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利用数值计算方法进行变形位移数据处理,绘制地表下沉曲线,实现地表下沉预计。针对地表沉陷过程,制定合理的采空区处理措施,使矿山开采具有技术保障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2.
该文以付煤公司3_上、_下1002回采工作面开采为例,对开采沉陷预计与分析进行探讨,简要说明如何通过以现有开采技术条件为基础,实地调查和收集图纸资料,细致研析,形成预计与分析报告,以便选择合理的开采布置方法。  相似文献   

3.
基于MATLAB的开采沉陷预计系统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本文介绍了利用MATLAB开发开采沉陷预计系统的实现方法.主要介绍了开采沉陷预计的数学模型,系统结构、功能、MATLAB在开采沉陷预计分析中的应用及优势.最后,通过实例验证了程序的正确性,预计结果和手算结果吻合,求参数部分观测值和拟合值基本一致,证明了该系统计算结果是可靠的.系统利用MATLAB的图形工具,实现了开采沉陷预计的可视化,与SURFER、GIS等有良好接口,便于后处理和分析.  相似文献   

4.
基于MATLAB语言,利用其丰富和稳定的矩阵计算和绘图功能,开发了开采沉陷预计可视化系统,预计系统不仅实现了单个工作面、多个工作面的动态和稳态开采沉陷预计,而且实现了预计结果的二维、三维以及动态可视化,为今后地下开采引起的损害分析提供了更加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用MFC开发开采沉陷预计软件采用的数据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采用MFC开发开采沉陷预计软件中,利用面向对象技术,围绕界面可视化进行的数据结构类设计,数据组织,以及视图类与文档类成员函数重载,并基于此方法给出了开发实例。  相似文献   

6.
预计开采期间及结束后地表的移动变形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为了对被损害沉陷区内的建筑物及道路进行彻底维修,需确定地表移动过程完全终止的时间;开采区内公路、桥梁或河道整治工作,需对不同时间的地表下沉量进行较为准确的预计,以便能按时进行维护。此外,解决好地表下沉的动态预计,也可以确定什么时间出现危险,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杜绝事故发生。本项研究对于露井联采矿区,井工开采后对地表露天矿的设施及道路等的影响能采取及时有效措施进行处理很具现实意义。对于开采沉陷的静态预计,国内外学者已经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研究,但在动态预计方面,仍然没有很好的理论加以解决。本文通过对采场覆岩变形规律的研究,从岩石流变学的角度,建立岩移的流变力学模型,并据此推导出下沉量与时间关系的动态位移方程,结合实测数据进行反分析,求出了时间系数。  相似文献   

7.
《煤矿安全》2013,(10):114-116
基于矿区广适应开沉陷预计技术,采用"平台+插件"的开发方式,设计并实现了基于AutoCAD的广适应开采沉陷预计软件,软件不仅实现了不同煤层倾角和地形条件下的沉陷预计计算,还实现了预计结果的二、三维可视化,预计结果在地表沉陷预测及控制、"三下"采煤等方面能够满足生产需要,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8.
开采沉陷实时预计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矿山开采过程中边测量边预计,用新测得的开采沉陷数据求出预计参数,用该参数预计随后开采可能出现的地表移动变形。由于随时利用已经获得的实测数据,不断的修正预计结果,因此,预计结果可以达到很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9.
为有效预计矿山开采过程中地表产生的沉陷变形,以大红山铁矿为例,在现场工程地质勘查和变形监测数据收集的基础上,首先根据矿区钻孔数据(钻孔深度、孔口高程、地下水位深度、地层岩性、地层结构及厚度以及地层时代)建立了基础地质数据库;其次分别对地形坡度、地质构造、岩性条件、植被覆盖率、降雨等级、开采面积及深度等开采沉陷影响因素进行了权重赋值;然后根据水平、垂直、曲率变形值,将该矿区地表建筑物受损等级划分为4级,并对各危险等级的处理方法进行了分析;最后基于矿区基础地质数据,采用MapGIS软件构建了矿区开采沉陷预计模型,并对矿区开采沉陷危险性区域进行了划分。研究结果表明:①开采面积及深度的权重值为0.45,可见矿山开采沉陷受该因素的影响最大;②2#矿体地表最大沉降值为431.1 mm,最大水平移动值为125 mm,最大倾斜值为4.95 mm,预计结果与实测值基本吻合;③2#矿体对应的地表沉陷危险等级为Ⅳ级,区内建筑物可能发生结构损坏,需及时采取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0.
基于SuperMap的开采沉陷预计分析可视化的实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采用VC 6.0的面向对象技术来对预计点的移动变形值进行计算,先利用概率积分法来计算出工作面格网点的移动变形值,然后将其保存在数据文件中。针对地表移动和变形过程的特点和SuperMap强大的空间分析和图形绘制功能,将VC 6.0和SuperMaP进行结合,从而实现了地表移动变形预计分析的可视化。  相似文献   

