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古代,许多文人既有过人的才华,也喜欢美食,于是,他们就在品尝美食的同时,动笔写下了阐述美食烹调之道的食谱。南朝时期的浙江余姚人虞宗就是一位喜欢美食的文人。虞宗做官的时候,有一次,皇帝向他问起烹饪的秘诀,虞宗对答如流,皇帝听得喜不自胜,就重赏了虞宗。虞宗写的《食珍录》就是一本很不错的食谱。《食珍录》里记载有六朝帝王和名门之家的珍贵食谱,如"炀帝御厨用九牙盘食"  相似文献   

2.
张永张永,南朝宋人。他造的纸比皇家纸槽中出的纸还要好。沈约(公元441—513年)著的《宋书·张永传》中记载:“张永善隶书,又有巧思,纸及墨皆自营造,上得永表,辄玩赏嗟叹,供御者所不及也”。单就皇帝“辄玩赏嗟叹”几字,就可以想象“张永纸”的质量了。江南山水风物佳胜,造纸条件自然胜于北方,也许自那以后,便奠定了迄今长江流域手工纸  相似文献   

3.
古代的食谱     
想要烹调出美食,必须要懂得烹调之道,于是,就有了食谱,食谱里说的就是烹调之道。尤其是在古代,许多文人既有过人的才华,也喜欢美食,于是,他们就在品尝美食的同时,挥毫写下了阐述美食烹调之道的食谱。南朝时期的浙江余姚人虞宗就是一位喜欢美食的文人。虞宗做官的时候,有一次,皇帝向他问起烹饪的秘诀,虞宗对答如流,皇帝听得喜不自胜,就重赏了虞宗。虞宗写的《食珍录》就是一本很不错的食谱。《食珍录》里记载有六朝帝王  相似文献   

4.
四月初八是“浴佛节”,许多史书都有关于浴佛的记载。相传释伽牟尼出生于约公元前565年的四月初八,后又于此日出家,成道,于是每年这一天,佛教徒们用香汤洗浴释伽牟尼的诞生像。 由于南唐梁武帝笃信佛教,提倡茹素,“浴佛节”便又增添了食素的内容。历代都在“浴佛节”这天以素食为主。宋《醉翁谈录》就有“浴佛之日,僧民道流云集相国寺,合都士庶妇女骈集,四方扶老挈幼交观者莫不蔬素。”历代皇帝也以清心寡欲的素食度节,清代皇帝表现得特别突出。  相似文献   

5.
炒腰子     
白常继  刘斌  史莱克 《中国烹饪》2014,(11):126-127
当年《福布斯》富豪排行榜推出中国版的时候,《亚洲华尔街日报》评出了50个世界级“千年最富”,有6名中国人榜上有名,位居榜首的是中国明朝正德年间太监刘瑾。那时坊问的百姓都说,北京城有两个皇帝:一个是金銮殿上的“坐”皇帝朱厚照,也叫“朱”皇帝:另一个是“站”皇帝司礼监的掌印太监,也叫“刘”皇帝。  相似文献   

6.
近两年,读了好些篇报刊上介绍“青精饭”的文字。这本是道家流传下来的食品,用一种植物的叶与枝捣汁,将米饭染制成青黑色供食,据说可以却病、延年。较早见于南朝梁代大医药学家陶弘景的《登真隐诀》,一直流传至今,在江苏、安徽、浙江一带民间仍有这一习俗的遗存,但也越来越少了。至于所用于染色的植物,乃是乌饭树,可是文献上很早便认为是南烛的枝叶。《登真隐诀》即如此记述:  相似文献   

7.
许多人视鱼肠为“秽物”,弃之若敝屣。可是在全国经济最发达的“长三角”与“珠三角”,食家却视之为美物。扬州人有“宁丢爷和娘,不丢黑鱼肠”之说.扬州和上海分别有“将军过桥”和“红烧秃卷”等鱼肠名肴。“珠三角”地区的人对鱼肠更是情有独钟,当地就有不少鱼肠美食。  相似文献   

