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认为,地球上的大部分石油储量,因细菌活动而发生的原油的生物降解曾大大地降低了储集层中石油的质量。为了经济而又卓有成效地勘探石油,弄清导致石油降解在地层中的过程和条件,就成了至关重要的问题。虽然目前的研究推测表明,细菌活动很可能都是在高达150℃的温度下发生的,但是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的,则是在地质年代表上有效的石油生物降解一般都是在温度低于80℃的储集层中发生的。可是这似乎与未被降解的石油仍然能够在低于此温度的储集层中被发现这一观测结果并不一致。这里,我们收集了有关在某些油藏中石油生物降解范围的资料,发现广泛存在于浅而冷的盆地中的未被生物降解的石油都局限于地球深部温度较高地区所隆起的盆地。我们认为,这些油藏都曾在深埋过程中,由于受热使温度达到大约80~90℃而被灭菌与此同时,在深层生物圈中,即发生了促烃类降解的微生物变得不活泼。甚至当这些储集层隆起而成为更冷的地区且又为石油所填充时,也并未发生降解,这意味着被灭菌的沉积物并未成为促烃类降解的细菌的二次移居的场所。  相似文献   

2.
渤海海域已有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显示稠油降解气普遍与稠油油藏相伴生,其探明储量约占天然气总探明储量的12 % 。渤海湾盆地复杂的构造演化使生物气藏背景多样化,也使渤海海域生物气成因类型不清,其地球化学特征和成藏条件不甚明确。与非稠油降解气相比,稠油降解气中甲烷含量高、干燥系数大,以干气为主,并含有一定量的二氧化碳和氮气,甲烷碳同位素值偏轻,δ13C1介于-35 ‰~-55 ‰,丙烷碳同位素值偏重,具有同位素倒转现象,二氧化碳碳同位素值重,δ13Cco2介于-10 ‰ ~20 ‰ 。原油降解气的生成是喜氧微生物和厌氧微生物共同作用的结果,有效的石油生物降解作用通常发生在温度低于80℃的储层中,因此地层温度控制了微生物降解原油生成原油降解气的发生范围,此外,含油气系统内的地层水也是重要的地质影响因素,中—低矿化度的NaHCO3型或CaCl2型地层水有利于微生物的繁殖进而对原油降解生成甲烷。生物降解气是微生物代谢活动的产物,所以降解气的规模是由油藏规模决定的。在渤海海域,储层温度与地层水类型适宜、油藏规模巨大的蓬莱19-3油田最具备大规模生成稠油降解气的条件。渤海目前已发现原油地质储量约36.4×108t,其中埋藏深度在2 000 m以内的原油地质储量约为27.7×108t,根据原油的生物降解模拟实验,1 m3原油每天可产生0.14~0.62 m3甲烷气体,每年可产生52.01~255.5 m3甲烷气体,若深度2 000 m为原油降解界限,据此估算渤海海域每年最多可产原油降解气0.66×1012m3,具有非常大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3.
吐哈盆地雁木西油田天然气的选择性生物降解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吐哈盆地雁木西油田原油与原油溶解气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对比和分析,探讨了微生物对天然气降解作用的选择性.雁木西油田的天然气均为湿气,不同组分的相对含量和烃类组分碳同位素比值都有较大的变化范围,部分天然气的烃类组分碳同位素比值明显地变大.生物降解作用的选择性与这些变化有极为密切的关系.由于不同的微生物对不同组分的降解能力和强度不同,因而造成了不同剩余烃类组分的碳同位素比值不同,部分烃类碳同位素比值甚至发生倒转.烃类碳数越小,越易发生生物降解作用,较容易发生生物降解作用的组分是甲烷、乙烷和丙烷等较轻的烃类,其次是正丁烷、正戊烷等较重烃类,发生生物降解作用的烃类最高碳数可以达到14.异丁烷、异戊烷等异构烷烃抵抗生物降解作用的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4.
据认为,地球上的大部分石油储量因细菌活动而发生的原油的生物降解,曾大大地降低了储集层中石油的质量。为了经济而又卓有成效地勘探石油起见,因此,弄清导致石油降解在地层中的过程和条件,就成了至关重要的问题。虽然目前的研究推测表明,细菌活动很可能都是在高达150℃的温度发生的,但是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的,则是在地质年代表上有效的石油生物降解一般都是在温度低于80℃的储集层中发生的。  相似文献   

