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日本的主要油、气田分布在日本海的本州北部(图1)。它们处于“绿色凝灰岩地区”(Fujite,1973,1990),区内的厚层热液蚀变火山碎屑岩,尤其是浅绿色长英质的到镁铁质的凝灰岩和凝灰角砾岩是早中新世时沉积的,覆盖这些沉积物的是中—晚中新世泥岩,包括硬化页岩、黑色页岩,及晚中新世至上新世的砂岩。石油几乎全部发现在那些上第三系沉积总厚度大于5000m的深埋的沉积盆地中的火山碎屑岩和砂岩储层中,并被认为是由这些沉积盆地的中—上中新统泥岩产生的。 津轻盆地和那些油、气田一样处在同一个绿色凝灰岩地区,它位于秋田油区之北仅40km处(图1),津轻盆地的晚第三纪沉积的地层与秋田油区的非常相似,但是上第三系剖面的最大厚度仅约3000m,因而比秋田区的薄2000m。  相似文献   

2.
吐哈盆地SN地区三间房组油层段储层沉积相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含油砂体单层厚度薄,横向变化快,且分布在厚砂岩附近5~10m的砂体在地震剖面上响应不明显,造成地震预测困难。因此,通过在层序地层格架控制下,应用正演模型分析结果,对目的层段地震资料进行针对性的目标处理,在处理后的地震剖面上,应用从岩层到层段、由点到面的研究思路,确定运用地层切片、属性分析、地震相分析、频谱分析以及岩性反演技术,对该区薄层砂体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与钻井对比,该方法可预测的单砂体符合程度高。通过该项研究,形成适合该区薄砂体—窄河道地震预测的方法系列,提高该区储层和油气预测精度,指导老油区勘探开发。  相似文献   

3.
墨西哥东南部的韦拉克鲁斯盆地中新世和上新世在板块的交互作用下,经历了削减、走滑和火山作用等一系列演化过程。根据时代和构造变形类型将盆地分成六个构造区,盆地充填可以分为两个长期沉积阶段,每一个沉积阶段都能够和主要盆地边界构造事件的强弱变化联系起来。第一个沉积阶段发生在早至晚中新世,受拉腊米造山运动减弱的影响。中新世的盆地是从构造陡峭的盆地边缘演变来的,穿过盆地的深峡谷被切割,并不同程度的被泥岩、粗粒砂岩和砾岩的薄层的侵蚀残余填充。这个侵蚀和无沉积的地带逐渐过渡成厚的富砂的盆底扇。在第一个沉积阶段晚期,由于远处的板块俯冲,水下的火山在海上生长,并形成一个深海的屏障,阻止浊流涌入原来的墨西哥湾。这些火山也作为固定的支柱,作为对区域性削减的响应,在它们周围发育了一些盆地内的逆冲断层带。第二个沉积阶段受到内部盆地的削截和北部盆地边缘——众所周知的贯穿墨西哥的火山岩带的抬升所限制。这个抬升引起沉积物分散体系强烈的结构变形,由此引发大陆架下斜坡沉积沿着盆地由北向南前积。与第一阶段的上超叠加样式相反,第二阶段沉积单元以强烈的退覆样式堆积。已证明和假定的储层圈闭组合,包括从四向到三向组合(地层),再到纯地层圈闭都是一致的。根据二维和三维的地震数据画出的四向圈闭很大(P50:5000km^2)并被巨厚的下中新统冲积扇砂岩覆盖。地层圈闭在规模上更薄更小(P50;1000km^2),但比四向的封闭多。因为一些构造经历了长期的压缩脉冲作用,所以顶部的盖层对保存大的气柱高度有较大的地质风险。  相似文献   

