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 毫秒
1.
钢中贝氏体相变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简要地总结了国内近年来在贝氏体相变理论研究方面的主要成果,包括以下方面;(1)发现钢中的贝氏体超精细结构;(2)贝氏体表面浮突完全由贝氏体铁索体长大过程中形变产生,单一超亚单元对应的浮突呈帐篷型;(3)贝氏体铁索体宽面上存在三维巨型台阶,在近N—W关系下相变单元宽面接近(335)f,为扩散型界面;(4)发现钢中贝氏体碳化物在α/γ界面的γ侧形核并向奥氏体内生长;(5)建立了贝氏体激发形核一台阶长大模型,理论计算表明这种机制是合理的,它成功地解释了贝氏体的多层次复杂结构,以及上贝氏体、下贝氏体等不同形态的形成原因等。  相似文献   

2.
贝氏体相变的激发—台阶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方鸿生  王家军 《金属学报》1994,30(11):A491-A501
简要总结了贝氏体相变切变及扩散控制台阶长大理论而面临的主要问题,并首次基于台阶长大理论,提出贝氏体相变的激发-台阶机制及其相变模型。  相似文献   

3.
系统总结了清华大学相变及复相新材料研究组近年来在贝氏体相变领域关键性的最新研究成果,包括三维巨型及纳米台阶存在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台阶阶面的可动性、贝氏体片条的内部超精细结构、贝氏体浮突的特征及本质、贝氏体碳化物的来源及形成模型、马氏体浮突的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及原子力显微镜(AFM)研究;进一步论述贝氏体相变的激发形核-台阶长大(SNLG)机制,并用SNLG机制解释了贝氏体的多层次复杂亚结构;同时,还论述了空冷贝氏体/马氏体复相钢的工业应用。  相似文献   

4.
贝氏体相变理论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总结了国内外贝氏体相变理论研究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急论焦点和重大分歧,涉及贝氏体相变过程伴随的表面浮凸效应,相变产物晶体学,贝氏体铁素体的“中脊”和“边脊”,下贝氏体碳化物的析出形态等,研究了贝氏体碳化物的不同特殊析出形态和α/γ相界面的巨型台阶,提出贝氏体铁素体可能按置换型原子体扩散控制台阶机制长大。  相似文献   

5.
简论贝氏体相变的形核与长大--复康沫狂教授等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指出康沫狂教授文中的一些疑点,主要为:缺乏产生贫,富溶质区的所谓“类spinodal分解”所应具有的理论基础;没有缺陷浓度的计算,以论证偏聚量和缺陷偏聚的实验证据;以及预贝氏体相变尚属疑问。近来高分辨透射电镜实验已证明:贝氏体以相界面台阶扩散长大。作者强调贝氏体相变以扩散机制形核和长大。  相似文献   

6.
贝氏体与马氏体相变及应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系统总结了清华大学相变及复相新材料研究组近年来在贝氏体相变领域关键性的最新研究成果,包括三维巨型及纳米台阶存在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台阶阶面的可动性,贝氏体条的内部超精细结构,贝氏体浮突的特征及本质,贝氏体碳化物的来源及形成模型,马氏体浮突的扫描隧道显镜及原子力显微镜研究。  相似文献   

7.
方鸿生  王家军 《金属学报》1994,30(11):481-490
介绍了贝氏体相变领域切变和扩散控制台阶长大理论的核心内容:论述了贝氏体机变理论的主要研究成果及争论焦点:涉及贝氏体定义,转变不完全性,溶质拖蓝及类拖效应,表面浮突的形态,特征及本质,相变产物的晶体学,贝氏体铁素体初始碳含量,贝氏体“中脊”,下贝氏体碳化物来源及形成模型等。  相似文献   

8.
首次用扫描隧道显微镜(STM)观察了CuZnAl合金的贝氏体和马氏体表面浮突,发现贝氏体浮突是由许多亚单元组成的浮突群,单个亚单元浮突呈“V”型,不同于马氏体相变不变平面应变的“N”型浮突,从而说明贝氏体不可能切变形成。同时在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贝氏体激发形核-台阶生长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9.
贝氏体相变的激发-台阶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方鸿生  王家军 《金属学报》1994,30(11):491-501
简要总结了贝氏体相变切变及扩散控制台阶长大理论面临的主要问题.并首次基于台阶长大理论,提出贝氏体相变的激发-台阶机制及其相变模型.  相似文献   

