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孤东油田经过多年的高速开发、强注强采 ,地下矛盾十分突出。为探索特高含水期改善油田开发效果的途径 ,在深化油藏开发特点认识的基础上 ,应用精细油藏描述技术、数值模拟技术 ,以及开发测井和油藏工程方法 ,进行了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合理地层压力水平研究、扩大水驱波及体积途径分析、注采结构状况分析研究等。在降压强排试验的基础上 ,调整注采结构 ,使油田地层压力得到控制 ,注采结构得到了优化 ,控制了含水上升速度 ,油田开发趋势明显好转 ,强化了油田稳产基础 ,走出了稠油疏松砂岩油藏高含水后期开发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2.
针对老油田后续水驱阶段开发单元面临着高含水井比例大、平面注采不均衡、生产参数不合理及地面电动机配套设备能耗高和单元产量自然递减率大等问题,提出了采取限提并举调整单元产液结构、限制无效产液提升有效产液的注采一体化调整,以及配套更新地面拖动设备的优化方案,介绍了孤东四区3—4开发单元注采结构一体化调整节能示范区项目的主要内容、实施情况,并对项目实施效果和综合效益作了分析评价。实践证明,该方案实施后注采比保持在0.9~1.0之间,保证了开发单元平面注采均衡,开发单元年自然递减率下降了13.6%,单元油井系统效率达标率提高了24.7%,百米吨液单耗降低了0.1 k Wh,区域年节电能力达245.34×104k Wh,它的实施对于高孔、高渗油藏注聚单元后续水驱开发调整具有典型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
孤东油田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利用大量的生产、测井及监测等资料对孤东油田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指出注采对应关系、大孔道、累积注入倍数等是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归纳总结出了“两段三层四区”的剩余油分布规律,印剩余油主要富集于层内低渗透段、受夹层影响的低水淹段;层间状况差异大且物性差的层、累积注入倍数低的低水淹层及动用差或未动用的薄层;平面上动态注采对应差部位、受井闻渗流特征及大孔道等影响的滞留区、绕流区、起伏较大的微构造高部位。另外,对油层的认识程度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潜力。同时探讨了老油田剩余油挖潜的主要方法,对矿场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针对双河油田的注采结构的现状及特征,通过近几年来在注采结构调整方面的实践与应用,总结出了油田在特高含水后期开发阶段,实现油田控水稳油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注水结构调整主要是结合地质特点,减少欠注层段,减少和控制不合理超注井层段和改善吸水剖面;在采液结构调整上,控制高含水层段的注入,加强中低渗透层段的注入,封堵高渗透、高水淹干扰层段,解放动用较差的中低渗透层段,改善平面上采出不平衡的状况,通过实施注采结构调整,双河油田在特高含水后期实现了高效开发。  相似文献   

5.
针对双河油田的注采结构的现状及特征,通过近几年来在注采结构调整方面的实践与应用,总结出了油田在特高含水后期开发阶段,实现油田控水稳油目标的途径和方法,注水结构调整主要是结合地质特点,减少欠注层段,减少和控制不合理超注井层段和改善吸水剖面;在采液结构调整上,控制高含水层段的注入,加强中低渗透层段的注入,封堵高渗透、高水淹干扰层段,解放动用较差的中低渗透层段,改善平面上采出不平衡的状况。通过实施注采结构调整,双河油田在特高含水后期实现了高效开发。  相似文献   

6.
孤东油田是1986年投入开发的大型整装油田,经过多年的高速开发,已进入特高含水期,综合应用动态监测资料,加强精细地质研究,深化油藏认识,达到了注采平衡,控水稳油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针对稠油热采测试技术的应用现状,对于热采监测技术在稠油开发中的作用进行了总结,就如何发挥测试工作在稠油热采中的作用、提高测试资料利用率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利用测试资料可以指导区块注汽方案,发现低效井及异常井。  相似文献   

8.
提高孤东油田注汽系统效率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益飞  潘道兰 《油田节能》2006,17(2):18-21,23
文中结合孤东油田稠油注汽开发工作实际.分析了注汽系统效率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影响油田注汽系统效率提高的三个方面因素。即注汽管网热损失较大影响注汽系统效率、注汽井筒隔热管热损失大注汽效果难以保证、注汽干度稳定性差影响系统效率,并针对存在问题和影响系统效率提高的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措施。实践证明,这些措施均十分有效。  相似文献   