4.
北部湾盆地裂陷期构造及演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部湾盆地经历了古近纪裂陷阶段和新近纪张裂后热沉降阶段,其中裂陷期是盆地内各凹陷形成的主要时期,亦为断裂最为活跃的时期。裂陷期内,由于控凹断裂活动的差异性,使得北部湾盆地在不同时期沉降中心有所不同,各凹陷在裂陷期所沉积的地层厚度差别较大,根据地层相对厚度关系,可将凹陷划分为厚长流薄流沙港型、厚流沙港型和厚涠洲薄流沙港型。北部湾盆地的断裂按走向可分为NE向、NEE向和近EW向3种类型,其中NE向断裂是盆地内最为重要的断裂,控制了盆地的沉积、局部构造形态及构造类型。北部湾盆地裂陷期的构造演化经历了古新世的初始断陷阶段、始新世的断陷鼎盛阶段、渐新世的断-坳转换阶段,不同阶段在区域构造应力场、断裂走向、形成的局部构造、沉积沉降中心展布、沉积充填特征等方面均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5.
南海中建南盆地地震地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建南盆地是发育于南海西部陆缘的大型新生代沉积盆地,勘探程度较低,综合地球物理调查表明盆地内具有形成油气圈闭的生储盖条件,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利用多道地震调查资料和周边地区的地质资料对盆地进行了地震地层分析,解释了5个地震反射界面,划分出3个地震超层序和5个地震层序,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对各地震层序的地质属性进行了分析探讨,认为盆地发育有全新统-上新统、上中新统、中中新统-下中新统、渐新统-上始新统、中始新统-古新统等5套地层;在地震相划分和沉积相分析的基础上,对各层序的沉积特征和沉积发育史进行了分析,认为盆地早期为陆相沉积,逐渐发展为现今的浅海-半深海相沉积。  相似文献   

6.
火山岩过渡岩性连续测井响应模式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海拉尔盆地岩性剖面结构复杂,不仅存在火山熔岩和正常的沉积岩,而且具有火山过渡岩性.常规的测井曲线对特征明显、沉积厚度较大的岩性有较好的反映能力,而对于沉积厚度薄、成分复杂的过渡岩性而言,则需要依据上、下岩性的变化关系对其进行判断.因此,在分析海拉尔盆地主要岩性与测井响应对应关系的基础上,提出并建立了4种连续岩性剖面测井响应变化模式,并给出了相应井的实例.连续岩性剖面测井响应模式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沉积厚度薄、成分复杂的过渡岩性的识别精度.  相似文献   

7.
奥特维盆地是在侏罗纪到上新世期间形成于南澳大利亚大陆边缘的一个沉积盆地,它的形成与澳大利亚和南极洲板块的断裂和分离有关。岩石圈的冷却和收缩可能导致了分离后的下沉,而岩石圈的延展或深部地壳的变质作用则可能是分离前下沉的原因。这些机制都有着可以鉴定的地温史。有机质的成岩作用(特别是油中镜质体的反射率)可根据经验,由含有机质的沉积物的地温史和沉积史确定。据此又可建立起奥特维盆地烃类成熟阶段的模式。沉积史可由“地史分析”推得,地温史则取决于盆地的下沉机制。虽然,有机质成岩作用模拟对于地温史的详情细节不甚敏感,但仍然可根据由深部地壳变质沉降模式推得的古热流史绘出随深度而变化的成熟剖面,这个剖面与观测所得的镜质体反射率资料是一致的。现代的、20百万年前的、40百万年前的、以及60百万年前的沉积史和成熟史模式已用于穿过奥特维盆地的南澳大利亚陆架的地震剖面,作为反演地质史上沉积和有机质成岩过程的表证。  相似文献   

8.
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营四段沉积相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家围子断陷是一个构造格局呈西断东超、地层厚度西厚东薄的箕状断陷盆地,在沉积上具有多沉积中心、多物源和近物源的特征,北部安达地区火山是主要物源区。通过对研究区20多口井的岩心观察、以及测井、录井、地震和分析化验资料等的综合研究认为,徐家围子断陷营四段主要发育一套以粗砂岩—粗砾岩为主的河湖相粗碎屑沉积,主要发育7大岩相类型和5大沉积体系;其中,营四段下亚段在研究区北部主要发育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南部则主要发育冲积扇和泛滥盆地;营四段上亚段,在宋西断层以东主要发育辫状三角洲体系,而以西主要发育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南部则主要发育河流三角洲体系;在各沉积体系前缘则发育滨浅湖沉积。  相似文献   

