保证调度软交换系统与调度程控交换系统相对独立情况下,采用核心设备1+1热备、跨网同组、异地容灾等技术将全省调度软交换平台进行融合组网。调度程控交换系统与调度软交换系统形成调度交换系统的主备系统,在调度程控交换系统出现故障时,调度电话业务可以通过调度软交换系统实现互通,从而提高了安徽电网调度交换系统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9.
电力调度软交换通信网的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力调度交换网是调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分析了电力调度交换系统现状,并指出以硬件交换方式为主的电力调度交换系统已无法满足智能电网的发展需求.通过对软交换系统功能和网络结构的介绍,文章重点分析了调度软交换网络建设方法,并对不同组网方式进行了分析.最后,总结了调度软交换系统对实际工作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适应智能电网发展,提高电力调度交换系统的安全性。文章提出一种电力调度软交换容灾系统设计方案。采用电路交换与IP混合方式组网的方式,将现有的2B+D调度台扩展为支持2B+D接口和IP接口的双模调度台组,实现软交换与现有的电力调度交换系统的融合。并通过异地城市容灾提高调度交换网络的整体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地、县一体化调度自动化系统建设方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智能电网自动化调度思想,技术先进、功能实用的地、县一体化调度自动化系统已成为电网发展的客观要求。通过对国内多个地、县调度自动化系统管理及建设模式的分析研究,结合江苏电网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科学、合理、高效的地、县一体化调度自动化系统建设方案,为地、县调度管理体制改革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随着电网规模的发展,电力数据和信息量不断膨胀,地区电力系统调度机构宜建设智慧调度系统,依靠大数据等技术来提升地区电力调度控制能力。结合地区电网调度当前业务及发展需求,提出了地区电网智慧调度宜具备的功能,介绍了地区电网智慧调度系统的搭建,并对具体智慧调度功能及各功能间的联络做了描述。随着新技术的日益发展,电网智能调度时代必将到来,地区电网智慧调度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将为最终实现电网智能调度打好数据汇集、治理、分析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李胜利  任培民  赵树然  任军 《广东电力》2011,24(3):78-82,90
依据智能电网建设背景和电网调度实际业务需求,提出了利用数据挖掘和综合信息平台技术构建电网调度业务分析系统的解决方案,讨论了电网调度业务分析的应用模式、综合信息平台和调度业务数据挖掘模型,并介绍了调度业务分析实例和系统实现技术.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新安江水电厂无功控制特点,设计了AVC子站系统。介绍了AVC系统结构,并提出自适应的无功需求计算方式、适用于多种运行方式的水电无功分配策略、适用于新安江特殊接线方式的无功控制方式和小步长无功变动的处理办法。  相似文献   

15.
电力时间同步系统的建设方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对南方电网中多个大型电厂、变电站、调度中心等时间同步系统建设现状的详细调研基础上,总结了电力自动化应用系统对时间精度的要求,以及主要采用的时间同步技术、对时方式、对时过程,建设程度等,并分析了现有厂站时间同步系统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阐述了站内时间同步系统组成和各组成部分的性能要求及统一的对时方式,提出了在覆盖全地区/省电网的时间同步网还未建成的情况下,目前首要重任是建设好时间同步网的子系统———电网中各个电厂(站)的时间同步系统。以变电站时间同步系统的建设为例,提出了几种可行的站内时间同步系统的建设方案。  相似文献   

16.
川渝电网提升川电东送输送能力的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重庆电网负荷的快速增长和川渝电网运行方式耦合的紧密性,导致川电东送通道在大负荷运行方式下出现功率分布严重不平衡问题,川渝电网输电能力因此受到限制。为解决该问题,基于直流潮流模型,分别从发电优化调度与互联网架建设改造两个方面建立提升川电东送输送能力的优化模型。利用优化工具分别对两种方案的优化模型进行求解,给出川渝电网发电优化调度与互联网架建设改造的优化结果。方案应用效果表明,川渝电网发电优化调度与互联网架建设改造均能提升川电东送输送能力,且川渝互联网架建设改造方案的效果更佳,工程造价相对较高。现场可根据实际条件和需求,选择合适方案进行实施。  相似文献   

17.
陈霖  张聚明 《电力系统通信》2006,27(11):75-76,80
以椒江供电局的实际应用为案例,介绍了一种供电局调度通信系统升级改造方案。此方案通过对系统容量的扩充、跨机同组方式的采用、透明连接方式的实现、集中录音系统的部署,最终有效地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资源的利用率,降低了录音系统的维护复杂程度。主要对此方案的设计及实现关键进行了分析,以供有同类需求的用户参考。  相似文献   

18.
在有功调度方式给定的前提下,以有功网损最小作为度量指标,假设仅以连续的无功电源作为控制手段建立数学分析模型,应用非线性原对偶内点算法进行求解.从数学优化的角度按无功分布与电压水平之间牵制疏密程度定义了3种解的状态,即松弛解、局部制约解和临界制约解,分析了其物理本质、优化信息以及对电力系统运行性能的影响,并以三节点两端供电系统和IEEE30节点系统为例予以阐述,为有效地实施无功、电压调度与控制提供了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19.
电力调度通信网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快速准确、方便灵活地将生产调度命令上传下达,对电力网而言意义重大。文章在简要分析现有调度交换网络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电力通信网的实际情况,探讨了如何采用VoIP技术建设可靠的调度通信网,并给出了可行的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20.
大规模风电的接入对电网调度模式和技术提出了重大挑战.通过分析风电预测精度随时间尺度逐级提高的特性和有功调度的固有特点,提出了多时间尺度协调的有功调度模式及其关键技术.这种调度模式是基于"多级协调、逐级细化"的思路,将上一级遗留的偏差由下一级来修正.文中首先介绍了该系统的整体构架和总体思路;然后,分析了发电态势分析的几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