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珎 《华中建筑》2011,(10):138-141
皖南古聚落的发展过程遵循传播学的基本规律,具有双向传播机制,即多维信息向古聚落的聚集性传播和以古聚落为信息源的发散性传播。通过对黄田古聚落的实地调研和思考,试图从交叉学科的角度分析和解释其动态发展过程。研究不同要素通过聚集性传播对古聚落发展的影响.并针对在大众传播时代如何增强发散性传播为促进古聚落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2.
曹伟  徐阔 《中外建筑》2013,(11):14-21
驿城是军事观察哨、堡寨、城市与驿站的混合体,其形制从侧面证明了军驿是邮驿的来源之一。驿城的模式既延续了邮驿体系的原始特征,又在原基础上附加了更多属性以满足复合型的时代需要。从历史上看,中国版图上、尤其是边疆地区,从不缺少此类具有复合功能的城市聚落:从世界范围看,在城市职能未明确分工前,邮驿、军事也是多数城市所隐含的职能。但鸡呜驿城却能在众多城市聚落中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3.
在特定的"驿站"文化结构下,以河北怀来鸡鸣驿为例,依据史料,考略其经济发展前提下所带来的性质的拓展、驿务人员成份的完备及防御、文化教育系统的构建等,进而对其军驿,民驿共存的物质环境属性进行剖析,思考其社会文化结构对驿站物质环境及文化心理的调配机制.  相似文献   

4.
从城郊乡村聚落景观的特点出发,分析城郊乡村聚落景观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常规设计思路与原则。并结合工程实践深入探讨乡村聚落景观的聚落格局、建筑特色、生态的恢复与可持续发展、地域特色的凸显与文化的传承等。  相似文献   

5.
在鄂东南传统民居类型中,大屋是一种广泛存在且具有鲜明宗族特色的民居建筑,多见于血缘型聚落中.其以具有祭祀功能的正屋为中心向四周扩建而形成最终格局,其功能分布与布局对血缘型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湖北省阳新县三溪镇枫杨庄乐木林大屋及其聚落为研究对象,结合人文地理学及口述史研究方法,对其大屋的发展和现状进行记录...  相似文献   

6.
曹伟  姚杰 《中外建筑》2014,(4):10-17
斯蒂文·霍尔曾提出“建筑不像音乐、绘画、雕塑、电影及文学那样,是受地域限制的产物,并总是与某一个地区的经历纠缠在一起的。”建筑通常反映一个地方的文化、艺术、风俗、居住习惯,是将地方的生活按时间和空间分解并融人其中。驿站作为古代重要的政府设施机构,遍布全国各地,融人地方的特色。坐落于高邮的盂城驿则是黑瓦自墙,天井院落充满江南风味的聚落建筑。  相似文献   

7.
徽州传统聚落与人居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陈伟 《工业建筑》2000,30(1):6-10
借鉴当代可持续发展观、阐述徽州传统聚落在规划选址、营造技术和水口园林等方面蕴涵着可持续的技术与生态发展观,分析其演变的经济文化背景,提出“更新、保护、改造”是传统民居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张羽  王瑞坤 《当代建筑》2023,(9):124-129
本文以滇西茶马古道沿线的风土聚落云南驿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筑测绘、居民访谈、史志辨析等方法,力图厘清商业贸易对聚落形态、宅院形制等风土建筑基质的变迁所施加的影响,并在上述分析中加入了人口迁移、民族身份、文化交流等视角。多视角的讨论对探究滇西风土建筑空间的变迁具有普遍意义,也为茶马古道沿线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更新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泰宁县古城核心区的明清城镇型多姓氏混居聚落始建于明代遗存至今。其宗族组织对聚落空间的形成影响深远,反映在聚落空间中,且聚落空间见证了封建社会末期宗族关系、社会关系的变化。通过解析宗族组织影响下传统建筑形成的聚落空间,分析宗族组织对聚落空间的影响与作用,探索宗族组织与聚落空间的相关性。研究表明,在宗族组织视角下对泰宁古城传统聚落空间的解读,揭示了宗族组织影响范围缩小、对聚落空间影响力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洪涛  孙升 《工业建筑》2014,(5):9-11,60
"场所精神"是对场所、人及其精神认同感的体现。徽州古聚落历经沧桑,为满足当前人们的生活需求,必须对其进行保护和改造。以江村为研究对象,采用"场所精神"营造方法,分别从空间格局、风貌恢复以及景观节点构造等方面介绍江村古村落的保护和更新,力图为徽州古村落文化精神延续传承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河北怀来鸡鸣驿作为全国现存最大、功能最齐全的古驿站,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从驿站街区、建筑、壁画三个方面对鸡鸣驿整体建筑环境艺术特色进行了探析,在指明其功能特征的同时提出整体性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从四川经云南到缅甸、印度直至西亚,有一条通商大道,这就是著名的西南丝绸之路。通过这条古道,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远销缅甸、印度、罗马帝国和阿拉伯国家。而上述地区的玛瑙、象牙和珠宝又被贩运到中国。在中国境内,这条古老的驿道由五尺道、灵关道、和永昌道组成,而云南  相似文献   