9.
我们描述用伸展断弯褶皱理论解释裂谷盆地下不对称半地堑的几何学和构造史的一种分析方法,利用中苏门答腊盆地的地震反射剖面和平衡正演模型,我们展示了相对于沉积速率的构造沉降的局部变化是如何形成已褶皱谷同期地层的典型样式和记录盆地历史的不整合而的,如果沉积速率超过局部沉降速率,褶皱的生长地层形成向变窄的膝折带,这在先前描述为生长三角带,相反,如果沉积率小于或等于速率的增加,在半地堑边缘附近形成角度不整合,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东北地区内陆盆地下白垩统充填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和含煤碎屑岩沉积组合,上白垩统充填以砂、泥碎屑岩为主的河流相、湖泊相沉积组合。盆地沉积演化史和生物发育史研究表明,地质群发事件阶段性特征明显,早白垩世的火山事件,中白垩世的超静磁带和极端温室气候及古湖泊缺氧事件与全球同期重大地质事件的发生具有较好的协同性。同时,盆地内湖生生物群演化表征为热河生物群、松花江生物群和明水生物群的顺序出现、突发演化和显著的种群绝灭现象,显示出生物与环境变化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1.
辽河东部凹陷中生界火山岩岩相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中生界火山岩地层分布广泛,主要由火山岩及其过渡岩类组成。据钻井、录井和测井等资料以及沉积特征综合分析,研究区中生界火山岩发育火山喷溢相和火山沉积岩相两种类型,火山沉积岩相主要是夹在喷溢相之间。沉积特征及沉积分布研究表明,区内物源主要来自三界泡潜山带附近NE,整体上表现为南北两段薄中部厚度较大的变化特征。其厚度在三界泡地区达到最大。火山岩岩相与火山岩储集层特征和储集空间类型具有明显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四川盆地内五条区域大剖面丰富的地震信息,应用厂域地震地层学的方法技术,建立了四川盆地从海相地层到陆相地层一整套地震层序序列,发现海相碳酸盐岩地层中有利于油气聚集的几种圈闭类型。根据现有的地震资料,对川西拗陷上三叠统地层进行地震地层学研究。通过地震层序的分析,确定了七个沉积间断面,建立了晚三叠世沉积盆地的地震层序,并划分了地震相。根据地震参数的地质意义,进行沉积环境解释,并建立了沉积体系,进而分析了区域地质特征和盆地沉积发展只。结合沉积盆地的石油地质条件,进行了油气远景评价,为含油气盆地非构造圈闭的勘探提供了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3.
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测井及测试数据分析,对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9段(简称长9段)事件沉积类型及特征进行剖析。研究表明,盆地西南部长9段存在地震、重力流、火山、缺氧等4类9亚类事件沉积。通过对不同类型事件沉积特征和分布规律分析,提出不同类型的事件沉积普遍存在共生或伴生关系,具有内在成因联系和分布规律。识别出事件沉积较发育的5种沉积(微)相,建立了事件沉积成因模式。震积岩主要发育在盆地幕式扩张的湖侵期,常见液化流动、重力作用及脆性剪切变形;重力流主要分布在高水位期,夹于前三角洲或半深湖细粒沉积中,形成条带状、朵状的滑塌浊积扇,震积岩层段之上相对发育;火山事件沉积见于长9段下部,呈顶、底突变接触,可反映同期火山活动;缺氧沉积一般形成于湖侵后期至高水位期。长9段高位期发育厚层富有机质泥页岩,沉积期事件沉积有利于形成油气潜在储集层。  相似文献   

14.
鄂尔多斯古构造应力场与中部大气田的联系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各原型盆地的地层顶面高程趋势面剩余分析,与相应的沉积基底形态分析结果证实,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加里东期侵蚀面附近存在大型平缓隆起。将盆地基底的同沉积构造变形史分析和区域大地构造运动史分析结合起来,拟定了早、晚燕山期的盆地构造应力作用方式和方向;然后利用有限单元法分别模拟了盆地这两个演化阶段的古构造应力场和应变场特征,进而探讨它们与盆地中部大型平缓隆起及大气田的成因联系。可能是下古生界的泥岩和膏盐层在挤压应力场中的垂向膨胀,促成盆地中部的加里东期侵蚀面附近出现大型平缓构造圈闭;低挤压应力与其他因素的叠合,导致低压、负压环境的出现,使中部隆起区既成为天然气运移指向区也成为天然气藏封存箱。  相似文献   

