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关于“复合土工薄膜及其防渗设计”一文的讨论顾淦臣(河海大学水电系,南京,210024)陶同康高级工程师发表在本刊第15卷第2期的“复合土工薄膜及其防渗设计”一文,对复合土工膜在土石坝工程上的推广有一定价值,值得称赞。但文中有两个概念性问题,即极限铺盖...  相似文献   

2.
对“桩的承载力与刚度的关系”讨论的答复潘时声(清华大学水电系,北京,100084)笔者在岩土工程学报1993年第6期发表了“桩的承载力与刚度的关系”一文(以下简称“关系”)后,李志成同志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以下简称“李”文),现将几个问题答复如下。1前...  相似文献   

3.
对“动力测定桩承载力的方法”讨论的答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 《岩土工程学报》1992年第4期刊载了唐念慈先生和陈如连先生对笔者在同年第1期上发表的“动力测定桩承载力的方法”一文(以下简称“综述”)的两篇讨论文章(以下简称“唐文”和“陈文”),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笔者读后得益匪浅。现就两文中涉及的主要问题答复如下,不妥之处,尚乞赐教。  相似文献   

4.
对“碎石类土盐渍化评价初探”讨论的答复高树森师永坤(新疆石油局勘察设计研究院,克拉玛依,834000)“碎石类土盐渍化评价初探”一文(以下简称“初探”)发表后,徐攸在先生撰写了“也谈碎石类土的盐渍化评价---与高树森等同志商榷”一文(简称“徐文”)...  相似文献   

5.
<正> 笔者的文稿“应力重塑方法及其工程实现”(《岩土工程学报》2003年第25卷第6期),得到同行的关注与讨论,笔者感到十分欣慰。现对王子辉、张雪东同志所提出的“对该原理与方法的理解有所不同”和相关问题作如下答复。  相似文献   

6.
刘元雪先生对“原文”的讨论促使笔者再次翻阅了许多文献,更深地思索了关于页岩的一些问题。同时,“答复”也给笔者一个对“原文”进一步说明的机会。在此表示十分感谢。现就“讨论”中的两个问题答复如下:1 几点说明*(1)“原文”中的湿度(mc)是样本的水重与样本干重之比,它就是常说的含水量,而不是干湿程度或饱和度的含义。因英文moisturecontent直译为湿度,“原文”中也就用了此词。(2)众多页岩具有层状结构,但它与通常所说的层状岩体是有区别的。页岩为粘土岩类,由粘土脱水胶结而成,通常以粘土类矿物为主,含石英、云母等,有明显的薄层理[1]。通过各种实验(X-射线分析、光学显微分析、电子显微扫描  相似文献   

7.
对“土坡稳定可靠度分析”讨论的答复姚耀武(清华大学水电工程系,北京,100084)陈祖煜同志对“土坡稳定可靠度分析”一文提出一些深入讨论的问题是很有益的,由于本文是偏重于研究影响土坡可靠度的因素,因此对有些问题研究不够深入,陈文的一些看法是深入研究这...  相似文献   

8.
感谢王成华、黄晓东对笔者“地基软硬程度与挡土墙倾覆稳定性”的讨论(以下简称“讨论”),现就有关问题答复如下:(1)讨论认为如果按原文提出的公式计算抗倾覆安全系数,因为是平衡力系,对任一点取矩,M顺=M逆,则Kt≡1。这一推测是错误的,原因分析如下:a...  相似文献   

9.
感谢张忠苗先生及王勇强先生对拙作“大直径泥质软岩嵌岩灌注桩的荷载传递性状”一文进行讨论(以下简称“讨论”),现对有关问题答复如下:1 关于泥质软岩的概念 *笔者在原文中主要讨论了我国华东地区特别是江苏、江西、安徽等地普遍存在的以红色碎屑沉积为主的沉积岩。这一类岩石以泥质胶结为主,在岩石学分类定名时可冠以泥质,从工程观点来看,该类岩石抗压强度低,易软化,属典型的软质岩石。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软质岩石都是泥质的,如千枚岩,绿泥石片岩、云母片岩等。“讨论”中指出“新鲜的砂岩和砾岩其抗压强度有可能大于30MPa,那就不能称为软岩了”,这恰恰是笔者所要强调和区分的。因为砂岩、砾岩一般情况下(硅质的  相似文献   

10.
王启智先生对笔者“岩体的压剪损伤机理及其在岩爆分析中的应用”一文提出了“关于岩石压剪启裂准则的一点讨论”,现将有关问题答复如下。1关于原文式(6)启裂判据的严格性由原文式(5)知:①在拉剪断裂问题中,KⅠ,KⅡ对KⅠ的贡献应皆为正值;②在压剪断裂中,...  相似文献   

11.
对“关于锚固岩体的几个力学特性问题的探讨”一文的答复邹志晖,汪志林(武汉水利电力大学,430072)(中国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笔者以极大的兴趣阅读了江玉生同志的“关于锚固岩体的几个力学特性问题的探讨”(以下简称“探讨”)一文,现就该文提出的一些问题答...  相似文献   

12.
<正> 笔者学习了《岩土工程学报》1992年第1期徐攸在先生的“动力测定桩承载力的方法”一文(以下简称“徐文”)和1992年第4期唐念慈先生的讨论文章(以下简称“唐文”),深受启发。这个讨论有现实意义,有学术意义,关系到“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建设方针的贯彻,不可等闲视之。碰巧,第四届“应力波理论在桩基工程中的应用”国际学术会议(以下简称“四届会议”)于1992年9月21~24日在荷兰海牙举行。笔者愿结合这个讨论,介绍一点会议情况,期望有助于讨论的进行。  相似文献   