13.
传统聚落分析——以澎湖许家村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世超 《华中建筑》1996,14(4):50-58
该文介绍了澎湖许家村的自然环境与人文历史背景;对澎湖聚落物质进行了解析;对许家村村落规划进行了探讨,深究其村落择址,实质生活领域,结构布局,庙宇,家祠及住宅;由点,线,面三个向度进行聚落的景观分析,发展现况以示其变迁。  相似文献   

14.
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威州镇布瓦黄泥夯筑羌寨的调研和测绘基础上,运用凯文·林奇对城市形态的意象解析模式,从通道、边界、区域、中心节点和标志物五元素对黄泥夯筑羌寨进行全面解析,归纳提炼出黄泥夯筑羌寨的物质形态和景观意象特征,以及建筑艺术特色,探讨黄泥夯筑羌寨可持续发展策略,为全国聚落型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与发展研究提供重要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存最大古邮驿建筑群河北鸡鸣驿城,将建设成为集文物保护、旅游开发、适宜居住为一体的邮政文化展示中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北鸡鸣驿城抢修保护工程已全面启动,3年内将按规划完成拆迁、文物修缮等工作,预计总投资将达到5亿元左右。  相似文献   

16.
王志群 《四川建筑》2005,25(1):39-42
从聚落空间构成的角度,追本溯源,论述了西南丝路古驿站——云南驿的聚落空间特色以及典型建筑型制。  相似文献   

17.
徽州古聚落的景观环境,这一早在人类社会之初就已显示着人类美好未来的居住环境,与当代的新农村景观规划之间有着完美的契合。作者通过对徽州古聚落景观形成的分析,从感知环境、融于自然的栖居方式,强调聚力归属感的聚落形态和充满人性关怀的居住环境这三方面总结出古与今的契合点,并结合实践试探性的提出了一些创造手法。  相似文献   

18.
西藏位于青藏高原,全年气候高寒干旱,太阳辐射强,生态环境脆弱且不易恢复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国家对西藏发展的重视带来了西藏村镇建设的快速发展,也对传统聚落造成了巨大冲击破坏了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基于西藏传统聚落,运用景观生态学、GIS技术对西藏聚落的营造规律进行研究总结从而为西藏新建聚落提供指导.研究表明:①西藏传统...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尝试从民间信仰的角度入手,以城郡型传统商业聚落泉州古城为考察对象.研究当地以铺境单元为表征的祭祀圈对传统聚落空间的影响。从“社会-空间”过程的角度认识传统聚落的空间形态,通过分析泉州铺境空间的形成过程及其社区特性,探讨历史变迁中传统城市聚落的社会空间与形态空间的互动与变迁。本研究可作为一种新的聚落研究方法的尝试。  相似文献   

20.
伍静  罗谦 《四川建筑》2015,(2):27-28
古镇是拥有独特历史意义与社会价值的传统聚落。基于古镇开发的现状,适当的旅游转型可以促进其保护与更新,不适当的开发会带来一系列值得关注的问题。文中以柳江古镇为例,通过相关文献的收集整理,由实态调研现状追溯到柳江古镇的历史演变,并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建成环境等三方面着重分析了柳江古镇的价值、保护过程、活化过程,继而探讨其保护与活化协调发展模式,期望对其他古镇的保护与开发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