15.
<正> 1 前言 在视为弧后盆地的新泻沉积盆地,厚厚地分布着中—上中新统火山碎屑岩类和覆盖这些岩类的上中新统以上的海相—陆相碎屑性沉积岩类。以油气勘查为目的,在这里获得了大量地震勘探记录剖面及油气钻探地质资料。因此,根据对新泻沉积盆地中地震勘探记录剖面和钻井地质资料的综合地质解释,掌握晚中新世以来的层序地层学的框架已可能达到3级。因  相似文献   

16.
利用在南沙中部海域所采集的大量地震反射资料及围区地质、钻井资料 ,对南薇西、南薇东和永暑盆地的地震反射剖面进行了地震界面及地震层序划分 ,对其反射特征进行了较详细的描述 ,并对各地震层序的地质时代进行了探讨。在进行地震相划分和沉积相分析的基础上 ,对各层序的沉积特征和沉积发育史进行了分析 ,这为研究该区沉积盆地的油气生储盖特征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7.
豫西地区上三叠统与西部鄂尔多斯,南部北秦岭地区晚三叠世具有较好可对比性,岩性都以暗色细、粉砂岩与泥页岩互层为主,均未出现粗粒边缘相沉积;豫西地区上三叠统厚800~2000m,呈现东北薄、西南厚的变化趋势,与鄂尔多斯地区西北薄东南厚的特征相吻合;洛阳、义马等凹陷上三叠统分布稳定,均未出现楔状减薄尖灭,明显有别于小型断陷盆地;现今隆起均形成于燕山期以后,晚三叠世不存在大的分割构造。因此,豫西地区与鄂尔多斯盆地在晚三叠世应为一连通的大型沉积盆地。  相似文献   

18.
叠置薄储层的沉积微相解释研究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凌云  孙德胜  高军  林吉祥 《石油物探》2006,45(4):329-341
中国陆相沉积盆地腹部油气勘探所面临的问题是:盆地面积小,断裂发育,沉积相变化快,储层薄,当地震勘探分辨率小于1/4波长时,在地震剖面上难以分辨出这些薄储层。针对这一问题,开展了探索和研究,建立了一套针对薄储层的地震勘探技术思路。提出对于叠置薄储层(单层厚度小于3m,埋深2100m,5~7层)的勘探,最终目标是求解叠置薄储层沉积微相的思想。讨论了相对保持振幅和波形的提高分辨率处理的基本原理,即在有效消除近地表影响的条件下,获得相对保持振幅和波形的提高分辨率成像数据;给出了基于层序地层学的储层演化解释方法,即沿参考标准层提取等时地震属性切片,通过动态演化解释方法研究在一个沉积旋回中的薄储层的形成过程和空间展布特征。利用该方法对松辽盆地腹部下白垩系一套叠置砂体进行了沉积微相解释,划分了油气有利运移区和有利储集区,进行了油气富集区的预测。经多口开发控制井验证,预测的准确率在60%以上,说明地震对于薄储层勘探仍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地震地层学是近年来诞生的介于地震勘探和地层学(即沉积学)之间的边缘科学。利用地震资料可以查明更多的不整合和沉积间断,并进而推断地质历史中海平面的升降变化史。利用地震反射的振幅、频率、连续性、反射结构等参数,可以明确地建立古水流体系和推断岩性、岩相和古地理环境。我国东部中新生代含油盆地的地震资料还显示出,重力滑塌和刺穿构造是个普遍出现的地质现象。   相似文献   

20.
合肥盆地侏罗纪的沉积格局与盆地成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合肥盆地一系列地震剖面对侏罗系残留厚度及沉积相的恢复,盆地内侏罗系呈现为南厚北薄、东厚西薄 的格局,在盆地南部和东部同时存在着沉积-沉降中心带,大别造山带和张八岭隆起都为盆地的重要物源区。盆 地侏罗纪时总体上为大别造山带北部的前陆盆地,同时东部还出现了受控于郯庐断裂带的走滑挠曲盆地。盆地内 侏罗系的沉积,一方面指示了大别造山带在早侏罗世出现了快速隆升;另一方面表明郯庐断裂带起源于华北与华 南板块的陆-陆碰撞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