13.
徐文杰  胡瑞林 《岩土工程学报》2006,28(12):2173-2174
首先感谢张旷成教授对“水下土石混合体的原位大型水平推剪试验研究”一文(以下简称原文)的讨论。下面按问题的顺序进行答复:(1)土石混合体形成是各种内外动力相互作用的共同产物,自然界中现存的土石混合体边坡很难为一种成因的。坡积和冰水堆积是金沙江流域分布的土石混合体的主要成因类型。对于试验点的土石混合体的成因主要为崩坡积。对于不同成因的土石混合体,其内部结构及组成会有很大的差异,从而会影响着其相应的物理力学性质。澄清试验点土石混合体的成因类型是必要的,笔者同意张教授的建议。(2)土石混合体为一种极其不均匀的地质体,笔者认为不能将其归类于“岩体”或“土体”。笔者认为,土石混合体内部的“土”或“石”只能  相似文献   

14.
感谢周立运同志对“地震时饱和砂土地基中管线上浮机理及抗震措施试验研究”一文 (以下简称“原文”)的讨论 ,下面对讨论文答复如下 ,与周先生进一步交流。( 1 )关于地震波形及其加速度取值土工建筑物的动力模型试验中由于模型相似率尚未很好解决 ,在模型材料、地震动输入、测试手段、试验方法等方面存在许多困难 ,使得一些模型试验结果难以直接应用于实际工程[1 ] 。因此 ,原文将振动台上的模型视为“小原型” ,试图通过类比试验 ,探明地震时饱和砂土地基中管线上浮机理并验证几种抗震措施的有效性 ,从而深化人们对地下管线抗震性能的认识 ,为理论分析提供有益的启示。原文首先采用的是频率为 3Hz的正弦波 ,  相似文献   

15.
感谢刘利民、秦 然和陈如连 3位同志对“软土地基超长嵌岩桩受力性状”一文 (以下简称原文 )的讨论和关注。笔者觉得“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讨论有利于将问题搞清楚 ,现就 3位提出的疑问 ,答复如下 : (1)首先纠正原文几处打印错误 原文图 1中“桩身沉降”应为“桩端沉降” ,图 4中横坐标单位应为“m”。(2 )顺便说明 原文 4根试桩的地质剖面如图 1。图 1 原文试桩的地质剖面示意图Fig .1Geologicsectionschematicdiagramofpileintheoriginaltext(3 )关于嵌岩桩界面的粗糙度 原文所提的泥浆护壁钻孔桩界面粗糙度差主要是指由  相似文献   

16.
感谢童小东和王玉国先生对“水泥土强度的试件形状与尺寸效应试验研究”(以下简称“原文”)一文的关注与讨论,现就讨论中提出的问题作如下答复。(1)关于不同形状和尺寸试件强度的可比性问题原文针对搅拌桩实际钻芯取样检测质量评定中,以圆柱体试件得到的水泥土实际强度直接去评判以立方体试件得到的设计强度问题,提出了“两者在形状和尺寸上均存在较大差异,这样就造成了以一种条件下的实际强度去检验、评判另一种条件下的设计强度,其可比性就差,严格地讲,不存在可比性”的观点,笔者不认为这个观点有什么不妥,因为在原文和其它文章[1,2]中的实测结果和理论分析结果均表明,不同形状和尺寸试件的水泥土强度客观上是存在一定差异的  相似文献   

17.
复合土工薄膜及其防渗设计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复合土工薄膜是以土工薄膜和土工织物在工厂通过挤压、液压或喷涂等工艺所制成的整体结构,它兼有薄膜防渗和织物排水的功能,起着薄膜加垫层的作用,并改善了薄膜的工程性能及简化施工程序,保证施工质量,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防渗材料。文中针对复合土工薄膜用作斜墙铺盖防渗,从铺盖和透水地基界面的接触冲刷概念出发,导出了极限铺盖长度和渗流量的计算公式,经新疆桑株水库土坝坝面铺盖防渗工程实例计算比较,误差甚小,可供设计参考。文中根据薄膜理论建立了复合土工薄膜在其法向应力作用下的顶破强度计算公式和织物排水的公式,经云南恨虎水库堆石坝的校核,可合理选择复合土工薄膜。  相似文献   

18.
关于“波在饱和土中传播的若干问题”一文讨论的答复王立忠(浙江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杭州,310027)“波在饱和土中传播的若干问题”一文(以下简称原文)中从Biot理论和混合物理论的一致性出发,对饱和土中传播问题提出了几点有别于国内外学者的看法。陈龙...  相似文献   

19.
<正> 笔者以极大的兴趣阅读了叶金汉同志对“完整岩基的抗剪断强度及其在围岩稳定分析中的应用”一文(以下简称原文)的讨论文章。这篇讨论文章不长,但讨论的问题很广,而且涉及一些原则性的问题或概念。笔者认为对这些问题进行详尽的研讨是很有意义的,因此愿借岩土工程学报的宝贵篇幅答复如下,以便和叶同志及广大读者商榷。  相似文献   

20.
陈凡 《岩土工程学报》1996,18(5):105-106
对“应力波反射拍信号的检测及其工程应用”一文的讨论陈凡(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基所,北京,100013)近读《岩土工程学报》1995年第3期上一文“应力波反射拍信号的检测及其工程应用”(以下简称“拍文”),颇感新颖。作者首次将“拍”的概念引入桩的动测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