11.
开采沉陷力学的研究与发展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描述了采场开采后的周围岩体内的应力重新分布,采场顶板及其覆岩的受力、沉降、垮落破坏的过程,进而论述了开采沉陷力学的研究就是开采沉陷变形与采场矿山压力的结合研究。介绍了以黏弹性基础梁建立的地表下沉公式,指出了采用数值模拟、室内模型与现场实测相结合的方法,利用非线性大变形力学研究建筑物受开采沉陷破坏的力学机理。  相似文献   

12.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开采沉陷预计参数选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拓万兵 《中国矿业》2015,24(2):114-116,120
为建立精确度高且具有自学习能力的开采沉陷预计参数选取模型,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文献中的数据进行预处理,选择累计方差达到96.79%的6个主成分因子和地表下沉系数为输入和输出变量,以径向基(RBF)为核函数,建立了基于支持向量机开采沉陷预计参数选取模型。结果表明,支持向量机模型在训练样本较少的情况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和较强的泛化能力,平均相对误差和均方根误差值的对比证明了支持向量机模型的预测准确性和预测稳定性更好。  相似文献   

13.
该文旨在通过了解巨野煤田及山东新巨龙能源有限责任公司首采区基本概况,研究沉陷区复垦开发的基本思路。围绕科学治理煤炭沉陷区,实现矿区的可持续发展,为今后的沉陷区治理发展提供新的模式、技术与经验。  相似文献   

14.
闫利祥 《矿山测量》2021,49(2):33-37
对矿山开采区进行阶段性的沉降现状监测,是保障矿山长期开采的必要措施.文中以山东境内某矿山开采区的部分矿区为例,进行沉降现状监测,采取了包括高程网监测和基于D-InSAR的卫星监测两种方法进行三期/两年的长期监测,对监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评价该区现状,对水准成果与D-InSAR成果进行一致符合性评价,并基于数据融合给出该...  相似文献   

15.
为掌握露井协采模式下井工开采引起的覆岩层沉陷规律,通过在工作面上方布设地表移动变形观测站,实地观测各观测点的位移和测点之间的相对位移,依据概率积分预计模型,全盆地拟合对开采沉陷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井工一矿上窑区19001工作面上方地表随工作面开采呈现下沉值、倾斜变形绝对值、曲率变形绝对值逐渐增大直至最大,水平移动绝对值逐渐增大后有一定减小,水平变形绝对值逐渐增大直至压缩变形值达到拉伸变形值的2~4倍的动态规律。  相似文献   

16.
探讨了采煤塌陷区产业生态转型的规划措施,旨在变塌陷地为独特的开发资源.分析了矿业城市边缘地带在城市扩张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向社区转换过渡,实现可持续发展,并解决资源枯竭的尴尬境地.以徐州市大黄山煤矿采煤塌陷区为例,提出了产业生态转型的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17.
开采沉陷动态预测模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准确预测地下开采引起的地表沉陷,针对Knothe时间函数模型的不足,借鉴岩石流变力学中非定常流变模型的建模思路,假定Knothe时间函数中的时间影响系数不是固定不变的常量,而是与时间有关的变量,从而对Knothe时间函数模型进行了改进。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地表下沉盆地模型,并将该模型与改进的Knothe时间函数模型相结合,建立了一种新的开采沉陷动态预测模型。利用实测资料对模型的合理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描述开采沉陷随时间的动态发育过程,且预测曲线和实测数据吻合良好,说明模型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8.
基于协调发展和面板数据模型,构建山西省采煤沉陷区“生态—经济—社会”(EES)系统指标体系,结合熵值法和层次分析法,从时空视角分析山西省采煤沉陷区2004—2018年EES系统协调发展演化规律。结果表明:经济子系统在EES系统中所占比重最高,说明经济子系统发展状况在山西省采煤沉陷区EES系统协调发展中发挥的影响最大;2004—2018年,山西省采煤沉陷区EES系统协调发展整体上呈现平稳上升的态势,区域内各个地市EES系统协调发展水平从“严重失调衰退”逐步过渡到了“勉强协调发展”阶段,从“失调衰退区间”发展到了“过渡调和区间”;在空间分布上,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更高的地市EES系统协调发展演化进程较为领先。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我国煤炭的开采程度也在不断加深,同时对环境的影响也日益严重。煤炭开采出现的沉陷问题,对土地资源以及矿区环境造成重大不良影响,必须要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以及控制技术来控制灾害对环境的进一步影响。本文阐述了煤矿开采沉陷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并提出相应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