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牛帅  孙荣雯 《山西建筑》2007,33(32):32-33
通过对西安市城中村居住形态现状的分析,从人口构成、空间形态、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剖析,进一步探寻其演变过程,分析了影响演变的因素,并提出改造措施及建议,从而推动城市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以典型的城中村案例南通市“城东村”为例,通过采用实地勘察、访谈及问卷等方法,对城东村的整体居住形态进行一定的分析研究.以期从城市建筑的角度,分别从规划层面、建筑层面与空间环境层面出发,对其居住形态特征作出总结归纳,为城中村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周百灵 《安徽建筑》2010,(6):31-32,26
对武汉市洪山区洪山乡红旗村总体空间形态、街巷、典型建筑、户外公共活动空间进行描述性调查研究。在对资料进行详尽分析之后,提出对邻校"城中村"主动更新模式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关于流动人口居住问题的研究大多是将城乡二元结构的分析框架运用于流动人口聚居区的分层研究。而本文则从城中村改造视角下分析西安市流动人口的居住问题,具体包括对城中村是西安市流动人口的主要聚居场所、西安市现行的城中村改造方式对流动人口居住的影响及从城中村改造视角下解决西安市流动人口的居住问题三部分的论述。  相似文献   

5.
居住形态是城市空间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城市发展,其演化过程也呈现出一系列特征。本文选取1990-2008年间南京居住形态作为量化研究对象,基于GIS数据分析,从纵向时间层面回顾了自1990年以来南京城市居住形态的发展,从横向尺度层面就市域-都市区-主城区-老城范围逐层进行分析,从而定性定量地对其发展特征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6.
拥挤空间中的居住行为分析——以深圳城中村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城市化发展的深入,健康的人居环境和城中村的改造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环节。笔者以深圳市福田村为例,采用实地勘察,访谈等方法,对城中村的人口特征、居住现状进行分析。研究了城中村高密度拥挤空间形成的深层次原因以及拥挤机制下的居住行为心理表现,提出了以公共空间为切入点的城中村改造措施,减少拥挤负面影响,营造新的城中村社区。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中国城市老年人的居住现状和居往意愿的调查分析,结合现有国情.提出了建立良好的老年人居住形态可行的设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深圳市罗湖区“城中村”居民的居住意识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王德 《规划师》2001,17(5):86-90
以深圳市罗湖区城中村为研究对象, 通过城中村常住居民问卷调查的资料对城中村常住居民的居住意识和改建意向作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9.
对当今城市居住形态的反思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荆子洋  邹颖 《新建筑》2003,(3):73-76
在关注生命健康时居住区建设忽视了城市街道空间,丧失了与城市的内在联系,致使田园型取代传统街区型而成为当今我国单一的城市居住形态。  相似文献   

10.
以杭州市为例对城中村居住特点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杭州市城中村的概况,以杭州市的五联西苑为重点研究对象,探讨了城中村这个"村社共同体"特有的居住文化,对城中村的居住特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可为城中村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1.
马星 《建筑与环境》2009,3(4):53-56
村庄体系规划是一个由宏观到微观的指引性规划,本文从空间形态的角度,对揭阳市域现状村庄布局和形态进行归类研究,总结村庄布点、村庄建设、与城市建设之间矛盾等现状主要问题。借鉴广东省村庄及国外村庄建设的经验,对揭阳市域村庄体系进行优化布局,落实到用地空间,对片区制定策略措施。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城市集合居住模式的重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杨军 《建筑学报》2002,(12):29-31
针对当代中国城市居住建设的现状,本文尝试从集合居住的角度来认识城市的地域结构构成方式,并建构起集合居住社区的概念,分析了其内涵的两个方面,提出以多层次的公共空间网络起到促进社区整合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对以重建邻里关系为中心的的新小区模式进行了重构。  相似文献   

13.
义乌在开发城市重点项目的同时,启动相关城中村的改造工程;对城中村实行就地、就近改造;改造后形成的新村中的业主,将他们的新房改作经营用房。通过这样的途径,新村从空间形态到经济运行迅速融入城市。义乌这种特点鲜明的城中村改造模式,从形成到成型、优化,经历了三个发辰盼段。  相似文献   

14.
基于了解乡村国土空间现状为村庄规划提供依据的目的,以昆明市庄房村为例,通过构建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动态变化,选取相关指数分析景观格局变化趋势的方法,利用ArcGIS与Fragstats42对庄房村国土空间现状进行实验,得出2015年、2018年,庄房村土地利用结构发生较大变化,住宅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工矿仓储用地以转出为主,转出面积分别为21716.94 m2、14293.36 m2、0.18 m2;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均以转入为主,其中林地转入面积最大,达到105343.52 m2.庄房村整体景观破碎度增加、聚集度减弱但各景观类型在景观中呈均匀化趋势分布,生态系统稳定性提升.  相似文献   

15.
可持续城市住区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广义的可持续理论与城市可居性研究,以及城市住区实践模式的考察,论文提出了可持续城市住区的理论框架,并试图在紧凑与混合住区、聚居与交通模式、住区与公共空间体系、生态与多样的住区建筑形态四个方面深化可持续城市住区的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16.
利用2013年~2014年5个时相Landsat 8 OLI和TIRS数据,反演了夏季全程和冬季地表温度,反演结果绝大部分值在历史数据最高温度(日间)附近,反演结果具有一定的表征力;计算了反演区的热岛强度,分析了夏季湘潭城区地表温度的空间分布与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城市热效应空间分布格局不同时相表现出类似的模式,发现城市在夏季地表温度呈现"南高北低"和高温区沿湘江分布的情况;原先夏季高温区在冬季出了低温,表现出夏热冬冷的现象,这一定程度说明地表热效应对地表类型反应灵敏。同时分析植被指数、城市建筑物指数与城市地表温度等间关系,结果显示城市绿化对城市地表温度降低的确有一定的作用,地表温度对城市建筑物密集区敏感。这一成果对地方城市规划建设具有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7.
城市"丁克家庭"居住问题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旭  黄一如 《建筑学报》2005,(10):44-46
"丁克"是中国城市迅速增长的一种特殊家庭结构.文章通过实态调查,对"丁克家庭"的居住空间、居住方式、居住需求及女性的家庭地位等诸多特点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8.
依托空间句法技术,以深圳市平山村作为研究案例,试图从实证角度探索出一条城中村更新的新途径。指出应当破除当前"逢村必拆"的政策迷思,转而倡导一种基于地段特征的区别化更新模式,其中重点更新对象是可达性和可视性较低的区域;实施措施是通过控制引导村民的自建行为来优化城中村空间网络,促使村民自我更新和优化城中村环境。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解读梁山空间格局演变,从水、山、城三个方面对梁山城市格局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总结了梁山县城“山水孤立、山城间隔、水城相依”的城市格局特征。  相似文献   

20.
山东胶州市城区共有5个御苴办事处98个行政村,其中有60%为"城中村",总人口约6.3万人、1.9万户,总占地面积1.2万亩(合8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210万平方米,平均容积率0.26,户均建筑面积110平方米.实施城中村改造,是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举措,对于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升城市整体功能和形象,改善城市环境和居民生活质量,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