10.
总结了国内外贝氏体相变理论研究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争论焦点和重大分歧,涉及贝氏体相变过程伴随的表面浮凸效应、相变产物晶体学、贝氏体铁素体的“中脊”和“边脊”、下贝氏体碳化物的析出形态等;研究了贝氏体碳化物的不同特殊析出形态和α/γ相界面的巨型台阶;提出贝氏体铁素体可能按置换型原子体扩散控制台阶机制长大。  相似文献   

11.
薄祥正  方鸿生 《金属学报》1998,34(8):807-812
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观察研究了Fe-0.37C钢中仿型铁素体的表面浮凸,发现GBA确实产生了表面浮凸,浮凸只是由GBA本身引起的,而不是由GBA和它在基体中的塑性变形共同引起的。  相似文献   

12.
利用透射电镜(TEM)观察到Cu-Zn-Al合金贝氏体的亚单元结构,其形状、大小及分布规律与扫描隧道显微分析(STM)的结果一致,亚单元上有台阶存在,表明它们是通过台阶机制生长的,亚单元是通过激发形核的,观察到三种类型的激发方式:面-面激发、边-边激发及边-面激发,Cu-Zn-Al合金的贝氏体相变为激发形核-台阶生长过程。  相似文献   

13.
贝氏体相变新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1世纪以来,内蒙古科技大学在贝氏体相变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新成果。指出了过渡性是贝氏体相变的主要特征;提出了贝氏体的新定义和贝氏体相变的新机制;贝氏体相变在晶界形核,晶核是单相贝氏体铁素体(BF),不是BF共析分解;在贫碳区形核,是贫碳的γ→α理的无扩散相变,不是切变过程,而是以界面替换原子非协同热激活跃迁方式形核长大;钢中贝氏体碳化物(Bc)在γ/α相界面上形核,向BF中长大,最终被铁素体包围,也是以界面原子热激活跃迁方式进行的。  相似文献   

14.
贝氏体相变的过渡性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应用系统科学理论分析讨论了贝氏体相变的过渡性。认为,中温区的贝氏体相变带有珠光体分解和马氏体相变的双重特征,具有过渡性。上贝氏体转变与珠光体分解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但又有密切的联系;而下贝氏体转变与马氏体相变有密切的联系。从整体上看,上贝氏体具有某些珠光体分解的特征;而下贝氏体则具有马氏体相变的特征。贝氏体在转变机理上、动力学上、组织形貌上都存在明显的过渡性。  相似文献   

15.
综合整理了近年来马氏体相变试验研究的新成果.认为马氏体相变切变过程缺乏热力学可能性.指出马氏体在晶界、相界面、位错等缺陷处形核,并非共格切变过程.发现板条状马氏体、片状马氏体中均存在堆垛层错亚结构;高密度位错、孪晶、堆垛层错亚结构的形成并非切变所致;马氏体形貌的演化系应变能起主导作用,与切变无关;马氏体表面浮凸是相变比...  相似文献   

16.
将3mm厚的工业用60Si2Mn、60Si2CrV和22MnCrNi钢试样抛光后在真空炉中加热到1100℃奥氏体化,保温40min,炉冷。不经浸蚀,分别采用QUANTA-400环境扫描电镜、Nanofrist-1000扫描隧道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观察试样,发现,贝氏体相变过程中产生了表面浮凸,表面浮凸为“帐篷形”(“A”型),并认为贝氏体表面浮凸的产生,是由于过冷奥氏体转变为贝氏体时比体积增大,且试样表面层体积膨胀不均匀造成的。  相似文献   

17.
用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在大气中研究了Cu-27.2Zn-4.7Al合金中贝氏体的精细结构及浮突形态。在浮突和腐蚀后的组织上都发现,Cu-Zn-Al合金中的贝氏体确是由亚片条和亚单元所组成,进而为贝氏体相变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实验基础。在此基础上给出了Cu-Zn-Al合金中贝氏体的结构模型。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贝氏体相变理论三个学派的研究工作均有明显进展,有些观点渐趋接近,有些观点依然存在严重分歧,各自都有亟待澄清的难题。各派间在学术上的批判反批判旨在指明探索方向和途径,发展理论,这已充分为当今相变理论研究进展事实所证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