8.
说“时食”     
“时食”,见于《中庸》“荐其时食”,朱熹有注;“时食,四时之食,各有其物”.所谓“对食”,即:适时而食,顺应人体内部的生物钟的节律进食.古人云“不先时而食,不过时而食”.是很合乎现代饮食科学要求的.其实,“时食”还不限于“四时之食”,“适时而食”有两个含义:大而言之,指一年四季按节令安排食单;小而言之,指一月之内,一日之内饮食要适时.  相似文献   

9.
七夕说食瓜     
农历七月初七为“七夕节”,又称“乞巧节”.这一天,人们除了向牛郎织女星乞巧之外.还有不少食俗.其中食瓜就是七夕时最传统的食俗之一.我国七夕食瓜的风俗由来已久.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又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玄宗)帝与贵妃每至七月七日夜在华清池游宴,时宫女辈陈瓜酒馔,列于庭中.”不准看出,南朝至唐,七夕陈瓜果于庭  相似文献   

10.
唐朝国力强盛,经济文化十分发达,尤其是对外开放的政策是前所未有的。当时与唐通使往来的国家很多,主要有日本、印度(天竺、身毒)、巴基斯坦、尼泊尔、朝鲜半岛上的高丽、百济、新罗和西域的数十个国家。按大唐的礼节,所有与唐交好的国家每年都要来唐朝拜进贡方物(土特产),贡品中有许多“洋食”,如洋菜、洋酒、洋米、洋豆等。虽说贡品花样繁多,但这些进贡的“洋食”,普通百姓是无缘问津的,就是官吏们也难有口福,只有皇帝才能享受其美味。据唐代万年县尉段公路写的《北户録》记载,唐建国初年就有许多国家进献洋果洋菜:“国  相似文献   

11.
众所周知,梨是甜美爽口的果中佳品。可是,在中国古代食疗典籍里,这水果却被赫然冠以“有毒”,二字,如,著名的《千金·食治》即云其“味甘,微酸寒、有毒”。不仅如此,有许多个人并不认为有毒的食物,在食疗古籍中也被标上“微毒”、“有小毒”之类提示语,例如:桃,“微甘,有小毒”(《食鉴本草》卷上);胡瓜(黄瓜),“甘寒,有小毒”(《本草纲目·菜部》);肉(猪肉),“味辛、平,有小毒”(《千金·食治》);莴苣菜,“性冷,微毒”(《饮食须知》卷上),等等。这是怎么回事呢?  相似文献   

12.
饮茶对人体的好处,在我国古书中早有很多记载.《神农本草》一书中载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即现在的茶)而解之”.东汉名医华陀的《食论》中也提到:“苦茶久食,益思意”.明代顾元庆的《茶谱》中更有详细的记载:“人饮真茶,能止渴、消食除痰,少睡利尿道,明目益  相似文献   

13.
《中国宝玉石》2020,(1):118-118
南朝的徐陵(公元507-583)曾在《玉台新咏》序中云:“琉璃砚匣,终日随身。翡翠笔床,无时离手”。章鸿钊先生据此而在《石雅》一书中认为:“以翡翠对琉璃,亦当为玉类。且笔床必无以鸟羽为之者。则六朝之际,其名固犹在人间也,至唐其名以不可考。”目前我国很多学者认为南朝就有珠宝“翡翠”的根据,也大多由此而来。  相似文献   

14.
《风土记》中有:“已具伏日食白粥”的记载。“具伏日”,即农历五月初五前后,这一食俗的由来与东晋政治家谢安有关。据说某年三伏日(农历五月初五),谢安在家喝热气腾腾的白米粥,吃得满头大汗也不觉得热,中书郎郗超看见后,赞道:“此乃君子所为。”从此谢安炎暑日“食白粥”被相传下来。甚至唐代韩鄂在《岁华纪丽》中把三伏日定为“谢安食白粥之辰。”白粥,是指不放任何药草纯米煮成的粥。诸如粳米粥、糯米粥、籼米粥、黍米粥等。所以“白粥”除了消暑解渴之外,它的食疗作用也是不可小视的。《本草纲目》说:“糯米、秫米、黍米粥[气味]  相似文献   