5.
据认为,地球上的大部分石油储量因细菌活动而发生的原油的生物降解,曾大大地降低了储集层中石油的质量。为了经济而又卓有成效地勘探石油起见,因此,弄清导致石油降解在地层中的过程和条件,就成了至关重要的问题。虽然目前的研究推测表明,细菌活动很可能都是在高达150℃的温度发生的,但是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的,则是在地质年代表上有效的石油生物降解一般都是在温度低于80℃的储集层中发生的。  相似文献   

6.
简要叙述了生物降解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指出微生物降解原油有喜氧/厌氧降解2种机制,实验室条件下一般进行喜氧生物降解,由于厌氧降解的速率很慢,因而在实验室条件下不可能完全模拟地下厌氧生物降解;温度对生物降解有控制作用,40℃左右时实验室生物降解效果最佳;在实验室条件下,微生物降解对原油的饱和烃、芳烃、非烃、沥青质各个组分都产生影响,使饱和烃含量相对下降,芳烃、非烃、沥青质的含量相对上升,而沥青质不易被生物降解,其热解产物及钌离子催化氧化产物在生物降解原油对比、油源对比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火焰山中央隆起带的石油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对该区的稠油成因机理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该区三叠系原油均有25-降藿烷和25,30-双降藿烷的存在,说明这一地区的原油普遍遭受了生物降解作用。其各个地区原油的降解程度也各不相同,其中构造低部位吐玉克地区降解程度相对较弱。英也尔地区原油的生物降解程度较高。流体包裹体的特征表明,在胜金口地区,原油充注时为正常原油,而后发生抬升和生物降解作用,从而形成稠油。玉东1井包裹体显示出现两次原油充注,稠油和正常原油。在鲁8、鲁9、鲁11、鲁2、鲁10井包裹体中,由西向东,随着埋藏深度的变低,第一期和第二期原油的充注逐渐由正常原油变为完全稠油充注。这说明原油可能在运移过程中逐渐稠化。而且鲁10井可能属于当时原油开始稠化时的关键点和开始组分散失与逸散的关键点。  相似文献   

8.
塔北英买力低凸起奥陶系油藏充注历史的流体包裹体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流体包裹体偏光-荧光镜下观察、均一温度测试、红外光谱等分析手段,结合埋藏热演化史分析,确定了塔北隆起西部英买力低凸起奥陶系油藏充注期次。奥陶系储层共发育4类烃类包裹体,根据荧光颜色对液烃包裹体进一步划分为重质油包裹体和中-轻质油包裹体;根据包裹体岩相学特征将烃类包裹体分为早、晚两期,均一温度峰值分别为66.7~72.5℃和86.4~95.3℃,表明主要发生过两期原油运移、充注过程。石油包裹体红外光谱特征及参数计算结果表明,早期充注原油成熟度较低,烃类包裹体主要发褐色、黄褐色荧光;晚期充注原油成熟度相对较高,烃类包裹体显示黄白-蓝绿色荧光。包裹体均一温度结合埋藏热演化史确定早、晚两期原油充注过程分别对应于晚加里东期和晚海西期。根据油藏沥青特征和现今油藏原油密度等综合因素分析认为,油藏降解过程主要发生在早海西期,而晚海西期是主成藏期。  相似文献   

9.
王琪  史基安   《天然气地球科学》2005,16(5):564-570
指出油藏储层中的自生矿物和流体包裹体及其所含的烃类生物标志物,记录了油气藏流体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非均质性分布特征,是油气流体充注储层过程时所发生的有机-无机相互作用信息的载体;近年来飞速发展的油藏储层固体-流体微区定量分析技术,已经成为储层地球化学和油藏地球化学研究的有效手段,在该领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和进展充分证明,运用该项新技术对油藏储层分析所获得的信息,已经远大于对油藏原油定量分析所获得的信息。认为通过油藏储层内烃类组分与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的分类对比极有可能成为判明我国陆相盆地多源多期复合油藏中不同充注期次烃类来源最有效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0.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油气运移的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以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克-乌断裂上、下盘八区—六区油藏剖面为例,系统采集了二叠系—侏罗系13个原油样品,进行原油物性和地化性质分析。研究表明,沿油藏剖面八区—六区原油密度逐渐增大,极性化合物和低分子异构烃以及生标物组成中妊甾烷等化合物逐渐富集,运移过程中可能存在多种体制,即低碳数烃类由温度、压力的降低及系统的相对开启发生分子扩散,高碳数多环烷烃由于地层层析作用而发生化合物分馏以及浅部储层发生微生物降解作用。油气运移的地球化学特征,排除了油区内存在源区的可能性。进一步佐证了玛湖凹陷是克一乌断阶带的油源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