9.
聚合物驱油在孤东油田七区中见到明显效果,根据区块实际统计资料,分析了见效井动态特征及影响注聚效果的因素,为油田今后编制聚驱方案及动态调整,提高聚合物的利用率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针对萨北开发区油层沉积特点及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特点,以水动力学原理为指导,对以往周期注水的效果进行分析,在已有的实践经验基础上,结合数值模拟研究,优化周期注水方式及各项参数,引入了油井间歇采油改变液流方向改善开发效果的做法,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孤东油田是我们投入开发的大型稠油疏松砂岩油藏,目前已进入特高含水期生产,综合含水94%,出砂严重,年产油312万吨。在地面生产系统中,采用了游离水脱除、液-液旋流污水除油、旋液环流式高含水除砂、三次采油注聚合物工艺及复合驱和稠油热采等配套工艺技术,实现了地面生产系统整体配套节能降耗,控水稳油,提高了油田的开发水平。  相似文献   

12.
针对孤东油田稠油注汽中特殊注汽井的注汽压力超高和超低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配套处理工艺.以控制注汽压力到一个合理的范围出发,来实施工艺配套,调整注汽压力,从而实现提高注汽效果的目标.现场应用表明,通过现场工艺的配套实施,注汽井压力调整见到了较好的效果,基本满足正常注汽的需要,注汽质量有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14.
分析研究了孤东油田稠油区块地质特点和蒸气吞吐开采中防砂及配套工艺存在的问题,优化了一套适合孤东稠油区块注蒸汽开采的防砂及配套工艺。现场应用表明,“涂敷砂+金属棉滤砂管”复合防砂方法适合于孤东油田稠油疏松砂岩油藏蒸汽吞吐开采,成功率高,有效期长,注蒸汽后配套过泵电加热工艺,可提高稠油注汽开采效果延长注汽周期,优化射孔工艺和防膨预处理是提高泥质疏松砂岩藏防砂成功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孤南油田为复杂断块油藏,开发层系以馆陶组和东营组为主,非均质性严重。进入高含水期后,油水关系更加复杂。为了合理调整注采结构,首先研究了微构造微相特征及其与剩余油分布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找到原注采井网存在的问题,然后采取针对性的调整措施,如:优选射孔井段,调剖、油井改层等,使调整后的注采结构与微构造特征、沉积微相特征及剩余油分布相匹配,以此获得了较好的控水稳油效果,确定了弧南油田的稳产。  相似文献   

16.
提出了适于孤东油田特高含水期的炮眼封堵技术,包括应用于馆上段油的水泥封堵炮眼技术和GSY高水膨胀成岩封堵技术及应用小断块油藏的LF-311炮眼封堵技术.现场应用表明,炮眼封堵技术能较好的挖掘层内、层间潜力,治理长期停产井、停注井,简化生产管柱,解决套管漏、无法卡封和卡封不死现象,节约化学防砂用量,是油田开发后期老区挖潜的重要工艺技术.  相似文献   

17.
针对孤东油田注入水水质差,井下管柱锈蚀、结垢严重,致使测试仪器遇卡、遇阻及落井事故较多的现状,开发了新型通井打捞工艺,主要在动力源、井口装置及井下工具等方面做了大量改进,使其更适合孤东油田的测试打捞作业.该工艺自1998年应用以来,每年完成通井50余井次、打捞60余井次,打捞成功率100%.  相似文献   

18.
文中从注水地面系统效率及能耗计算公式的分析出发,提出注水泵效率及管网效率低是影响孤东油田注水系统效率的主要因素。要提高两者的效率,重点是对低效泵进行技术改造,推广应用高效大排量离心泵,提高泵修质量及配件质量,推广应用注水泵站生产微机自动监控系统,实现注水泵站生产的优化运行,确保各注水泵在最佳高效工况下使用。针对配水间节流损失问题,通过强化水井测调力度和系统降压,以及重点井应增压泵。针对泵干压差大的问题,则进行注水泵拆级改造,以及实施微机监控,实现系统优化自动调节控制。针对老旧单井管线结垢引起的水力损失问题,采取了更新改造。针对注水计量误差大的问题,推广应用了新型电磁流量计量。实践证明,这些措施均十分有效,并取得显著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9.
孤东油田注水开发基本规律浅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系统分析孤东油田近20年的开发实践和研究成果,全面总结该油田含水上升率,产能变化,油水运动以及储层参数等指标在油田注水开发中的基本规律,以服务于油田剩余油精细挖潜和进一步经济高效开发,同时也为同类油田的开发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应用周期注采技术改善特高含水期开发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萨北开发区油层沉积特点及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特点,以水动力学原理为指导,对以往周期注水的效果进行分析,在已有的实践经验基础上,结合数值模拟研究,优化周期注水方式及各项参数,引入了油井间歇采油改变液流方向改善开发效果的做法,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