15.
鱼的乱弹     
不丢鱼肠有些菜名真是让人“雾里看花”,捉摸不透。例如上海菜中的“炒秃卷”,就需经过解释才能明白。所谓“秃”,是“单单”的意思;所谓“卷”,是指原料加热后自然卷起———“炒秃卷”就是单将草鱼的肠炒得卷起。此菜选料时鱼要新鲜,鱼肠的质地才软嫩;烹制时只可炒至刚熟即起锅,否则风味大减。不过吃此菜还是上饭店为好,因为由自己来清洗鱼肠太费时间。广东顺德也吃草鱼肠,“鱼肠”便是一例。其制法是,将鱼肠切节,用料酒、鸡蛋液抓匀,再配油条片、陈皮丝等置于陶罐内,然后先蒸后,至水分收干、色呈金黄时即可上桌。扬州人嗜食鱼肠,只不过吃…  相似文献   

16.
南北朝的盐制,由于政权不断更替,有时征税,有时专卖,比较复杂。为此,有必要加以辨明。 一 日本学者佐伯·富说:“南朝时期,除了南齐外,宋、梁、陈都实行专卖制。”这个论断,有待商榷。 《隋书·食货志》讲得很明白,东晋是采用征税制,“历宋、齐、梁、陈,皆因而不  相似文献   

17.
传宋陶谷所著的《清异录》“馔羞门”中,记载了隋谢讽《食经》及唐韦源《烧尾食单》中的一部分菜点.谢讽曾任隋煬帝的尚食直长.《大业拾遗》中说他著有《淮南玉食经》.但这部书已亡佚.《清异录》中仅摘抄了谢讽《食经》中“龙须炙”、“花析鹅糕”、“香翠鹑羹”、“吾浆饼”等五十三只菜点的名称,均无制法.关于韦巨源《烧尾食单》,《清异录》上是这样说的.韦巨源拜尚书令,上烧尾食,其家故书中尚有  相似文献   

18.
有“甜中之王”美称的蜂蜜,是烹饪中所用的一种上好的甜味调料,烹调时能起到矫味及增白起色功能,是烹制名特佳肴的最理想之物。以蜂蜜调甜味早在周代就有了,《礼记·内则》中就有用“枣、栗、饴,蜜以甘之”调甜味的记载。《三国志·吴志·孙亮传》中也有“使黄门至中藏取蜜渍梅”的句子,说明当时用蜜来浸渍食品。《楚辞·招魂》中也有“粔敉蜜饵,瑶浆蜜勺,觞些”的描写。可见那时已用蜂蜜做饼餐和兑果浆,这些已成为贵族们日常所享受的点心和饮料。以后随着厨师对蜂  相似文献   

19.
前段时间,我在《四川烹饪》第3期上看到《巧烹鱼肠成佳馔》一文.感觉作者很有想法。这不起眼的鱼肠居然也能烹制美味佳肴,的确值得我们厨师学习和思考。  相似文献   

20.
最近杨梅已上市,明代文人文震亨在所著《长事志》中谓“吴中佳果,与荔枝并擅高名,各不相下 出光福山中者最美,彼中人以漆盘盛之,色与漆等,一斤仅20枚,真奇味也。”杨梅早在唐代的《食疗本草中》记载其食疗保健作用如“调腹胃,除烦愦,消恶气,去痰实”等。清代王士雄著《随息居饮食谱》中叙述更详,说:“甘酸温,宜蘸盐少许食,析酲,止渴,活血,消痰,涤肠胃,除烦懑恶气 盐藏、蜜渍、酒浸、糖收为脯为干,消食止痢。大而纯甜者胜。”元代《饮膳正要》记载杨梅“味酸,甘温无毒,主去痰、止呕、消食、下酒。”从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